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彭生 《盐湖研究》2000,8(4):70-74
西部的资源赋存并不丰富。对全国经济发展有巨大意义的关键性资源并不多 ,由资源特性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决定了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资源的依赖降低 ,对于西部长期以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多种疾患 ,以及目前国内外资源环境形势 ,提出西部注重开发技术、知识资源 ,培育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建立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的西部开发资源战略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 ,我国经济面临着增长困境 ,其深层原因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速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也就是缩小西部与东部差距的过程。为此 ,应遵循市场机制的原则 ,更新观念 ,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 ,选择重点产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治理生态环境 ;实施分类扶持政策等 ,是西部社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发展中十分重大的战略之一,它给中国西部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带来了无限生机。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及自然条件等原因,我国西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远远落后于中部和东部。统计研究表明,西部区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这就说明,生态环境的脆弱或破坏,必然要导致地区贫困的发生。西部大开发的宗旨,就是要使我国西部落后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与中、东部地区在社会经济上、技术进步上和知识水平上达到一致,使那里的人们富裕起来。因此,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就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任务之一。内蒙…  相似文献   

4.
福州市西部山区,地貌分区属西部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区[1],是戴云山脉和鹫峰山脉的东翼部分。其范围包括有:永泰、闽清县的全部;闽侯、罗源县的大部;连江县、福清市及晋安区的一部分,是福州市的“半壁江山”(如右图所示)。西部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西部山区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山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在福州市经济进人新的一轮发展时期,加快发展西部山区的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是缩小市域内东西部差距的关键,更…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立自由贸易区来扩大国际贸易、吸引外国资本、解决区域性经济问题,促进经济整体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依靠地缘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介绍了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分析了乌鲁木齐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进一步提出建设乌鲁木齐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以期在中国西部形成依托重点城市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增长极,带动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平衡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国阶 《山地学报》2000,18(5):388-390
1 西部开发战略是全国性战略西部开发战略是从全国发展总目标、总体布局、战略总部署的全局提出的。其表现是 :1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在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实力有巨大的增长 ,全国投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空前增强 ,东西部差距扩大 ,产业结构急需进行新的升级调整 ,区域产业分工必须进一步明确与调整的态势下提出的 ;2 西部开发项目的选择 ,对全国都能受惠 ,例如西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完善全国高等级公路三横三纵 ,形成全国现代交通格局 ;铁路建设也突出连南串北 ,接东连西的基本布局 ;而西气东送 ,西电东送更突出全国资源的优化布局 ,…  相似文献   

7.
对2000~2010年的西部地区12个省(区)人口和经济(GDP)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模拟人口和经济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城镇化、经济和人口发展变化特征,及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与省(区)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2000~2010年,西部地区实际的城镇化水平平均值是39.0%,远低于全国平均值(47.2%)。西部地区平均GDP年均增长率12.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48%)。四川、内蒙古、广西、陕西、重庆对全国的GDP贡献率最高,且波动最大。"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内蒙古城镇化水平最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的城镇化水平最低;重庆在2008年后城镇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各省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呈正相关关系,地区经济越活跃,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西部地区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存在正负两种相关有关系,在排除GDP的影响外,重庆、四川、内蒙古的人口和城镇化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他省区呈现正相关关系。"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西部12个省(区)经济和城镇化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区域发展政策对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具有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和产业落后等影响经济、生态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的一些有效途径,以期对最终实现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的生态屏障,西部地区由于其严重的生态退化、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而倍受广泛的关注。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政策,为该地区注入大量经济援助和许多项目资助。许多研究论文强调了西部生态恢复对中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少有研究论文关注影响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冲突分析。本文分析了在目标和利益驱动下的主要冲突类型,这些冲突相互作用而且极易被忽视。为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建议多方位的冲突管理必须实施。  相似文献   

10.
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中部崛起面临着与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都不相同的发展环境、主要矛盾和战略任务,绝不是把在东部、西部和东北已实施过或正在实施的区域政策简单向中部地区加以延伸和推广就可以实现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的.必须本着"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功能定位,站在"弥补市场缺陷"角度,对中国的区域政策及政策工具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提高促进中部崛起政策实施效果.对如何从政策制定的源头增强政策设计、政策选择与中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发展阶段的有效结合,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塌陷"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000年是我国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转换的拐点。2000年开始,三大地区GDP占全国比重的增幅略显“中部塌陷”迹象,人均GDP水平格局亦存在“中部塌陷”的趋向;三大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中部塌陷”格局已经形成。可见,自2000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中部塌陷”格局初步形成,同时,就中部地区内部而言,各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所表现出的“塌陷”特征及程度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的“塌陷”趋势是明显的。中部地区无论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还是从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资源、产品和服务供给,市场需求等方面看,以及其空间区位所决定的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大影响看,都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重要的区域。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西部边疆五省区在西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快其发展对于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西部边疆五省区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同时,它们在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共同的问题,又严重阻碍了其发展步伐.因此,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制订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扬长避短、进一步加快其发展,是西部边疆五省区应认真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GIS技术 ,选取反映地区发展状况的 12项主要指标 ,对西部 10 6个地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分析了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特征 ,揭示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文章认为 ,影响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包括 :西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决定了社会经济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 ;农业资源的地域组合决定着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 ;能矿资源的地域组合及开发决定了能矿工业基地和一些矿业城镇的地域分异 ;重要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区域沿主要河流沿岸和交通沿线扩展的点 轴式地域分异规律 ;区位、资源、劳动力、技术、市场、政策等要素的地域组合 ,决定着经济地域类型 ;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在地域分异上较高的相关性 ,导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相协调的矛盾十分尖锐 ,生态环境已经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强约束。  相似文献   

14.
适宜性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生延超  周玉姣 《地理研究》2018,37(4):797-813
适宜性人力资本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不同层次人力资本的效能,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全国和区域层面出发,基于ESDA方法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运用1998-2014年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从初级、中级、高级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等要素视角探寻适宜性人力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效能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① 人力资本与省域生产总值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路径依赖性。② 在全国层面,初级、中级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不显著,高级人力资本则作用很明显。③ 在区域层面,东部及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高级人力资本,中部和西部初级人力资本贡献显著,中级人力资本在四个区域均不显著。这为区域人力资本培育和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政策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阶  周后珍 《山地学报》2003,21(4):435-44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除呈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差异外,还呈平原、丘陵、山区发展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叠加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犬牙交错的多维、多梯度差异。人均GDP由东部城市、中部城市、东部整体、西部城市、东部丘陵、东部山区、中部整体、西部总体、中部丘陵、中部山区、西部丘陵、西部山区逐渐降低。人均GDP的最大差距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大中城市与宁夏、甘肃、贵州等省(区)的山区之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受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受第一产业的影响较小。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关键是加快西部山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大开发与西部资源环境研讨会于 2 0 0 0年 7月 1 2日至 1 4日在西宁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半干旱区地理建设委员会主办 ,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青海省地理学会承办。来自全国的 1 0 7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收到论文 80余篇。青海省副省长马培华、省科协主席谢承志在开幕式上就西部大开发及青海省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概况作了重要讲话。本次会议就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治理 ,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经济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及民族繁荣与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展开了讨…  相似文献   

17.
西部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产业结构现状西部地区因有"两源兼富"(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资源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被国家确立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有色金属和重化工业基地,为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和全国提供了大量能源和矿产品。  相似文献   

18.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及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肯定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了西部生态环境存在的生态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生态环境整体仍在恶化的现状,强调西部生态环境恶化对全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损失远比其对西部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更广泛、更严重,并提出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主要面临着高强度的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西部贫困地区的地域特征和致贫原因,可以发现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推动绿色发展,在于如何化解人与自然环境日益激化的冲突,只有采取了积极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策略,才能缩短西部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形成发育现状与建设重点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区和率先发展区,是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大局,更重要的是肩负着缩小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民族团结和国防安全的历史重任。西部地区城市群由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南北钦防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兰白西城市群、酒嘉玉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共10个城市群组成,城市群基本上沿交通干线和大江大河流域发育,总体发育程度低,大部分处于快速发育阶段或发育雏形阶段;城市群紧凑度和空间结构稳定度低,大多数城市群处于低度紧凑和不紧凑状态;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偏低,且西北城市群的投入产出效率高于西南地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差异显著,与东部地区城市群相比的发展差距很大。国家相关区域政策对推动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发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城市群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建设重点,对西部地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