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胶东地区是山东省中生代花岗岩最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并与金矿关系密切。花岗岩的划分主要依赖20世纪80—90年代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由于完成单位众多,完成时间不同,不同图幅对侵入岩的划分有别,因此对花岗岩的划分并不统一。本课题首次按"时代+岩浆事件+岩性"的划分方法对中生代花岗岩进行了详细划分。将胶东区域性广泛分布、具有成因联系、岩性相同、形成时代相同的花岗岩划分为同一期岩浆事件的产物,岩浆事件名称为期,是时代单位"世"以下区域性岩浆活动事件单位,共划分为晚侏罗世玲珑期(146~166 Ma)、早白垩世早期郭家岭期(123~135 Ma)、早白垩世晚期伟德山期(110~123 Ma)和崂山期(108~120 Ma),其中玲珑期为地壳重熔型花岗岩,郭家岭期、伟德山期为壳幔混合型花岗岩,崂山期为A型花岗岩。对于局限分布、特殊岩性的花岗岩称之为独立岩体,按"时代+岩性"的方法进行划分,划分为4个独立岩体:分别为晚三叠世宁津所岩体、晚三叠世槎山岩体、晚侏罗世垛崮山岩体、晚侏罗世文登岩体。胶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反映了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即由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SN向挤压EW向伸展,到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NW向挤压NE方向伸展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2.
辽宁丹东五龙金矿、四道沟金矿位于五龙背—大堡花岗岩体与三股流花岗岩体之间,成矿作用与三股流岩体密切。据分析,这两个岩体的岩浆来源相同,岩石化学性质相似,岩体侵位时间相当,且同处于丹东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内,但由于岩体侵位时受控的局部构造环境不同,导致岩体以不同的方式侵位。三股流岩体在韧性推覆剪切带发展演化过程中沿剪切面理以气球膨胀式强力侵位;而五龙背—大堡岩体则是沿该剪切带晚期发育的北西向脆性张裂面被动侵位。不同方式侵位的岩体具有不同的成岩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岩浆气水溶液的分离和聚集。强力侵位的花岗岩体在成岩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封闭条件,因此可能有利于成矿热液的分泌、聚集和保存,而被动侵位的花岗岩体则不具备这种有利的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3.
湖南衡阳关帝庙花岗岩体附近分布着大量的脉岩,岩石类型复杂,主要为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辉绿岩,煌斑岩等,它们是深源岩浆浅侵位的产物。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提供有关壳一幔演化及构造一岩浆演化的重要信息,在地球动力学、岩浆起源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崂山期花岗岩是胶东地区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之一,形成年龄为108~118Ma。崂山期花岗岩形成于弧后拉张环境,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结束期岩浆事件的产物,受区域构造控制,为地壳深部岩浆沿NE向断裂上侵就位。该期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贫Fe、Mg、Al,贫Sr、Ba、Ti、P,并具有显著的负Eu异常,Ga/Al比值高,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早白垩世晚期下地壳重熔型花岗岩——A型花岗岩,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崂山期花岗岩超动侵入伟德山期花岗岩和早白垩世陆相沉积地层,常与伟德山期花岗岩伴生构成I-A型复式杂岩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同源岩浆演化理论为指导思想,对组成商城岩体的楼坊湾、石鼓洼、肆顾墩三个单元,从其地质特征、岩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演化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其是由同一构造-热事件所产生的同源岩浆,经过三次涌动上侵所形成的复杂深成岩体。并且在岩石成因类型上为具有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的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6.
根据花岗岩单元&超单元新理论将苗儿山岩体划分为13个单元,归并为两个超单元、两个独立单元.不同单元、超单元的地质特征揭示了不同构造期古老岩石重熔的岩浆,沿北东向基底断裂上侵在隆起核部冷凝成岩的演化规律.雪峰期形成猫儿界单元浅成相裂隙喷溢型火山岩;加里东期以NE向基底断裂的中心式扩展定位形成中深成相黄金超单元主体,自中心往外,岩体由新至老分布;印支&燕山期延续了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特征;因环状裂隙影响,印支期光旺岭单元各侵入体总体呈NE向展布,且以加里东期岩浆侵位中心呈半环状排列;燕山期八角亭超单元3个NE向带,是岩浆呈岩墙式扩张定位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富水杂岩体位于北秦岭商丹断裂带北侧,侵位于秦岭群中。岩体中的岩相类型呈同心环带状分布,边缘发育片麻状构造并与岩体边界平行,面状组构的发育型式及变形包体三维形态反映岩体的变形机制主体属压扁型,近岩体围岩中的先存面状构造适应岩体的几何形状。综合分析表明,杂岩体的侵位机制早期为岩墙扩展作用,晚期为斜向底辟-类气球状膨胀作用,经历了由被动侵位向主动侵位的转变,侵位机制受控于晚元古代以来大陆地壳的拉抻和随后的区域性大型左行地壳剪切作用及所诱导出的局部水平缩短作用,属整合的同构造深成杂岩体。  相似文献   

8.
宁潭岩体是由马田、亭子、陈冲、老虎头 4个单元组成的遭受了变形变质改造的花岗岩复式岩体。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反映该岩体属后碰撞强过铝花岗岩。其源区既包含有不成熟的富含长英质物质的特性 ,也有成熟的、富含粘土的特性。岩体的形成温度为 85 0~ 92 5℃ ,同位素年龄为 35 4~ 4 4 0Ma。可能是加里东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后 ,在拉伸构造作用下岩浆底辟侵位而成  相似文献   

9.
建平八家子超单元花岗岩同位素年龄274.8~260Ma(U/Ph,K/Ar),属早二叠世.根据同源岩浆演化理论可划分为4个单元,即杨树岭单元、紫杖子单元、套卜河洛单元和太平庄单元,主要岩石为中细粒—巨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由于侵位过程中的同构造变形作用,局部形成糜棱岩化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岩浆侵位为膨胀底劈上侵.  相似文献   

10.
湖南衡阳关帝庙花岗岩体附近分布着大量的脉岩,岩石类型复杂,主要为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辉绿岩、煌斑岩等,它们是深源岩浆浅侵位的产物。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提供有关壳-幔演化及构造-岩浆演化的重要信息,在地球动力学、岩浆起源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东是我国非金属矿较多的省份,发育着多种非属周矿产.这些非金属矿产均产在一定的含矿建造中,而这些非金属矿含矿建造的形成和分布是存在着明显规律性的.第一,在鲁西地体、胶北地体和胶南地体的每个地体构造单元中.发育着各具特点的非金属矿含矿建造和非金属矿产,每一个地体均具有独特的非全属矿成矿专属性;第二,在山东地壳演化的陆核形成阶段、陆块发展阶段、陆缘发展阶段和滨太平洋发展阶段的每一个地质历史发展阶段中,形成了不同的非金属矿含矿建造,控制了山东各类非金属矿产的形成和时空分布,其为山东非金属矿产的四个大的成矿期。依据非金周矿合矿建造划分原则,据目前已有资料,在山东省内共划分出35种非金周矿含矿建造。  相似文献   

12.
Study of sapphirine and related mineral association in the high-grade re- gion of the Larsemann Hills,East Antarctica,shows that sapphirine of the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magnesio-,iron-and aluminum-rich,but silica-poor feature,and the obvious intra-and intergrain changes in compositions.The change is mainly mani- fested as the Tschermark substitution (Mg,Fe)+Si=2Al.In the high-grade meta- morphism and anatexis process the multistage crystallization of minerals occurred and resulted in the complexit...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供矽卡岩岩浆成因证据,丰富多成因矽卡岩理论,并研究湖北大冶铜山口铜钼矿床成矿流体性质,以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为基础,结合高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对铜山口矿床矽卡岩矿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矽卡岩矿物石榴石中发现了丰富的晶质和非晶质熔融包裹体、熔体-流体包裹体,表明天然岩浆珠滴被矽卡岩矿物晶格缺陷捕获,其中含有石榴石、黄铜矿等子矿物,且早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超过500℃,为早期矽卡岩岩浆熔体成因提供了重要证据。矽卡岩成矿早期以岩浆作用为主,晚期以热液作用为主,且熔-流转换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矽卡岩阶段,早期岩浆熔体中富含成矿物质,为矿区深部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辽东古元古代侵入岩广泛分布于太子河凹陷以南的营口、宽甸、丹东、桓仁等地。本文概述了侵入岩地质、岩石、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等特征 ,探讨了其源区有幔源型、壳幔混源型、壳源型的属性。岩浆演化规律为:造山前富 Mg质玄武岩、拉斑玄武岩系列与钙碱系列双向演化;造山期由中酸性→酸性,由钠质→钾质;造山后崩塌期由基性→中性→酸性,由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系列,由钠质→钾质。构造岩浆大陆动力学演化过程和模式为造山前毗芦寺超基性-基性杂岩侵喷就位,造山早期条痕状花岗岩同构造底劈侵位,造山主期片麻状黑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同构造中高位侵入,造山晚期块状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高位侵入,造山期后构造崩塌期辉长-辉绿岩组合、闪长岩-斜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组合伸展就位。  相似文献   

15.
西湖凹陷是中国近海最重要的煤成油气凹陷。近年来,油气勘探证实平湖组煤系烃源岩为西湖凹陷提供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与陆上其他中生代煤成油气盆地不同,近海新生代海陆过渡相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在母质来源、生烃条件和演化特征上都有其独特性。研究表明,平湖组煤和炭质泥岩具有富含树脂体、高IH指数、Ⅱ1-Ⅱ2型干酪根、广覆式分布特点;煤系烃源岩富含三环二萜异海松烷、四环二萜β-扁植烷和五环三萜奥利烷,指示了针叶类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多植被母质来源;有机质组成差异、"内热外冷"地温和差异的沉积沉降速率造成了煤和泥岩在不同构造带成烃演化具有明显不同。这种差异决定了煤成油气资源具有"油气并举、东气西油"的分布格局,烃源岩成烃演化表现为"早期有利生油,晚期持续生气"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新疆北塔山地区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故可以作为研究准噶尔地区构造演化的理想场所。北塔山地区晚石炭世侵入岩类型复杂,早期岩体多为闪长岩类,后期岩体以花岗岩为主,是原始岩浆不同时期演化形成的一套岩石序列,且岩浆具有明显壳幔混合源的特征。在地球化学特征上,里特曼指数σ<3.3、A/CNK<1.1、w(P2O5)<0.65%、Fe2O3/FeO>0.4,岩石相对富集LILE和亏损HFSE,均表现典型Ⅰ型花岗岩类的特征。然而进一步研究显示,晚期侵入体富硅富碱,高钾、低钙铁镁含量的特点指示其为碱性花岗岩的性质,表明北塔山地区在晚石炭世末期经历了由挤压碰撞向后碰撞伸展环境的转变,且转换时限为(290.4±3.2)Ma或更早。所获认识为进一步探讨准噶尔地区及中亚造山带构造环境的演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石桥-海城地区辽河群的变泥质岩石是主要的变质岩类之一,它们经受了三期构造变形。第一期构造变形形成的叶理(S_1)在变质岩中分布很广;第二期构造变形形成的折劈理(S_2)主要发育在变泥质岩石中,但折劈理的强度在整个地区中有差异;第三期构造变形是以局部发育的膝折带为标志。变泥质岩石中矿物成分繁多,主要的常见矿物有绢云母、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石榴石、十字石、石英、硅线石和长石,偶见有蓝晶石、红柱石、堇青石、硬绿泥石和刚玉。据野外观察和研究,十字石、蓝晶石沿岩层走向延伸,显示了原岩成分控制了它们的形成。变泥质岩石的矿物之间、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它们为本区变质作用演化历史和变质变形序列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太古宙和古元古代花岗岩成分判别分析,提出了鲁东地区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类可能分为3期,第一期为中太古代TTG组合,发育不完全;第二期为新太古代T1T2G1组合,具有贫K2O的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第三期为古元古代早期G2组合,仅具富K2O的钙碱性演化趋势。探讨了不同组合花岗岩的形成环境,新太古代T1T2G1组合为岛弧环境,古元古代早期为大陆碰撞环境;不同的花岗岩类岩石组合分别对应的陆壳成熟度为:T1T2G1组合为新生的初始不成熟陆壳,G2组合则为最终的成熟陆壳。鲁东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类随时间从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早期的演化,记录了鲁东大陆地壳形成的完整的地质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湖北庙垭正长岩-碳酸岩杂岩体赋存我国重要的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查明不同于主体碳酸岩(w(SiO2) < 10%),富硅碳酸岩(w(SiO2)>30%)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和成因机制对认识碳酸岩型稀土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庙垭富硅碳酸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EPMA)、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分析方法,获得其岩石学和矿物学信息,并与前人研究进行对比,以期查明庙垭杂岩体富硅碳酸岩的成因和稀土成矿差异性。结果表明:①富硅碳酸岩中主要硅酸盐矿物为钾长石、钠长石和石英,与围岩梅子垭群绢云母片岩中硅酸盐矿物不同,而与共生正长岩中矿物组成相似,指示这些硅酸盐矿物可能为正长岩捕掳晶;②钾长石不规则环带特征(成分差异)和全岩高87Sr/86Sr值的特征,可能指示了成岩后的流体作用;③热液独居石年龄((235.1±1.5)Ma)与华北古板块和扬子古地块沿勉略断裂碰撞引起的勉略洋闭合(246~221 Ma)相关的区域变质事件同步,进一步限定了热液作用年龄和地质事件。与勉略洋壳的俯冲闭合相关的富Sr,Ba构造-热液流体交代富硅碳酸岩,促使Si和REE分别从钾长石等硅酸盐捕掳晶和磷灰石等原生矿物中活化-迁移进入流体,Si的加入可能进一步加强了流体对REE的搬运能力,使得富硅碳酸岩全岩稀土含量低于主体碳酸岩。   相似文献   

20.
山东乳山金青顶金矿床是一种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床,富含黄铁矿,研究黄铁矿中金矿物特征,可以为金矿的勘探、矿石的选冶以及矿床成因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通过电子探针能谱仪和波谱仪对金青顶金矿黄铁矿中金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化学成分和赋存状态进行了精细研究,探讨了黄铁矿与金矿的成因关系。结果表明金主要以自然金和碲金银矿的形式存在,另含少量的碲金矿,包裹在黄铁矿之中或者充填在黄铁矿的裂隙中。金矿物的形成可能是成矿流体体系达到金的过饱和从而直接沉淀所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