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以初始体重(2.05±0.05)g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实验对象,通过为期45 d饲喂添加不同微生态制剂的对虾饲料,研究不同微生态制剂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免疫和肝肠健康的影响。此后,对凡纳滨对虾进行副溶血弧菌攻毒实验,统计15 d内死亡率。分别设计了1个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其中,A为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B为基础饲料+酶制剂(消化酶和非淀粉多糖酶等复合酶);C为基础饲料+复合菌制剂组(复合菌由嗜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粪链球菌构成); D为基础饲料+复合菌酶制剂(主要由嗜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粪链球菌复合菌与消化酶和非淀粉多糖酶等复合酶)。研究结果显示:(1)D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2)D组对虾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3)A组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攻毒实验稳定后,A组凡纳滨对虾死亡率为80%,B、C、D组的死亡率分别为61%,45%和28%;(5)D...  相似文献   

2.
以初始体重(2.66±0.02)g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方式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及抗病力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A为对照组,投喂对虾配合饲料,不添加任何微生态制剂;B为拌服复合菌制剂组;C为后喷涂复合菌制剂组;D为复合菌酶颗粒制剂组(复合菌与复合酶等复配后低温制粒);E为固体发酵制剂组,即添加复合菌固体发酵培养物后制粒的配合饲料。实验在400L养殖槽中进行,每个处理组分别设3个重复,养殖周期为54d。养殖实验结束后,采用浸浴法以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进行14d的攻毒实验。研究表明:各组对虾的养殖成活率均在90%以上,不同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除拌服复合菌制剂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组均能显著提高对虾生长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对虾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总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其中,固体发酵制剂组效果最显著,菌酶颗粒制剂处理组居次。副溶血弧菌攻毒实验表明,除拌服液体复合菌制剂处理组外,其他处理组均能显著提高对虾成活率(P0.05),其中以固体发酵制剂组效果最佳。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合理添加复合菌制剂、复合菌酶制剂及复合菌培养物能有效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对虾血清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增强对虾对副溶血弧菌的抗病力,其中以添加复合菌固体发酵培养物饲料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3种益生菌及其复合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生长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109cfu/kg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和酪酸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并以1∶1∶1比例添加浓度为1×109和3×109cfu/kg的复合菌,共5个处理组。养殖42d后,测量了5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与成活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及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3种菌及其复合菌均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等指标,且均在酪酸菌组取得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饲料中添加3种益生菌及其复合菌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凡纳滨对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等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各处理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酪酸菌组各免疫指标均取得最大值。研究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3种菌及其复合菌均可有效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其中以添加酪酸菌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选取初始体重(3.58±0.32)g的凡纳滨对虾,在饲料中分别添加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活菌、溶藻弧菌破碎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活菌和芽孢杆菌破碎菌和使其菌含量为108 CFU/g,通过49d的养殖实验研究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和溶藻弧菌对凡纳滨对虾的消化酶、免疫相关酶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4个处理组对虾的肠道蛋白酶水平均显著提高。25d时各处理组淀粉酶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9d时弧菌破碎组和杆菌破碎组对虾的淀粉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杆菌破碎组对虾肠道的消化酶水平最高,杆菌组对虾肠道消化酶水平低于其他处理组。(2)49d时弧菌组对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上升(P0.05);弧菌破碎组对虾的SOD、酚氧化酶(PO)和抗菌酶水平上升(P0.05);杆菌组对虾PO水平上升,抗菌酶水平下降(P0.05);杆菌破碎组对虾SOD和PO水平均上升,抗菌酶水平下降(P0.05)。(3)WSSV攻毒的半致死时间为杆菌破碎组弧菌破碎组弧菌组杆菌组对照组。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和溶藻弧菌及其破碎菌体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虾的消化酶活力和抗病力。其中添加弧菌破碎菌体能更好的提高对虾的免疫酶水平,添加杆菌破碎菌体能促进对虾消化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指标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初始体重(4.00±0.03)g的凡纳滨对虾为对象,在对虾饲料中分别添加浓度为1×10~7、1×10~9和1×10~(11)cfu/kg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以对虾商品饲料为对照组,养殖42d。实验结束后,测定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情况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研究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除了枯草芽孢杆菌1×107cfu/kg添加组,其余添加组中凡纳滨对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消化率(P0.05)显著提高,在添加浓度为1×109cfu/kg时各指标取得最大值。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提高凡纳滨对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总一氧化氮合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血清蛋白浓度等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且均在添加浓度为1×109cfu/kg时各指标取得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当浓度的益生菌可有效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当益生菌的添加浓度为1×109cfu/kg时,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6.
三类免疫制剂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5%MB、0.2%免疫多糖和0.1%鱼虾抗宝,配制成3种试验饲料,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饲料,每处理设3个平行样,对体长为6~8cm的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2个月的饲养试验,每半个月取样一次,以血清中的溶菌力、抗菌力、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为指标,探讨了该三类免疫制剂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个别情况外,试验组凡纳滨对虾血清中的溶菌力、抗菌力、酚氧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等均高于对照组,由此推断,MB、免疫多糖、鱼虾抗宝这三类免疫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投饵对对虾的影响, 作者研究了投喂频率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以及氮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 投喂频率对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生长率、饲料系数、氮生长效率以及部分消化免疫酶活力有显著影响。日投喂5 次实验组获得较高的存活率、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以及较低的饲料系数。投喂频率与特定生长率间呈二次曲线关系, 投喂频率为4.45次时, 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摄食氮、生长氮和排泄氮和排粪氮, 以日投喂频率2 次为最低, 5、6 次较高。高投喂频率组获得较高的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比较了饲料中添加粪肠球菌(Enterococcusfaecalis LYB1)、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 W2)和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 NJ17)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生长、抗病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初重(0.22±0.01)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流水式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使用复合植物蛋白源(双低菜粕∶大米蛋白粉∶玉米蛋白粉=5∶3∶2)替代凡纳滨对虾实用饲料中的鱼粉(占饲料百分比为22%)对其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设计了6组等蛋白质(37.96±0.39)%、等脂肪(7.39±0.57)%的实验饲料,分别是0%、20%、40%、60%、80%和100%鱼粉蛋白替代组(用D0、D20、D40、D60、D80和D100表示)。结果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D0组相比,鱼粉蛋白替代水平从20%上升到80%未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当替代水平上升到100%时,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同样,各替代蛋白组中只有D100组的饲料系数高于D0组。各替代蛋白组的蛋白质效率均与D0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凡纳滨对虾的体组成在各处理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由此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利用该复合植物蛋白源可以最高替代80%的饲料鱼粉蛋白,而不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成活和饲料效率。  相似文献   

10.
以凡纳滨对虾(Litopnnaus vannamei)幼虾为实验动物,在其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芽孢杆菌(Bacillus sp.)胞外蛋白粗提物(1.0%,胞外蛋白组)、胞内多糖粗提物(1.0%,胞内多糖组),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饲料,进行为期28d的养殖实验,探讨芽孢杆菌胞外蛋白和胞内多糖粗提物对幼虾生长、能量代谢及抗病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芽孢杆菌2种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成活率影响不显著(P>0.05)。饲喂2种粗提物影响了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肌肉中能量代谢相关酶活力。胞外蛋白组肝胰腺中磷酸果糖激酶(PFK)、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在养殖实验前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肌肉中PFK、LDH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胞内多糖组肝胰腺中己糖激酶(HK)活力及肌肉中PFK、LDH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喂2种粗提物均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和肝胰腺中电子传递系统(ETS)活力(P<0.05),胞外蛋白粗提物对肝胰腺中的SDH活力也有显著的提高作用(P<0.05)。饲喂2种粗提物显著降低了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及肌肉组织中脂肪酸合酶(FAS)含量(P<0.05)。此外,饲喂2种粗提物均会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肠道蛋白酶活力(P<0.05),而胞外蛋白粗提物使凡纳滨对虾肠道脂肪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后,与对照组相比,胞外蛋白组和胞内多糖组凡纳滨对虾半致死时间分别延长了26.19%和7.14%。根据以上结果推测,芽苞杆菌2种粗提物能够影响凡纳滨对虾能量代谢水平并提高其抗WSSV能力,且二者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不同光源及光照时间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黑暗条件作为对照,研究了白炽灯、日光灯、金卤灯作为照明光源及不同光照时间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生长的影响。实验对虾初始平均质量为2.108g±0.036g(均值±标准误),投喂的饲料为海跃牌全价人工配合饲料,实验持续50d。结果表明:(1)凡纳滨对虾在金卤灯照明的条件下生长最快(P<0.05),在日光灯的连续照明下生长最慢(P<0.05),在其他的光照条件下与黑暗对照的情况下其生长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金卤灯照明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比日光灯连续照明时要快55.89%。(2)具昼夜节律日光灯、15W白炽灯照明及15W连续照明的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摄食率与黑暗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日光灯连续照明时其摄食率显著低于黑暗对照组(P<0.05),在200W白炽灯及金卤灯照明时凡纳滨对虾摄食率显著高于黑暗对照组(P<0.05),但黑暗对照组的摄食率并不是零;说明视觉虽不是凡纳滨对虾主要觅食手段,但视觉是其辅助觅食手段。(3)在具昼夜节律低功率白炽灯照明、高功率白炽灯及日光灯持续照明的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食物转化率较低(P<0.05)。其他光照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食物转化率与黑暗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但以金卤灯照明条件下食物转化率最高。(4)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在金卤灯照明时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缘于其较高的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在日光灯持续照明的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均较低,因而此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生长得较慢。因此,进行对虾室内养殖时,金卤灯是首先的照明光源,而日光灯作为照明光源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通过琼脂扩散法、荧光染色法与分光光度法筛选出对凡纳滨对虾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对对虾肠黏液有黏附作用且对盐度有耐受性的3株菌(YRL45、KTP(C-2)、QL),经16S rDNA测序比对发现此3株菌均为植物乳杆菌。将其混合饲喂凡纳滨对虾4周,通过高通量测序研究虾肠道菌群变化。研究表明,混合植物乳杆菌的饲喂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无显著性影响,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凡纳滨对虾肠道优势菌门,植物乳杆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中放线菌门的丰度有一定的提高。通过LEfSe分析,发现植物乳杆菌处理组中潜在致病菌发光杆菌属减少,而属于光合细菌的赤杆菌属有所增加。研究结果为益生菌在凡纳滨对虾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肠道复合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相关免疫基因表达量的研究。通过感染实验,分析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病毒感染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Real-time PCR揭示在投喂期间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溶藻弧菌组的对虾血淋巴细胞中的proPO、SOD和LZM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WSSV后,对芽孢杆菌/溶藻弧菌组凡纳滨对虾血淋巴7个采样时间点的proPO、SOD、LZM的表达进行Real-time PCR分析,检测表明WSSV刺激24h后,对虾血淋巴中的proPO、SOD和LZM的表达呈现显著性上调,且分别在48h、96h、96h达到最大值。累积死亡率结果证实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均可提高其对虾抗WSSV感染的能力,尤其以坚强芽孢杆菌活菌与溶藻弧菌活菌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不同饲料添加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实验设计了5种不同的饲料添加物,分别为破壁酵母(A,添加量为0.6%)、中草药提取物(B,添加量为0.3%)、柠檬酸(C,添加量为0.3%)、益生菌(D,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BC-01,添加量为109cfu/kg)和氟苯尼考(E,添加量为15mg/kg),以投喂实验用基础饲料组作为对照(F)。每个处理组分别设置了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虾,实验进行了42d。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对虾的成活率均在90%以上,各组间成活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破壁酵母、中草药提取物、柠檬酸和氟苯尼考均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P0.05),但四者之间相互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破壁酵母、中草药提取物和柠檬酸显著降低了凡纳滨对虾的饲料系数(P0.05),而添加破壁酵母效果则显著优于柠檬酸(P0.05);总体比较,与其它添加物相比,添加破壁酵母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而饲料系数则最低。5种不同添加物比较,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后,凡纳滨对虾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以及溶菌酶(LSZ)的活性均显著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破壁酵母、中草药提取物、柠檬酸、氟苯尼考均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5种添加物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但以添加芽孢杆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不同饲料添加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实验设计了5种不同的饲料添加物,分别为破壁酵母(A,添加量为0.6%)、中草药提取物(B,添加量为0.3%)、柠檬酸(C,添加量为0.3%)、益生菌(D,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BC-01,添加量为109cfu/kg)和氟苯尼考(E,添加量为15mg/kg),以投喂实验用基础饲料组作为对照(F)。每个处理组分别设置了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虾,实验进行了42d。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饲料中不同添加物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肠道内菌群归属于γ-变形菌纲、黄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它们分别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弧菌属(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志贺氏菌属(Shigella)、Tamlana属和Formosa属。A、B、C和D处理组以埃希氏菌属为主要优势菌,E组和对照组以弧菌属为主要优势菌。其中,对照组中弧菌的相对含量最高为37.74%,其次是E组,相对含量为23.79%。总体比较,添加中草药提取物、柠檬酸及芽孢杆菌处理组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相似,而与添加破壁酵母、氟苯尼考和对照组的细菌群落结构有所差异。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破壁酵母、中草药提取物、柠檬酸、芽孢杆菌及氟苯尼考均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内的弧菌属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添加0.6%的破壁酵母效果最佳,可有效抑制对虾肠道中的弧菌属细菌。  相似文献   

16.
复合酶制剂对中国对虾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仲军  王键鹏 《海洋科学》1995,19(1):57-59
添加复合酶制剂,可以提高对虾内源酶的活性,增强肝胰脏的消化作用。 对虾饲料中添加1%。复合酶制剂可使对虾总消化率和蛋白质消化率分别提高 4.81%和2.46%。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海洋红酵母不同添加形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免疫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重(3.57±0.01)g的凡纳滨对虾为实验对象,在商品对虾饲料中添加活菌体、热灭活菌体和超声波破壁菌体三种不同形式的海洋红酵母,以未添加菌体的对虾饲料为对照组,养殖周期为42 d。实验结束后,测定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及其免疫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研究表明:各组对虾成活率均在88%以上,不同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不同形式的海洋红酵母不仅可显著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还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P<0.05);添加海洋红酵母的活菌体和破壁菌体,凡纳滨对虾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添加海洋红酵母活菌体,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免疫信号通路Toll、Imd和Relis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合比较表明,饲料中添加热灭活和破壁菌体对对虾的促长作用更佳,破壁菌体对提高胰蛋白酶和脂肪...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前期实验获得的益生菌及其发酵上清液对凡纳滨对虾消化功能的影响,将初始体质量3.5 g±0.06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30℃±2℃环境下于水族箱中养殖4周。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HC-2、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NRW-2、戊糖乳杆菌HC-2的发酵上清液,最终每克基础饲料中含有1.0×107 CFU益生菌或此菌量所对应的发酵上清液,共配制3组实验饲料。实验结果如下: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对虾肠道中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但肝胰腺中蛋白酶活力无显著差异;添加NRW-2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肠道和肝胰腺中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显著提高(P0.05),HC-2组对虾肝胰腺中淀粉酶及肠道中脂肪酶的活力显著提高(P0.05),而HC-2发酵上清液的添加仅显著提高了对虾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NRW-2、HC-2及其发酵上清液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肠道及肝胰腺中消化酶的活力,但在不同组织中提高消化酶活性的种类是不同的,为水产养殖安全投入品的开发及乳酸菌在水产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低盐度条件下,二溴海因和碳水化合物水平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共3个实验。实验1研究了二溴海因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的影响,发现在0.2、5和20三个盐度水平,随着二溴海因浓度的升高,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二溴海因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浓度随盐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实验2和实验3研究了盐度、二溴海因浓度和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盐度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长期生活于二溴海因环境中,可导致对虾处于应激状态,需要消耗体内较多的免疫因子,血清酚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生长速度下降,而在饲料中适量增加碳水化合物不仅可促进对虾生长又可起到饲料蛋白质节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2株潜在益生菌(芽孢杆菌(Bacillus.sp)BZ5株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VZ5株)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溶血特性、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及感染菌体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存活率,探讨了两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性。注射和浸泡方式下,研究两菌株对凡纳滨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酶(POD)、抗菌酶活力变化的影响以及感染WSSV的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探讨了两菌株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和抗WSSV能力的影响。研究显示:芽孢杆菌BZ5株和溶藻弧菌VZ5株均未表现出溶血特征,且对多数常见抗生素敏感或中度敏感。在106cfu/mL浓度下,芽孢杆菌BZ5株和溶藻弧菌VZ5株未对凡纳滨对虾表现出明显的毒害作用。注射和浸泡方式下,芽孢杆菌组和溶藻弧菌组对虾的SOD、P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芽孢杆菌组对虾的SOD、POD活力显著高于溶藻弧菌组(P0.05)。感染WSSV后,芽孢杆菌组和溶藻弧菌组对虾的半数致死时间比对照组分别延长了27.38%和21.43%(注射菌体)、24.73%和8.60%(浸泡菌体)。研究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Z5株和溶藻弧菌VZ5株在提高对虾免疫力和抗WSSV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对虾养殖生产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