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卵形鲳鯵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卵形鲳鯵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中,进行了不同饵料对仔鱼生长及成活率影响的试验,培育出体长3~5cm鱼苗23万尾.平均成活率为57.5%。结果表明用螺旋藻强化培育轮虫和采用二次培育方法进行卵形鲳鯵人工育苗.可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养殖卵形鲳鲹诺卡氏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诺卡氏菌病的发生情况。病鱼以体表和心、脾、肾等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对病鱼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光镜、电镜检查,均发现长或短的丝状分枝状杆菌,用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回归感染,证实为此次卵形鲳鲹结节病的病原菌。对病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确定病原为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同时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检测,发现该病原菌对多种常用水产药物均产生了抗药性,纸片扩散法结果显示仅20种受试药物中仅对环丙沙星、氯霉素、链霉素等中度敏感,试管稀释法结果显示8种药物中仅对1×10-6的盐酸恩诺沙星和盐酸环丙沙星敏感。  相似文献   

3.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感染卵形鲳鲹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原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 piscicida)分离自发病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 本实验利用腹腔注射和浸泡的感染途径, 观察卵形鲳鲹发光杆菌病的病理变化。感染发病鱼呈现急性和慢性临床症状, 主要急性症状为鳃盖周围轻微出血, 腹腔积水和内脏器官多灶性坏死; 主要慢性症状为脾脏、肾脏和心脏内能观察到直径为0.5~1.0 mm 的白色粟米样结节;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的组织病理显示: 急性病理症状主要表现为鳃、肝和肾发生变性及凝固性坏死, 肾管微绒毛紊乱, 线粒体的嵴脱落, 脾淋巴细胞增生, 核染色质边集, 心肌细胞发生多灶性坏死,线粒体增生, 肠道的病变较轻微。慢性病理症状主要表现为鳃丝上皮细胞坏死, 脾淋巴细胞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溶解,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脱落, 心肌纤维Z 带排列紊乱, 线粒体变性, 肝脏、肾脏、脾脏、心脏和肠道出现典型的肉芽肿病变。相比之下, 脾脏、肾脏和心脏的病变是所有器官中最严重的。  相似文献   

4.
卵形鲳鲹3个养殖群体的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6对微卫星引物分别对海南、深圳、福建3个地区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养殖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养殖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3.67—3.8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43—3.03,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8—0.66,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6—0.6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9—0.55,可见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偏离指数(d)显示海南和深圳养殖群体杂合子过剩(分别为0.10和0.12),而福建养殖群体则出现杂合子缺失(-0.08)。统计检验发现3个群体中各位点的遗传偏离并不显著(p>0.05)。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相似度及遗传距离信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福建与深圳养殖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两者与海南养殖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3个养殖群体的确切来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厦门和龙海海水网箱养殖的卵形鲳鱼参(Trachinotusovatus)和布氏鲳鱼参(T .blochii)进行了形态分类的比较研究 ,从计数性状和量度性状以及骨骼系统鉴别种间差异 ,证实这两种鲳鱼参是同属中的不同种类。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水环境急性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选育群体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了急性低氧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个平行。结果显示,急性低氧胁迫后选育群体的血清离子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钠、氯、钙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铁浓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蛋白、尿酸、肌酐、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差异较大,其中尿酸、肌酐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总蛋白、总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肌酸激酶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γ-谷氨酰转肽酶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但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急性低氧胁迫造成卵形鲳鲹鳃、肾、心脏和肝脏损伤,免疫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密度胁迫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鱼苗运输水质、存活率、免疫酶活力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确定适宜的运输密度,为卵形鲳鲹鱼苗的科学运输提供参考依据。对卵形鲳鲹鱼苗(体长为5.36cm±0.60cm,质量为3.04g±0.71g)采用塑料袋密闭充氧运输方式,在3个不同运输密度下(D1=9 kg/m~3、D2=12 kg/m~3、D3=15 kg/m~3)模拟运输8 h,对比运输不同密度卵形鲳鲹鱼苗对运输水质、鱼苗存活率、肝脏免疫酶活力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3个密度组的卵形鲳鲹鱼苗的存活率均为100%,经运输后暂养72 h的存活率仍为100%。经塑料袋密闭充氧运输8 h后, 3个密度组的运输水体的DO含量无显著变化,运输水体温度(T)和pH值随运输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NH_4-N含量随运输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其中NH_4-N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组织中, D1、D2、D3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而高运输密度组(D3)对比对照组,两组的T-SOD活力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密度运输胁迫组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D2、D3无显著差异,显著差异于D1组。过氧化物酶(POD)活力D1、D2、D3组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组实验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无显著差异。血清中, D1、D2组的CRE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但D3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D1、D2、D3的血清中皮质醇(COR)活力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对照组。D2、D3的葡萄糖(GLU)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D1显著低于对照组。D1、D2、D3 3个运输密度组的谷丙转氨酶(GPT)与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 D1与D2组的GPT活力显著低于于D3组,但GOT活力显著高于D3组。密度胁迫对卵形鲳鲹鱼苗的运输存活率无影响,但对运输其的水质、免疫酶活力及血清生化指标均有影响。在实际运输中,采用塑料袋密闭充氧运输,运输时间时长为8 h以内,运输密度设定为15 kg/m~3的卵形鲳鲹鱼苗为宜。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水环境急性盐度胁迫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鳃Na+-K+-ATP(NKA)酶活力,血清、鳃丝和肾脏渗透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幼鱼从盐度30(对照)中直接转移至盐度5、10、15、20、25、35水体中,96 h后无死亡.各盐度处理组的鳃NKA酶活性和血清渗透压在最初72 h内出现一定波动,随后变化平稳.试验结束时(96 h),NKA活性随盐度梯度呈"U"型分布,盐度35处理的酶活高于其他处理,盐度20处理活性最低.各处理的血清渗透压大小在96 h时,随着盐度的变化,以盐度15、20为中心,呈对称变化,在盐度20后随盐度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同盐度的鳃渗透压随时间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逐渐稳定的趋势.肾渗透压除盐度5、10处理外,其他盐度组随时间没有显著变化,维持一定的稳定性.说明卵形鲳鲹幼鱼在生理上具有广盐性鱼类的"高渗环境高NKA活性"特征,有较强的渗透压调节与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快速分析组织样本中的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载量,本研究选取海豚链球菌特异性基因SimA作为目的基因,建立了海豚链球菌的实时荧光绝对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最低检测值为1.93×102拷贝数/μL,在1.93×102~1.93×109拷贝数/μL间有良好的区分度,同时重复实验的变异系数低于1%,具有较高的重现性。该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海豚链球菌,与坎氏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副溶血弧菌等10种病原菌不发生交叉反应。用建立的绝对定量方法检测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浸泡感染海豚链球菌后组织菌体的载量,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肝、脾、心、肾、脑、鳃、肠等组织的海豚链球菌载量呈上升趋势。但组织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感染后的12~24 h,脑为菌体载量最高的组织,肠为菌体载量最低的组织;在感染后的48~72 h,肾为菌体载量最高的组织,鳃为菌体载量最低的组织。由此推断,浸泡感染的海豚链球菌对卵形鲳鲹的脑、肾组织嗜性最强,对脾、肝、心、肠和鳃组织嗜性相对较弱。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  相似文献   

10.
网箱养殖卵形鲳Shen和布氏鲳Shen分类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其永  邵广昭等 《台湾海峡》2000,19(4):499-505,T008
本文对厦门和龙海海水网箱养殖的卵形鲳Shen(Trachinotus oruatus)和布氏鲳Shen(T.blochii)进行了形态分类的比较研究,从计数性状和量度性状以及骨骼系统鉴别种间差异,证实这两种鲳Shen是同属中的不同种类。  相似文献   

11.
卵形鲳鲹早期卵子发生显微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卵形鲳鲹早期卵子发生的显微与超微结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1~2龄鱼卵巢中卵原细胞进入首次成熟分裂前期的结构特点,3~4龄鱼才开始进入小生长期,文中讨论了此鱼性腺成熟的年龄以及如何加速性腺发育,为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卵形鲳鲹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养殖3龄以上的卵形鲳鲹成鱼于催产前3个月进行强化培育.在水温达到23℃以上的季节,用激素HCG和LRH—A2、A3进行催产.受精卵在水温28~29℃、盐度32、pH8.1时,经过20h孵化.在土池水温23~34℃,盐度24~34,pH7.6~9.4的培育条件下,开口仔鱼经20d左右完全变态为全长25~30 mm幼鱼.  相似文献   

13.
卵形鲳鳆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孵化后31d前的卵形鲳够(Trachinotusoyatus)仔、稚、幼鱼的消化系统发育,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在水温为23—28℃的培育条件下,消化系统发育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0—2d):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不具备摄食和消化能力,为内源性营养阶段.第2阶段(3—5d):口和肛门形成,消化道与外界相通,开始摄食.5d仔鱼卵黄囊完全吸收,出现肝脏、胰脏,为混合营养阶段,消化道分化成口咽腔、食道、胃、前肠和后肠.第3阶段(6—17d):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逐步发育完善,进入到外源性营养阶段.仔鱼前肠中出现空泡,后肠中发现有嗜伊红颗粒,表明肠上皮细胞吸收了脂肪和蛋白质.17—18d仔鱼出现胃腺和幽门盲囊,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第4阶段(18—22d):胃腺、幽门盲囊、肝胰脏等消化器官发育完成,鱼苗进入幼鱼期.结果表明,卵形鲳碜消化系统的发育是与仔、稚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功能的完善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卵形鲳鲹胚后发育阶段的体色变化和鳍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在池塘进行育苗的31天前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仔稚幼鱼,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体色变化和鳍的发生、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在水温24.73±2.11℃、盐度20‰—24‰、pH8.0—8.2条件下,初孵仔鱼体表已具有黑色素,第2天眼点的褐色素增加,此时仔鱼未开口、眼点未有视物功能;第3天开口时,眼大而突出、布满黑色素,变为黑色的眼睛,具有视觉功能;第17天当仔鱼变态为稚鱼时,鱼体变得不透明;在第22天变态为幼鱼时,鱼体体表为褐色;30天的幼鱼体表为银白色,与成鱼的体色一致。各鳍开始分化和发育的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腹鳍。1天仔鱼胸鳍原基出现;2—3天仔鱼开始摄食,胸鳍为扇形;第17天各鳍发育基本完成,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体色的变化和鳍的形成和发育对仔稚鱼的摄食、行为、生长、变态和存活等生命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仔稚鱼变态发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人工育苗生产技术尤其是投饵、分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卵形鲳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海南海水网箱养殖卵形鲳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方法。对典型患病个体进行病原分离并经回归感染实验表明 ,引起该病的病原为嗜麦芽假单胞菌。该病原菌对青霉素类药物和呋喃类药物均高度敏感 ,在生产中应用这些药物对该病进行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麻醉剂丁香酚对黄腊鯵耗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不同浓度的丁香酚对体质量为 115~ 175 g的黄腊鲹( Trachinotus blochii)麻醉处理 15 min,每 1分钟测定容器内的氧饱和度 1次.实验结果表明,黄腊鲹的耗氧率明显地受到丁香酚的影响,在各处理组中以 10× 10- 6浓度组的耗氧率为最低( 0.33 mg/(g@ h)), 5× 10- 6浓度组次之( 0.42 mg/(g@ h)),而对照组则较高( 0.57 mg/(g@ h)).同时实验还表明经丁香酚麻醉处理的黄腊鲹鳃活动频率显著地比对照组低.此结果表明了在施用麻醉剂以后,鱼体的活动及对氧气的消耗有明显的下降,丁香酚可以作为活鱼运输过程中有效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17.
The family Carangidae comprises 151 species, of which only 19 have been so far karyotyped, including a few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Western Atlantic Ocean.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cytogenetic features of three Atlantic carangids, Chloroscombrus chrysurus, Trachinotus goodei and T. falcatus, from north-eastern Brazilian coast, with previously obtained cytogenetic data from southern populations. All species presented 2n = 48 chromosomes. Chloroscombrus chrysurus showed a conserved karyotypic macrostructure (2n = 48a, FN = 48) whereas T. goodei (2m + 2sm + 44a; FN = 52) and T. falcatus (2n = 10m/sm + 38a; FN = 58) presented more diversified karyotypes. Data showed that the samples of C. chrysurus from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regions did not differ cytogenetically. However, the frequency or position of ribosomal sites (Ag-NOR/18S rDNA) were effective in discriminating the populations of Trachinotus between these coastal regions. The distinct chromosomal patterns suggest a historical genetic fractionating of the Trachinotus populations along the Brazilian co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