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在黔东南出露的一套新元古界下江群浅变质碎屑岩中产出众多石英脉型金矿床(点),有关该类矿床的成因问题,特别是金的物质来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因此下江群地层岩石的含金性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也倍受关注.本文对贵州锦屏地区新元古界下江群浅变质岩及典型矿床的微量及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测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下江群剖面的每个组均富集As、Ba、Zr、Ti;亏损Cr、Rb、Sr、Ta、Sc等元素,从番召组到平略组,元素组合演化呈明显相似性和继承性.含凝灰质多的番召组和清水江组地层中金含量较高,并且含金高的层位稀土含量较低,地层中Au与壳源特征的Ag、Hg、As等低温元素关系最为密切,该区金的迁移、富集可能与地层的热液活动或区域变质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围岩、地层岩石与矿石的微量元素特征及REE组成模式体现了地球化学演化上的一致性及继承性,表明该区金矿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于地层,而平秋金矿部分含金石英脉矿石表现出与围岩地层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其更接近下地壳或上地幔,说明可能有部分深部流体参与成矿.  相似文献   

2.
黔东南平秋金矿微量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黔东南平秋金矿浅部含金石英脉矿石、近矿围岩以及远矿番召组岩石的微量及稀土元素进行系统测定,结果表明:矿石中Au,As和Sb等成矿元素与围岩和地层相比发生了相对富集.R型聚类分析呈现出Au与壳源物质As,Pb和Sb等低温元素有密切的成因联系,表明金可能主要来源于地壳.根据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分析可以将石英脉矿石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样品k2,k4为代表的含金石英脉矿石与近矿围岩和赋矿地层岩石的微量元素变化趋势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一致,表现出与围岩地层的一致性和继承性;另外一类英脉矿石(样品k1,k3)的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围岩有明显差异,轻重稀土分异不显著,Eu异常不明显,更接近下地壳或上地幔的稀土组成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含金石英脉矿石与围岩存在一定的成因联系,其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除了来源于赋矿地层外,可能有部分深部流体参与成矿.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金矿构造控矿与成矿模拟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东南金矿是赋存于前震旦系下江群浊积岩(浅变质板岩、砂岩、凝灰岩)中的石英脉金矿,矿体均产于北东向背斜轴部,并向两翼延伸形成平行于地层和斜交地层的含金石英脉,明显受构造控制.据此,运用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构造地球化学实验装置进行了构造控矿与成矿模拟实验.模拟构造作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矿石产生变形和破裂及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和聚集.其所产生变形、破裂,成矿物质以碎粒流和塑性流动方式活化迁移和聚集,充填于裂隙中形成顺层和穿层矿脉的过程;模拟实验结果与该区石英脉金矿成矿特征非常类似.它将为深入研究该区金矿成矿规律及进一步找矿提供科学实验资料和有益信息.  相似文献   

4.
江西金山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山金矿为赣东北地区-大型独立金矿床,其产出受金山顺层剪切控制,主要矿化类型有硅化岩及含金石英脉型两种,金的大量淀积晚于石英脉的形成。矿区岩,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铅,硫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地层,氢,氧同位素资料证明成矿溶液为变质水,成矿温度为230℃~400℃矿床属剪刀带型中温变化变质诚因。  相似文献   

5.
黔东南油麻坳金矿床产于下江群清水江组低绿片岩相浅变质岩系中,具有典型造山型金矿特征。与其他造山型金矿一样,含金石英脉中以W为代表的高温亲石元素富集机理尚不清楚。通过岩相学特征分析,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油麻坳金矿床含金石英脉、近矿围岩及赋矿地层样品的岩石学特征、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含金石英脉中除Cu、Pb、Zn、As等主要成矿元素外,亲石元素W也相对富集,并以极少数白钨矿单颗粒形式赋存;稀土元素分布特征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配分模式,δEu异常不明显,δCe呈弱负异常。R型聚类分析表明,W、Mo等成矿元素与变质作用密切相关的Rb、Sr、Ba、Ta、Zr、Sc、V、Sn等上地壳分散元素和弱矿化元素具有成因联系。综合分析认为,钨富集机理为较低温压条件下,成矿流体携带的W与局部高含量钙质矿物结合,以白钨矿形式赋存于含金石英脉中,随后期变质作用加强,W被化学活动性流体携带进入近矿围岩,当蚀变达千枚岩化时,石英脉体中W几乎全部进入近矿围岩及赋矿地层中。  相似文献   

6.
江西金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山金矿为赣东北地区一大型独立金矿床,其产出受金山顺层剪切带的控制,主要矿化类型有硅化岩及含金石英脉型两种,金的大量淀积晚于石英脉的形成.矿区岩、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铅、硫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地层,氢、氧同位素资料证明成矿溶液为变质水,成矿温度为230℃~400℃,矿床属剪切带型中温变质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地处江南造山带西南段雪峰隆起西南端,区内金矿床(点)广布,是湘黔金矿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秋金矿是该区金矿床的典型代表,其矿体产于下江群番召组浅变质火山-沉积岩,严格受北东向断裂褶皱控制。为理清其成因,对平秋金矿床含矿石英脉中的石英包裹体进行了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其δD为-51.3‰~-59‰,δ18OH2O-SMOW为4.46‰~8.16‰,表明平秋金矿成矿期流体以变质水为主。对成矿期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其δ34S值为-1.86‰~4.55‰,而围岩下江群浅变质岩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9.63‰~13.56‰,二者相差巨大,表明矿床中硫不是直接来自于赋矿围岩。根据上述氢、氧、硫同位素测定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本文认为平秋金矿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源自下伏地层的变质脱水作用,成矿作用与加里东运动造成的变质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黔东南天柱-锦屏地区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中金矿的含金建造、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含金建造以陆源碎屑为主,富含玄武质火山碎屑,主要形成于氧化环境;经比较纯石英脉、含金石英脉、富含毒砂的含金石英脉,可知主要成矿元素在萃取围岩物质之前就有所富集,可能部分来源较深;含金石英脉元素含量特征表明成矿物质兼有深部和围岩两种来源;各矿区热液成矿元素的浓度克拉克值及对数正态分布曲线特征,揭示出它们都产生了矿化富集;综合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野外调查资料,推测蚀变矿化类型有三种,即金矿化、毒砂化、铅锌矿化,三者可为伴生、叠加或独立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地层单元和岩石类型两个方面系统地讨论了滹沱群下部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包括元素的均值、众数值、浓集系数、变异系数以及元素之间的聚类组合特征。滹沱群内的金矿化明显受岩性和地层控制 ,即金矿化不超过下部层位的三个组并主要赋存于四集庄组地层中 ,陆源粗碎屑岩组合是主要的金释放岩石。滹沱群下部具有明显的变质砾岩型金矿化潜力 ,在合适的条件下 (围岩、构造、变质变形、岩浆作用等 )会产生与变质砾岩型金矿化有密切成因联系的沉积变质热液叠加或次火山热液叠加型金矿化  相似文献   

10.
选取一个含金采样剖面,对旧房梁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旧房梁金矿床产于陕西勉略宁三角地区中新元古界碧口群,矿体的分布和产状受地层岩性和韧性剪切带的强烈控制,矿床成因类型为绿岩型金矿床。对矿石及其顶底板围岩的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表明:与Au含量正相关性较好的元素有Ag、Hg、Bi、Mo;在成矿过程中,矿石和围岩的Al_2O_3、TFe_2O_3及高场强元素含量较稳定;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在矿石及矿体底板围岩中相对亏损,在矿体顶板围岩中富集;亲硫元素含量表现较为复杂,Pb含量在矿体顶板围岩及氧化矿石中富集,Mo、Hg含量在矿石中普遍升高;同时伴随岩石质量的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矿石及近矿围岩相对于远矿围岩具有正Ce异常和负Eu异常的特征。上述特征均表明成矿流体具有高温还原性的特点。结合矿床流体包裹体和硫同位素等特征,认为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与碧口群地层有关,其成矿过程可能与澄江期在区内广泛形成的NNE向韧性剪切变形有关,构造矿化蚀变对围岩物质组分具一定继承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The quartz vein-type gold deposits are widely hosted by the Neoproterozoic (Xiajiang Group) epimeta- morphic clastic rock series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The Zhewang gold deposit studied in this paper occurs in the second lithologieal member of the Pinglue Formation of the Xiajiang Group. Trace element geochemis- try of host rocks, quartz veins and arsenopyrite has revealed that ore-forming fluid was enriched in sulphophile ele- ments such as Au, Ag, As, Sb, Pb and Zn, and simultaneously concentrated some magmaphile elements such as W and Mo, which probably provides some evidence for multi-stage mineralization or overprinting of magmatic hydro- therm. Quartz veins and arsenopyrite were characterized by depletion in HFSE and enrichment in LREE. Hf/Sm, Nb/La and Th/La imply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was probably a NaC1-H20 solution system enriched in more C1 than F; Th/U values reflect the strong reducibility of the ore-forming fluid, coincident with the sulfide assemblages. The values of Co/Ni reflect that magmatic fluids may have partly participated in the ore-forming process and Y/Ho values have proved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was associated with metamorphism and exotic hydrotherm which has reformed former quartz veins during late mineralizati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REE, Eu anomalies and Ce anomalies of this deposit display that ore-forming elements mainly were derived from host rocks and possibly from a mixed deep source, and the ore-forming fluid was mixed by dominant metamorphic fluid and minor other sources. The physical-chemical conditions of ore-forming fluid changed from the initial stage to the late stage. The metamorphic flui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ineralization. Therefore, the Zhewang gold deposit is classified as a quartz vein-type gold deposit which may have been reformed by magmatic fluids during the late stage.  相似文献   

12.
对贵州锦屏新元古代下江群地层剖面常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下江群地层常量元素具有中等Si O2含量,介于57.54%~88.91%之间,平均68.32%,较低的Ca O含量(一般1%),较高的K2O/Na2O,Al2O3/Ti O2比值及较低的TFe2O3+Mg O含量。稀土总量ΣREE介于46.5×10-6~306.3×10-6之间,平均值为152.5×10-6,ΣLREE/ΣHREE为8.73~21.6,平均12.96,表明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下江群各组段δEu在0.7~0.8之间,为弱负异常。稀土配分模式总体为右倾,而轻稀土分馏中等,重稀土分馏较低,表现在稀土配分曲线为轻稀土斜率较大,重稀土趋于平坦。通过各组段地球化学特征参数与参数投点可得:番召组与清水江组、平略组与隆里组具有相似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构造环境相似且呈过渡变化,初步认为番召组与清水江组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沉积,而平略组与隆里组为大陆边缘的边缘海沉积。  相似文献   

13.
贵州东南地区的新元古界下江群产大量的石英脉型金矿,有关金的矿源一直是争议的问题。通过对下江群逐层采样,进行微量、稀土元素测试,结果表明金主要在变余砂岩中富集,特别是在变余砂岩透镜体或板岩封闭的变余砂岩顶部是含金石英脉形成的部位。Au与Mn、Sr、Cu等成正相关,特别是Au与Mn呈显著的正相关,可能是Mn胶体对金具有显著的吸附作用,Mn含量高的层位金含量高。而Au与Hg、Ba、W、As呈弱的负相关性,Ti、Co与Au呈负相关性,说明Au与陆源物质没有关系。下江群中稀土配分非常类似,表明地层被后期热液充分混合作用,金往往在稀土含量较低的层位富集,说明流体运移到砂岩内,而砂岩中的石英对稀土有稀释作用。富含金的pq-15样品具有与下江群完全不同的稀土配分,其表明金的成矿物质可能除来源于下江群外,还有深部流体参与成矿。  相似文献   

14.
溆浦县龙王江锑金矿带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振襄 《湖南地质》1990,9(1):35-42
矿带主要赋存于板溪群五强溪组上段之韧性剪切断裂带内,由近80条规模不等、含金性不一的锑金石英脉组成。金的富集与金属硫(砷)化物关系密切,毒砂是其主要载金矿物。褪色带内硅化、毒砂化是近矿围岩标志,砷是其标型元素。  相似文献   

15.
勐满金矿床位于云南省勐海县境内,地处临沧-景洪褶皱束之临沧-澜沧复背斜南部,截至2005年探明金矿资源量17t,主矿体属于地表红土型氧化矿,平均品位为0.60×10-6。文章基于对勐满金矿床矿区内新元古界曼来组片岩和中侏罗统花开左组碎屑岩及矿区外围东部的临沧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探讨了曼来组片岩和花开左组碎屑岩地层的物质来源,追溯母岩的物质源区,并结合矿区普遍发育的硅化岩和硅质脉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金成矿的物质来源。勐满金矿床曼来组中主要碎屑锆石年龄为(957.0±9.8)Ma,属新元古代早青白口纪;中侏罗系花开左组主要碎屑锆石年龄为(224.2±2.8)Ma,与临沧花岗岩基中2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228.7±2.8)Ma和(229.4±2.0)Ma)一致,表明花开左组地层的物质来源可能与临沧花岗岩有关。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矿区硅化岩与硅质脉体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微量元素组成,均表现为富集U、Th、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Zr、Hf、Nb、Ta等高场强元素,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中-弱的Eu负异常,Ce异常不明显,与矿区围岩及临沧花岗岩体南部的黑云母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硅化岩稀土元素总量为42.3×10-6~311.0×10-6,平均为131.8×10-6;硅质脉体稀土元素总量为5.0×10-6~280×10-6,平均为56.8×10-6,显示硅化岩相对于硅质脉体具有更高的稀土元素总量。硅质脉体((La/Yb)N为4.3~133.4,平均36.7)相对于硅化岩((La/Yb)N为2.1~26,平均为8.5)具有更高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特征。硅化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变化介于围岩与硅质脉之间,表明硅化岩既继承了围岩特征,又有经热泉活动改造的痕迹。综合锆石年代学结果与沉积物源分析,认为矿区花开左组砂岩主要为临沧岩体经受风化搬运沉积的产物,曼来组向花开左组提供金的量不足以形成花开左组中的碎屑岩型矿体,热泉活动产生的流体是金成矿的另一重要物质来源,同时是导致金后期富集的重要因素。据此推断,花开左组是赋矿层位,而并非矿源层。结合低硫型矿床标志性矿物冰长石的出现,提出勐满金矿属于典型的与热泉活动有关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  相似文献   

16.
陆文  孙骥  周超  郭爱民  彭薇 《地球学报》2020,41(3):384-394
雁林寺金矿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江南造山带湖南段)东段,是湘东北地区一个较为典型的金矿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矿区不同地质体Au元素含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了矿区含金石英的H-O同位素、Sr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流体组成特征。提出赋矿围岩冷家溪群浊积岩在沉积阶段就具有明显的金富集。矿区矿石、(矿化)蚀变围岩、未蚀变围岩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呈现出高度相似性。含金石英的H-O同位素地球化学、Sr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矿流体成分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为变质流体。综合矿区地质特征、不同地质体金含量、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H-O同位素、Sr同位素及成矿流体成分特征,认为地层中的金元素为雁林寺金矿床提供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17.
闽中地区马面山群东岩组变质岩形成的古构造环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闽中地区马面山群东岩组地层主要为绿片岩为主的一套古火山沉积建造。其主要岩性类型包括各种成分的绿片岩、大理岩、石英片岩及变粒岩类。绿片岩显示海底火山喷发特征,变粒岩原岩为中酸性岩类。东岩组变质岩岩石化学研究表明,绿片岩的原岩应为玄武岩类。变粒岩类主要属于英安岩及流纹岩。这些特征反映东岩组具双峰式火山岩特征,形成于大陆内部张性环境。绿片岩稀土元素特征也显示和大陆拉张环境中的火山岩类稀土特征非常相似,属大陆拉斑玄武岩;微量元素分布显示出该组变质岩原岩类似于大洋岛和大陆裂谷的板内碱性玄武岩。因此闽中地区中元古代可能处于板内古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东南部和湖南省西部接壤的大片新元古代下江群分布地区盛产的石英脉型金矿具有较大远景。该套巨厚的砂质板岩、沉凝灰质板岩常被称为复理石组合。通过对锦屏县平秋剖面、锦屏-远口地区天柱剖面以及锦屏、铜鼓等地的考察研究,认为它们均属于火山碎屑浊流沉积。本次主要研究锦屏、天柱一带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和金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并参考了大量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了黔东南地区青白口纪的番召期、清水江期、平略期和隆里期浊流沉积的古地理特征,指出石英脉金矿的分布受背斜轴的剪切带控制,而含沉凝灰岩的浊积岩还可能是其矿源层。  相似文献   

19.
西秦岭造山带发育有大量三叠纪的金矿床,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是其中最典型的两个矿床,其金资源量分别为116 t和154 t,均为特大型金矿床。早子沟、加甘滩金矿床均位于夏河—合作区域性逆冲推覆断裂以南。早子沟赋矿地层为三叠统古浪堤组,赋矿岩石为泥质板岩、条带状硅质板岩及粉砂质板岩;加甘滩矿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统隆务河组,金矿体赋存于长石石英变砂岩夹粉砂质板岩岩性段内。加甘滩金矿床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属中低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早子沟金矿床研究程度较高,但是对它的成因仍有不同的认识。石英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能够提供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的信息,通过对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开展石英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其成矿流体来源、成矿条件以及石英微量元素对金矿床形成的指示,为西秦岭造山带金矿床成因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不同类型矿石中石英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总体表现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轻微亏损的特征,而且轻稀土元素与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重稀土元素内部分馏程度弱。 早子沟金矿床成矿期热液石英中Rb与Li呈负相关,Rb与Cs呈正相关,而加甘滩金矿床热液石英中Rb与Li、Cs相关性不明显,表明早子沟金矿床石英中Li含量随流体含量的增加而减少,而Cs含量随流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大多数样品具有Eu负异常和弱的Ce正异常,表明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床形成于还原环境,成矿温度较低。样品的(La/Yb)N较大,反映成矿深度相对较浅。石英的Y/Ho值分别为25.14~30.14和23.40~28.94,指示成矿流体与地壳关系密切。大多数石英样品的Th/La和 Nb/La 值小于1,在大陆地壳标准化图解中具有明显的Sc负异常,Cr、W、Pb和U正异常,表明成矿流体富Cl-,相对富集Cr、W、Pb和U等元素。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分析,早子沟和加甘滩金矿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20.
夏家店金矿床位于南秦岭造山带内,是一个受构造和地层控制的大型金矿床,矿石类型为角砾岩型、碎裂岩型和石英脉型3种类型,赋矿围岩主要为寒武系水沟口组的炭泥质板岩、炭硅质板岩、硅质岩及白云岩,次为泥盆系西岔河组的角砾岩。本文对夏家店金矿床中矿石(角砾状炭硅质板岩、碎裂硅化白云岩、碎裂炭泥质板岩和石英脉状矿化的硅质岩)和围岩(硅质岩、硅化白云岩和硅质板岩)的微量元素、铂族元素(PGE)质量分数进行测试,进而探讨成矿物质来源以及矿床成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矿石与其各自的围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均富集Sr、Ga、Zr等元素;不同类型的矿石稀土总量均高于各类围岩,但是两者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均表现出负Eu异常(δEu值为0.51~0.63);不同类型的矿石PGE总量(7.71×10-9~38.30×10-9,平均值23.00×10-9)均明显大于各类围岩PGE总量(1.28×10-9~2.44×10-9,平均值1.86×10-9),相比上地壳,不同类型的矿石均明显富集Os、Ir、Pt和Pd,亏损Ru、Rh,而各类围岩均富集Os,亏损Pt、Ru、Rh、Pd,但两者的铂族元素配分曲线具有高度相似性,呈Ru亏损的V型,为地壳的(Os)-Pt-Pd型配分模式。以上特征表明不同类型的矿石和围岩具有明显的微量、稀土元素和PGE地球化学继承性,暗示夏家店下寒武统有可能是重要的矿源层之一。同时,所有矿石和围岩的Au/Ir值(分别为4 821~299 666)和406~8 050)及Pd/Ir值(分别为16.9~588.0和15.2~47.5)变化范围均较大,两者Au/Ir值远高于炭质球粒陨石和原始地幔值、Pd/Ir值远高于岩浆成因矿石值,且夏家店金矿床矿石和围岩的PGE配分曲线与典型热液成因矿床一致。这些特征显示夏家店金矿床具有明显的热液成因,是构造-热液流体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