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陈小红 《热带地理》2000,20(1):22-26
通过对60年代和90年代珠江三角洲河网典型汊河泥沙分配变化的对比分析,认为(1)珠江河口区的泥沙主要来自陆相径流挟带的下行泥沙和随潮流挟带的上溯泥沙,其中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是现代珠江三角洲建造过程中的基本动力和物质,起着主导作用,而珠江河口区由径流挟带的悬移质泥沙又主要来自西江。(2)西北江干沙处于逐年淤积的总趋势,其中河流段冲淤变化不大,过渡段有冲有淤,以淤为主,潮流段由是普遍淤积。(4)海平面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腹地洪水特征变异因素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关联分析法,对珠江三角洲网河区腹地代表站近期洪水位变异的各种成因的主次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期导致腹地洪水位异变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河口水流不畅和潮流顶托、西江向三角洲腹地河网分流以及三角洲网河上部水情.三角洲河口水流顶托与上游分流增加、流速加快(均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河床变异有关)在腹地形成"水流挤压"共同导致腹地的异高洪水位;同时,三角洲腹地河滩占用严重,桥梁、码头建设密度大,更加剧了腹地河道水位壅高.  相似文献   

3.
西江河口(磨刀门)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程明豪 《地理研究》1984,3(1):51-65
本文采用粒度概率曲线、频率曲线与粒度基本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西江河口(磨刀门)沉积环境,重点探讨河口拦门沙及其沉积结构的形成。认为波浪作用是西江河口拦门沙形成的主要动力;对粒度概率曲线的过渡式和双跃式加以区别,并探讨其成因。  相似文献   

4.
西江和北江及珠江三角洲西北部汇流区广泛发育全新世的泥炭-淤泥腐木地层,结合剖面的沉积相特征和14C测年数据,对全新世沉积环境和含腐木地层的分布和环境变化进行探讨,获得以下认识:1)在西江和北江下游海侵北界以上的陆相沉积序列中,厚层泥炭主要形成于中晚全新世(7.5―1.5 cal. ka B.P.),集中堆积时间为5.0―1.5 cal. ka B.P.;2)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对三角洲边缘区陆相泥炭沼泽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早全新世(约9―7 cal. ka B.P.)三角洲西北端的高速率河口相粉砂黏土沉积为后来的半咸水沼泽发育奠定了淤泥深厚的物质基础,而西江―北江下游陆相洪冲积或河漫滩沉积则在8 cal. ka B.P.左右开始发育,也为之后的水松泥炭沼泽繁盛奠定了基础;3)三水西南一带是中全新世西江―北江下游泛滥平原至古河口湾的过渡区,潮汐流与河流的双重作用是造成三角洲边缘区大面积泥炭沼泽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4)泥炭湿地生态环境大多在2.0―1.5 cal. ka B.P.前后在西江和北江被高位洪水平流沉积物埋藏,而在三角洲区域多被泛滥平原洪积物覆盖。多数剖面泥炭腐木迁移的原因与三角洲的快速加积作用导致的潮流与河流空间位置平衡被破坏和水文条件改变有关,晚全新世不断增强的人类农业活动和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也是导致三角洲天然沼泽湿地消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黄镇国  张伟强 《热带地理》2006,26(4):297-302
珠江三角洲表土的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床沙则以混合砂为主,北江的床沙比西江的粗.20世纪90年代与70年代对比,床沙的粒度组成变细;中值粒径ψ值变大;运动方式的推移组分增大.床沙的细化率西江(21.9%)比北江(15.8%)大.按河流段、近口段、河口段的划分,细化率的沿程变化,西江为从上游向下游增大,北江则相反.床沙细化的主要原因是河道纵比降变小,纵比降变小是河道采沙及分流比变化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浙江椒江山溪性强潮河口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祝永康 《地理研究》1986,5(1):21-31
本文从椒江河口的径流、潮流变化,泥沙运移和沉积结构以及河床演变和河口的发育过程探讨了山溪性强潮河口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7.
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李元芳 《地理研究》1991,10(4):29-39
本文主要根据历史文献,论述1194~1855年的古黄河口泥沙堆积形式、速率及其沉积特点,并探讨了废黄河三角洲形成机理和类型,以及尾闾变迁对下游河道的影响。认为在黄河南流夺准入黄海过程中,河口和三角洲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前、后两期形成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前期为径流一潮汐型,后期转化为径流一波浪型;后期河口迅速延伸,河口基准面相对抬升所引起的溯源淤积可达河南境内。  相似文献   

8.
从宏观上论述了珠江口伶仃洋河口湾的动力特性,分析了澳门附近海区独特的水流结构。指出澳门水域位于伶仃洋西部河流型河口段,地处具有强劲径流的洪湾水道和伶仃洋落潮流交汇处,泥沙大量沉降,浅滩发育,滩涂资源丰富。文中根据珠江河口区海滩围垦适宜的填海高程,阐述了澳门地区两大类七个亚类海滩资源的特征、面积、分布和开发利用评价。认为结合口门治导和港航治理,合理填海造地是振兴澳门经济的必由之路。文中结合经济和城市发展,提出6个海滩主题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9.
徐君亮 《热带地理》1999,19(4):331-336
从宏观上论述了珠江口伶仃洋河口湾的动力特性, 分析了澳门附近海区独特的水流结构。指出澳门水域位于伶仃洋西部河流型河口段, 地处具有强劲径流的洪湾水道和伶仃洋落潮流交汇处, 泥沙大量沉降, 浅滩发育, 滩涂资源丰富。文中根据珠江河口区海滩围垦适宜的填海高程, 阐述了澳门地区两大类七个亚类海滩资源的特征、面积、分布和开发利用评价。认为结合口门治导和港航治理, 合理填海造地是振兴澳门经济的必由之路。文中结合经济和城市发展, 提出6 个海滩主题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10.
徐海亮 《热带地理》1998,18(2):162-167
“94·6”华南大水,珠江三角洲网河的顺德、番禺洪水水位异高,引发对网河及近岸环境变异的探讨。近年来,河口网河区的资源开发、环境变异引起各界的关注。河口网河区河床变化,水文环境发生变异。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对网河水位过程进行非线性模拟,输入径流与进流资料,以历史长序列与近年实测资料训练模型和检验,认为ANN较适应于网河高度非线性水文模拟,也较适应于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冲击的河口水文模拟;在河口  相似文献   

11.
钦州湾水下动力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钦州湾水下动力地貌主要有潮间浅滩、河口沙坝、潮沟、潮流沙脊、潮流冲刷深槽、水下拦门浅滩、水下斜坡。该文阐述钦州湾的入海河流、潮汐、潮流、波浪等水动力的基本特征 ,分析水下地貌类型的形成及其空间分布和沉积物组成 ,并探讨动力地貌形成原因与机理及海岸动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水域悬沙浓度时空变化与泥沙再悬浮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根据近年来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水域8个测站1年的表层悬沙浓度逐日观测资料,并结合水动力状况,对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长江口自徐六泾以下悬沙浓度不断增高,并呈现口内夏高冬低,而口外冬高夏低,且量值为口外大于口内,杭州湾大于长江口。表明长江入海泥沙在海洋动力作用下强烈再悬浮;悬沙浓度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大小潮周期和季节性变化。进一步分析认为,海洋动力 (风浪和潮流) 是泥沙再悬浮的主导因素,制约悬沙浓度的年内变化,其中潮流控制悬沙浓度的大小潮周期变化,风浪引起悬沙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河流径流和海洋动力的对比制约悬沙浓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3.
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咸潮入侵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周文浩 《热带地理》1998,18(3):266-269
海平面上升,潮汐作用加强,在无其它因素影响下,通常认为必然导致包括盐水入侵灾害加剧。根据河口盐淡水混合扩散原理,结合珠江三角洲河口整治延伸规划及河口淤积发展趋势,动态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咸潮入侵的影响,认为海平面上升后,盐水入侵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总的来说不会加剧,而且还会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4.
黄河河口延伸与下游淤积关系研究中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师长兴 《地理科学》2005,25(2):183-189
阐明了黄河河口延伸与下游淤积关系问题的实质,指出了黄河河口延伸与下游淤积关系对时间尺度的依赖性,进而深入探讨了以前研究这一问题所用论据的合理性题。分析结果揭示,那种认为黄河下游淤积由河口延伸控制和河口延伸作用局限于近口河段的说法都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磨刀门河口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娟 《热带地理》2005,25(2):117-122
磨刀门河口的发育深受地质构造和动力条件的制约,在河流和海洋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复杂的沉积特征。根据磨刀门河口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运用数学地质方法对粒度参数进行多元统计对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貌和动力条件,分析河口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动力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河口表层沉积物主要有粉砂质粘土、粘土质粉砂、极细砂、细砂等类型;沉积环境可划分为河口主槽沉积环境、涨潮流沉积环境、浅滩沉积环境、拦门沙坝沉积环境及河口前缘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6.
符宁平 《地理研究》1989,8(1):103-103
在以细颗粒泥沙为主的椒江河口,悬沙中存在着具有两种不同沉降机理的颗粒,即单颗粒沉降和絮凝沉降。文章认为,在上游迳流不大的条件下,涨潮流以冲刷作用为主,而落潮流则表现为淤积作用。通过有关资料的分析及计算,本文确认在椒江河口区下游存在一定强度的横向水流,造成了净向南的横向输沙,达直接影响到河口含沙量的南北分布。河口高含沙区与浮泥体系的形成及其消长变化,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椒江河口与大多数河口高含沙区一样,存住着涨落潮、大小潮及洪枯季的变化规律。高含沙区的成因归结于河口流速场的分布以及细颗粒泥沙的絮凝作用。椒江河床自动调整幅度大,速度快,冲淤过程具有一定的变化周期,冲淤数在空间上的分布十分不均匀。  相似文献   

17.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对不同河段的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的对比分析,确认长江河口来沙丰富,在河口潮流不对称和重力环流的作用下,大量泥沙向滞流点辐聚,形成最大浑浊带。最大浑浊带含沙量高,泥沙絮凝沉速快。潮流强劲,引起床沙再悬浮,输沙能力强。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活动区与河口拦门沙位置基本一致。本研究成果对于加深认识河口拦门沙的成因和变化,以及航槽治理具有重大的现实间义。  相似文献   

18.
杭州湾北部潮流冲刷槽演变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曹沛奎  董永发 《地理学报》1989,44(2):157-166
潮流冲刷槽是河口湾中重要的地貌类型。杭州湾是一个强潮海湾,它的北部在潮流作用下形成的冲刷槽具有典型性。本文通过动力、地貌和沉积相结合方法,在冲刷槽几何形态和动态特征分析基础上,论证了冲刷槽水流结构和泥沙输移,并指出冲刷槽在潮流作用下,纵向延伸和垂向增深较小,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为港口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近期水沙分配的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20多年,珠江三角洲西江与北江的水沙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当于增多了一条北江的水量和沙量向东输送,导致珠江三角洲腹心地区洪峰水位异常壅高,河道由淤转冲,口门水域面积缩小,滩涂面积扩展,伶仃洋尤其是西岸的淤积加速,对港口和航道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唐青蔚 《地理研究》1983,2(1):108-114
本文对长江枯季(12—3月)径流的特点、变化规律、河口盐水入侵以及对黄浦江水质的影响等进行了初步分析。长江水量虽然丰富,但枯季径流并不大,枯季径流一般占年径流总量的15%左右。频率50%的平水年各月平均流量都在15000秒立米以下,频率75%的一般少水年枯季1、2月份的月平均流量不足10000秒立米。河口盐度变化随上游来水多少而异,大通站流量在10000秒立米时河口盐度变化敏感,流量再减少河口盐度将急剧增加,便会严重污染河口和黄浦江水质,影响上海市和河口地区的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因此,在规划长江流域用水时,应使大通站流量在15000秒立米以上,若有困难,至少不能低于10000秒立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