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湘南癞子岭花岗岩体分异演化和成岩成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湘南癞子岭花岗岩岩株侵位于燕山早期,其锆石U-Pb年龄为154~155Ma,以富含Li,Rb,Sn,W,Nb,Ta等稀有金属元素,Pb,Zn等贱金属元素以及H2O,F等挥发份为主要特征,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自下而上,在450~500m的垂直距离范围内,从黑鳞云母花岗岩带,经浅色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锂白云母花岗岩)带、钠长石花岗岩带、云英岩带、到块状石英和黄玉伟晶岩带,各带岩石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都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高度发育的岩浆分异和热液演化,是稀有金属和贱金属元素及挥发份逐步富集并成矿的关键机制。虽然大多数癞子岭花岗岩的样品都具有过铝的特征,但由于该岩体特别是其较深部位的黑鳞云母花岗岩中Zr,REE,Y,Nb,Th,U等高场强元素含量高,锆石的εHf值偏高(在-5.9和-1.9之间,平均-4.2),Hf模式年龄tDM值偏低(在1.32Ga~1.58Ga之间,平均1.47Ga),都显示有地幔物质的明显参与,推测癞子岭花岗岩的原始岩浆,可能来源于深部铝质A型骑田岭花岗岩基,或者是与骑田岭岩基相类似的铝质A型花岗质岩浆体的分离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疆白石头泉高铷氟花岗岩不同相带云母成分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石头泉含黄玉花岗岩体在露头上显示很好的岩性分带,从下至上依次为:淡色花岗岩(a带)、含天河石花岗岩(b带)、天河石花岗岩(c带)、含黄玉天河石花岗岩(d带)和黄玉钠长花岗岩(e带).岩体组成矿物主要为石英、钾长石(部分富铷的为天河石)、钠长石、黄玉和云母,副矿物为锰铝榴石和萤石.总体说来,从a带到c带,云母的Al、Mn、F和Rb含量递增,Fe、Mg和Ti含量递减;Li含量从a带到b带和c带递增,但b带和c带之间变化不明显.从c带到e带,随着Fe、Mg和Ti的减少,总体上表现为Al、Li递增,F、Mn和Rb递减的演化方向,但Li、F、Mn和Rb在c带和d带之间变化不明显,d带和e带之间却表现出急剧的变化.e带中的次生云母与原生云母相比,前者F、Li高而Al低,从a带到e带,Na K变化不明显.云母成分的这些变化特征与岩体的演化趋势相一致.白石头泉岩体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类似花岗岩相比,没有出现锂云母这种高度富锂矿物,这可能与岩体中锂含量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东昆仑造山带是青藏高原与冈底斯带相媲美的巨型岩浆岩带,但该带是否具有形成硬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潜力还不清楚。最近在东昆仑金水口地区发现了锂铍矿化伟晶岩,暗示其有可能成为以锂铍为主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区。本文以矿化伟晶岩空间上紧密共生的金水口层状花岗岩体为研究对像,揭示其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时代,探讨其成因和找矿意义。金水口层状花岗岩下部为弱过铝高钾钙碱性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上部为高分异强过铝二云母正长花岗岩、石榴子石碱长花岗岩和钠长花岗岩。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96~395Ma, LA-ICP-MS独居石U-Pb年龄为396~391Ma。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正长花岗岩、石榴子石碱长花岗岩和钠长花岗岩具有相似的Nd同位素组成,εNd(t)为-6.52~-4.48,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二云母正长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全岩Pb同位素组成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208Pb/204Pb(t)为38.187~38.219,207Pb/204Pb(t)为15.627~15.652,<...  相似文献   

4.
在栗木矿田沟挂垒钻孔深部发现花岗岩体下部有厚度大于190m的二云母花岗岩,通过对二云母花岗岩以及上部白云母花岗岩的岩相学研究和分析对比,认为该区第二阶段的花岗岩上部为白云母花岗岩,在深部相变为二云母花岗岩,岩体中、上部的白云母花岗岩相主要是二云母花岗岩不同程度蚀变交代形成的,而不是岩浆就地重力分离结晶形成的,其蚀变程度相当于该区含矿花岗岩体矿化蚀变带下部的钾长石化带。无斑的白云母花岗岩相在钾长石化带中蚀变最强,最靠近主矿化蚀变带,有重要的找矿意义。各岩相的化学分析表明,W、Sn、Nb、Ta的矿化富集可能与岩浆气液分离作用或深部岩浆分异有关。  相似文献   

5.
西武夷地区早古生代浅色花岗岩的厘定及其造山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勇 《江西地质》2000,14(1):1-4
西武夷地区的付坊超单元是一套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组合,岩性包括白云母/二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白云母/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年龄为472~446Ma。它是下生代华夏古陆向扬子板块爷冲、华夏板块内部武夷地块与罗霄地块接俣过程中形成的陆内俯冲花岗岩,两地块的接合部位-雩山接合带是一条陆内俯冲带。  相似文献   

6.
关键金属是全球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其富集机制和成矿作用是目前国际矿床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对喜马拉雅带吉隆和亚东地区淡色花岗岩开展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侵入到藏南拆离系的淡色花岗岩含有较高的Sn、Cs、Tl、Be、W、B、Li和Bi。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些淡色花岗岩具有如下特征:(1)富集关键金属元素;(2)为原始岩浆经历斜长石、锆石、独居石、磷灰石、云母分离结晶作用后的残余熔体;(3)关键元素的富集和矿化与花岗岩高度分离结晶作用密切相关。随着分异程度的增强,岩浆变为富挥发分的高SiO2体系,关键金属元素在残余熔体中富集,并且最后可能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由于地球化学特征的相似性,Cs和Tl呈类质同象替代钾、铷进入云母中。富集关键金属元素的花岗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属于与藏南拆离系相关的同构造侵位花岗岩,藏南拆离系的活动促使了原始岩浆的广泛分离结晶作用,以及后期的关键金属元素(如Rb、Cs和Tl)的富集。  相似文献   

7.
西藏南部康马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康马花岗岩体位于西藏南部拉轨岗日岩带的中部,地质研究程度较高.本文主要探讨康马片麻状二云母花岗岩成因及其形成时代.二云母花岗岩中锆石CL图像发育有规则的韵律生长环带,表明其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另锆石中Th/U比值稳定、较高的特点,也说明二云母花岗岩为岩浆成因;对锆石进行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493 Ma土14 Ma(MSWD=1.00),相当于早奥陶世,该年龄即是康马片麻状二云母花岗岩结晶时间,表明在拉轨岗日岩带中部存在加里东期岩浆作用.文章最后对康马岩体片理化的时间和成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康马岩体片理化的时间为中新世,其成因与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地壳缩短而产生的变形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与陆内俯冲作用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邓晋福  赵海玲 《地球科学》1994,19(2):139-147
讨论了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的机成机制及其与陆内俯冲作用的成生联系。以高喜马拉雅地区为例,从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实验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方位论述了白云母花岗岩形成过程的主要约束,提出并论证了一个比较合理的陆内俯冲带热结构与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形成的成因模型,通过分析,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新结论:白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是陆内俯冲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华南是我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成矿区,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是最主要的产铀花岗岩。广西北部形成于新元古代的摩天岭岩体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产铀花岗岩体之一。前人对华南印支-燕山期花岗岩的铀成矿作用研究较深入,但对以摩天岭岩体为代表的新元古代古老花岗岩的铀成矿作用研究程度较低。本文以摩天岭花岗岩体为对象,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其铀矿成矿特征和规律的深入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摩天岭岩体规模巨大,相带分布明显,内部相带和过渡相带发育,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含电气石二云母花岗岩,花岗岩体具有富硅富碱、铝过饱和、钾大于钠的特点,属S型花岗岩; 2)摩天岭岩体形成于850~760Ma之间的新元古代; 3)摩天岭岩体铀成矿潜力巨大,铀矿化以铀-绿泥石型和铀-硅化带型为主,铀-绿泥石型的代表矿床——达亮矿床形成于360~401Ma,是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及构造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铀-硅化带型铀矿的代表——新村铀矿形成于47Ma,是喜马拉雅期伸展构造作用下构造-热液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4)摩天岭岩体中铀矿床的铀源来自于元古界四堡群、丹州群和摩天岭岩体本身;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同时有深部流体的参与;热源主要与加里东期区域变质作用和喜马拉雅期伸展背景下的构造作用关系密切; 5)摩天岭岩体铀成矿经过了新元古代铀预富集、加里东晚期到海西早期的区域变质-构造热液成矿作用、喜马拉雅期的构造热液成矿作用等几个阶段,形成了类型丰富、规模较大的铀矿床,铀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0.
大雪山—锦屏山推覆带分布有众多燕山期花岗岩体,与围岩呈似整合状产出,主要为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据岩石化学分析资料,表明以Si,Al含量高为主要特征,且K_2O>Na_2O,属于铝过饱和—强烈过饱和的富碱—适度富碱的岩石类型。在多种环境判别图上,作为主体的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均落入造山带同碰撞期范围,即非常接近于Harris的碰撞带Ⅱ类花岗岩。作者认为,这类花岗岩主要来源于陆壳,是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引起地壳增厚,并产生瞬时剪切热,从而导致熔融乃至侵入的。  相似文献   

11.
铅炉子过铝质花岗岩带发育于中天山岛弧带南缘的星星峡缝合带内,为一长条形的二云母花岗岩。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是高Si、Al和K,低Mg、Fe的组份,全碱含量中等,σ=1.74~1.9,K_2ONa_2O,A/CNK1.1,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类(SP)。岩体的CaO/Na_2O和Al_2O_3/TiO_2比值都相对较低,分别为(0.06~0.07)和(48.9~55.3);REE、Nb、Y含量和Rb/Sr、Rb/Ba比值相对较高;Rb、Th和LREE相对富集,Ba、Si、Eu、Ti、P和HREE相对亏损;ε_(HF)(t)=-2.3~+1.6表明岩体还具有较高的锆石同位素特征,T_(2DM)变化范围为1573~1329 Ma。这些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铅炉子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的伸展环境中,是在高温、中低压条件下发生重熔形成的,其源岩为古老的地壳物质和年轻的增生物质通过物理风化作用形成泥质岩。本文通过测年获得二云母花岗岩锆石LA-ICPMS年龄为444.5±2.2 Ma,表明铅炉子过铝质花岗岩形成于晚奥陶世,是中天山岛弧带和公婆泉岛弧带的碰撞时间的上限,它也是中天山岛弧带与公婆泉岛弧带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是中亚增生造山带的增生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扬子大陆的陆内俯冲与大陆的缩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要论述了白云母花岗岩是陆内俯冲的岩石学记录。华南大陆与天水-雅江地带广泛分布中生代二云母花岗岩侵入体,已有的同位素年龄范围为245-122Ma,与此同时,它们两侧的扬子大陆发育的陆褶皱带,这种成对性及其构造配置表明,扬子大陆华击大卢松潘-甘孜褶皱带发生的过陆内俯冲作用,基于二云母花岗岩带的总宽度,估算扬子大陆最小的总俯冲量至少为650km,扬子大陆现今宽度的680km,这样,扬子大陆在中生代  相似文献   

13.
松潘造山带马尔康强过铝质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潘造山带广泛出露印支期后碰撞型花岗岩类, 其中包括埃达克质花岗岩类、A型花岗岩和I型花岗岩, 但目前人们对该区印支期强过铝质花岗岩尚未有深入的研究.松潘造山带马尔康花岗岩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A/CNK=1.10~1.20), 其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粒二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 获得中粒二云母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08±2Ma, 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00±2Ma.马尔康强过铝质花岗岩K2O/Na2O=1.13~1.75, 富Rb、Th和U, 贫Sr、Ba、Co和Ni等元素; 稀土元素组成上显示存在强到中等的负Eu异常(Eu/Eu*=0.15~0.65);全岩初始87Sr/86Sr比值(ISr) 为0.70712~0.71137, εNd (t) =-10.36~-8.43, 锆石εHf (t) =-11.8~-1.1.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一致表明, 它们的岩浆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其中中粒二云母花岗岩的源岩类型主要为地壳中的泥质岩类, 而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的源岩主要为地壳中的杂砂岩类.结合松潘带的地质背景、区域构造-岩浆事件及其岩浆岩的组合分析, 印支期岩石圈拆沉作用可以用来解释马尔康强过铝质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在松潘带, 印支期岩石圈拆沉作用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 这不仅促使了加厚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 如松潘带印支期埃达克质和I型花岗岩浆的形成, 而且还诱发了中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如马尔康强过铝质花岗岩的形成.这表明松潘带印支期岩石圈拆沉作用已使地壳不同层次发生部分熔融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藏南部过铝花岗岩的分布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西藏南部过铝花岗岩的岩带划分、空间分布和岩浆活动的峰期、规模等方面,总结了西藏南部过铝花岗岩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过铝花岗岩岩浆活动始于早侏罗世,在中新世达到峰期,且主要集中在20~10Ma;岩石类型主要有电气石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冈底斯带过铝花岗岩岩浆活动具有由东到西、由南向北的迁移活动规律;西藏南部过铝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可划分为5期。  相似文献   

15.
藏南错那洞穹隆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部,淡色花岗岩是其核部组成部分之一。对其中的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其结晶年龄分别为(20.6±0.3) Ma和(16.7±0.2) Ma,属于喜马拉雅中新世淡色花岗岩。错那洞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和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均具有富硅(w(SiO2)为71.6%~74.6%)、富铝(w(Al2O3)为14.5%~16.1%)、富钾(w(K2O)为4%~4.7%)及高铝饱和指数(A/CNK=1.16~1.22)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强过铝质花岗岩,并且两类花岗岩都富集Rb、U、K、Pb,相对亏损Nb、Ta、Zr、Ti。但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Eu/Eu*=0.29~0.46),而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Eu的负异常相对较弱(Eu/Eu*=0.58~0.80)。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的Rb/Sr值为2.4~3.5,Ba含量为(200~253)×10-6,TiO2含量相对较低,表明错那洞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是在无水条件下由变泥质岩中的白云母脱水熔融而形成,并且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的产生可能与藏南拆离系(STDS)启动造成的构造减压有关。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的K/Rb、Zr/Hf、Nb/Ta、Y/Ho值呈现出非球粒陨石异常,稀土四分组效应和异常高的Rb/Sr值(18.6~22.2)表明错那洞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是经过岩浆高度演化而形成的。高度演化的岩浆有利于W、Sn、Be等稀有金属成矿。错那洞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与错那洞穹隆的W-Sn-Be矿具有相邻的空间位置,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成因联系;而错那洞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与扎西康Pb-Zn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很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6.
冈底斯花岗岩带是沿雅鲁藏布江北侧近东西向展布的一条长约2 500 km、宽100~300 km的巨型岩浆岩带。在阿里冈底斯山主峰岗仁波齐峰附近,冈底斯花岗岩体受到多期断裂活动的影响,特别受喜马拉雅大反向断裂和喀喇昆仑断裂活动的改造,造成断裂和岩体的关系出现很多复杂的情况,一些研究者把在北阿伊拉日居山分布的32~25 Ma的花岗岩作为喀喇昆仑断裂活动引起的同构造花岗岩,并把此年龄段归结为断层活动年龄,从而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本文的锆石U-Pb年龄指示了岗仁波齐峰地区的冈底斯花岗岩是由110 Ma、60 Ma和50 Ma的3期花岗岩组成,而韧性剪切带内的锆石年龄与附近未变形岩石内的锆石年龄一致,表明锆石的形态并未受到断裂活动的影响。韧性剪切带内云母的氩氩年龄为12 Ma左右,而周围未变形花岗岩的云母氩氩年龄在60~50 Ma左右,由此表明喀喇昆仑断裂在岗仁波齐峰地区是12 Ma开始活动的。由于研究区内韧性剪切带中的变形花岗岩并没有记录32~25 Ma这期热事件,由此排除了断裂在狮泉河-门士一线是32~25 Ma开始活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地学前缘》2017,(2):104-122
湘东北位于华南钦杭结合带的北西侧,是中国重要的金、铜、钴、铅和锌等多金属矿产地。该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异常强烈,其中所侵位的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位于区域性北东向长沙—平江断裂的南东侧,为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将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分为两组,第一组具有较低的Eu-Sr-Ba和过渡金属元素Cr-Co含量,较高的CaO/Na_2O和FeO~T/(FeO~T+MgO)比值,指示了相对还原、干燥、贫泥质、富斜长石粗粒碎屑岩源区;相反,第二组则为相对氧化、富水和贫斜长石的富泥质源区。此外,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大部分具有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特征。ε_(Nd)(t)=-13.36~-13.65、(~(87)Sr/~(86)Sr)_i=0.722 86~0.730 97,说明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为榴辉岩相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还具有较高的Sm/Yb和Gd/Yb比值以及较低的锆石饱和温度,指示岩浆源区具有较高的压力和较低的温度。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45±1)Ma(MSWD=1.9)。结合华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湘东北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古太平洋板块平俯冲至华南板块之下有关。约145 Ma,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崩塌,下沉的俯冲板片和岩石圈地幔脱水,使得早已加厚的下地壳发生减压熔融,形成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而当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源区岩浆运移时,驱动了含金成矿流体的运移,其期后的岩浆热液形成了该区围绕连云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带状分布的多金属矿体。  相似文献   

18.
藏南马拉山高钙二云母花岗岩的年代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马拉山片麻岩穹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内,由马拉山二云母花岗岩、错布二云母花岗岩和派枯错复合淡色花岗岩组成。马拉山二云母花岗岩东西展布约10km,锆石U-Pb分析表明,马拉山二云母花岗岩的结晶时间较长,从17.6Ma到16.9Ma,或者至少是两次深熔作用的产物,分别发生在17.6Ma和16.9Ma。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分析表明马拉山二云母花岗岩是一个较均一岩体,具有以下特征:(1)高SiO2,Al2O3和相对较高的CaO(1.2%~2.0%);(2)较高的Sr,较低的Rb和Rb/Sr比值(<1.3),且随着Ba浓度的增加,Rb/Sr比值保持不变;(3)高度变化的Zr/Hf比值(25.9~39.9);(4)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几乎无或弱的负Eu异常;(5)较一致的Sr和Nd同位素组成;(6)锆石岩浆增生边和继承性锆石的Hf同位素比值高度变化,εHf(t)分别为-20.4~-8.0和-27.2~-9.5。这些特征暗示马拉山二云母花岗岩是变泥质岩在较高温压条件下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的产物,与藏南裂谷系的东西向伸展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是陆内俯冲的岩石学记录。华南大陆与天水-雅江地带广泛分布中生代王云母花岗岩侵作入体,已有的同位素年龄范围为245~122Ma,与此同时,它们两侧的扬子大陆发育前陆褶皱带,这种成对性及其构造配置表明,扬子大陆曾向华南大陆与松潘—甘孜褶皱带发生过陆内俯冲作用。基于二云母花岗岩带的总宽度(约650km),估算扬子大陆最小的总俯冲量(指宽度)至少为650km,扬子大陆现今宽度约680km,这样,扬子大陆在中生代时期由于陆内俯冲作用缩小了约一半;另一可能方案是,消失的主要是夹持于扬子大陆与江南造山带之间的一个微大陆。扬子大陆与秦岭造山带之间的壳内构造边界不具陆内俯冲性质,而是逆冲推复一走滑构造带。在大地构造单元上,江南造山带与龙门山造山带应分属两个上叠大陆,而不属于扬子大陆。华南中生代造山带内侧属于高喜马拉雅型陆内俯冲带(缝合带内无蛇绿岩伴生),而不是雅鲁藏布江型(缝合带内有蛇绿岩伴生)。陆内俯冲作用是华南大陆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此外,它经受过晚元古代和加里东期陆内俯冲事件,可能属于雅鲁藏布江型。多次陆内俯冲和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导致亲陆壳金属元素富集,可能是华南W-Sn  相似文献   

20.
保山地块早古生代过铝质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尚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探讨岩石成因,对云南清水河花岗岩开展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河花岗岩主要由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组成.二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年龄为473~462 Ma,黑云母花岗岩岩浆结晶年龄为479 Ma,侵位时代都为早古生代.含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