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变化轨迹分析方法的生态用地流失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现有研究割裂了生态用地流失这一基本变化过程的不足,本文基于变化轨迹分析方法,从过程完整性角度探求了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生态用地流失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草地、水域和耕地的流失,流失面积的40%转为人工表面;② 林地、草地和水域流失的空间自相关性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强,7 km×7 km空间尺度上3种生态用地流失空间正相关性较强,且随距离阈值增加而降低;③ 距离阈值为10 km时,林地、草地流失高发区集中分布在京津冀西北部地区,水域流失高发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渤海湾附近,生态环境保护应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角度,打破区域发展不均衡,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隐  韩东  姚雪玲  张静  王锋 《热带地理》2019,39(4):531-537
依托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草原长期生态定位观测大样地(42°57′53″ N、115°57′30″ E),利用无人机获取的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样地内3 768棵榆树空间位置和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地面调查数据。综合坡度、坡向、坡向变率和小尺度的海拔高差,基于决策树分类的方法对样地地形进行分类,分析榆树疏林在不同地形上的数量、密度和榆树结构的空间特征。主要结果为:1)样地地形分为沙平地、沙甸、阳坡、阴坡和沙脊5种类型,各类型面积分别占样地总面积的52.89%、17.25%、12.47%、10.05%和7.35%。2)在沙平地、沙甸、阳坡、阴坡和沙脊5种地形下的榆树密度分别为28.9、17.0、41.2、141.7和65.2棵/hm2。3)位于沙地阳坡的榆树胸径、冠幅和树高最大,分别为18.9±7.52cm、5.19±2.33m和4.89±2.33 m。4)榆树在沙丘阴坡的分布密度最高,阳坡的榆树胸径、冠幅和树高显著大于其他地形部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综合地形因子的沙地微地形分类可更好地表征榆树疏林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也证明了无人机可成为分析植物空间分布格局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Geografisk Tidsskrift, Danish Journal of Geography 106(2): 115–130, 2006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and the abundance and richness of trees and birds in a humid tropical developing region where natural vegetation is being rapidly converted into farmland under market and population pressures. We analysed survey data on land use, birds and woody plants collected in 14 study sites situated within smallholder cropland and commercial plantations in southern Uganda. Commercial plantations had very few trees and only 10% of the original bird species.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in smallholder systems also showed losses in bird abundance and species richness, but not nearly as much as in plantations. In both systems the impact of intensification was much bigger on the specialised and threatened birds compared to the less specialised species. This argues strongly for ‘species-sensitive’ conservation policies combining protected areas with land use regulation in areas undergoing intensification. We also found a much higher loss in bird biodiversity during the first phases of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when larger tracts of forest are cleared) than in later phases characterised by clearing of smaller patches of vegetation and improved management of farm trees. This suggests high pay-offs to geographical targeting of conservation efforts in farmed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4.
闫德仁 《中国沙漠》2012,32(2):564-567
根据内蒙古第6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并结合森林固碳研究的相关成果,分析了内蒙古沙区森林资源的特点,并计算了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内蒙古沙区林地总面积1 097.06万hm2,森林总面积为323.82万hm2;沙区林木总蓄积量为3 633.15万m3,占内蒙古林木总蓄积量的2.67%;沙区林木总固碳储量为1 574.26万t,其中,乔木林总固碳储量为1 044.72万t,灌木林总固碳为205.35万t,根系(乔灌木)总固碳325.91万t。各沙地林木总固碳储量占沙区林木总固碳储量的96.19%,沙漠林木总固碳储量占沙区林木总固碳储量的3.81%。  相似文献   

5.
以准格尔丘陵沟壑区五分地沟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彩红外航片和IKONOS卫星影像,绘制了1987、2002年土地覆盖/植被类型图,并数字化基于地面土地利用调查绘制的1979年土地利用图.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评价了研究区土地覆盖/植被空间格局现状及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并以ETM 数据为信息源,绘制了2002年土地覆盖/植被类型图.研究表明:2002年研究区土地覆盖/植被呈现出一个耕地、草地、人工乔木林和人工灌木林以及种植稀疏灌木的草地高度镶嵌的景观格局特征;20年内土地覆盖类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景观异质性增强.基于研究区景观的高度破碎化,绘制小流域精细尺度土地覆盖图,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准格尔丘陵沟壑区五分地沟流域土地覆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准格尔丘陵沟壑区五分地沟流域为研究区,应用彩红外航片和IKONOS卫星影像,绘制了1987、2002年土地覆盖/植被类型图,并数字化基于地面土地利用调查绘制的1979年土地利用图.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评价了研究区土地覆盖/植被空间格局现状及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并以ETM 数据为信息源,绘制了2002年土地覆盖/植被类型图.研究表明:2002年研究区土地覆盖/植被呈现出一个耕地、草地、人工乔木林和人工灌木林以及种植稀疏灌木的草地高度镶嵌的景观格局特征;20年内土地覆盖类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景观异质性增强.基于研究区景观的高度破碎化,绘制小流域精细尺度土地覆盖图,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基于3个时相的土地覆盖类型图,在GIS的支持下,利用空间模型、数量模型和土地覆盖变化强度指数对内蒙古准格尔丘陵区五分地沟小流域土地覆盖变化进行数量测算,同时以耕地为例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空间位置变化案例分析。模型测算结果表明:灌木林地、水域、居民点、草地是研究区域转出为其它土地覆盖类型的“敏感”类型;变化强度结果显示,1979-1987年内,草地、沟壑地是变化强度最大的土地覆盖类型;1987-2002年时段内,变化强度较小,反映出人类对于研究区干扰活动的减弱。耕地空间位置转换分析显示,耕地新增面积很大,并呈均匀、离散分布。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欧阳晓  朱翔 《地理学报》2020,75(3):571-588
认识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特征、扩张质量及景观生态效应等综合信息将有助于城市群空间高质量发展规划与决策。选取10个不同发育等级的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城市用地扩张强度指数、城市用地扩张强度差异指数、景观扩张指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1990—2015年期间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及景观生态效应,并构建人口、经济与城市用地协同发展指数,据此分析城市用地扩张中“人—地”关系协同程度。结果表明:① 1990—2015年,各个城市群城市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建成区的范围不断扩大,扩张强度呈现“上升—下降”的趋势;在2010年之前成熟型城市群的扩张强度最高,2010年之后培育型城市群成为扩张强度最高的类型。② 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总体上呈现不均衡布局的趋势,高速扩张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从全国视角来看,东部高于中、西、东北部,整体城市群快速扩张的中心由东向西移动。③ 城市群城市用地空间扩张模式表现出边缘式和飞地式两种空间扩张模式并存,不同发育等级之间具有明显差异性,成熟型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其他两种类型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初具雏形或尚未形成。④ 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吞没”了郊区和农村地区,破碎化程度、形状的复杂程度较高,景观格局表现出不稳定。⑤ 城市群“人口—土地”协同程度逐步增强,“经济—土地”协同程度整体较高,整体上表现出城市用地扩张质量有所提升。新时期城市群城市用地应严格控制扩张规模,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均衡发展,为城市群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北京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过程与空间扩展——以大兴区为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研究是探讨城市未来空间结构和形态演变的基础。本文基于北京大兴区1994、2001和2006年3期TM遥感影像资料提取城镇用地信息,通过对城市扩展强度、城市扩展梯度、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模式等建设用地的总体扩张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区十多年来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间过程和空间格局特征,对明确未来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发展方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乡建设效益提供基本依据。结果显示,大兴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强度不断增强;中心城区以及中心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导致建设用地在高指数区间集中的趋势明显,农村地区小城镇建设的高速发展使得低指数区间的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根据城市化扩展梯度,大兴区分为城市化高速扩展带、城市化快速扩展带和城市化低速扩展带;紧邻中心区的城市化高速扩展带,以集中连片式扩展为主,该模式在边缘区空间扩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城市化快速发展带土地利用以轴向扩展模式为主,轴向扩展稳定地影响着大兴区城市化进程。独立发展模式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影响将明显增强,逐渐成为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雨洪管理焦点历经管网设计、不透水面阈值控制、低影响开发及土地利用管理等过程,呈现“多尺度多视角衔接”趋势。本文聚焦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调蓄功能变化机制及管理应用,揭示了1985-2015年来建设占用耕地是调蓄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发现基于小流域的调蓄功能变化与建设用地强度整体低关联,但局部高相关,高相关的地区位于大城市或某些乡镇周边的建设增长热区,而这些热区的建设用地与调蓄空间规模较大且接触机会更多,是开发之前调蓄空间保护、开发控制以及开发之后综合管理等3个土地利用调蓄目标因子协调不当的结果;最后提出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调蓄视角的雨洪管理“345”模式,即以3个目标因子和5类控制要素为基础,实施土地利用调蓄创建、防御、拓展与保护等4类差别化战略模式,从更大尺度认识老城区和新区的雨洪关联,拓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本土认知和视野。  相似文献   

11.
西藏砂生槐种群结构与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雅鲁藏布江中游砂生槐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分别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设立20 m×30 m的样方,通过对不同生境条件下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不同径级空间关联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砂生槐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年龄结构与种群(总和)特征基本一致,均呈基部宽、顶部狭,随径级增大个体数减少的趋势。砂生槐种群中幼龄体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集群分布,随着年龄等级的增加,由中幼龄体不同尺度下的集群和随机分布交替出现过渡到大龄等级下的随机分布。半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不同径级的空间关系有正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方式,变化趋势是随着径级差距的加大,幼体与其他径级砂生槐的空间正相关性逐渐减弱;固定沙地砂生槐种群不同径级的空间关系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Northeast Asia is an area with relative concentrations of resources, a complex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attern, and a marked human-land contrast relationship. This area has significance for analyzing land cover patterns and variations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mong the trans-boundary areas of China, Russia, and Mongolia. In this paper, the transect analysis research tool and transfer matrix method are used to capture the regional land cover change characteristics by using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datasets recorded from 2001 to 2012.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results show that forests hav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cropland increased marginally, and grassland and shrubs decreased totally.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results show a steady and slowly increasing trend for grassland and shrubs, dramatic fluctuation features with an increasing trend for forest land, and zigzag wav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 for cropland. The total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TLUDD)was steady, with an overall slightly increasing trend.  相似文献   

13.
王博  黄晓军  刘萌萌 《干旱区地理》2020,43(6):1635-1647
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是揭示土地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土空间开发状态的 重要指标,对其变化进行监测与管治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 段。构建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量化模型,以陕西省为例,计算 2000—2015 年县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指数,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格局和演化特征,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 回归(GWR)模型识别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5 年陕西 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内部空间分异显著,高强度区集中在榆林、延安、西安、安 康等地,低强度区集中在咸阳、宝鸡、铜川、商洛、渭南、汉中等地。(2)陕西省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呈 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热点区稳定分布在西安市辖区及周边区县,冷点区分布在延安南部、咸 阳、铜川、渭南和汉中等部分区域;县域建设用地开发强度逐步提升的同时,区域开发不平衡现象 日益突显。(3)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水平、财政投入力度、耕地资源和地形条件是影响陕西省建 设用地开发强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但在不同县域其影响程度大小具有显著差异,且个别因素 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Though relationship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ree cover are generally well studied, the effect of redevelopment on urban trees, at the scale of the individual property, is not well understood. Developing knowledge in this area is important in order to limit tree loss during redevelopment and thus, ensure sustained ecosystem services. Here, we explore the removal or retention of trees adjacent to building demolition in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We mapped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individual trees on 123 properties prior to, and following, building demolition. Using a classification tree (CT) analysis,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1209 trees was modelled as a function of: tree-related variables, property-related variables, and economic variables. The CT model estimated tree presence/absence with overall accuracy of 80.4%. Results show that 21.6% of all trees were removed as a consequence of building demolition, resulting in a tree canopy cover reduction of 19.7% across all 123 properties. The CT showed that tree crown area was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 for predicting the presence/absence of trees, whereby trees with small crown areas (<7.9 m2) were most frequently removed, especially if they were within 0.7 m of a demolished building. Land value was also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tree presence/absence, such that tree removal was more prevalent on properties with higher land value ($/m2). The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new insights into some of the reasons for tree removal or retention during redevelopment at the scale of the individual property where most tree-related decisions are made.  相似文献   

15.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木本植物入侵及其导致的草原灌丛化已经成为全球范 围普遍发生的现象, 是草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干旱生态系统中, 此种类型的植被变 化将对区域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显著影响。过度放牧、区域气候干旱化和自然火过程是 导致灌丛入侵和发展的主要控制因子。草原灌丛化过程中, 草地生态系统分布较为均匀的土壤养 分及相关元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发生分异, 关键生命元素C、N、P 、S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 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显著作用。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原灌丛荒漠化之间存在潜在的反馈机制, 人 类扰动的影响将使这种反馈作用变得更加迅速和灵敏。  相似文献   

16.
广州华侨新村低密度住宅区庭院的树木和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华侨新村低密度住宅区庭院树木的组成、结构、空间格局、树木与生境的关系,以及私人庭院树木与公共绿地的不同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侨新村庭院树木的种类多样性很高,共有114个树种。与广州城市行道树相比,华侨新村的乡土树种和果树比例较高。在调查的树木中84.75%的树木没有结构损伤现象,只有1.5%的树木生长较差。私人庭院内的树种较为分散,有45种树木为每个庭院仅一棵的单生种,有67.1%的庭院其树种在5种或以上。树木在街道的空间分布则有相对集中的趋势。庭院的大小是影响树木生长的重要条件,在有限空间的庭院内种植过多的树木是造成树木和环境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园林绿化树种选择及综合性能数量化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辛红兵 《中国沙漠》2004,24(6):773-778
树种选取是城镇实现"绿化、美化、净化、香化、彩化"和持续发展的前提, 对于干旱沙区的城镇更为重要。现依据"适地适树、结构自然、突出特色、丰富多彩、功能优化"的原则, 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判和选择确定甘肃河西城镇绿化的基调树种12种、骨干树种41种、一般树种54种、边缘树种47种。基调树种中有常绿乔木2种、落叶乔木7种、落叶灌木1种, 属于乡土树种的7种, 外来树种近占一半; 骨干树种中有常绿树种3种(乔木1种)、落叶乔木24种、落叶灌木14种, 属于乡土树种的14种, 外引树种占其3/4。  相似文献   

18.
基于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困境与本质解读,集成模糊综合评价、网络层次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海岸带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依据土地发展潜力评价内容辨析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的要素逻辑,诠释了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空间管控策略之关联,提出了杭州湾南岸经济—生态协同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发现:① 科学地测度经济发达区的海岸带经济与生态关系是评估海岸带土地效益的关键,采用反比例关系衡量土地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构建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经济与生态的区域矛盾问题,为解决海岸带土地开发向生态敏感区拓展问题提供方法支持。② 杭州湾南岸极高潜力区和高潜力区占57.07%,中、低潜力区占42.93%,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呈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随着人工化地类面积逐渐趋少,自然化地类渐增,土地发展潜力分区呈现等级递减的规律。③ 凝练出经济—生态协同型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是杭州湾南岸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实践趋势与基本模式,构建该模式须遵循“稳定经济开发、严控生态保育、调控双向功能”为主线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陆海系统并行,多功能组团”为核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方向、“生活—生产—生态”分段式协同管控的空间治理三重系统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合应用高斯方程和拉姆齐模型,针对京津冀地区2000年以来10 km×10 km栅格尺度的地表CO2浓度开展研究,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影响地表CO2浓度异质性特征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发现:① 地表CO2浓度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2000—2018年京津冀地区CO2浓度的高值区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快速城镇化地区;② 土地利用强度及土地利用效率上的时空分异为地表CO2扩散提供了潜在的势能。京津冀地区地表CO2排放及扩散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距离CO2排放高值区越近,其相应的CO2浓度越高并随时间推移及空间拓展呈逐步减小的态势;③ 京津冀地区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格局优化及效率提升后,CO2排放强度增幅明显减弱,其区域间的增幅差异也逐渐缩小。产业转型发展、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有效地抑制了京津冀地区地表CO2排放强度的提升并促进了该区域的内涵式增长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石家庄城市土地利用增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城市用地增长管理中,单一考虑土地利用面积数量的变化,忽略用地强度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本文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源获取城市土地利用类 型和强度信息,通过构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指数,从地类变更和集约度变化两个方面,对1994~2002 年石家庄市城 市建成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从面积扩展和强度增加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可 以补偿单一指标认识城市土地利用增长的不足,集约度增长指数较好地综合了两个方面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期间 耕地仍是城市用地增长的重要来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也成为满足城市发展用地需求的重要途径;城市用地扩展 并辅以集约程度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组织整体上呈集约化圈层式向外扩散,城市土地利用趋向合理;城市土 地利用变化存在较强的空间差异性,中心区更多向空间立体维度发展,其他区则以内部填充、外延扩展和城市更新 等方式实现城市用地增长;在类型上,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空间区位差异性,中心区继续强化城市中心职能,以商 业金融业用地等“强”城市属性地类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