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兵 《地质学报》1991,65(3):275-284
甘肃李家沟铅一锌矿床属同生热液沉积-变质热液弱改造型层控矿床。文中按不同成矿阶段详尽地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依据对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系统研究,作者认为,该矿床成矿金属物质、矿石硫和成矿流体的水主要分别取自基底地层、海水硫酸盐的还原硫以及渗流加热的大气降水和部分回灌海水。最后,本文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
林兵 《现代地质》1991,5(3):300-306
甘肃西成铅锌矿田含有沉积—变质热液弱改造型和沉积—动力构造分异热液强改造型两类泥盆系层控铅锌矿床。对该矿田系统的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主要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有所不同。例如,沉积—变质热液弱改造型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变化相对较稳定;(2)矿床的铅平均单阶段模式年龄均不代表成矿年龄,而只反映铅质源区岩石的形成时代;(3)成矿金属物质主要取自下伏区域基底地层,而与含矿层和岩体无关;(4)成矿物质源区构造环境主要为造山带(岛弧),这种地质构造环境有利于富含金属热卤水的活动和成矿物质的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3.
对冀北17个银矿床地质调查和5个大一中型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剖析研究基础上,从银矿床产出的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控制地质条件、围岩蚀变、矿石类型、成矿机理、成矿时代和成矿物质演化上,确定了冀北银矿床有3个成矿系列,8种矿床类型。提出牛圈子为火山喷气-热泉型银矿床;蔡家营为古喷气-热水沉积变质-热液叠加型铅锌银矿床;银冶岭为层控-热液叠加型铅锌银矿床的新认识,建立了冀北银矿床成矿模式和地史演化的区域成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虎林四平山热泉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平山热泉型金矿床产于环太平洋成矿带的完达山脉东麓。金矿体赋存于白垩系上统大塔山林场组和四平山组地层的硅化带中。岩石化学,氢、氧、硫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围岩蚀变特征等研究表明: 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成分中既有大气降水,也有岩浆水的加入,以大气水为主,具有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双重性质; 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下岩浆热液的分异,少量来源于高背景的围岩; 成矿热源来自于岩浆的余热。结合该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5.
以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矿体地质特征为基础讨论了元沟铜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认为矿床与热液多次活动有关,属中温热液型铜矿。  相似文献   

6.
查岗诺尔铁矿床位于伊犁地块北缘博罗科努岛弧带.矿区广泛出露石炭纪火山岩.矿区的主要矿物共生组合为磁铁矿+石榴石+阳起石(绿帘石)组合.矿床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成矿期.矿床是由富铁的安山质岩浆分异形成,并且后期受到热液作用的叠加改造.隐爆作用伴随整个成矿过程.该矿床成因上属于受到热液作用叠加改造的火山岩型铁矿床.  相似文献   

7.
论底苏铅锌矿床的“双源”沉积改造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苏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该矿床具“双源”沉积改造特征。同生沉积成岩成矿阶段同时存在海底热水和正常海水沉积作用,形成热水沉积矿石及矿源层。大气降水热液改造成矿阶段,大气降水沿岩石裂隙下渗被加热并淋滤早期沉积矿石及矿源层中的Pb、Zn,使之以[PbCl02]、[ZnCl02]迁移,当含矿热液运移至有利构造部位时,Pb、Zn络合物交代地层中的黄铁矿或被有机质还原而再沉淀成矿。本文在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底苏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阐述二根河金矿的成矿地质环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标型特征,并通过研究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探讨其成矿规律,总结该矿床的成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9.
会泽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来自水-岩反应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研究了脉石矿物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的水-岩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的形成与中低温热液与中高温热液的混合有关;成矿流体的H、O同位素组成在不同矿体中没有明显的差别,流体形成前曾存在流体的均一化作用;成矿流体的形成是地层循环水与变质水、岩浆水在流体储库中充分混合的结果.因此,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  相似文献   

10.
苦海汞矿床是位于东昆仑造山带南带东段上的大型含金汞矿床。围岩为一套滨海-浅海相富含碳质碳酸盐(石英砂岩)建造。矿体受地层和构造联合控制,一般产在褶皱的层间剥离裂隙、构造裂隙及节理中,或产于褶皱翼部的断裂破碎带内。矿床成矿流体以建造水和大气降水为主,并可能有岩浆热液的加入。成矿流体盐度(w(NaCl))为1.90%~5.70%,密度为0.78~0.97 g/cm3;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8.8~291.6 ℃;成矿压力约43.24 MPa,成矿深度为4.56 km。研究表明,该区下二叠统含碳地层提供了主要的成矿物质,晚三叠世受构造造山作用及相应的岩浆侵入所驱动的热液流体活化了矿质,并迁移至褶皱带层间剥离裂隙等部位沉淀成矿。总体上,该矿床为一受构造和地层联合控制的中偏低温热液矿床,相当于造山型金矿系列的浅成矿床。  相似文献   

11.
湘西-黔东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在该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中,目前已发现大、中、小型铅锌矿床及矿点200余处.为了解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床成矿作用过程,系统总结了区内主要铅锌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并对成矿机制进行探讨,建立成矿模式.区内铅锌矿床主要赋存于下寒武统碳酸盐岩中,分布明显受断裂及褶皱构造控制,矿体主要为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矿物组成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方解石及少量萤石、重晶石和沥青,并伴随着广泛的以方解石化为主的热液蚀变.闪锌矿与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20~200℃之间,盐度集中在8%~20%(NaCleqv)之间;成矿期方解石的δ13CPDB值范围为-4.89‰~1.50‰,δ18OSMOW值范围为13.37‰~25.09‰,略低于碳酸盐围岩;矿石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为22.3‰~36.1‰,以富含重硫为主;矿石硫化物铅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变化范围较小,206Pb/204Pb在17.952~18.678之间,207Pb/204Pb在15.635~15.832之间,208Pb/204Pb在38.015~39.255之间.对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为低温、中高盐度热卤水,主要来源于建造水和大气降水,成矿流体中的碳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围岩的溶解作用,硫来源于碳酸盐岩地层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铅锌主要来源于下伏地层,成矿时代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属于比较典型的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综合以上分析建立了该地区铅锌矿床有机质参与下的多源流体混合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2.
"改造成矿作用"理论是中国科学院涂光炽院士提出的完善矿床成因分类学"四分法"的新理论,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地球科学的重要贡献。该文根据会泽铅-锌(银、锗)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列举其沉积改造的充分证据,用改造成矿的四大要素审视其矿床成因,认同它是典型而独特的沉积—强烈改造矿床,并以重要的宏观地质为依据,注意到峨眉山玄武岩(260 Ma)本身及昆阳群褶皱基底均未赋存一定规模的铅锌矿床,认为玄武岩与基底供给会泽铅锌矿(245~246 Ma)成矿物质有限,成岩与成矿时差太大,且成矿断层切割玄武岩,说明玄武岩成岩在先,铅、锌成矿在后,二者无直接成因联系。对会泽铅锌矿床的物质来源,有主张来自地层、基底、玄武岩或多来源者,但以何者为主,多种金属是否同源尚缺深入讨论,文章特别对地层、基底、峨眉山玄武岩中各成矿元素的含量、富集系数及富集类型进行系统的求算与分析研究,以讨论各种成矿金属的可能来源几率及其对成矿的贡献估计。结果显示:银在各地质体中均高倍富集,可提供充沛矿质,铅次之;锌则相反,多为正常元素或亏损元素,锗、镓、铟亦然,故矿石中的锌、锗、镓、铟,更可能为深部提供。结合大量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铅、硫、锶、碳、氢、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研究,认为地层,特别是震旦—寒武系、泥盆系、下石炭统摆佐组(C1b)与深部是主要的矿质来源,不同金属可同源或异源。矿床受地层岩性与构造的双重控制,与岩浆活动无关,具备改造成矿要素,属典型的沉积—强烈改造铅锌矿床,且具超大、特富、多金属富集的独特性。海西期下石炭统摆佐组已沉积成岩成矿或形成矿源层,后经印支期构造运动强烈改造而超常富集成矿,多掩盖其沉积特征,它属于沉积改造矿床"会泽式"。  相似文献   

13.
保山镇康地块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成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保山镇康地块是"三江"南段重要的铅锌多金属成矿区之一,地质构造复杂,铅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其中核桃坪与芦子园是近年发现的两个大型铅锌矿床,矿床受近NE向断裂、背斜轴部和地层控制明显,上寒武统核桃坪组与沙河床组大理岩化灰岩为主要赋矿地层,近矿围岩矽卡岩化强烈,流体包裹体,Pb、S、H、O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对比研究表明:核桃坪和芦子园铅锌矿床均经历了中温、高温两个矿化阶段;核桃坪铅锌矿床矿石铅同位素较芦子园铅锌矿床有较高的比值和较大的变化范围,均以高μ值为特征,属于放射性成因铅,暗示其成矿物质以壳源铅为主;硫化物硫同位素均多为较低正值并呈塔式分布,具有岩浆硫特征,两者均无生物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的参与,其中硫同位素分馏已达平衡;与硫化物共生的石英δDH2O(-109‰~-91‰)和δ18OH2O(-4.3‰~2.3‰)同位素研究表明核桃坪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部岩浆水,并遭受后期大气降水或地层水的混合;核桃坪矿床与芦子园矿床的微量元素具有岩浆热液型矿床特征,不同于VMS型、MVT型铅锌矿床。因此,笔者认为两个矿床应属于与深部隐伏岩体有关的中-高温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矿区深部隐伏岩体的侵入产生岩浆热液并携带Pb、Zn等成矿物质与地层水或大气降水混合,在背斜轴部与NE向断裂的交汇处形成该类型矿床。  相似文献   

14.
热液改造成矿机制──四川底苏铅锌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底苏铅锌矿床是一个典型的沉积改造型矿床。改造热液中的铅锌来源于早阶段热水沉积矿石及地层岩石;矿化剂硫源自赋矿地层;介质水属于下渗大气降水。改造热液中的铅锌主要以氯、氟配合物形成迁移。在构造减压带中,铅锌配合物交代地层中的黄铁矿或被有机质还原而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15.
东莫扎抓铅锌矿床位于青藏高原羌塘地体东北缘,是"三江"北段铅锌铜银多金属成矿带中的典型代表,对该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类型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铅锌铜银多金属成矿规律,对区域找矿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详细的矿区地质考察、系统的矿石光薄片显微镜下鉴定和矿石中方解石的碳、氢、氧同位素分析测试,概述了东莫扎抓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的碳、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东莫扎抓铅锌矿床矿体呈似层状展布,产状严格受到矿区逆冲断层的控制,赋矿围岩为上三叠统结扎群波里拉组灰岩和下一中二叠统开心岭群尕迪考组灰岩,发育强白云石化和弱硅化,矿物组合简单,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白云石+方解石+重晶石,矿石结构以皮壳状、草莓状等胶状结构和他形粒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为浸染状、角砾状、团块状和脉状.矿石中方解石的δ~(13)C_(V-PDB)值、δ~(18)O_(V-SMOW)值分别为δD_(V-SMOW)值分别为-1.8‰~+3.3‰、+6.1‰~+24.6‰和-137‰~-53‰,计算得到成矿流体的δ~(18)O_(流体)值为-0.5‰~+13.8‰.研究结果表明,东莫扎抓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盆地封存热卤水和大气降水,金属物质可能由区域流体在长距离迁移过程中通过与碳酸盐岩地层相互作用,以及淋滤含矿地层底部的火山岩而得来,成矿过程中伴随着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可能存在有机质的参与.据此,笔者将东莫扎抓矿床归为发育在碰撞造山带中受逆冲推覆断裂构造控制的类MVT铅锌矿床,并初步建立了东莫扎抓铅锌矿床的构造控矿模型.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礼县李坝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印飞 《地质与资源》2005,14(4):265-267,271
李坝金矿床产于泥盆系浅变质细碎屑岩中,为一破碎带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矿体严格受断裂破碎带挂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层.成矿热液来源于大气降水、变质水和岩浆水.中川岩体为成矿提供了热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7.
老东寨铅锌矿床是黔东南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中型铅锌矿床,主矿体赋存于震旦系陡山沱组中,该矿床尚未有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导致对其成因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在系统分析矿床地质的基础上,对该矿床开展硫化物和围岩稀土元素及硫化物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为厘清其成因机制提供地球化学依据.结果表明硫化物稀土元素含量较低(∑REE=...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南段发育大井、双尖子山、布金黑、拜仁达坝、维拉斯托等多个具有典型后生特征的热液脉状铅锌银锡多金属矿床。为了查明上述矿床在成矿流体、成矿物质等方面的特征与差异,进而总结大兴安岭南段热液脉状矿床成矿作用特点,本次研究在野外地质调研的基础上,对上述矿床进行了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和氢氧硫同位素的研究,并取得了如下主要的认识:(1)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属简单盐水体系热液,维拉斯托和布金黑矿床成矿流体属富碳质盐水体系热液,而大井铜矿成矿流体则为含子矿物的不均匀盐水体系热液;(2)大井、布金黑、拜仁达坝和维拉斯托等矿床早期成矿流体均来自于岩浆热液,但布金黑、拜仁达坝和维拉斯托矿床成矿流体在运移过程中明显地受到了大气降水和地层中有机质的影响;(3)大兴安岭南段多数热液脉状多金属矿床矿石硫同位素δ34S值具有岩浆来源特点,个别矿床硫同位素δ34S值偏高可能是由复杂的岩浆源区性质及地层硫混入所引起。总的来说,大兴安岭南段不同热液脉状矿床在物质来源和流体演化方面的差异明显,而这也体现了该区中生代热液成矿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分布一条典型的绿松石矿成矿带,其矿床成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次研究选取了该成矿带内笔架山绿松石矿床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室内观察,对绿松石矿石采用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扫描电镜(SEM)和ICP-MS等测试手段进行矿物学、岩石化学方面的分析与测试,并对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进行了微量元素和δ34S同位素测试。研究表明:绿松石矿床中矿石矿物为绿松石,并含少量石英、黄铁矿、高岭石、叶蜡石、褐铁矿和黄铁钾钒等矿物;绿松石为隐晶质集合体矿物,具变胶结构,SEM显示微晶集合体呈板片状平行或交错生长;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具中低温热液成因的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及其聚形晶形特征;在w(Ni)-w(Co)关系图中黄铁矿微量元素Co、Ni质量分数分布在岩浆和热液区;δ34SVCDT同位素(8.3‰~11.9‰)指示硫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硫和沉积硫,成矿流体由大气降水和深部岩浆水混合而成。结合绿松石矿物组合、矿物生成顺序及共生黄铁矿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综合分析判断,该矿床为火山喷气活动形成的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充填)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