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总以为在戴维斯站有过一年多时冷时热的越冬经历,会对那里的情况非常熟悉。然而,时过境迁,20多年过去,戴维斯站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的丑小鸭,现在已出落为一位婷婷玉立的美少女——一座现代化的南极城呈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2.
林建平 《海洋科学》1987,11(5):70-71
应澳大利亚南极局的邀请和受我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派遣,我参加了澳大利亚南极戴维斯站1985年的越冬考察工作。 戴维斯站建于1957年,位于南极东南部的Vestfold山丘海岸边。Vestfold山丘是18000年前由于地壳的隆起,而使覆盖在上层的冰块移去,因而显露出来。在此山丘中分布着无数  相似文献   

3.
总以为在戴维斯站有过一年多时间的越冬经历,会对那里的情况非常熟悉。然而,时过境迁,20多年过去,戴维斯站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的丑小鸭,现在已出落为一位婷婷玉立的美少女--一座现代化的南极城呈现在我们眼前。 戴维斯站始建于1957年,主体建筑由一群串联式火柴盒状的木结构房屋组成,北南走向沿海湾岩岗而设置。其功能区依次划分为通信、气象房、站长办公室兼卧室、队员宿舍区、公共盥洗间以及健身房等。配套设施的独立建筑有被服库、食品库、发电房等。  相似文献   

4.
杨威 《海洋世界》2006,(6):36-41
北京时间2005年12月21日下午,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部分队员分乘两架飞龙直升机登上了南极最大的冰架——埃莫里冰架,五星红旗又一次在南极内陆上空飘扬。12月21日当天,科考队还飞临了戴维斯站附近的企鹅岛和印度科学家新圈占的未来科考站。从而准备全面分析情况后为建立我国第三座南极考察站选址。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是最早参加南极科学考察的国家之一。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四个考察站,其中,莫森站、戴维斯站和凯西站是南极考察站,马阔里岛站为亚南极考察站。1982年澳大利亚科学家们在这四个站进行了常规的气象观测,各站的天气记录收藏在澳大利亚气象局。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建于1957年,位于相距中山站大约100千米直线距离的维斯德福尔特丘陵地。在1984年中国独自组织进行南极考察之前,应澳大利亚南极局邀请,并由我国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前身,即当时的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派遣,中国少数科学家参加了澳大利亚不同南极考察站的越冬考察。其中戴维斯站是接纳我国科学家最多的考察站,前后有8位中国科学家在那里越过冬。根据第21次队考察工作计划的需要,中山站  相似文献   

7.
南极中山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9—2008年南极中山站及戴维斯站的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表面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年际、年和日尺度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各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中山站年均气温趋于升高,气压趋于下降,但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南极中山站的大气要素仍保持相对稳定。但也有一些比较显著的变化趋势,如风速减弱,以及秋季气温增暖趋势等。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8,(9):4-4
8月20日,我国南极内陆站建设最终全面环境影响评估报告顺利完成,并已分送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缔约国和在互联网上公开,这表明我国拟在南极建设的首个内陆站已完成议定书规定的环评要求和程序,体现了我国全面履行国际义务,切实保护南极环境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9.
去年10月,在智利的“Rodolf Marsh”科学站召开了国际南极资源会议。大会由智利有关单位组织,有13个国家的5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有V·Fuchs等著名极地活动家和南极考察委员会的两位前任主席。会议内容涉及南极环境、生物资源、南极矿物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条件,海洋技术在南极应用的前景和最大可能性等问题。加拿大政府科学顾问F·Roots就最后一个问题作了报告。会议论文全部用英文发表。  相似文献   

10.
南极微生物低温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南极微生物 ,包括细菌、酵母及丝状真菌等 ,不但在南极的生态系统及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前景。由于南极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 ,形成了一个干燥、酷寒、强辐射的自然环境 ,生存于其中的微生物必然具备了相应独特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特性 ,如嗜盐和耐盐、嗜冷和适冷等特性。南极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多侧重于生态和环境方面 ,即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仍是如此 ,但随着EASIZ(南极海冰区生态学研究)计划和CS EASIZ(南极海冰区近岸和陆架系统生态学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1.
<正>1956年,Bunt等[1]在南极莫森站附近海域首先观察到了海冰中的有色物质——冰藻,它主要是指生活在南极极端环境海冰中的一大类微型藻类(简称冰藻)。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南极海冰区生态学研究计划"和"南极海冰区近岸和陆架系统生  相似文献   

12.
南极环境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独特的地理与气候特征——平均海拔最高、风速最大、降水量极少且极端低温,形成了严酷纯洁而又极为敏感、脆弱和极易受到破坏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南极环境整体上表现为不均一性和不平衡特性,在南极大陆边缘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冰川和许多露岩区,成为本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带.自南极发现以来,南极丰富的矿产、生物和淡水等自然资源以及其内在的荒野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先后吸引着各国前往南极开展海洋捕捞与加工、科学考察、旅游等活动,这就不可避免地给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诸如废气、废水,人类足迹与交通工具压迹,造访者和车辆对野生动植物的扰动与破坏,以及物种引入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尤其是南极条约协商国逐步认识到保护南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国加强了南极考察管理与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许可证制度等措施来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低对南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极旅游活动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人类发现南极以来,南极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固有的荒野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与资源价值一直吸引着探险家、科学家、企业家和旅游者赴南极考察和旅游观光。尤其近几年来,国际南极旅游呈现上升的趋势。《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以及历次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通过的相关措施、决定和决议为南极旅游等人类活动提供了环境管理与保护的基本框架,国际南极旅游者行业协会据此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步骤从一定程度上防止、降低或减少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影响或损害。  相似文献   

14.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09,(3):F0003-F0003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  相似文献   

16.
南极环保最大的问题是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这不仅可能破坏动物栖息地,还有可能妨碍正常的科研工作。50年代末到南极观光的人很少,1992~1993年夏季,有50多批游客登上南极大陆,令科学家和环境保护者都感到担忧。虽然迄今只有5万余人来到南极旅游,但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人不守规矩,进入动物巢穴,惊扰动物,也干扰了对动物的科学研究。载客来的游船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厉害。1989年,一艘阿根廷船在为其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际南极生物考察和研究发展史,较系统地阐述了南极生物学研究的现状;并概括了现代南极生物研究的三个特点:1.强调南极考察和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统一;2.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相结合;3.广泛采用现代科学先进技术,进行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综合考察。文章并对我国南极生物学考察提出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8.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南、北极地区,极地气温升高对于极地生物链的基础部分产生巨大影响.南极生物链中的关键初级生产力是微藻,南极冰藻是极好的生态指示种.南极冰藻在高于生长适宜温度下生长受到抑制,抵抗高温胁迫的机制和能力制约着南极冰藻的生存,南极冰藻生存威胁到极地生态的生物多样性和极地生物链的完整性.持续低温环境进化过程对极端适冷微藻热适应机理的影响是理解极地气候变化对南极冰藻生态影响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南极陨石     
李兆龙 《海洋科学》1986,10(3):66-66
收集和研究南极陨石是南极科学考察的任务之一,对于建立完善的陨石学说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自1912年澳大利亚人在南极发现了第一块陨石以来,已收集到6000多块陨石,大部分是由日本和美国等考察队收集到的。使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些陨石几乎都是在南极大陆内部的裸冰带的表面上发现的,而在雪面上或埋入冰中的陨石是极为罕见的。南极的裸冰带分布在海岸地区和大陆内部山脉的周围,其面积不到南极大陆面积的1%。在南极的一些裸冰带,陨石的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两块,已在一个约4000平方公里的裸冰带找到了1000多块陨石。在收集到的陨石中,有5600多块是球粒陨石,只有很少量的铁陨石、石陨石和碳质陨石。最大的陨石超过5公斤,最小的为10克左右。  相似文献   

20.
阿曼达(Amanda)湾位于东南极英格丽特克利斯藤森海岸,距离中山站22千米,是南极帝企鹅的重要栖息地之一,约有帝企鹅9 000~10 100对.该处帝企鹅种群数量从1956年以来显著增加,期间出现两次较大增幅,时间间隔20~30年.由于该栖息地相距拉斯曼丘陵和西福尔特丘陵各国考察站较近,受人类考察观赏活动的干扰与日俱增.文章从本海湾特色环境价值、生态安全以及人文政治等各个角度阐述了设立特别保护区的重要意义,并就核心价值保护等管理目标的确定和管理计划的关键技术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