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翠娅  黄美珍  杜琦 《台湾海峡》2010,29(3):434-441
福建沿岸海域是中国的赤潮多发海区之一.据统计,1962~2008年间,福建沿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80起以上,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4种,已经引发过赤潮的种类有27种.本文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spp.)、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裸甲藻(Gymnodinium spp.)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等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评述了福建沿岸海域赤潮发生的特点.福建沿岸海域引发赤潮频率最高的赤潮生物是夜光藻,米氏凯伦藻造成的水产养殖损失最大.其赤潮多发季节在春夏季的4~7月.其赤潮多发区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宁德沿岸海域(以四礵列岛为中心)、厦门西港海域和平潭沿岸海域.对福建沿岸海域几种主要赤潮生物的研究表明,赤潮的发生与水温、盐度、气象、水动力、营养盐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2006年5月至8月渤海湾赤潮重点监控区共发生3次赤潮,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分别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赤潮异弯藻-海洋卡盾藻(Heterosigma akashiwo- Chattonelta marina)、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本文研究了赤潮生消过程中赤潮生物的变化和发展情况,揭示赤潮生物的生长特性及其危害,为赤潮的预警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藻华是我国近海常见的生态灾害,其暴发机制尚不明确。为探究营养条件在其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几种常见饵料藻与同海域硅藻培养下夜光藻的种群增长,同时探究模拟海水混合与营养盐水平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饵料藻培养下,夜光藻种群增长有着显著差异,其中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组中夜光藻的平均增长率为(0.151±0.001)d?1,远高于其他饵料藻。海水混合对夜光藻种群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模拟海水混合时,部分实验组中夜光藻增长率显著高于静置实验组,其中微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minima)培养下的夜光藻种群增长率为(0.136±0.001)d?1,远高于除亚心形扁藻以外的其他实验组。随着营养盐水平的增加,与亚心形扁藻共培养的夜光藻种群增长出现明显的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拟合结果表明,其种群增长符合Boltzmann模型,并与营养盐水平相关。结果表明,海水混合与营养盐输入引起的平潭海域微藻的快速繁殖在当地夜光藻藻华的形成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泉州市沿海2008—2017年发生的15起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赤潮平均每年发生1.5起,发生面积31.0 km2,发生天数7 d,从赤潮发生次数、发生面积和发生天数来看,后5年(2013—2017年)较之前5年(2008—2012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赤潮的主要发生期为4—9月,暴发高峰期为5—6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4.7 d;②引发赤潮的藻类有9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4种,甲藻门(Dinophyta)4种,金藻门(Chrysophyta)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引发赤潮的藻类具有演替规律,不断有新的藻类引发赤潮;每种硅藻赤潮均只发生过1起,甲藻引发赤潮次数最多,金藻赤潮发生天数最多,面积最大;③有毒赤潮共发生6起,其中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赤潮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水产养殖业;④赤潮分布范围广,主要发生在惠安县海域和石狮市海域。通过全面分析近10年泉州市沿海赤潮的基本特征,为泉州市赤潮的预警预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判断我国海洋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态势对促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决策参考价值。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6—2019年我国海洋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并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其主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我国海洋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生态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最高但未表现出显著增长态势;2006—2019年我国沿海地区整体耦合协调度水平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等级由勉强协调上升为中度协调,三大海洋经济圈耦合协调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海洋专业专科及以上在校学生数和治理废水项目完成投资额等是制约我国海洋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6.
含磷洗涤剂废水排入江河湖海,造成水域的富营养化,在近海产生赤潮、在淡水水域则发生藻华及蓝藻污染事件.近年来我国水域富营养化污染严重,赤潮发生率、污染面积一直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表1).  相似文献   

7.
徐兆礼 《海洋与湖沼》2009,40(6):793-798
根据1959年和2002年在长江口海域28°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8个航次海洋调查资料,分析长江口夜光藻丰度的平面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同步的温度资料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计算最适温度。结合夜光藻分布特征、生态类群,比较不同年间夜光藻丰度变化趋势,分析长江口富营养化趋势对夜光藻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夜光藻出现率和平均丰度均表现为春季丰度极高而其它季节较低。例如春季长江口夜光藻的最高丰度可以达到48576.00ind/m3,出现率为96.30%。该种在春季有明显的集群性,其它季节聚集强度指标值较低。盐度是影响夜光藻的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长江口夜光藻适温范围较窄。仅仅在15—20℃之间有较高的数量。通过曲线拟合计算,其丰度和温度的函数关系符合YieldDensity模型。进一步通过极值计算得出,夜光藻最适温度为17.53℃。在长江口,夜光藻往往生活在在长江径流和外海水形成的河口锋水域。因而是暖温性近海种。近年来在春季,长江口夜光藻数量明显增多,夜光藻数量的年间变化特征可能与长江口富营养化相关。夜光藻赤潮的爆发就是长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绿色协调发展,文章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考察其动态演进和收敛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再下降态势,仍存在较大的效率增长空间;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空间非均衡性,且区域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σ收敛、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特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绿色经济;实施差异化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策略,缩小效率差异;打破区域边界壁垒,构建海洋绿色协同发展格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历史数据和卫星观测,系统分析20多年来(1980年-2003年)在南海海域发生的赤潮事件与环境特征,详细比较赤潮在南海四大区域(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海区)的区域分布、多发藻种和季节变化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海域赤潮发生具有以下特点:(1)区域性:赤潮多发区域集中在珠江口附近(中国),马尼拉湾和马辛洛克湾(菲律宾)和沙巴州的西海岸(马来西亚);(2)季节性:在北部海区,赤潮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份,东部海区在5-7月份,西部海区在7月份,而南部海区在全年都会发生;(3)藻种差异性:主要赤潮藻种在北部海区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部海区和南部海区是扁甲藻(Pyrodinium bahamense);(4)年际变化:不同海域赤潮的多发年份不同,对于整个南海而言,1991-1998年是赤潮的多发年。赤潮发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季风、河流的排放、上升流、以及沿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0.
科学有效地评价胶州湾生态安全程度,是胶州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文章基于PS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熵权法确立指标权重,对2007—2016年胶州湾生态安全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对影响胶州湾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生态安全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在2010—2013年略有下降,并在2014年有大幅度的回升直至2016年。生态安全指数在0.4~0.6间波动,整体处于"一般"的生态安全状态。最后,文章提出通过坚持控制入海污水排放量和环境污染,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与海洋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胶州湾生态安全保护相关法律制度,注重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等方式来促进胶州湾地区生态安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吴瑞贞  林端  马毅 《台湾海峡》2007,26(4):590-595
本文根据1980~2004年的南海历次夜光藻赤潮事件资料,对这些赤潮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赤潮持续时间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夜光藻赤潮在1996年后被其它种类赤潮所更替的现象,并初步探讨其原因;统计、分析了夜光藻赤潮发生前后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范围和演变特征,提出了南海夜光藻赤潮的适温范围.  相似文献   

12.
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是一类生活在海水中的原生动物,同时也是重要的赤潮生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赤潮的光谱遥感预报和监测就得到了关注,但是夜光虫赤潮的光谱遥感准确度尚有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对夜光虫自身发光光质的认识不足.因此希望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确认夜光虫的荧光及其可能成因.在实验室中...  相似文献   

13.
夜光藻的不等分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杞桑  李大勇 《海洋与湖沼》1994,25(2):158-161
1993年3月26日在大鹏湾进行赤潮调查时,对所采获的夜光藻进行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观察到夜光藻在无性繁殖时的一种不等分裂方式,而且在分裂过程中食物泡没有消失。认为这种分裂方式对于夜光藻种群在特定条件下的增长可能更有效和迅速。  相似文献   

14.
夜光藻的室内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夜光藻的室内培养对于研究夜光藻的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增殖机理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通过试验,发现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扁藻作为饵料,夜光藻能良好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为夜光藻的室内培养解决了关键性的饵料问题,实现了国内夜光藻室内的长期培养。  相似文献   

15.
浙南海域的赤潮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2004年浙南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次调查资料,对发生在浙南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分析整理,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共检测到47种赤潮生物,其中有8种曾发生过赤潮,浙南海域主要的赤潮生物有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mininum、米金裸甲藻Gymnodiniummikimotoi、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长耳盒形藻Biddulphiaaurita等。此外,布氏双尾藻Ditylumbrightwellii、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rotula、掌状冠盖藻Stephanopyxispalmeriana、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fibulafibulaEhrenberg以及一些角藻属种类等赤潮生物也存在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6.
夜光藻的营养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饵料,外界营养条件和离子变动的角度研究了夜光藻的营养动力学。结果表明,夜光藻与基饵料之间存在类似米氏方程的定量关系,外界离子变动可以影响夜光藻的重量活动,并提出了夜光藻赤潮形成的生化聚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收集《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中2013—2022年的赤潮灾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近10年广东省海域的赤潮灾害时空分布等基本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赤潮灾害的预警、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近10年间广东省海域共发生赤潮95次,年平均9.5次,共发生面积3 624.76 km2,主要发生时间集中在1-4月,平均每次赤潮持续时间为8.8 d;空间分布上,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的主要位于珠三角海域,赤潮面积发生最大的则位于粤西海域。引发赤潮的生物共有26种,其中硅藻门13种、甲藻门10种、定鞭藻门、黄藻门和原生动物门各1种,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是夜光藻和红色赤潮藻,引发赤潮面积最大的是球形棕囊藻,近年来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山东省的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的研究对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应对能力、敏感性、胁迫性和弹性这4个方面构建了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并基于熵权法求出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模型和对2007—2019年的山东省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障碍度模型,从指标层详细研究了影响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前5个障碍影响因子。研究发现:首先,山东省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在2007—2014年经历了较为明显的波动,且从2014年以来,山东省海洋经济的系统脆弱性程度呈现下降趋势;其次,整体上看,敏感性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应对能力和胁迫性在经历最初的大起大落后,分别从2009年和2013年开始呈现攀升的势头,而弹性除了2013年的极端高值外,其余年份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最后,通过对各年度准则层障碍度分析发现,应对能力(R)和敏感性(S)起主要影响作用;而通过指标层的障碍度分析发现,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旅客吞吐量(万人次)、海洋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2)、海洋第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