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公共健康风险是当代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界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国内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维度——健康城市建设和城市风险治理,然而这些研究受到城市/自然二元论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政治生态学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界迅速崛起,提出了以社会关系为核心的城市新陈代谢理论,在空间和联系两个层面将社会与自然,人类行为体与非人类行为体联系起来,实现了对二元论的超越。基于这一理论,本文从空间和联系层面对城市公共健康风险的具体形式进行分析,指出在空间层面上,存在空间流转和重叠的公共健康风险和空间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公共健康风险;就联系层面而言,存在“新陈代谢断裂”的公共健康风险和公众认知的公共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2.
林星 《福建地理》2006,21(2):116-120
环境资源提供了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也受地理环境、资源和能源等条件的制约。福建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分布,而且对福建城市的近代化产生了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学习内容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侧重在人文地理学角度来考察人地之间的关系。其中第二章就是从城市的视角来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除了在空间结构和规模范围上不断变化,更是形成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依托于城市形成的自然环境而产生,但又深深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一课从自然地理条件阐述城市的区位因素,自然环境是城市的基础,是城市的背景、底色和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如何教学好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现将教学构思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环境资源提供了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也受地理环境、资源和能源等条件的制约.福建独特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分布,而且对福建城市的近代化产生了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生长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搭建城市空间生长的分析框架,运用实地调研、文本分析与建设用地扩张空间格局分析等方法,解析三峡库区城市空间生长过程、周期演进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移民迁建前,受地域自然环境的生态约束,三峡地区城市从逐水而居、自然生长的团状紧凑形态,逐渐发展为沿江延展、垂直生长的带状紧凑布局结构。移民迁建后,城市人口短时间内非自然增长式的快速集聚,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强烈需求,促使三峡库区城市跨越地形地貌与江河环境的制约,呈现出复杂的时空格局与多元的形态类型。(2)三峡库区城市空间生长与地域自然环境之间存在3条正反馈路径与3条负反馈路径,城市空间生长的周期演进受“人工力的阶段性演变”“自然力的持续性作用”“特殊事件的跃迁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影响反馈”的综合驱动,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生长的门槛跃迁与结构演化。(3)库区城市空间生长与地域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双向互动、螺旋上升的周期演进过程,移民迁建前的城市空间生长周期与移民迁建后的城市空间生长过程,共同构成三峡库区城市空间生长周期的独特“双环结构”,半淹没城市、全淹没城市与未淹...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原健康环境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霄晔  王铮  刘涛 《山地学报》2006,24(3):312-319
我国有大量的居民居住在广袤的山地和高原地区,海拔上升带来的氧气含量降低、紫外辐射增强等高原自然环境导致的各种不利因素,对他们的衣食住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针对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包括低压低氧、低气温、低湿度、高辐射等自然环境条件,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高原环境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并介绍了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急性高原病和高原衰退症等慢性高原病的发病特征。进一步地,在众多学者的大量研究基础上,对海拔高度增加引致的氧气含量和紫外辐射强度等自然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各指标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进而得出了在不同海拔高度人体生理的表现。依据有关数据,还总结了我国各种急性、慢性高原病在县级区域水平上发生的区域分布规律,对我国高原病与高原反应发生的地区进行了划分,并指出了各种疾病发病的海拔临界值。这对于改善高原居民的生理健康水平、指导平原地区前往高海拔地区人们对高原病的防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活动视角的城市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关系研究框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曹阳  甄峰  姜玉培 《地理科学》2019,39(10):1612-1620
快速城镇化在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与布局的同时也对公众健康产生了间接影响,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过程与作用模式的研究,一直是预防医学、地理学与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以居民日常体力活动为中介变量,围绕“城市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关系”这一健康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方向,提炼了不同尺度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关系的概念模型与作用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成环境客观组织-居民主观感知-体力活动促进-健康效应产出”系统性研究框架,并从数据来源、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内容3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研究思路,认为通过居民活动识别空间利用与方案优化是未来微观尺度健康地理研究的重要结合方向,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范式借鉴,同时也为相关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旅华美国游客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凯 《地理学报》2012,67(4):557-573
色彩是旅游目的地意象的重要外显形式与构成,其虽被广泛应用于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发展,但其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几近空白.本文以旅华美国游客为研究对象,以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为研究内容,通过10 批次全程客流跟踪的调研方式获取了研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旅华美国游客的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维度模型,并通过二次定点调研方式对本研究的理论饱和度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 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色彩基调与建筑、旅游吸引物、人际影响、差异性文化感知、旅游经历、旅游目的地人文与自然环境;② 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由视觉色彩和理念色彩两部分构成;③ 游客的个人偏好和旅游情感会直接作用于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并直接导致游客产生行为意图;④ 游客的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会刺激并促使游客产生行为意图.本文讨论中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加工的发生机制与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快速城镇化导致的环境危机引发了诸多公共健康问题,渐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问题。基于2000年后西方学者对城市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及其关系的论述,从医学地理学、公共卫生学、城市规划学3个视角对健康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述评;并在现有可持续发展研究维度的基础上,提出引入健康维度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理论基础,整合并重构健康与可持续性研究框架。我国应以广义城市环境系统为平台,以健康与可持续性的两重性为出发点,基于健康维度重构可持续性的研究框架,为新常态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问卷调查,借助SPSS和MapInfo软件,从生活便捷度、自然环境舒适度、人文环境舒适度、健康度、安全度和出行便利度6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南通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感知和态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南通市总体居住环境的宜居度为一般,尤其是健康度没有达到合格的标准,体现新形势下居民对健康环境的渴望和关注;城市从中心到外围,宜居度先增大后减小,呈"Ⅰ地区>核心区>Ⅱ地区"的圈层波动变化趋势,但各方向上并不均衡。这种差异与居民的属性、居住小区属性和城市发展政策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干旱荒漠土壤动物分布格局对降水脉动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继亮  赵文智  李锋瑞 《中国沙漠》2014,34(5):1337-1342
在干旱荒漠区,降水呈现强烈的脉动特征(即降水频率、强度及数量的高度变异性),降水脉动变化对荒漠土壤动物的分布格局有显著影响。目前对降水脉动如何影响和调控荒漠土壤动物分布格局形成与维持的生态机制的认识非常有限。因此,深入开展干旱荒漠区降水脉动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分布及多样性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围绕“降水脉动驱动资源脉动影响土壤动物食物网结构”这一核心问题,重点从自然降水变化、冬季降雪变化和夏季降雨变化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最新研究进展做比较系统的评述。在此基础上,探索干旱荒漠生态系统响应降水变化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几个前沿科学问题,这可为中国干旱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育理论、资源脉动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用地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产量与品质)。该研究在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的基础上,探讨将能值分析与模糊评价相结合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农用地健康状况的方法,提出了包含质量、产能和土壤环境目标的农用地健康模糊评价体系框架;并基于能值分析理论构建了由能值利用系数和农用地压力系数构成的农用地能值指数评价模型,对农用地健康模糊评价结果进行修正,以期实现农用地健康评价结果的区域间可比,为农用地健康评价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4.
The fragility of ecosystem health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hinder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a review of published research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starting from the endogenous logic of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EV),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literature on the aspects of measurement models, prediction methods and risk assessment, comprehensively defines the research category and scientific framework of EV,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idea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We arrived a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connotation of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not only embodies the change in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ut it also reflects the irreversible damage to the ecosystem caused by excessive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2) The setting of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indices should aim to fully reflect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that vulnerability, which should include the index systems of natural, social, economic and other related factors. 3)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measurement methods, prediction models and risk evaluation models, which have different focuses and advantages. The most appropriate method should be adopted for conducting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valuation, prediction and estima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 and evolution mechanisms of the chosen research object and regional ecosystem vulnerability. 4) Based on the regional system characteristics, corresponding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should be proposed, and pertinent policy suggestions should b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saf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area.  相似文献   

15.
刘珺  王德  朱玮  王昊阳  朱查松 《地理研究》2015,34(11):2195-2204
城市的旧城与新区由于街区尺度、居住密度和人群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居民的休闲步行行为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选择上海市杨浦区鞍山新村和江湾新城作为旧城和新区的典型代表,以307份调查问卷为基础数据,应用叙述性偏好法,比较分析新旧城区居民休闲步行环境的关注要素和偏好程度,以此为基础构建休闲步行环境评价方法,并分别应用在案例地区。研究表明:旧城、新区居民对休闲步行环境的需求相似又相异,通过离散选择模型构建的休闲步行环境评价指标和权重也会有所不同,从侧面说明只调研一个地区就推论出广泛的评价指标和权重的做法是有缺陷的;应用该评价方法,鞍山新村和江湾新城休闲步行环境定量评价结果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  相似文献   

16.
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出发,选择系统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群健康状况构建城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数学评价的方法对2000~2008年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8年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处于病态水平,但逐年趋向于健康方向发展,人均GDP、城市人口密度、人均绿地面积、生活污水处理率、高等学历数和恩格尔系数是胁迫西宁市城市生态健康的主要因子;预测未来3年西宁市病态和不健康的隶属度将呈下降趋势,而健康和很健康的隶属度将呈上升趋势,西宁市城市生态健康状态将达到亚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旅游活动大众化,游客拥挤愈发常态化。全面梳理游客拥挤的研究进展对于强化游客管理、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游客拥挤的内涵、测度、生成机制、影响因素、作用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文献梳理,研究发现:1)游客拥挤是游客对所处游览环境的负面评价,是对空间拥挤和人群拥挤的消极感知,刺激超载理论、社会干预理论及期望理论对游客拥挤的生成具有较好的解释效应;2)游客拥挤感存在明显差异,该差异主要来源于个体、空间场景及人群环境等因素,社会认同理论、唤醒理论、规范理论及曼宁理论能够有效解释游客拥挤感知差异的生成;3)游客拥挤易对游客情感、旅游满意度与忠诚度产生负面影响,易引发产品转换、合理化、置换等调试行为。今后研究可结合时空情境,关注游客拥挤的差异化测量、识别影响游客拥挤的关键因素以及探明游客拥挤的多元影响,如游客拥挤对景区管理、目的地规划布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消耗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补偿成为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对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定义和理论依据、补偿原则、补偿主体客体、补偿途径、补偿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重心由宏观讨论转向微观研究,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侧重外部效益的定量核算,生态补偿途径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转变。并提出中国可借鉴的方面,即对生态补偿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加强对征收标准的研究,建立多种资金收集渠道并有效配置资金,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相关法律制度。同时从生态补偿标准、资金配置、补偿项目等方面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流域生态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依据,是协调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归纳分析法等方法,阐述了生态系统健康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以流域研究单元为例,系统总结并对比分析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内容、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提出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流程,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展望,在深入探究相关概念基础上,利用3S空间技术建立统一完善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建立动态长期生态系统健康监测数据库。  相似文献   

20.
Shannon O'Lear  Angela Gray 《Area》2006,38(4):390-401
This paper contributes an empirical test of key themes of the literature on natural resource conflict. Survey and interview data from an ongoing project in Azerbaij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an unexpected lack of conflict in Azerbaijan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energy despite the predictions of resource conflict literature. We contend that questions about public perceptions about the environment and other daily concerns are critical if we are to understand who is likely (or unlikely) to be involved in conflict and why. The data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demonstrate that Azerbaijani citizens rank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issues among their immediate concerns and their top concerns for the country. However, compared to other day-to-day concerns such as the Nagorno-Karabakh conflict and economic concerns, environment-related concerns do not appear to be sufficient to motivate widespread violent conflict or citizen dissent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or natural resourc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