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总结了根据应急科考震害调查资料确定的2003年8月16日内蒙古MS5.9地震的震害分布特征,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长周期波形资料, 反演确定了该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和震源机制解. 根据震源机制解、 余震分布和震害分布特征, 探讨了震害分布特点与震源机制的关系. 从全球强震记录、 历史地震资料和该地震的震害特点, 讨论了强地面运动的特点与震中区物理背景的关系. 调查表明, 此次地震的极震区呈东西走向, 与震源机制反演结果得到的断层走向一致. 极震区面积相对较大, 单层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房屋受损较严重, 可能与当地的震源物理环境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姚安6.5级地震场地与震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了姚安6.5级地震震区地质概貌和场地特征。以100多个现场调查点资料为基础,将影响震害的四种主要因素,按其影响轻重分类,用震害指数分析了该次地震的震害分布和局部场地特征对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震区未形成震害异常区,但有震害异常点存在。在影响震害的诸多场地因素中,以地基土特性的影响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施甸地震震害分析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综合震区102个居民点的震害调查资料,描述2001年4月10日、12日施甸5.2级和5.9级地震列度分布和各烈度区的震害特征,统计分析了在指数与地震烈度的关系,讨论了震害与场地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姚安M6.5地震极震区(Ⅷ度)及姚安,大姚,南华和牟定等县城内的建筑物与结构物的震害做了系统的调查。作为系统研究这一,叙述了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多层砌体,底层框架,砖木结构,土木结构各类房层,单层厂房及砖砌塔的地震破坏现象,分析了建筑物的地震震害特征及对建筑物震害加剧的主要影响,讨论了地震区域城镇建设中防震减灾应重视的问题,以及经验和教训。这对今后多震区的城市规划,建筑物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鲁甸5.6级地震震害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对云南鲁甸5.6级地震中47个居民点的震害调查,给出了本次地震的等烈度分布图,分析了场地条件与震害的关系、各类房屋的震害特征、典型房屋震害累积效应以及生命线工程震害。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比2003年11月鲁甸5.1、5.0级两次地震破坏严重,形成了Ⅷ度破坏区及较大范围的Ⅶ度和Ⅵ度破坏区,盆地区的震害比基岩区的要重.其主要原因是:①盆地区广泛分布有软弱地层;②震区建筑结构简易,抗震能力极差;③三次地震震区基本重叠,震害累积效应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6.
在对四川盆地及其西部边缘震区航磁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依据频率域磁化强度反演方法和程序对航磁异常进行了数据处理,求取了研究区内视磁化强度的水平分布。反演结果反映出盆地西部边缘震区视磁化强度与川中地区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分析认为造成震区岩石视磁化强度偏低,主要是由于岩性、构造应力、温度诸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本文就视磁化强度分布结合深部构造特征,对盆地西部边缘震区地壳的弱磁性成因及地震的孕育环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中强地震密集区与未来强震三要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研究了新疆南北天山地震带内中强地震活动密集区与未来强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试图寻找出适合年度危险区判定的地震活动性背景依据.结果表明:大多数强震均发生在中强地震活动相对密集区内及其边缘,且发生在边缘的概率较大;强震震级的大小与中强地震密集区的尺度有关.中强地震密集区的判别标准为:密集区尺度大于150km,且其中地震密度(每平方度内地震个数)大于或等于4.最后,就密集区尺度、孕震区尺度、异常区尺度及震源区尺度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基本结论为:密集区的下限尺度即为孕震区尺度,而其上限尺度则为异常区尺度  相似文献   

8.
罗福忠  张云峰 《内陆地震》1997,11(4):399-404
1997年4月6日,11日,16日新疆伽师继1月21日和3月1日3次6级以上地震之后又连续发生了4次6级以上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Ⅷ度,极震区内的英里乡所有I类房屋几乎全部倒塌或严重破坏,江巴孜乡,和夏阿瓦提乡,克孜勒苏乡和巴仁镇的大部分房屋倒塌或严重破坏,在地下水位高,土质松散地区出现大面积喷水冒砂与地裂缝,根据震害评估与宏观考察资料,介绍了各烈度区的震害特征。  相似文献   

9.
根据四川筠连M_S4.9地震现场震害调查资料,总结震区各类房屋震害特征及典型地震地质震害情况,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环境、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序列,初步探讨震害分布特征及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震区多数房屋为砖混结构,其整体破坏情况较砖木和土木结构房屋重;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受高差、坡度和岩性影响较强。震害破坏程度较重的主要因素包括:房屋结构不合理、抗震性能低;场地地基软弱或存在临空面,不均匀沉降现象突出;地质构造环境复杂,震害"上、下盘效应"明显;短时间段内地震频发,震害累积效应显著;人文地理环境限制,屋顶蓄水增强荷载不均匀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震区走访和考察,根据30多个调查点的260余人提供的目睹资料,详细整理出1940及1942年通辽地震震害,圈定了地震等烈度线图,确定了震中位置.并对有关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1.
曾正文  马瑾 《地震地质》1994,16(1):71-77
对含石膏夹层的单节理岩体模型单轴下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事件全波形能量分析表明,声发射事件能量与变形过程密切相关,其分布反映破裂扩展尺度的分布,事件能量越大,对应破裂尺度越大,反之越小;破裂方式受节理角θ和夹层物质泊松比ν控制,θ小于arctg(0。707·(1一ν)/ν)时,Ⅱ型破裂为主,声发射能量集中在少数事件上,θ大于arctg(0.707·(1-ν)/ν)时,以Ⅰ型破裂为主,声发射能量分布相对分散  相似文献   

12.
地震前异常的阶段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马瑾  马胜利 《地震地质》1995,17(4):363-371
将岩石变形曲线到达强度点以前比拟为地震前异常的中长期阶段,强度点至失稳点之间定义为短临阶段。在中长期阶段异常是由驱动力的增强或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引起,前者引起的应力扰动场与原来的方向一致,强烈扰动区与原来的应力集中区一致,后者引起的应力扰动场应力方向可以发生变化,应力扰动对平均应力影响较大,强烈扰动区位于断层错列部位。二者的强烈扰动场均与未来的震源区无必然联系。在短临阶段异常是由局部断层扩展或弱化引起,与之相伴的是平均应力扰动场的四象限分布和最大剪应力扰动场的八瓣式分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用古地磁方法确定第四纪时期地壳块体相对运动状况,选择了分别处于陇西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内的兰州九州台和陕西洛川两个黄土剖面作为实验对象。在这两个黄土剖面的4个相同年代的层位采集定向大样,作黄土沉积剩余磁化矢量测量,并用虚磁极法拟合,初步结果表明,约110万a来陇西块体相对于鄂尔多斯块体作顺时针旋转,其转动量达9.0±4.7°  相似文献   

14.
王春华  廖素琼 《地震地质》1995,17(4):383-389
应用激光全息光弹性实验研究将我国7个强震的孕育构造划分为枢纽型、交汇型和阶区型3类,并定量分析了它们在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形变场及主应力、剪应力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提出了这3种孕震构造的动力学过程、地震重复发生的力学机制以及影响地震震级的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利用ISC地震资料研究了台湾南部~菲律宾群岛的地震空间分布和m_b≥5.0的机制解,讨论了俯冲带的形态和地壳及俯冲带上的应力状态,并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的研究结果,认为南海次板块的东部边界是由台湾西南俯冲带、马尼拉俯冲带、内格罗斯俯冲带、哥达巴都俯冲带组成,菲律宾海板块的西部边界由东吕宋海槽俯冲带、菲律宾海俯冲带组成。菲律宾群岛是一个形变过渡带,由于该过渡带的存在,南海次板块俯冲于菲律宾群岛之下,菲律宾海板块对南部的影响很弱  相似文献   

16.
河北宣化盆地南缘断裂的古地震遗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开挖,在宣化盆地南缘断裂上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发生的年代分别距今约8.54、7.08和5.31ka,平均重复间隔1615±360a。事件位移量分别为0.55~0.74m、0.52~0.7m和1.63~2.2m。但距今5.31ka以来断裂未发生过断错地表的运动,意味着其古地震重复不是简单的准周期型  相似文献   

17.
走滑断裂粘滑、蠕滑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航片解释的基础上,依据野外现场实测资料,应用地质地貌学方法,对走滑断裂上由蠕滑作用形成的弧形,“正”、“逆”牵引变形山脊及断错变形冲沟的4种地貌形态进行了讨论,并根据这些蠕滑标志,测量了昌马断裂带中、东段的蠕滑量。给出了粘滑与蠕滑量的比值及蠕滑量占总走滑量的比例在断裂带上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8.
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的形变应变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GPS测点的位移速率,用弹性模型公式计算了地壳应变参数.应变参量的变化表明,震前在地震区附近以压应变为主,应变速率较大.位移速率矢量显示出震前的震中地区相对周围为活动性较弱的“稳定”地区.地壳的形变和应变揭示出孕震体在挤压状态下积累了较高的应变势能.8.1级地震的同时期由于地壳释放了巨大的应变能而应变速率变化显著.计算结果表明,地震所产生的应变达到4.5×10-6以上.发震断裂带的平均左旋走滑量是3.31m(89°E~96°E).  相似文献   

19.
论延庆盆地北缘断裂带的分段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程绍平  方仲景 《地震地质》1995,17(3):231-240
依据古地震学的断层习性资料,提出延庆盆地北缘断裂带5个段落的分段模型。各个段落的构造地貌学特征具有明显差异。4个主要不连续性形成段落边界:断层分叉和断层弯曲是非持久性段落边界,而凸出体和雁行断错是持久性段落边界。预期强震(M≥7)的发生时间在未来1000~2000a内,最有可能的地点为断层段落Ⅱ。  相似文献   

20.
岩石摩擦滑动中声发射的多普勒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文涛  马瑾 《地震地质》1995,17(4):311-317
在双剪摩擦滑动实验中可观测到声发射的多普勒效应。对于单个声发射事件,顺断裂扩展方向上的探头可记录到较短周期的初动波半周期,而在断裂扩展反方向上的探头记录则反之,在扩展过程中,声发射前续波由初始破裂引起的前激波、声源破裂扩展的扩展相和停止相组成,显示出声源破裂有一由静到动的加速过程。而在时间序列上,声发射事件存在着3个阶段:较强声发射事件发生初期,前激波时间超前较长,停止相不明显,声发射源的破裂速度较慢;第二阶段停止相突出,扩展速度加快,前激波到时超前量减小;最后,在原初始半周期处叠加了较大振幅的高频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