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单县矿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成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原理,通过岩心、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对研究区上古生界进行了不同周期地层基准面旋回研究,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及超长期4种规模的地层旋回。通过对比分析,建立了该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研究区成煤作用出现于基准面旋回的特殊位置(A/S接近于1),当叠置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下降半旋回和中期基准面旋回下降半旋回晚期是成煤的最有利时期。根据盆地充填演化和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叠加可以将研究区成煤作用分为早期成煤作用和晚期成煤作用,依次分析了不同时期成煤作用的地层基准面变化和盆地沉积充填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测井、地震和岩芯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地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从中识别出超短期、短期、中期、长期4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依据等时地层对比法则并利用地震资料约束进行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联井对比,建立了长6油层组等时地层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讨论沉积充填演化序列和储、隔层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3.
车镇凹陷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利用测井、岩芯和录井等资料,对车镇凹陷上古生界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将上古生界划分为2个超长期、7个长期、16个中期和4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精细对比研究了短期、中期和长期基准面旋回。其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可分为2大类3种亚类,并区别出A型、B型不对称短期基准面旋回和C型对称性短期基准面旋回,总结了它们的结构特征、形成条件、岩性岩相组成;通过研究不同沉积体系下中期、长期基准面旋回特点,得出中期、长期基准面旋回的特点和发育特征,区别出不同沉积环境下层序界面特点;分析了研究区内超长期基准面旋回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车镇凹陷超长期基准面旋回以下降半旋回为主。  相似文献   

4.
井震结合对川西白马庙气田蓬莱镇组进行了多级次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首先对不同级次层序界面进行识别,然后依据相序、岩石的物理性质、地层的接触关系等特征并结合地震层序界面追踪,进行单井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识别划分,划分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选取密集井网的联井剖面,依据等时地层对比法则并利用地震资料约束进行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的联井对比,建立高精度的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进行了单砂体的对比。最后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储层的时空展布。  相似文献   

5.
陕北志丹三角洲长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与等时对比   总被引:56,自引:10,他引:56  
郑荣才  彭军 《沉积学报》2002,20(1):92-100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通过基准面旋回结构和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采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方案,本文详细地讨论了陕北志丹三角洲上三叠统延长组长 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从该油层组中识别出四种具不同成因、产状特征、发育规模和识别标志的基准面旋回界面;以界面的成因和级别为依据,将长 6油层组划分为超短期、短期、中期和长期四个级次的旋回层序,其中超短期、短期旋回层序可细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对称型三种基本层序类型和更多的亚类型,在三角洲的不同沉积相带具有不同结构和叠加样式的分布模式。而中期、长期旋回层序以发育具完整湖进-湖退旋回的对称型结构为主,区域分布较稳定;根据多级次旋回层序划分结果,运用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对各级次旋回层序进行等时对比和建立不同时间尺度的时间-地层格架,讨论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层序地层格架在油气勘探开发各阶段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地层记录中,如何识别代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多级次地层旋回成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的关键。如何显示其高分辨率,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方案,而且在层序地层实践中,经常会碰到基准面旋回界面与地层单位不一致的情况。本文综合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基准面旋回级次及基准面旋回界面与地层单位界线的对应关系,希望能解决实际研究中基准面旋回界面与地层单位界线相矛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   总被引:185,自引:31,他引:185  
郑荣才  彭军  吴朝容 《沉积学报》2001,19(2):249-255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在陆相盆地层序分析中的应用,关键技术之一是识别和划分不同成因的界面与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文中以数个不同构造性质的湖盆为例,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序列中识别出 6种受不同因素控制,具不同成因特征、发育规模和识别标志的界面类型;以界面的成因特征及其差异性为依据,提出基准面巨旋回、超长期旋回、长期旋回、中期旋回、短期旋回和超短期旋回 6个级次的划分方案,建立了各级次旋回的划分标准和厘定了各级次旋回的时间跨度,并认为前 3个低频长周期旋回主要受构造因素控制,后 3个高频短周期旋回主要受天文因素控制;文中分别讨论了各级次旋回在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各阶段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
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详细分析了侏罗系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旋回等时对比原理,对不同钻井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对比格架。时而简述了储铀砂体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彭渊哲 《地下水》2013,(3):201-203,211
基于中山川地区的区域地质、沉积相和测井资料,以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方法为指导,采用多级旋回层序划分方案,结合测井相分析,把研究区长2段划分为中期、短期和超长期3个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各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又可进一步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和对称型。阐述研究区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沉积背景、叠加样式等,并以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作为等时对比单元,建立起长2段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为本区砂体演化及展布规律的认识和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陆相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钻井岩芯、测井和地震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对新场地区蓬莱镇组进行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识别出 45~ 47个短期、5个中期、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并对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平面分布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在单井分析的基础上,以二分时间单元分界线为优选等时对比标志对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较高精度的等时对比,所对比的等时成因地层单元的最高精度可达到相当准层序组 (十万年级 )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新场地区蓬莱镇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成功地将单井一维信息转化为气田范围内的三维地层关系信息。并分析了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可容纳空间 (A)与沉积物补给通量 (S)的比值 (A/S)变化对储集砂体的作用.文中还利用沉积动力学的地层响应过程特征分析,重点讨论了中、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有利储集砂体的沉积相序列、组合特征、产状类型、控制因素及其与物性的关系。指出发育于长期基准面缓慢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形成储集砂体的必备背景条件,而控制沉积体系中储层时空展布和演化规律的因素则主要为中期基准面旋回。在层序地层格架中,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界面两侧的储层其储集性最好。以此为依据,提。  相似文献   

11.
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90,自引:27,他引:163  
郑荣才  彭军  尹世民 《沉积学报》2000,18(3):369-375
以地层过程-响应沉积动力学为理论基础,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周期,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层序结构、层序叠加样式与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 (A/S比值 )变化、基准面升降幅度及沉积动力学条件的相互关系,描述了不同结构和叠加样式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中的分布规律,最终提出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单元的标准层序模式。有意义的是,上述理论分析结果与四川、鄂尔多斯和辽河等盆地中的中、新生代陆相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结果完全一致,说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非常适合于中国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层序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工区内现有的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以基准面为参照格架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进行了层序界面的识别.共识别出层序界面7个,对应划分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长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性质为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性质包括局部不整合、沉积转换面和同沉积侵蚀面.沉积转换面的识别对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高频层序地层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方法技术,依据22口井的钻井岩芯和4256口测井曲线资料,系统分析了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及特征,将葡萄花油层划分为2个中期、4个短期、8个超短期旋回层序,建立了以短期旋回层序为框架、超短期旋回层序为对比单元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提出了三肇凹陷南部葡萄花油层为同沉积构造抬升控制的中部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向南逐渐减薄、直至缺失的层序地层模式。三肇凹陷由西北(卫星—宋北)→凹陷中心(徐家围子)→向南(肇州):葡萄花油层上部呈砂岩(非地层)退覆型尖灭,即同层砂岩逐渐尖灭为泥岩,上层砂岩尖灭线逐渐北移;葡萄花油层下部呈砂岩(非地层)超覆型尖灭,即同层砂岩逐渐尖灭为泥岩,上层砂岩尖灭线逐渐南移。  相似文献   

1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识别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基准面周期性的变化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基准面周期性旋回的级次不同,形成的旋回不同,旋回界面也有差异。岩心、露头对沉积相识别的分辨率最高,可进行短周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中周期基准面旋回由短周期旋回叠加而成,通过短周期旋回的叠加样式可识别中周期基准面的变化;应用测井曲线标定,在地震剖面上可识别长周期基准面旋回。  相似文献   

15.
基准面旋回与沉积旋回的对比方法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刘波 《沉积学报》2002,20(1):112-117
建立高精度的等时地层格架、定量研究储层成因单元划分对比、为油田开发小尺度流动单元提供基础,是开发地质研究的目标,本文指出目前面临两种储层划分对比方法-基准面旋回与沉积旋回,说明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对比的精髓是基准面旋回的对比,大庆油田储层描述对比的关键是沉积旋回的对比,从而阐述了二者在划分对比的原则、方法及理论上异同。研究表明,这两种地层划分方法的理论基础皆为旋回 (自旋回或异旋回 )和层次、研究目标皆为地层格架及沉积地层单元的规模尺度。基准面旋回对比关键是旋回的组合分析,其方法在湖相 (异旋回 )中可行,在冲积相 (自旋回 )中基准面旋回划分困难,而且随意性很大;沉积旋回对比方法在河湖相对比中存在穿时现象,但应用广泛。不同级别基准面周期性的运动,使沉积旋回在周期性和规模上产生不同,形成层序的分级现象,所以说,沉积旋回和基准面旋回地层对比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研究。进而讨论了旋回对比的两个关键问题-层次和界面,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对流动单元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具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为指导,通过地表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在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识别出3类不同成因类型和发育规模的层序界面、3个级别的湖泛面,划分出2个长期、6个中期、38~4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并对不同级次旋回层序的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同时,发现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近顶部的薄层灰岩和钙质泥岩也是识别中期基准面旋回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此基础上,运用旋回等时对比法则对各级次旋回层序进行对比,建立了3个不同时间尺度的等时地层格架,认为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对深化白马庙气田蓬莱镇组气藏的勘探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识别出三种准层序类型,对应三种短期基准面旋回:基准面上升型、基准面下降型、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和上升半旋回两部分构成的复合型准层序。两种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下降旋回,由多个进积式的短期旋回组成;中期基准面上升旋回,地层堆叠样式则呈退积结构。研究区梧桐沟组可划分为5个准层序组(中期基准面旋回),自下而上依次为 S1、S2、S3、S4、S5,基准面上升期形成S1、S2,基准面下降期形成S3、S4、S5。吉7井和吉17井梧桐沟组出油砂层属于不同的准层序组,成因不同,因而不是同一砂组。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67,自引:9,他引:58  
郑荣才 《沉积学报》1998,16(2):42-49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发育有41~47个短期、5个中期、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短期旋回有非对称和对称型两种旋回样式。由短期旋回叠加而成的中期旋回具有不同的堆积模式,分别代表低水位进积、湖侵加积-退积、湖泛加积、高水位早期加积-弱进积和晚期强烈进积小层序组。由中期旋回叠加组成的两个长期基准面半旋回分别代表大安寨期湖水位的长期上升和下降周期,并构成完整的湖进-湖退沉积旋回。通过各级基准面旋回转换点的等时地层对比建立的大安寨段层序地层格架,显示了储层、生油岩、盖层的分布规律与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演化关系,此特征可作为储层预测和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岩心、录井剖面、测井曲线及微量元素等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在识别出5种不同成因类型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上三叠统延长组划分为区域上分布稳定的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LSC2、LSC3、LSC4)。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层序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指出生储盖组合特征与长期基准面旋回最为密切,有利储层发育位置主要出现在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基准面升降转换位置发育的湖相泥、页岩为良好的烃源岩及盖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