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对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分布进行的研究表明,种类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盐度及海岸开敞度的影响,从近岸到外海,随着盐度及海岸开敞度的增加,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种类数呈增加的趋势。不同海区的优势种不同,近岸较屏蔽区以软体动物及甲壳动物占优势,外海开敞区以甲壳动物及藻类占优势,近外海较开敞区为一过渡区;种类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潮区及海岸开敞度的影响,各海区不同潮区生物种类数均为中潮区多于低潮区多于高潮区,高潮区基本上为滨螺分布带,中潮区为日本笠藤壶-藻类带,低潮区为藻类带;外海区种类的季节变化明显,近岸区种类季节变化小。所有物种中,以底栖海藻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大亚湾潮间带生物数量与分布特点,结查表明,其平均生物量为732.859/m~2,平均栖息密度为 1239个/m~2,生物量以藻类居第一位,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岩石、沙滩和红树林泥滩生态相数量比较,生物量以岩石相最高,栖息密度以沙滩最高。数量垂直分布,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  相似文献   

3.
玉环坎门排污口邻近岩相潮间带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2年8月对玉环坎门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岩相潮间带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样品采样,共鉴定出生物57种,其中大型藻类8种、多毛类动物2种、软体动物28种、甲壳类动物13种、棘皮动物1种和其它类动物5种。该排污口邻近两侧岩相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1544.7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948个/m2。位于排污口左侧的I断面生物量和栖息密度(2406.19g/m2和7415个/m2)明显高于II断面(683.27g/m2和484个/m2),I断面的生物多样性指数(0.91)和均匀度指数(0.39)小于II断面(1.80和0.68);两条断面生物量垂直分布均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I断面栖息密度分布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II断面栖息密度分布为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对排污口邻近岩相潮间带生物生态分析表明,该潮间带生物数量的水平分布受海岸开敞度的影响,而垂直分布则与潮区的不同和浪击度的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4.
潮间带藻类具有与其他植物类群不同的渗透特性,其忍受海水渗透压变化的程度和相应的生理变化对潮间带藻类分布以及进行人工养殖密切相关。方同光等曾对青岛太平角的潮间带四种绿藻和一种褐藻的渗透生理及其在潮间带分布的关系做了研究。他们曾对石莼和鼠尾藻的光合与呼吸作用进行过测定。据报道,国外也有一些学者(Legendre1921;Hoffman 1929;Biebl 1938,1939,1952;Kanwisher 1957)先后就某些藻类忍受渗透压变化范围以及它们在各种盐度海水中的光合和(或)呼吸作用进行过一些测定。Von-  相似文献   

5.
范振刚 《海洋科学》1982,6(4):29-29
笠贝是海洋软体动物,因其贝壳形状酷似斗笠而得名。笠贝生活在海洋与陆地交接、环境条件复杂、各种因子变化怠骤的潮间带,因而被用作研究潮间带生态学的常用材料。 笠贝对于潮间带的潮汐作用及日晒干燥等不利因子的影响有着特殊的忍受能力。它身体很小,大的也不超过数厘米;但是在潮间带的垂直分布是比较高  相似文献   

6.
宁波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宁波海岛潮间带的生物数量组成与分布规律。岩礁潮间带平均生物量高于沙质潮间带高于泥沙质潮间带,而密度为岩礁潮间带高于泥沙质潮间带高于沙质潮间带。主要生物类群有甲壳动物,藻类及软体动物。岩礁潮间带生物量从近岸向外海增加。泥沙质潮间带的生物量和密度从北至南增加。  相似文献   

7.
对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分布进行了研究表明,种类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盐度及海岸开敞度的影响,从近岸到外海,随着盐度及海岸开敞度的增加,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种类数呈增加的趋势,不同海区的优势种不同,近岸较屏蔽区以软体动物及甲壳动物占优势,外海开敞区以甲壳动物及藻类占优势,近外海较开敞区为一过渡区;种类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潮区及海岸开敞度的影响,各海区不同的潮区生物种类数均为中潮区多于低潮区多于主潮区,高  相似文献   

8.
海藻的潮间带分布和地理分布是受地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种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但对大型的底栖海藻,不少藻类学者都己指出,温度因子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青岛鲁迅公园位于汇泉湾以北侧,北从海水浴场南至小青岛,形成一个狭长的海岸。岸边坡度较陡,因是内湾,不受季风影响,风浪不大,海岸岩礁、石沼多,适宜海藻生长,因此种类繁多。潮差4米以上。作者于1983年7月—1984年6月,在鲁迅公园潮间带,每潮作定点观察、采集,测量了气温、水温,并对该区海藻的种类组成、季节变化及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调查。共采到标本700余号,经鉴定计绿藻门9属14种,褐藻门13属15种,红藻门34属43种,共计56属71种,现将种名录列于表一。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5年4月(春季)和6月(夏季)象山港主要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调查数据,采用优势度、生物多样性指数、次级生产力、聚类、多维尺度排序及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等方法,分析了主要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春、夏季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52种,其中底栖动物与底栖藻类各有45和7种,...  相似文献   

11.
我国海洋浮游动物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生态类群 ,种类组成繁杂、数量大、分布广 ,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意义[1]。过去 ,这类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研究重点主要在物种多样性的丰度和数量表达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面 ,积累了大量资料 ,但是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的资料则十分匮乏。我国海洋南北地理跨度较大 ,各海域地理环境、生态条件不尽相同 ,不仅有着各自的浮游动物群落面貌和特征 ,其共有种在各自栖息的环境条件中经自然选择以及在遗传漂移过程中常出现遗传趋异 ,有的种群可能已完全适应其生态环境 ,产生了独特的基因型和遗传结…  相似文献   

12.
鱼类作为水产养殖业的一大支柱品种 ,其良种培育对提高鱼类产量至关重要。我国是鱼类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向来重视应用生物技术对养殖品种进行改良 ,其中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来创造鱼类优良品种。即使在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这一细胞核移植技术在鱼类新品种培育方面仍是一项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技术。特别是把细胞核移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 ,有望创造出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鱼类新品种。1我国鱼类细胞核移植的成果细胞核移植是一种应用精细的显微操作 ,将一种动物的细胞核移植到同种或异种动物的去核成熟卵…  相似文献   

13.
张正斌 《海洋与湖沼》1987,18(5):509-514
本文对近十年来海洋化学的若干新进展作了总结,主要包括下述7方面:(1)海洋调查,包括中国近海、太平洋和南极等;(2)海水中微量元素-固体粒子的相互作用和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3)有机物对液-固界面交换的影响和S-型曲线左右移动规律;(4)海水化学模型发展的三个新趋势;(5)海水中金属的络合容量和金属-天然有机配位体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6)海洋有机化学和海洋生物化学;(7)结论,对海洋化学发展的四个特点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生物地貌学研究生物过程和地貌过程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早期的生物地貌学关注陆地生态系统,近期海岸带成为生物地貌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尤其是滨海湿地(如盐沼、红树林)成为研究生物地貌学过程和机理的重要区域。本文回顾了生物地貌学研究的概念、历史发展和方法,选取滨海湿地作为生物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就其研究方向、重要因素以及核心机制展开综述。最后对生物地貌学在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分析了生物地貌学在红树林修复、滨海盐沼湿地修复和互花米草入侵防控上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5.
海岸带沉积物中脱氮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脱氮作用是硝酸盐的反硝化过程之一 ,它是海岸带沉积物中氮循环的一个关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异氧菌在呼吸中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接受者 ,将硝酸盐还原为气体。由于脱氮作用的气体产物 (N2 或N2O)最终扩散进入大气层中 ,从而减小了海岸带水体中初级生产者可利用氮的数量。另一方面 ,脱氮作用也可转移人类活动向海岸带输送的过量氮 ,这有助于缓解这些环境中的富营养化趋势 ,对氮浓度升高起到重要的缓冲作用。自1976年Nixon发现美国Narragansett湾存在微生物脱氮作用以来 ,海岸带沉积物中活跃的脱氮作用已成为海洋…  相似文献   

16.
一次春季黄海海雾和东海层云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苏平  刘飞  孔扬 《海洋与湖沼》2014,45(2):341-352
结合多种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对2011年3月12—13日的一次黄海海雾过程进行分析。观测数据分析表明:此次黄海海雾过程与东海层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地面高低压位置为水汽从层云区向北输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黄海上空天气尺度下沉运动,加强了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层结的稳定性,MABL顶自南向北高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在向北输送过程中不断向海面聚集;下沉导致的干层以及逆温层对海雾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模式结果进一步证明天气尺度下沉运动与MABL内的下沉在29°—30°N附近同位相叠加,使得该海区上空的下沉运动明显增强,边界层高度迅速下降。下沉可能会导致气块温度升高,云滴蒸发,来自层云区的水汽随流场向北向下输送逐渐接近冷海面凝结成雾,近海面水汽的平流输送使海雾进一步向北发展。本研究为海雾预报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7.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自然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控作用的化学物质。目前已被广泛公认的植物激素有五大类: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另外,近些年来,有些学者也把油菜素甾醇类看作植物激素(Mandava,1988)。这些激素协同作用,调节着植物体各部位的生长速率和不同组织、器官的分化;还可保持植物整体生长的协调一致;控制着生殖过程;同时也使植物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对陆生高等植物中的激素,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报道(Davis,1987)。然而,无论是从进化的角度还是从生理学的角度,人们都在探讨这些激素是否也存在于藻类中?如果存在,它们是否仍具有激素的功能?早在50年代初期就有人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Davidson,1950),以后经过众多研究者多年的努力,对植物激素在藻类中的分布及功能等已有了较深的了解。但藻类中究竟存在哪些激素?它们又是怎样调节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迄今为止,仍没有肯定的结论。本文结合作者的相关工作,综合当前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进展资料,对藻类中激素的研究现状作一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18.
舟山冬季暴雨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雷 《海洋预报》2004,21(3):70-75
文章分析了冬季暴雨发生时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分布特征,揭示了冬季暴雨的发生与厄尔尼诺现象有着一定的相关。同时,分析了单站要素的变化,为以后的冬季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海洋生态系统中,羟胺作为多种微生物作用的中间产物,在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缺乏针对海洋中微量羟胺简便易行的测定方法。本研究借鉴海水中铁离子测定原理,首次应用硫酸铁铵-邻菲罗啉法间接测定海水中微量羟胺浓度,确定出该方法可在30—120min内稳定、快速地测定微量羟胺。通过对方法不确定度的系统评价得出,此方法灵敏度高、响应快、稳定性和重复性好,操作简便,适于羟胺检测浓度范围为0.020—0.800mg/L(R2=0.9996,P0.0001,n=32);天然海水中平均加标回收率达到106.9%(RSD=1.71%)。检测室内处于培养指数增长期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藻液发现,羟胺主要被合成于藻细胞内部,其胞外含量低至检测下限附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