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际海洋浮游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综述了国际上有关海洋浮游动物种群、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浮游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等方面研究进展。海洋浮游动物种类繁多, 数量丰富, 分布广泛, 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类群。在海洋食物网中, 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控制初级生产力, 同时, 又被更高营养阶层的动物(鱼、虾、鲸、海鸟等)捕食, 充当次级生产者的角色, 其群落结构、种群动态和物种多样性影响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资源量, 浮游动物是海洋食物网中关键环节。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浮游生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过程, 多项国际研究计划以生物多样性和年际变化趋势为研究重点并联系全球变化及响应, 因此, 浮游动物的研究已成为海洋生态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国际上对浮游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向:(1)浮游动物生境、种群的分布和扩散动力学研究;(2)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3)浮游动物的实验生态和现场受控生态研究;(4)浮游动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5)深海、南北极、低氧区等极端生境的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6)浮游动物研究新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崇江 《海洋科学》1998,22(2):36-38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CLOBEC)研究计划目前已被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接纳为核心计划之一,并且可能成为今后10a内最大的国际海洋学研究计划。其主要目的是要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特别是物理环境变化的响应。浮游动物是研究海洋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胁迫反应理想的研究对象,其数量变动是监测海洋生态系统动态的理想指标,因此GLOBEC计划特别强调对浮游动物的研究。海洋浮游桡足类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在繁殖盛季往往超过其他种类而在浮游动物中占据优势[1],因此海洋浮游桡足类的研究是浮游动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内浮游动物丰富,而且水母种类十分丰富(马喜平等,1999;王真良,1996;肖贻昌等,1992),水母类在海洋食物网结构中处于较高营养级次,其季节性数量变化及斑块状分布对其他浮游动物的种群数量和鱼类补充量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胶州湾1980-1998年的历次调查资料,对湾内水母类数量的时空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且探讨了温度、盐度和其他浮游动物同水母类数量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的浮游动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引言 海洋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变化,不仅体现了海洋次级生产力变化的情况,而且在海洋生态系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生态特征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浮游动物,还可用作区别海区水团或海流的指标生物,或监测海水污染的指标种。因此,浮游动物调查已列为海洋学综合调查、渔场和污染等调查中不可缺少的项目。所获资料数据对开展海区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系统及研究水系性质等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海洋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变化,不仅体现了海洋次级生产力变化的情况,而且在海洋生态系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生态特征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浮游动物,还可用作区别海区水团或海流的指标生物,或监测海水污染的指标种。因此,浮游动物调查已列为海洋学综合调查、渔场和污染等调查中不可缺少的项目。所获资料数据对开展海  相似文献   

6.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主要次级生产者。其种类组成、种群分布以及种群数量变动将直接和间接地制约海洋的生产力,对渔业兴衰关系极为密切。它是生态特征明显的海洋动物,还可以作为指标动物,用来区别水团和海流。因此,对浮游动物研究在海洋综合性调查中占一定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7.
海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海洋浮游植、动物的生态学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一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印太交汇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是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但该区域对浮游生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较少,不利于我们深入认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的生态机制。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印太交汇区浮游植、动物生态学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印太交汇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生物量、粒级组成和初级生产力水平,以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生物量分布及影响因素等,对未来印太交汇区浮游生态学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可以为该区域相关生态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第三节 浮游动物生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主要次级生产者。其种类组成、种群分布以及种群数量变动将直接和间接地制约海洋的生产力,对渔业兴衰关系极为密切。它是生态特征明显的海洋动物,还可以作为指标动物,用来区别水团和海流。因此,对浮游动物研究在海洋综合性调查中占一定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9.
全球变暖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对海洋生态环境及生物圈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浮游动物角度出发综述了全球变暖对其生理活动、生态分布及生物气候学的影响。运用不同温度条件下浮游动物生理学上的变化来说明全球变暖对浮游动物的生理影响;通过分析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生物量,丰度和生物地理分布等指标来阐述其对全球变暖的生态响应;通过讨论浮游动物的最高丰度时间和繁殖时间这2个重要物候学指标来说明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即调查更广泛的生物功能群、关注处于热带海洋中的浮游动物以及在浮游动物个体水平上开展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2018-08和2018-11获取和分析了海南岛近岸海域夏(11个站位)、秋(9个站位)两个季节的样品数据,并在海南近岸海域展开了大面站浮游动物分布特征调查研究,以期深入了解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变化机制及规律。结果表明:近岸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45科51属69种及浮游幼体31类,共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广布类群三个生态类群,以桡足类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以简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plex)、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红纺锤水蚤(Acartia erythrae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和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等组成。同时,夏秋季浮游动物受季节和地形的影响,个体密度、湿重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呈现为秋季夏季,秋季浮游动物平均个体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3. 04 ind·m-3和675. 37 mg·m-3,各站位多样性指数绝大部分均在3. 00以上,且生态类群和优势种数量分布均呈较高水平,均匀度指数则与之相反。总体而言,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能影响海洋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效率,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研究不同季节浮游动物分布特征,对海南近岸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鱼类作为水产养殖业的一大支柱品种 ,其良种培育对提高鱼类产量至关重要。我国是鱼类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向来重视应用生物技术对养殖品种进行改良 ,其中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来创造鱼类优良品种。即使在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这一细胞核移植技术在鱼类新品种培育方面仍是一项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技术。特别是把细胞核移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 ,有望创造出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鱼类新品种。1我国鱼类细胞核移植的成果细胞核移植是一种应用精细的显微操作 ,将一种动物的细胞核移植到同种或异种动物的去核成熟卵…  相似文献   

12.
生物地貌学研究生物过程和地貌过程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早期的生物地貌学关注陆地生态系统,近期海岸带成为生物地貌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尤其是滨海湿地(如盐沼、红树林)成为研究生物地貌学过程和机理的重要区域。本文回顾了生物地貌学研究的概念、历史发展和方法,选取滨海湿地作为生物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就其研究方向、重要因素以及核心机制展开综述。最后对生物地貌学在海岸带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分析了生物地貌学在红树林修复、滨海盐沼湿地修复和互花米草入侵防控上的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3.
张正斌 《海洋与湖沼》1987,18(5):509-514
本文对近十年来海洋化学的若干新进展作了总结,主要包括下述7方面:(1)海洋调查,包括中国近海、太平洋和南极等;(2)海水中微量元素-固体粒子的相互作用和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理论;(3)有机物对液-固界面交换的影响和S-型曲线左右移动规律;(4)海水化学模型发展的三个新趋势;(5)海水中金属的络合容量和金属-天然有机配位体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6)海洋有机化学和海洋生物化学;(7)结论,对海洋化学发展的四个特点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一次春季黄海海雾和东海层云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苏平  刘飞  孔扬 《海洋与湖沼》2014,45(2):341-352
结合多种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对2011年3月12—13日的一次黄海海雾过程进行分析。观测数据分析表明:此次黄海海雾过程与东海层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地面高低压位置为水汽从层云区向北输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黄海上空天气尺度下沉运动,加强了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层结的稳定性,MABL顶自南向北高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在向北输送过程中不断向海面聚集;下沉导致的干层以及逆温层对海雾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模式结果进一步证明天气尺度下沉运动与MABL内的下沉在29°—30°N附近同位相叠加,使得该海区上空的下沉运动明显增强,边界层高度迅速下降。下沉可能会导致气块温度升高,云滴蒸发,来自层云区的水汽随流场向北向下输送逐渐接近冷海面凝结成雾,近海面水汽的平流输送使海雾进一步向北发展。本研究为海雾预报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5.
海岸带沉积物中脱氮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脱氮作用是硝酸盐的反硝化过程之一 ,它是海岸带沉积物中氮循环的一个关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异氧菌在呼吸中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接受者 ,将硝酸盐还原为气体。由于脱氮作用的气体产物 (N2 或N2O)最终扩散进入大气层中 ,从而减小了海岸带水体中初级生产者可利用氮的数量。另一方面 ,脱氮作用也可转移人类活动向海岸带输送的过量氮 ,这有助于缓解这些环境中的富营养化趋势 ,对氮浓度升高起到重要的缓冲作用。自1976年Nixon发现美国Narragansett湾存在微生物脱氮作用以来 ,海岸带沉积物中活跃的脱氮作用已成为海洋…  相似文献   

16.
舟山冬季暴雨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雷 《海洋预报》2004,21(3):70-75
文章分析了冬季暴雨发生时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分布特征,揭示了冬季暴雨的发生与厄尔尼诺现象有着一定的相关。同时,分析了单站要素的变化,为以后的冬季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自然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控作用的化学物质。目前已被广泛公认的植物激素有五大类: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另外,近些年来,有些学者也把油菜素甾醇类看作植物激素(Mandava,1988)。这些激素协同作用,调节着植物体各部位的生长速率和不同组织、器官的分化;还可保持植物整体生长的协调一致;控制着生殖过程;同时也使植物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对陆生高等植物中的激素,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报道(Davis,1987)。然而,无论是从进化的角度还是从生理学的角度,人们都在探讨这些激素是否也存在于藻类中?如果存在,它们是否仍具有激素的功能?早在50年代初期就有人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Davidson,1950),以后经过众多研究者多年的努力,对植物激素在藻类中的分布及功能等已有了较深的了解。但藻类中究竟存在哪些激素?它们又是怎样调节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迄今为止,仍没有肯定的结论。本文结合作者的相关工作,综合当前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进展资料,对藻类中激素的研究现状作一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18.
19.
放射虫研究在古海洋学中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虫是海洋微体古生物的一个重要类群 ,广泛分布于从赤道至两极的各种海域 ,同时垂直分布于从表层到上千米深的水层中 ,其分布格局和群落结构受水体温度、盐度、生物产量和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素控制 ,又与水体的迁移交换密切相关[1]。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化石蕴含着丰富的古生态、古海洋环境等地质历史信息 ,其丰富的种类性、极高的分异度和对突发性海洋 气候事件的灵敏反应 ,对建立高分辨率地层层序、恢复古气候及重建高精度短时间序列的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不易溶的硅质壳 ,在CCD以下的深海区具有其他钙质类微体化石不可替…  相似文献   

20.
海洋生态系统中,羟胺作为多种微生物作用的中间产物,在氮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缺乏针对海洋中微量羟胺简便易行的测定方法。本研究借鉴海水中铁离子测定原理,首次应用硫酸铁铵-邻菲罗啉法间接测定海水中微量羟胺浓度,确定出该方法可在30—120min内稳定、快速地测定微量羟胺。通过对方法不确定度的系统评价得出,此方法灵敏度高、响应快、稳定性和重复性好,操作简便,适于羟胺检测浓度范围为0.020—0.800mg/L(R2=0.9996,P0.0001,n=32);天然海水中平均加标回收率达到106.9%(RSD=1.71%)。检测室内处于培养指数增长期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藻液发现,羟胺主要被合成于藻细胞内部,其胞外含量低至检测下限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