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天然气水合物是全球未来能源的接替资源,高饱和度(Sh>50%)水合物储层是未来面向工业化开采的首要选择。截止到目前,高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有利沉积相带与储层条件之间的关系仍缺乏系统研究。根据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系统总结了墨西哥湾、日本南海海槽、韩国郁陵盆地、印度Krishna-Godavari盆地以及南海神狐海域等全球5个天然气水合物热点钻探区64口井取芯及井-震联合资料,对含水合物储层岩性、沉积环境、水合物饱和度等参数进行的详细总结分析表明:在必要的温压环境和气源条件下,深海平原区块体搬运沉积和浊流等高沉积速率的深水砂质沉积物赋存孔隙型水合物,水合物可分布在砂岩、极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黏土和泥等粒级沉积物中,但高饱和度水合物主要赋存于粉砂-细砂岩中,储层孔隙度与饱和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发现含有孔虫黏土质粉砂或粉砂质黏土这种特殊的细粒沉积物,其水合物饱和度可达到中高水平(20%~76%)。上述研究成果及认识奠定了下一步寻找优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地质基础,也可为高饱和度水合物商业化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山东东部日青威盆地为近年来新发现的裂陷盆地,盆内广泛发育深水重力沉积岩并且有机质含量丰富,具有非常规油气勘探远景。为了查明盆地内热流体活动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改造作用,以桃林地区长玢岩及其围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观察及X-射线衍射、流体包裹体、物性测试等实验分析方法,探讨了热流体活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闪长玢岩与围岩的岩性组合主要有2种类型:闪长玢岩+砂岩(下部)、闪长玢岩+角砾岩+火山碎屑岩+砂岩+粉砂岩(上部);热流体活动对围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独特的脉体特征、碎屑颗粒的热液蚀变、黏土矿物出现异常变化、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出现异常高值4个方面;桃林地区热流体活动在砂岩储层中以横向运移为主,随着距离侵入体距离的增加,热流体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减弱,但在地层中部出现物性相对好的区域,推测是多期次热流体以及次生断裂作为运移通道的叠加结果。  相似文献   

3.
北黄海盆地中生界为残留盆地,油气勘探难度大、程度低,勘探工作主要集中于盆地东部.根据砂岩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测温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中生界储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对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中生界砂岩岩性以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非海岸地区近几年相继有多个重大的天然气发现,但该地区勘探程度总体较低,天然气的聚集规律仍未得到较好的认识。东非的莫桑比克盆地近年来显示出较为显著的天然气潜力。分析了该盆地构造沉积特征、生储盖、含油气系统等基本油气地质特征,继而评价了其油气资源勘探潜力,以期对我国在东非的油气合作和勘探有利区优选等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盆地的构造样式多样,广泛分布有卡鲁岩层。盆地内有3套潜在烃源岩,白垩系海相泥岩提供了主要的天然气来源,最有潜力的为下白垩统Maputo组与Sena组;已证实储层均位于白垩系,为白垩系Domo组砂岩和Grudja组下段砂岩层,白垩系同时也是主要盖层。盆地可以划分为2个含油气系统,分别为白垩系—白垩系含油气系统和二叠系—二叠系煤层含油气系统。赞比西三角洲、北部陆上区域、Beira区、Inhambane区、Palmeira和林波波地堑是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地质、钻井、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储层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在油气分布特征和来源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控制西湖凹陷孔雀亭气田油气成藏及富集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孔雀亭气田油气主要分布在始新统平湖组储层内,具有"上油下气"的纵向分布特征,以断块型凝析气藏为主,原油及天然气来源于自身和西部次洼平湖组源岩联合供烃。孔雀亭气田油气成藏及富集主要受断层封堵性、砂体厚度和储层物性及流体充注历史的联合控制,断层封堵性控制了油气藏的含油气性,砂体厚度和储层物性制约了油气层厚度和含油气饱和度,流体充注历史决定了油气藏的现今赋存相态。  相似文献   

6.
以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机理为指导,综合利用烃源岩有机地化和储层孔渗参数等资料,对台西盆地致密砂岩气藏发育条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概括烃源岩、储集层及封盖保存等基本地质条件对油气聚集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机理,认为台西盆地具备良好的致密砂岩气藏发育条件,存在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盆地东部陆区白垩系—中新统下部、西部海域南日坳陷白垩系—始新统、澎湖坳陷始新统下部为致密砂岩气藏发育有利层位,是台西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盆地与下扬子陆域具有较为一致的沉积构造演化史,全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资源潜力大,特别是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有可能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突破新区。以南黄海盆地为主体的下扬子地区海相储层类型包括砂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泥页岩储层三大类。基于岩性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空间和物性条件等分析,认为砂岩储层有利的储集体主要为裂缝—次生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中未被胶结物充填或者部分充填的孔、缝、洞可作为有利储集体,泥页岩储层中的有利储集空间为高有机质丰度层段中的无机孔隙、有机孔隙和裂缝较发育带。  相似文献   

8.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井孔出砂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能源,但水合物开采出砂问题成为制约其走向商业化开发的关键因素。南海北部陆坡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赋存区,其水合物主要以分散状弱胶结方式赋存,研究其出砂问题显得极为迫切。研究表明储层出砂的根本原因是储层介质强度降低,而水合物储层介质强度受到水合物胶结模式、水合物饱和度、孔隙流体压力、流速及生产压差等影响。本文在对比分析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出砂与常规油气藏出砂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弱胶结疏松砂岩油藏出砂研究方法,为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开采井孔出砂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非海岸盆地群包括塔尔法亚、塞内加尔、尼日尔三角洲、杜阿拉、里奥姆尼、加蓬、下刚果、宽扎、奥兰治、科特迪瓦、贝宁等11个主要沉积盆地,它们是冈瓦纳大陆裂解和中大西洋、南大西洋及赤道大西洋张开和漂移的结果,包括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转换边缘盆地两种类型沉积盆地。通过利用IHS数据库资料,在系统总结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勘探成果基础上,划分其为早期勘探(1953年前)、储量快速增长(1954~1973年)、储量缓慢增长(1974~1994年)和深水勘探(1995年至今)四个油气勘探阶段,认为研究区油气发现主要与盆地勘探程度、油气勘探技术进步、资源国政治形势和全球经济有关;尼日尔三角洲和下刚果等重点盆地大油气田的发现直接推动了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增长;深水区是西非海岸盆地群今后寻找大发现的潜力区,而大陆架和陆上则是重点挖潜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从整体上认识西沙海槽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笔者对该盆地进行了含油气系统分析,认为西沙海槽盆地发育新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始新统湖相泥岩、渐新统海相泥岩;储层为始新统湖相、三角洲、河道砂岩以及渐新统滨浅海相、海相三角洲、深水扇等砂岩;始新统湖相泥岩、渐新统滨浅海相泥岩以及中新世之后的半深海-深海相泥岩构成了三大套区域盖层。西沙海槽盆地新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中中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该油气系统可分为4个油气运聚单元,中央坳陷以及紧邻中央坳陷的北部断阶带、南部坳陷西部局部区域是该盆地进一步勘探的首选区域。本研究成果对认识西沙海槽盆地的油气分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是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主要类型。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其中致密砂岩气储量、产量已占全国天然气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前景十分广阔;煤层气资源量及探明储量较大,但目前勘探开发程度相对较低;页岩气资源量大但目前尚处在勘探探索阶段。近年来,在全球"页岩气革命"热潮的影响下,我国广泛开展了页岩气研究与勘探侦察,证实具备了页岩气形成的物质基础——广泛发育海相、海陆过渡、陆相三套页岩,且最有利突破区是发育早古生代海相页岩的四川盆地;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富,目前已在南海及祁连山永久冻土带钻获实物样品,初步预测其具有巨大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拟根据目前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现状及研究程度,重点对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基本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主要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以期对加快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步伐,促进我国油气能源的大幅增长及降低对外依存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盆地已被证实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关研究尚未开展。本文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技术,同时结合对澳大利亚西北陆架盆地天然气水合物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澳大利亚西北陆架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巨大,初步估计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区蕴含甲烷量达18万亿m3。澳大利亚西北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是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所具备物化条件的基础,因此是天然气水合物成矿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利用现有钻井、测井、地震等多种实际资料,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的地层和沉积特征,对比了陆域邻区储层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中生界的储层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以期为进一步油气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及勘探方向的优选提供依据。分析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中生界储层类型多,主要包括砂岩储层、风化壳储层和火山岩储层,其中以砂岩储层为主;中生界储层储集条件好,白垩系总体上优于侏罗系,但非均质性非常强。砂岩储层的发育受控于沉积环境,主要分布在河流、扇三角洲、滨岸等相带;风化壳储层、火山碎屑岩储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高部位凸起区是其重要的潜在发育区。  相似文献   

14.
东格陵兰盆地陆上和近海地区是目前北极与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但油气勘探程度和资源认识程度低。美国地质调查局(2000、2007年)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具有很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同时油气勘探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收集整理东格陵兰盆地、北海盆地油气地质资料及油气田勘探开发数据,从区域上对两个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对比,并采用地球化学方法与类比法,评价了东格陵兰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东格陵兰盆地属于晚古生代—中生代的裂谷盆地,呈现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与挪威陆架盆地在进入被动陆缘阶段之前具有相同的地质发育过程,沉积环境类似,共同经历古生代和中生代裂谷及裂后的热沉降。东格陵兰盆地发育晚古生代湖相烃源岩、上侏罗统海相烃源岩,储层主要为中侏罗统浅海相砂岩和白垩系深海浊积砂岩,圈闭类型主要为伸展构造圈闭、地垒断块圈闭、盐构造圈闭以及地层圈闭等。东格陵兰盆地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在影响东格陵兰盆地油气资源认识的诸多地质因素中,有利圈闭类型、必要数量的烃源岩以及油气生成条件和适当埋藏史还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西非毛塞几比盆地油气成藏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毛塞几比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入手,明确中大西洋的演化控制了毛塞几比盆地的形成,盆地经历了裂陷期、过渡期和漂移期3个演化阶段。受过渡期和漂移期构造和沉积差异演化的控制,盆地划分为南次盆和北次盆,南次盆具有"宽陆架、陡陆坡"、北次盆具有"窄陆架、缓陆坡"的结构特征。漂移期发育Cenomanian—Turonian和Aptian—Albian 2套海相烃源岩,其热演化程度具有"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盆地发育多种有利沉积储层类型,盆地结构控制了沉积储层的差异分布,南次盆以陆架边缘三角洲砂岩和浊积扇砂岩储层为主,北次盆以浊积水道和浊积扇砂岩储层为主。盆地主要发育3种典型的油气成藏模式,北次盆主要发育"自生自储、近源成藏"和"下生上储、盐相关断裂运移"2种成藏模式,而南次盆主要发育"旁生侧储、断裂+不整合面运移"和"自生自储、近源成藏"2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东非海岸坦桑尼亚盆地发现了14个大中型气田,使得坦桑尼亚成为全球深水油气勘探的焦点。以收集到的盆地最新地质基础资料和油气田资料为依据,归纳总结该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分析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含油气系统特征,预测其勘探前景。研究认为,盆地发育3套烃源岩,主力烃源岩为中上侏罗统页岩、下白垩统三角洲相页岩和上白垩统海相页岩。主要储层是下白垩统河流三角洲砂岩以及上白垩统、古新统和渐新统的深水水道砂岩。潜在储层包括卡鲁群河流三角洲砂岩、中侏罗统砂岩和灰岩。盆地内具有优良盖层质量的黏土岩层序出现在整个侏罗系—新近系地层,形成了区域和层间盖层。陆上及浅水区以构造成藏组合为主;深水区以重力流砂体在陆坡形成的构造—地层成藏组合为主。勘探的目标应着重于白垩纪以来重力流砂砾沉积物及河道充填沉积物形成的斜坡扇和海底扇。  相似文献   

17.
奥坦尼瓜盆地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为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侏罗世,盆地随着东西冈瓦纳大陆的解体,由非洲、南美和南极洲三大板块的裂开而形成。盆地经历了裂谷期(J3-K1凡兰吟期)、过渡期(凡兰吟期)和漂移期(K1欧特里夫期至今)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发育漂移期下白垩统欧特里夫阶和巴雷姆—阿普特阶2套烃源岩,以Ⅱ2/Ⅲ型干酪根为主,偏生气。主要储集层为下白垩统凡兰吟阶浅海相砂岩,其次为下白垩统阿尔比阶深水浊积砂岩。圈闭发育具有典型的两分特征,裂谷期以构造圈闭为主,漂移期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截至2014年,盆地已发现41个油气田/藏,石油可采储量2 042万m3,凝析油可采储量2 016万m3,天然气可采储量1 160亿m3。平面上,油气呈现西多东少的特点;垂向上,绝大多数油气发现集中在裂谷期顶部凡兰吟阶储层中。通过对盆地南部阿古拉斯走滑带的分析认为,阿古拉斯走滑带的活动是造成盆地东、西部油气富集差异的主要因素。在对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基础上,认为勘探前景区应聚焦盆地西部。  相似文献   

18.
冀东南堡油田1、2号构造东一段(Ed1)砂岩储层在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漏失量较大,对油气层造成了严重污染和堵塞,造成在钻井时有良好油气显示,完井生产时没有油气产量或产能很低。在模拟地层条件下,在室内进行了酸化流动实验研究,对比评价了多种酸液体系。以实验结果为依据,综合考虑储层矿物组成和流体性质,确定多氢酸体系作为钻井液污染酸化解堵处理酸液。  相似文献   

19.
南海南部曾母、文莱—沙巴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已发现一大批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曾母盆地南部与文莱—沙巴盆地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与婆罗洲地块息息相关。婆罗洲地块地质特征复杂,自古新世开始,古南海逐渐消失,与婆罗洲地块发生碰撞,中新世开始隆升造山。在这种地质背景下,婆罗洲拉让河和巴兰河为曾母盆地南部与文莱—沙巴盆地的主要物源,发育三角洲相、滨浅海相、浊积扇相、浅海相砂岩储层;同时,压扭型构造发育,不仅形成断块与背斜型油气藏,同时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条件。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难度的不断增大,优质砂岩储集层的研究和刻画逐渐成为当今全球油气,尤其是深水油气地质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南海南部北康-曾母盆地内已证实发育大量优质砂岩储层,且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北康-曾母盆地早中新世时期(约23~16 Ma)属于大陆漂移阶段,盆地整体以大幅度热沉降为主,发育大规模的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其内部砂岩具有丰度高、种类多、分布广且多期次发育的特征,但受控于盆地特殊的地质背景,砂岩的物性受沉积环境和构造作用等因素的综合控制。同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导致资料有限且采集难度大,使得盆地相较于南海北部陆缘盆地而言砂体预测难度更大。基于地震波形分析建立的优质砂岩及其组合的地震响应特征,选取骨干地震剖面,识别并厘定了北康-曾母盆地早中新世层序格架内典型砂层组,在平面上圈定与刻画了砂岩的发育分布范围,最终建立了北康-曾母盆地早中新世层序内从三角洲到深水扇的砂质沉积体系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