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板块构造、活断层分布、地壳运动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台湾地区的大地构造环境 ,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台湾地震活动特征和板块构造运动的差异将台湾地区划分为东、西两个区 ,然后再依据新构造和现代构造运动、构造应力场、地震构造进一步把东部区分为琉球弧沟、台东纵谷、吕宋弧沟三个地震带 ;把西部区分为新竹断陷、北港隆起、台西南盆地三个地震带。通过对各个地震区、带以及带内各段关联维数的计算 ,结合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性分析 ,验证了地震在空间分布上的分形特征 ,并发现这种分形特征与强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密切相关。此外 ,通过对大震…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对世界各主要地震汇集和研究机构所给出的集集主震基本震源参数进行了综合计算和评定。根据这些参数重新计算了集集主震的标量地震矩、破裂面积、应力降等。根据这些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地震分类学的角度,判定集集地震是发生于板块边缘的大地震。可供研究台湾岛上地震活动性以及台湾地区板块构造演化问题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对世界各主要地震汇集和研究机构所给出的集集主震基本震源参数进行了综合计算和评定。根据这些参数重新计算了集集主震的标量地震矩、破裂面积、应力降等。根据这些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地震分类学的角度 ,判定集集地震是发生于板块边缘的大地震。可供研究台湾岛上地震活动性以及台湾地区板块构造演化问题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板块构造沉积作用的最大困难,是沉积相仅间接地与作为板块构造理论根据的那种作用有关。板块构造是从海洋岩石圈内部,特别是地震活动的地球物理迹象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地球物理作用与火成活动和变质作用有关,在现代环境如活动的岛弧和古代岛弧中及大陆上均可见到其产物。然而,这些产物在大陆上不是永远可以保存,所以地震活动的直接证据常常缺失或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学研究的一次革命,它推动了当前地球科学的发展。但是用刚性板块运动学的理论不能解释大陆内部复杂的构造形变作用和强烈的地震活动,大陆构造理论是在板块构造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发展,本文简要地介绍大陆构造研究的要点,特别是大陆构造与板内地震活动的关系。我国是一个以大陆为主体的多震国家,板内地震活动应结合岩石圈结构、块体运动学和流变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11月21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文章《侵蚀作用影响活动断层的地震活动性》(Erosion Influences the Seismicity of Active Thrust Faults),来自中国台湾和法国的研究团队经研究指出,地表的侵蚀作用可以对于活动断层造成显著的应力变化,进而影响地震活动的发生。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怀疑地表的侵蚀作用(包括河川的侵蚀搬运等)可能会影响地壳深部的应力平衡,进而影响地震活动的发生。然而过去由于缺乏数据,这个假设一直无法得到证实。来自台湾和法国的研究团队利用过去针对台湾地区活动断层调查所得的数据,搭配文献中记录的台湾地区侵蚀速率,运用力学模型仿真的方法,成功证明板块构造并非是能够影响地震断层活动的唯一机制,地表的侵蚀作用可以对活动断  相似文献   

7.
田嘉铖  季建清 《地质科学》2018,(4):1499-1512
板块构造理论可以被认为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基本模型和框架。传统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岩石圈板块在软流圈上方随软流圈对流发生运动,软流圈对流所需要的能量则完全由地球内部能量,如重力势能和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能提供。但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证明了气候变化会对板块构造活动,如造山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对传统的板块构造所需能量全部由地球内部提供这一观点做出了补充和更新。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外动力作用可能影响板块构造做出分析,一是利用傅里叶分析证明了太阳辐射变化在构造活动,如洋中脊两侧地貌和火山沉积物中均能够留下记录;二是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平面力学模型,探究洋流同大陆的力学作用会如何影响大陆运动特征。虽然这一模型忽略了很多因素,定量计算的结果本身并不具有很严格的数据绝对意义。但是这一模型的结果可以证明地球所有板块构造活动中释放的能量低于地球系统每年从太阳辐射中接收的能量,而且模型得到的大陆运动特征同现今实际观测下的运动特征存在一致性,洋流向大陆岩石圈传递的能量同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处于同一量级,从侧面可以证明洋流可能对板块构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星地碰撞的板块构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广润  张宏  唐辉明 《地球科学》2007,32(3):381-388
板块构造是一种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它以洋底扩张、洋壳边缘俯冲及转换断层为主要构造活动形式,配以地幔对流为原动力,建立一套颇具魅力的板块构造机制理论,被受到广泛认同.但也存在一些重要问题,主要是其地幔对流理念难以令人信服和对海陆格局变迁问题没提出明确的动力机制.在阐明造成板块构造理论这两方面困难问题的主要理由之后,介绍了星地碰撞事件的存在状况及其动力作用,着重论述了大规模星地碰撞的动力作用强大,对全球地质构造活动都有重要影响,板块构造也难以避免;星地碰撞的强烈冲击作用,有能力造成洋底开裂或使大陆裂解.据此设想,可用"星地撞击成缝,减压诱发岩浆上侵"的模式,取代与地球内部层圈结构相抵触的"地幔对流"模式来解释洋底扩张;并以星地碰撞发生地点的随机变化性作为大规模海陆格局变迁的主控原因.如此,则可有助于上述板块构造理论中存在的两大难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西秦岭“混杂堆积”及构造发展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地学工作者对板块构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有人还对隐生宙的板块活动进行了探讨。混杂堆积(Mélange)作为板块构造的重要记录,在滨太平洋及特堤斯构造带极为发育。如美国西部的佛兰西斯堪混杂堆积,我国台湾东部的利吉层混杂堆积,土耳其东  相似文献   

10.
一、节要介绍《美国地质学会会刊》1984年第3期发表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ZH·M·Chang,J·G·Lion和R·G·Colcman的文章《中国板块构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根据正统的板块构造理论,使用了包括蛇绿混杂体和滑混堆积在内的混杂带、双变质带、钙碱性火山—岩浆弧、海沟型沉积以及某些地区的地震震中与其它地球物理资料等来划分古代和现代活动的板块边界,这是在时空上重建中国板块构造并阐述与构造岩石有关的构造作用的理论依据与地质、地球物理准则。  相似文献   

11.
王明明  吴健生 《地球科学》2017,42(10):1707-1714
台湾海峡及邻区地处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相互作用的构造前锋部位,经历了挤压、剪切和伸展交替或并重的构造作用,这种复杂应力环境下岩石圈的均衡调整对台湾地区的构造演化具有深远影响.通过采用均衡响应函数法计算穿越台湾海峡及邻区剖面岩石圈的有效弹性厚度,利用剥离法消除台湾海峡及东邻岛区较厚沉积层的影响,得到了穿越台湾海峡地区剖面岩石圈弹性厚度的变化.结合反演的莫霍面和居里面深度对剖面有效弹性厚度的构造意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及邻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变化范围为22~8 km,剖面有效弹性厚度整体上自西往东呈楔形递减趋势,反映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往东伸展减薄;台湾岛附近有效弹性厚度出现局部向东倾斜增大的趋势,可能与东侧菲律宾海板块的仰冲挤压有关.有效弹性厚度与居里面具有较高相关性,反映了有效弹性厚度受岩石圈热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海温与台湾地区 7级地震的关系 ,表明海温异常具有预报意义。同时着重分析了 1 999年 9月 2 1日台湾地震前的海温异常特征。本人据此在 1 998年的年度会商中提出了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13.
福建及台湾海峡地震预警工程架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及台湾海峡是海陆板块碰撞到板内地震活动过渡带 ,东侧毗邻台湾板缘地震带 ,西侧为福建内陆板内地震活动区。这是得天独厚的观测研究大陆边缘地震构造带强震活动及板块动力学的良好地域。当前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时期 ,为防御地震造成社会灾害 ,实现以人为本 ,防患于未然 ,势必需要建构一个实用化的地震预警工程及其机制。本文即是在对福建及台湾海峡近 30多年以来观测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应用现代空间技术、数字地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架构地震预警工程与机制的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14.
A blind thrust fault with a unique strike, which is orthogonal to the strike of most tectonic structures in Taiwan, triggered the Jiashian earthquake on March 4, 2010 (M = 6.4; 22.96°N, 120.70°E). This study utilizes 100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stations to examine changes of surface displacements during the Jiashian earthquake. We mitigate effects of short-term noise and long-term plate movements from surface displacement data using a frequency dependent filter via the Hilbert–Huang transform and compute the horizontal azimuth (i.e. GPS-azimuth) using residual data at the NS component relative to residual data at the EW component.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orientations of horizontal azimuths were aligned and orthogonal to the strike of the blind thrust fault. Meanwhile, inverse orientations a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that agrees well with the seismic rebound theory. As stress disturbed on strata a few 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 impeded region can be clearly identified by disordered orientations of horizontal azimuths for anticipating the mainshock. These results provide an additional view to explore stress disturbance associated with earthquakes and offer more information to examine diverse models of tectonic evolution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newly collected data of plate tectonics, distribution of active faults and crustal deformation, the Taiwan area is divided into two seismic regions and six seismic belts. Then, correlation fractal dimensions of all the regions and belts are calculated, and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hypocenteral distribution can b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Finally, multifractal dimensions Dq and f(α)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earthquake catalog of the past 11 years in the Taiwan area.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1) there exists a favorabl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images of seismic activity described with correlation fractal dimension analysis and tectonic settings; (2)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earthquakes is not single but multifractal fractal, and the pattern of Dq variation with time is a good indicator for predicting strong earthquake events.  相似文献   

16.
利用MODIS卫星遥感资料的亮温异常变化信息应用于地震预测研究,虽然目前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但根据该资料在台湾地区几次中强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分析认为,其亮温异常信息可作为台湾地区中强地震前的一种较可靠、有效的短临预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构造块体在破裂或错动前,因地壳岩石受挤压时应力应变的增强而引起了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异常增温现象。  相似文献   

17.
台湾西部前陆盆地和帝汶海前陆盆地均是新生代环太平洋巨型沟-弧-盆体系的一部分。Huang et al.(2000)认为,帝汶海前陆盆地目前相当于台湾南部陆海域所处的弧-陆碰撞的初始阶段。我们认为,该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潜在的逻辑上的矛盾。在研究单个前陆盆地时,造山过程和板块的挠曲特性均会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一旦进行盆地之间的对比研究,则往往会倾向于关注造山过程、机制以及构造现象的异同等,并由此得出相应结论,却忽视了在现象异同的背后所隐藏着的板块挠曲特性所起的控制性作用。事实上,帝汶海前陆盆地和台湾西部前陆盆地的根本差异并不在其造山作用和过程,而在于其板块挠曲特性的巨大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演化特性,构造、层序上的异同只是这种差异的外在体现。忽视这种差异,仅根据构造上的异同以推断前陆的演化过程会导致认识的偏差。  相似文献   

18.
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泉州市中心城区的区域地壳结构、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区域地震活动性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中心城区在第四纪中更新世之前位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一岩浆活动带中,地壳运动频繁而又强烈,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现代处于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台湾动力触角"影响区,但区内的断裂不具全新世活动性,新构造运动不强烈,有史以来未见≥5.0级地震记载,属于地壳相对稳定区,未来遭遇6.0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大,其地震破坏性影响主要来自周边孕震区,特别是东部海域,与"台湾动力触角"的作用和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部奥陶—志留纪笔石页岩相类型及其构造古地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志明  全秋琦 《地球科学》1992,17(3):261-269
  相似文献   

20.
闽台地球动力学及其能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是菲律宾海板块凸向亚欧大陆俯冲-碰撞异常岛弧带。福建位于台湾岛弧西侧活动地块。闽台独特的构造格架、地球动力学状态和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使之成为研究海陆板块俯冲-碰撞效应及其对板内地震活动影响天然地区。本文主要依据近30多年以来对福建地块的地震地质背景、地壳变形观测、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性以及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地热场等资料,结合台湾学者详细对台湾岛弧地球动力学与强震构造等研究成果,探索海陆板块俯冲-碰撞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板内活动地块影响,进而揭示板间-板缘-板内强震活动关联性和动力学性状的异同性。试图为本区强震预测和防震减灾对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