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2014年5月、9~11月在威海市中心渔港拖网渔获物中采集的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样本,利用一种稳健的贝叶斯方法研究了白姑鱼体长(全长、标准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得到可靠的参数估计值,将体长与体重关系式转化为线性模型,利用t分布建立参数的似然函数,通过数据标准化方法得到白姑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结果显示,本文方法可以较好估计白姑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由标准化数据计算的斜率和截距间不存在相关关系。t分布参数ν的估计值随体长与体重数据而发生变化,其分布范围为27.87~56.5。春季、秋季和全年白姑鱼的全长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为W=2.540×10~(-3) TL~(3.4662)、W=4.308×10~(-3) TL~(3.3223)和W=3.963×10~(-3)TL~(3.3406),标准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为W=1.083×10~(-2)SL~(3.2051)、W=1.498×10~(-2)SL~(3.1201)和W=1.403×10~(-2)SL~(3.1347)。春季与秋季白姑鱼的全长与体重关系、标准体长与体重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白姑鱼参数b大于秋季,参数a小于秋季。威海近海白姑鱼属正异速生长种类,雌、雄群体的全长与体重关系和标准体长与体重关系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黄海白姑鱼参数b的值与东海和南海北部白姑鱼b的值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贝叶斯方法可用于估计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参数及其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青岛海域小眼绿鳍鱼耳石形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2年6~12月期间采自青岛海域商业渔获的286尾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标本,以耳石长、耳石宽、周长、面积、矩形趋近率、充实度为基本形态学参数,结合其中傅里叶变换获得的形态特征变量,研究了小眼绿鳍鱼幼鱼生长过程耳石形态的逐月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耳石为不规则卵圆形或近四边形,背部弧状隆起,腹部相对略平,前部有一明显缺刻,后部常呈锯齿状尖突.小眼绿鳍鱼耳石长、耳石重、耳石面积皆与体长呈显著相关,耳石长宽比与体长不呈显著相关.随着小眼绿鳍鱼生长,该鱼耳石形态特征随月份变化差异显著;经多因子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表明,研究期间小眼绿鳍鱼耳石形态可分为3个特征区间:6月份与其他月份间形态差异显著;7~9月耳石形态特征处于变化间状态;10~12月各方面形态特征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生长特性及群体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年7月~2007年12月北部湾商业捕捞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通过矢耳石研磨和生长轮观察,初步研究了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的年龄与生长特性,并对其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大头白姑鱼优势体长145~185 mm,占69.7%;优势体重为80~200 g,占69.2%;年龄组成为当龄鱼~Ⅵ龄鱼,以Ⅰ龄鱼与Ⅱ龄与为主,分别占24.60%和50.96%;样本的雌雄性比为1.05∶1,繁殖期性比为1.13∶1。利用最大似然法估计von Bertalanffy、Logistic和Gompertz生长方程的生长参数,ARSS检验表明雌雄生长差异不显著,AIC和BIC检验得出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最适生长模型。主要参数分别为:L∞=229.95 mm,K=0.408,t0=-0.962;体重的生长拐点为1.753龄。  相似文献   

4.
大黄鱼耳石、体长与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1960年3月-1960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采集于洞头,吕泗渔场大黄鱼标本513尾,利用耳石切片确定大黄鱼的年龄,通过分析大黄鱼的耳石和体长的生长规律,证明大黄鱼的耳石生长不仅仅与鱼体生长成简单的直线相关,而且大黄鱼的耳石生长,体长生长和年龄三者之间密切相关,并推导出数学方程式,拟合计算结果表明,两各方程式能够较准确地表达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耳石作依据对大亚湾丽叶鲹的年龄和生长进行了研究。报道了其年轮特征、年龄组成、体长与体重的分布;给出了丽叶鲹的体长与体重、体长与耳石长的关系和生长方程;采用重量法求得了180尾雌鱼的怀卵量,并计算了其绝对生殖力和相对生殖力及其与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分析了卵径分布、性成熟系数的月变化及幼鱼的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6.
测记耳石生长轮纹数量,依据耳石日轮对采自珠江口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日龄进行了鉴定、并据此研究了其产卵期和生长特性.棘头梅童鱼的产卵期为12月至次年的7月,主要集中在2、4、5月,产卵高峰出现在5月,占样本总数的27.27%;其次为2月,占18.18%.用直线、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关系对棘头梅童鱼的生长特性进行回归分析,体长范围为29.8~104.0 mm的棘头梅童鱼的体长与体重关系为幂函数关系,体重生长为匀速生长;体长随日龄的生长关系以幂函数模型符合程度较好,体重与日龄的生长关系则符合指数关系和幂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耳石日龄来推算棘头梅童鱼的产卵期是可行的,并可用于研究一定体长范围内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近年来新开发的鱿鱼渔场,研究其耳石生态学有助于了解其渔业基础生物学。本研究根据2017年2月~4月调查期间在东太平洋赤道海域采集到的茎柔鱼样本,观测分析其耳石形态,探讨耳石的形态差异、生长规律及个体大小对耳石的影响。研究发现,赤道茎柔鱼耳石整体狭长,具有长窄的吻区和宽大的翼区。除翼区宽外,耳石形态学参数的均值雌性比雄性大且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认为,总长、吻区长和侧区长可代表耳石长度特征,吻区宽可代表耳石宽度特征。雌性个体耳石总长与胴长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雄性个体耳石总长与胴长之间、雌雄个体耳石总长与体重之间均呈对数函数关系。茎柔鱼胴长与其耳石的生长存在密切相关性,随个体增加其耳石总长、吻区长、侧区长和吻区宽这4个主要形态参数呈异速生长,胴长组350-400mm可能是赤道茎柔鱼耳石生长的拐点区。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东海产长木叶鲽的年龄与生长等生物学特性。样品取自1996 年4 月~1998 年11月,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在长崎鱼市场上岸的渔获物共2 584 尾。采用耳石进行年龄鉴定。体长与耳石径的关系,雌雄间有显著性差异。耳石上轮纹每年1~3 月份形成一次。周龄的推定体长,5+ 龄以上,雌性偏大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经常会用测量耳石称量特征推算饵料鱼类的形态参数,而青岛沿海鱼类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作者根据2015年3、5、8月3个航次在青岛近海的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捕获的24种共1002尾鱼的耳石秤量特征(耳石长、耳石宽和耳石质量)和鱼体大小(体长、体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渔获24种鱼类分属5个目、14个科、24种鱼类的体长体质量呈显著幂函数相关,相关系数R~2的范围为0.779~0.997,幂指数b的范围为2.376~3.591,平均值为3.048±0.327,其中黄鲫(Setipinna taty)等11种鱼类的b值均大于3(P0.05),为正异速生长,其余13种鱼类的b值小于3(P0.05),呈负异速增长。耳石宽-鱼体长的相关性比耳石长-鱼体长的相关性要好,仅有3种鱼(饰鳍斜棘鱼衔(Repomucenus ornatipinni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焦氏舌鳎Cynoglossus lighti)未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在耳石质量-鱼体质量的相关关系中,9种鱼(如皮氏叫姑(Johnius belengerii)、扁斜棘?(Repomucenus plan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呈显著相关(只是列举了一部分), 5种鱼(锦鳚(Pholis nebulos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斑尾刺虾虎鱼(Synechogobius ommaturus)、焦氏舌鳎(Cynoglossus lighti))在现有样品情况下未呈现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用鳞片并对照耳石,鉴定广东大亚湾中华青鳞鱼年龄。提出体重、体长和鳞长关系。用重量法计算220尾雌鱼的怀卵量,分析性成熟系数月变化和卵径分布。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6年4月和2008年10月分别采自南海北部湾和渤海长岛海域的119尾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和57尾黑鳃天竺鱼(Apogonichthys arafurae)标本,以耳石长、耳石宽、周长、面积、矩形趋近率、充实度为基本形态学参数,结合傅立叶变换获得的形态特征变量,研究了两种天竺鱼耳石形态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种天竺鱼耳石在整体轮廓、听沟形状、边缘形态等方面较为接近,细条天竺鱼耳石整体形态较为卵圆,后部较宽;黑鳃天竺鱼耳石整体略细长,后部较窄。利用耳石形态学特征变量对两种天竺鱼的判别分析成功率分别高达82.5%和88.2%,显示耳石形态学分析是天竺鱼鱼种识别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分类回归树算法的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场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智利竹筴鱼渔场预报水平和满足渔业捕捞生产的需要,利用2002—2008年的东南太平洋公海海域捕捞的中国大型拖网渔船共计15艘的生产统计资料,以及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表温距平、叶绿素a浓度距平、海表温度梯度强度和海面高度异常等数据),基于CART的算法,构建了智利竹筴鱼渔场决策树预报模型。用含1 114条记录的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并采用ROC方法对该模型诊断中心渔场的准确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2009年各月份的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预报,并与实际渔场位置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预报渔场与实际生产位置基本一致,表明利用CART决策树方法建立智利竹筴鱼渔场预报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渤海黄盖鲽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田湘  任胜民 《海洋学报》1986,8(2):223-231
本文对渤海黄盖鲽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探讨,材料取自于1982年4月—1983年5月渤海基础调查逐月的拖网渔获物。以耳石轮纹作为年龄鉴定的依据。耳石边缘宽、窄带出现频率和耳石边缘增长率I=R-rn/rn-rn-1的周年变化表明耳石轮纹的窄带主要形成于1—3月。分析了年轮形成与性成熟及水温的关系,求出黄盖鲽体重与体长的关系为:Wt=3.20×10-5Lt2.9048;耳石半径与体长的关系为:R=5.43×10-3+1.71×10-2L-1.20×10-5L2;其生长可用Von-Ber 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Lt=L[1-e-k(t-t0)]Wt=W[1-e-k(t-t0)]2.9048其中L=418mm、W=1316g t0=-0.7475 k=0.252。拐点位置在t=3.48龄处。对生长速度、生长加速度、生长指标、相对增长率的计算反映了生长过程的变化。为了使逆算体长更符合理论值,计算了标准耳石半径和标准轮距,并据此逆算了各龄鱼的体长。  相似文献   

14.
东海6种石首鱼的年龄鉴定与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永伦  罗秉征 《海洋与湖沼》1995,26(S1):108-114
利用1985年9月 - 1988年10月长江口近海采集到的6种石首鱼的标本,以及1981年和1982东海作业区收集到的部分石首鱼标本,用且石切片机,对6种石首鱼的耳石进行切片试验,以确定6种石首鱼且石的最佳切片方法;并进行年龄鉴定。运用幂函数方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和季节生长方程对6种石首鱼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参数在不同种之间差异性显著,生长速度与极限体长(L)和极限体重(W)成正相关,生长速度的时间分布由K值决定。季节生长的冬滞点(WP)和耳石暗带的形成时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鱼类矢耳石形态分析及其在群体识别中的应用实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窦硕增  于鑫  曹亮 《海洋与湖沼》2012,43(4):702-712
利用表征性耳石形态变量(大小变量和轮廓变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渤海近岸与长江口水域四个刀鲚(Coilia nasus)群体的识别问题,对比分析了协方差(ANCOVA)校正法和异速生长(allometric growth)校正法在耳石形态分析中去除体长效应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体长校正法对四个群体的判别分析结果未产生显著影响,总体识别成功率分别为50.3%和56.5%,群体内个体识别成功率分别为39.5%—90.0%和34.0%—65.1%;长江口水域不同体长组刀鲚个体的耳石形态差异显著,表明其耳石形态特质随鱼类个体生长而变化,协方差校正法和异速生长校正方法的体长组别间的总体识别成功率分别为94.8%和98.8%。整体上,耳石轮廓变量(如矩形趋近率、圆度、分形维数、傅立叶系数等)对刀鲚群体间或体长组别间识别的贡献值高于耳石大小变量(如周长、平均直径、重量、面积等),而二者结合能更有效地识别各地理群体或体长组别个体。  相似文献   

16.
青岛近海许氏平鲉年龄与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月—2005年1月逐月在青岛近海采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样本共计147尾,以矢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年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耳石边缘增长率分析表明,许氏平鲉耳石年轮形成的周期为1年,6~7月是年轮形成高峰期。协方差分析和残差平方和分析表明,许氏平鲉的体长与体重、年龄与生长关系在雌雄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体长(L)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W=1.750×10-5×L3.084(r2=0.990,P0.05);使用年龄和体长的实测值拟合其生长,Von-Bertalanffy体长生长方程为Lt=367.211×(1-e-0.576×(t-0.399))(r2=0.943,P0.05)。分析表明,在耳石形态与重量各测量参数中,耳石重量(Wotolith)与年龄(t)的线性相关性最密切(r2=0.942),其关系式为Wotolith=-0.023+0.035 t。平均百分比误差指数(IAPE)结果显示,耳石重量可以作为青岛近海许氏平鲉年龄鉴定的有力手段(IAPE=8.3%)。与1980年代相比,青岛近海许氏平鲉生长加快,显示出资源进一步衰退的迹象。  相似文献   

17.
东海北部鲐鲹鱼渔场水文特征的统计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海北部是鲐鱼主要渔场之一 ,研究其水文及其变化特征对于掌握鲐鱼中心渔场的时空变化规律、指导渔业生产、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根据 1 987— 2 0 0 1年在 2 9°— 32°N、1 2 4 5°E以西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资料和鲐鱼渔场资料 ,在GIS平台上 ,用最优隶属模型划分水团 ,并研究渔场的水团和温、盐跃层特性及其月、年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用于渔情预报。研究表明 ,用最优隶属模糊聚类方法划分该海域水团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 ;鲐鱼渔情与该区域水团第一强度、第二强度之间显示了一定的相关性 ;用稳健统计学方法 ,可确定中心渔场的底层、鱼类栖息水层的温盐范围及其聚类中心值 ;鲐鱼渔情、渔场与水文跃层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利用耳石作为欧氏六线鱼年龄鉴定材料,结果表明耳石上的轮纹每年形成一次,即年轮。主要形成期是10月至翌年2月。提出耳石径与体长的关系式、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指出相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反映了生长各阶段的特点。并给出生长参数。  相似文献   

19.
北太平洋柔鱼不同群体耳石日增量对海洋环境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霈武  王岩  方舟  陈新军 《海洋学报》2022,44(1):101-112
为了研究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索饵场不同群体耳石日增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采用梯度森林法和广义加性模型对2010-2016年在北太平洋采集的柔鱼进行了耳石日增量与海洋环境间的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柔鱼生命周期大约为1 a,秋生群体柔鱼个体的日龄范围为165~345 d,冬春生群体柔鱼...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使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及比较了吕泗渔场两种重要石首鱼科鱼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营养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体长组间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稳定碳同位素差异不显著(p0.05),而稳定氮同位素差异显著(p 0.05)。小黄鱼的营养级要显著高于棘头梅童鱼(p 0.05)。聚类分析的结果可将小黄鱼的体长组分成两大组,包括 140~190、 130~140、 120~130、 80~90 mm一组和剩余的体长组;棘头梅童鱼的体长组可分为140~190、130~140 mm一组和剩余体长组。Iso Source模型的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对小黄鱼、棘头梅童鱼的碳源贡献比例为43.38%和36.38%;底质有机物(Sedimental Organic Matter,SOM)对小黄鱼、棘头梅童鱼的碳源贡献比例为40.66%和43.70%。因此判定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潜在碳源主要是浮游植物和SOM。本研究还发现小黄鱼食性转变的体长临界点为80 mm,而棘头梅童鱼为110 mm,反映了棘头梅童鱼在生活史中转变食性行为的发生时间可能比小黄鱼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