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潮流的变化性较潮位要复杂得多。尽管人们多年来一直对它进行观测和研究,但潮流中的许多现象至今仍未得到正确的解释。潮流旋转中的“倒转现象”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倒转现象,就是潮流的旋转方向在一段时间里逆着原来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而旋转,然后再恢复到原来的旋转方向。这种现象在海洋里是经常发生的。值得指出  相似文献   

2.
涨潮流流速和落潮流流速不等,是人所共知的潮流现象,不过这仅仅是潮流矢量分布不对称性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另一种海洋中经常发生的现象,是潮流旋转中的倒转现象,它是由于余流的存在和分潮流相互影响的结果。从实际资料来看,这两种现象似乎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例如,在一些流矢量图中可以发现,当倒转现象发生的时候,流速往往是比较小的,而差不多与此流速相反方向的流速往往是比较大的。又如,在一些实测记录中看出,流矢量分布在某个方向范围里,并且在这个范围里改变它的旋  相似文献   

3.
渤海东海潮波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考虑引潮力的非线性球面潮波方程,数值模拟渤黄东海的潮波运动,将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作比较。依据所得结果绘制M2,S2,K1,O1和M4的同潮图和潮流椭圆,并进行讨论。研究表明,K1和O1的同位相线在台湾附近先作顺时针方向旋转然后作逆时针方向旋转,该现象是由于大陆架和大陆坡水深分布和台湾存在的结果。同时也发现最大流速时刻比高潮时刻提前,是摩擦和旋转潮波系统中的驻波成份所引起的。对该海区的非线性潮波  相似文献   

4.
渤黄东海潮波数值模拟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利用考虑引潮力的非线性球面潮波方程,数值模拟渤黄东海的潮波运动,将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作比较。依据所得结果绘制M2,S2,K1,O1和M4的同潮图和潮流椭圆,并进行讨论。研究表明,K1和O1的同位相线在台湾附近先作顺时针方向旋转然后作逆时针方向旋转,该现象是由于大陆架和大陆坡水深分布和台湾存在的结果。同时也发现最大流速时刻比高潮时刻提前,是摩擦和旋转潮液系统中的驻波成份所引起的。对该海区的非线性潮波部分的模拟作了首次尝试。可以看出:M4有18个旋转潮波系统,其中6个作顺时针方向旋转,12个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江苏南部海岸和杭州湾口的外海区域以及渤海湾和大部分的莱州湾,由M2引起的潮汐余水位为正,而在海区的其余部分这种余水位为负;由M2引起的潮汐余流总体上向南或向东南方向流动。  相似文献   

5.
关于陆架海区潮流运动方向旋转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整理渤海、黄海区的海流观测资料时,我们发现海区内潮流运动方向的旋转是异常复杂而多变的。有的区域,潮流的旋转方向以反时针为主,有的区域则以顺时针为主;有的区域潮流的旋转方向比较稳定,有的区域则很不稳定。更令人感兴趣的是有的区域,即使在同一天的观测中,其不同层次的旋转方向可以彼此不同;而且,有的层次其流向还仅仅被局限某一定方位内进行摆动(见表一)。另据航海部门反映,他们在黄海、东海的长期航行表  相似文献   

6.
江苏辐射沙洲水道潮流调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改进的G·Godin潮流调和分析程序对辐射沙洲腹地水道中的29个测量站位连续2个潮周期准同步流速测量数据进行调和分析,得到9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及椭圆要素,对M2分潮潮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该海域M2分潮占优,潮流类型为正规半日潮。水道水流表现为往复流运动,主流向与岸线或水道的走向一致。流矢旋转在空间上表现较为复杂,在表层多体现为顺时针方向旋转运动。分析发现地形因素对中、底层旋转方向有较大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对所测站位M2分潮潮流迟角和潮流浅水影响因子进行了计算分析。潮流浅水影响在沙脊及浅滩、浅沟上相对较大,浅水分潮影响随水深向下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渤海夏季实测潮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渤海内11个测站的夏季潮流资料进行调和分析。对不同仪器、不同时间段潮流资料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通过潮流调和常数进一步计算潮流椭圆要素,据此分析分潮流最大流速的垂直分布,渤海全日潮和半日潮的潮流旋转方向和潮流性质。  相似文献   

8.
渤海、黄海、东海潮流、潮能通量与耗散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ROMS海洋数值模式,对渤海、黄海、东海的潮汐、潮流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91个沿岸验潮站的实测结果拟合较好。研究表明,渤、黄、东海内的潮波以半日潮为主,共有4个半日潮、2个全日潮和1个退化的半日潮旋转潮波系统,且都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渤海的半日潮流主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全日潮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黄海的潮流以逆时针旋转为主,东海、朝鲜海峡潮流以顺时针旋转为主;半日分潮流共有13个圆流点,K1(O1)分潮流有10(9)个圆流点,但全日潮流的同潮时线分布较为复杂;太平洋传入东海的4个主要分潮潮能通量分别为118.341GW、19.525GW、5.630GW、3.871GW,一半以上的潮能耗散在南黄海,30%—40%的潮能耗散在东海,其次是北黄海,而渤海最小。  相似文献   

9.
海洋观测是研究近海水动力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研究海南岛西南海域的潮流和潮汐特征,在研究海域进行了大、中、小潮期间的潮位和潮流观测,基于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的潮汐和潮流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该海域外海潮汐性质为不规则全日潮而近岸为规则全日潮;观测期间实测最大流速为1.57 m/s,余流最大为0.20 m/s;10个观测站位处,计算所得最大可能流速为2.58 m/s;各主要分潮流基本以O1和K1全日分潮流为主,不同层次潮流椭圆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数目基本相等。该研究成果对于该海域的水动力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体在剪切变形过程中产生主应力方向的旋转时,主应变率方向与主应力方向之间存在着非共轴现象,然而,传统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并不能考虑该现象的影响。通过在传统本构模型屈服面的切线方向增加一项非共轴塑性应变率,即可实现对非共轴现象的反映。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的材料子程序接口UMAT,通过显式积分算法和自动分步方法实现了非共轴模型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首先,对砂土的单剪试验进行数值模拟,预测了主应力方向和主应变率方向之间的关系,所得结论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然后,针对吸力桶与砂质地基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进行弹塑性有限元计算,分析了土体主应力方向在剪切变形过程中的旋转规律,以及桶体的端部阻力、侧壁摩擦阻力和顶部阻力在变形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最后,检验了非共轴现象对地基承载力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开发的非共轴模型对非共轴现象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连云港近岸海域潮流垂直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存勇 《海洋通报》2012,31(4):391-396
根据连云港近岸海域夏冬季多站同步连续实测潮流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潮周期潮流垂向分布特征,并对实测潮流资料进行了准调和分析,进一步计算潮流椭圆要素,据此分析了潮流性质、潮流椭圆旋转率、最大流速流向及到达时间的垂向分布.结果表明,连云港近岸海域实测各层潮流在垂向上和季节上具有一定的差异,通常表层潮流最强,底层潮流较弱,夏季表底层大小差异比冬季明显.潮流性质属正规半日潮流,表征潮流性质的日潮流与半日潮流比值随水深的增加而变化,夏季表底层变化比冬季大.最大流速大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夏季比冬季变化显著.最大流速方向随深度变化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底层最大流速到达时间比上层早,日潮流比半日潮流变化大.  相似文献   

12.
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1990年以来对吕宋海峡和中国南海(SCS)北部的WOCE水文资料和其它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同一海区的卫星遥测海表温度(SST)的资料处理,推断在吕宋海峡常年存在黑潮路径弯曲,西折进入SCS并又流出SCS的现象,作者将黑潮的这种变形称为“黑潮流套”。黑潮变形进入SCS的位置在冬季位于海峡中部、南部附近,范围较大;在夏季略向北移,较集中于海峡中部,范围较小。作者认为,黑潮流套现象可用位涡守恒理论作定性的解释:当黑潮在吕宋海峡失去西边界支持后,其流轴以西贴近西边界的一部分流体,因具有较大的相对正涡度,会脱离黑潮主体在南海东北部形成反时针旋转或顺时针旋转的环流,而黑潮主体会以顺时针旋转的形式在海峡以西的海域出现。整个黑潮以弯曲、扩展的形式在海峡处产生形变,在海峡东侧出现反气旋涡旋的倾向。吕宋海峡黑潮流套及南海北部的诱生环流之流型,会因黑潮本身以及副热带环流整体的变化而变化,也与海峡的宽度有关。总之,吕宋海峡黑潮流套的形成是由当地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地转β效应这些内部机制决定的,它的常年存在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潮流的垂直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身铎 《海洋与湖沼》1985,16(4):261-273
文章根据大量近期的海流观测资料和导出的一个简单数学模式,研究了长江口潮流的垂直结构,其结构的基本特征是:(1)最大流速随深度增加而变小。水深愈浅,变化速率愈大;(2)最大流速方向在本区西部自表层到底层不断向左偏,在东部则不断右偏;(3)最大流速到达时间随深度增加不断超前;(4)潮流旋转方向基本呈顺时针方向,越近海底潮流椭圆越扁;(5)全日潮流与半日潮流的比值随深度增加呈非线性变化,中层比表层和底层要小。海底摩擦力是造成以上垂直结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海,潮流占支配地位,在跃层存在的季节,实测潮流的垂直结构相当复杂.本文将实测潮流分解为平均正压潮流和变差潮流两部分,提出了从能量构成及分配研究潮流垂直结构的方法,并借此方法研究了北黄海实测潮流的垂直变化情况.分析表明:实测潮流的能量之所以在跃层附近集中主要是内潮所致.跃层两侧内潮流的方向相反,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致跃层两侧实测潮流椭圆的旋转方向相反.平均正压潮流与变差流的交叉作用,在潮流垂直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导致潮流能量在整个水柱中的不均匀分配.在跃层上侧的内潮流与整个水柱中变差流之间的总能量比率,比在跃层下侧的内潮流与该变差流之间的总能量比率要大.以强内潮区(L4站)为例:对于全日潮频率,上述对应的比率各为38.82%和29.88%,内潮流的总能量约为变差流的68.70%;对于半日潮频率,上述对应的比率各为26.61%和19.73%,内潮流的总能量约为变差流的46.36%.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多研究区的页岩气碳同位素倒转现象及成因进行总结,发现目前对页岩气碳同位素倒转成因的主流认识有扩散和吸附/解吸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初次裂解气和二次裂解气的混合以及页岩气与水和过渡金属发生反应。此外,高地温、溶解作用和构造活动也可能会对碳同位素倒转有一定的贡献。碳同位素倒转在预测页岩气高产区及资源量、压裂效果以及页岩气藏的保存条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如扩散作用和吸附/解吸作用哪个占主导地位,初次裂解气和二次裂解气的混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导致碳同位素倒转,页岩气与水和过渡金属的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还无法确定。这些争议的解决需要广大学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北黄海定点连续观测站海流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2009年6月至11月期间的ADCP海流资料,研究了獐子岛附近一个固定观测点处的时间平均流及潮流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区的平均流大致沿等深线方向,从黄海流向渤海,整个观测期间纬向平均流大于经向平均流,经向1m宽度范围内的纬向净水体输运量为0.67m3/s,而纬向1m宽度内的经向净水体输运量为0.16m3/s;垂向上可以15m和47m为节点分为三层,15m大致为温跃层深度,而47m以下为底摩擦影响显著的范围。夏季的温盐层化结构对于余流的垂直分布存在显著影响。潮流调和分析表明,该海区的潮汐类型为正规半日潮,M_2和K_1分潮在整个深度范围内的平均振幅分别为27.9cm/s和9.2cm/s,半日潮流由表及底均为旋转流,而全日潮流更趋向于往复流。在垂向上,各个分潮的潮流椭圆均随深度发生小幅度的旋转,半日潮流椭圆随深度逆时针旋转,倾角变化小于30°,全日潮流椭圆随深度顺时针旋转,倾角变化小于40°。潮流在近底层受到底摩擦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中全日潮流受到底摩擦的影响较半日潮流大。本次观测是进一步研究北黄海区域潮流、近惯性流动与水体交换输运的直接参考,其结果加深了对该区域流场特性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东海三定点周日海流观测的准调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凯  叶冬 《海洋科学》2007,31(8):18-25
应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东海三定点测站获得的表、中、底3层的25h连续海流资料进行了分析,计算了3测站O1,K1,M2,S2,M4,MS4 6个主要分潮的北、东分量潮流调和常数,并给出了各测站在各层的潮流椭圆要素。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区潮流属于正规半日潮流性质,半日分潮流的北分量大于东分量,呈现旋转流的性质,按顺时针向旋转。分析结果也反映出表层、中层的浅水分潮在观测海流中所占的份额高于底层的浅水分潮。结果有助于了解该海区的潮流性质并为潮流数值模拟提供校验实测数据。通过与同期获得的悬浮物浓度剖面数据的比对,将有助于研究潮流与该地区悬浮泥沙浓度分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夏季长江口外东海海域实测海流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8,9月间长江口外海域C1,B1 2个站位的短期连续ADCP实测资料,采用调和分析、EOF分解、功率谱分析以及频率统计等方法,分析了该海域海流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空间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2个站位流速在观测期间愈来愈强,准定常流动均是南向流动占优。长江口外海域M2为主要分潮,属于正规半日潮,各层潮流呈现出旋转流性质,旋转方向为顺时针占优。2个站位潮流的U,V分量均为第一模态主导,其垂向模态基本一致,体现了潮流的正压特征,2个站位的斜压性均不明显。海流的流速、流向频率统计显示两站均在SSE,S,SSW方向的频率最大。  相似文献   

19.
利用COAWST数值模式就琼州海峡内潮流场对冬季风浪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实测数据验证,模型可较好的刻画海峡内的强潮流场。选定东、西向最大潮流时刻为典型案例分别就水位场及潮流场对波浪场的作用展开探讨。在琼州海峡东口处,西向最大潮流时刻下的正水位场增加了承载波浪运动的有效水深,有利于波浪能量的西向传播,进而使得当地有效波高增加。东、西向最大潮流均有利于琼州海峡东口处有效波高的增大,但前者主要通过流致辐聚效应实现,而后者主要经由流致波数位移生效。通过流致折射作用,东向(西向)最大潮流可在海峡中轴线以北的海区引起谱峰波向的逆时针(顺时针)旋转,而在以南的海区触发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20.
永暑礁海区潮汐海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永暑礁水域1992年逐时潮位和1993年5月-2002年5月各航次的海流及2002年海面逐时风等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讨论该岛礁水域潮汐和海流变化特征并对综合极值海流进行初步估算。结果表明,该岛礁水域全日分潮大于半日分潮,潮汐性质属不正规日潮,最大可能潮差较大。春季该岛礁水域实测海流变化较大;最大流速75cm/s。潮流性质为不正规日潮流,随水深的增加日潮流的性质有所减弱;主要日分潮流多作顺时针方向旋转,主要半日潮流则作反时针方向旋转。春季余流较稳定,速度在10cm/s左右,流向多为偏S-SW向。初步探讨了表层不同方位上综合极值海流的分布,不同方位上综合极值海流相差较大,NE、SSW方位上综合极值海流占份量较显著,显示出季风海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