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巴勒斯坦、以色列以及“巴以冲突”、“阿以冲突”等名词在政治和军事报道中频繁出现,是社会热点。本节课简要从历史、政治和军事的角度介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重点从地理的角度来学习这两个国家的地理特征。通过学习巴勒斯坦国和以色列国重要的地理位置,了解两国的建立历史,知道两国干旱的自然环境,明白两国冲突的原因和背景,从而树立正确的和平观;分析灌溉农业,借鉴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技术,学为所用,培养正确的资源观。  相似文献   

2.
王萍  杜德斌  胡志丁 《地理学报》2023,78(1):214-229
随着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际河流跨境水冲突不断加剧。地处中东的约旦河是世界上跨境水冲突最严重的河流。1948—2008年约旦河跨境水冲突事件数量占全球总量的1/5,战争性跨境水冲突数量占同级别总量的2/3。本文以地缘价值、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为模块构建国际河流跨境水冲突地缘环境分析框架,考察约旦河跨境水冲突事件的时空演化及其形成的地缘机制。研究发现,约旦河跨境水冲突的地缘目标集中于水资源战略要地,且按水资源地“主要→核心→次要”空间转移;跨境水冲突事件在时序上呈现从以色列争夺水权为主向域内阿拉伯国家讨还水权为主演化;跨境水冲突地缘体结构中以色列主动发起的跨境水冲突占六成多,域内阿拉伯国家和域外地缘体发起的各约占二成。基于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约旦河流域区位的地缘价值吸引域外大国直接介入,促成跨境水冲突向有利于美国—以色列利益的方向发展;域内地缘体的“水资源地”竞争地缘关系强于“水量”竞争地缘关系,对约旦河跨境水冲突具有强化作用;以色列作为约旦河地缘结构中的水霸权,对该流域跨境水冲突的基本态势和时空分布格局具有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人口约690万。现在以色列实际控制国土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面积约占三分之二,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以色列降水分布极不均衡,北部地区年降水  相似文献   

4.
现代以色列经济是外向型经济。90年代以来,中东和平进程在前进,以色列经济在发展,工党政府和利库德集团政府都把进一步改革开放、奠定以色列的中东经济强国地位作为主要目标,为此,制定了推进私有化、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政策以及一系列相关政策,对以色列经济的现状和将来有着重大影响,也对中东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本质上是生物再生产,它具有强烈的地域特性。各国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首先便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农业生产类型。独具特色的以色列农业,尤其是其种植业,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原则。本文分析了以色列种植业的现状和特征,并就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以色列的水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耀琳 《中国沙漠》2003,23(4):464-470
以色列是世界上气候干旱、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国家之一。但以色列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在荒漠上创造了现代知识与科技密集型节水农业的奇迹。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的关键主要体现在政策、法规与配水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水利工程的建设、边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废水、咸水、海水)、尤其是现代灌溉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上。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奠定了以色列现代节水型农业与节水型社会的基础。他们的创举是人类使干涸的沙漠变为绿洲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以色列荒漠开发的经验及其对宁夏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特殊的国际政治环境中 ,以色列狭小贫瘠的国土与快速的人口增长过程构成了复杂的人地关系矛盾。但它依靠先进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重视科学技术在荒漠开发中的应用 ,建立现代市场农业 ,创建文明有序的社会组织 ,成功地开发了荒漠。宁夏与以色列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结合本地特点 ,借鉴以色列荒漠开发的经验 ,对宁夏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把握提问时机,引发“愤”、“悱”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的状态是学生思维突破的萌芽,是启发、点拨的最佳时机。但学生“愤”和“悱”的状态并不常有,这需要教师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然后在疑处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核心问题上,由生疑,到探疑,再到释疑。在学生有疑处提问,容易实现师生共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比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了“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总体上水量不变”,接着呈现世界水资源短缺的数据、图片,学生产生矛盾,  相似文献   

9.
王新滨 《中国地名》2010,(12):33-38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连续两次荣获“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评选综合大奖。再到成为“中国AAA级诚信企业”:从打出7亿年前埋藏在地下远古震旦纪地层的“亚洲第一泉”到建成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温泉嬉水乐园。再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温泉旅游环境”:从发现千年“七品参王”到完成《人参自然保护区综合报告》,再到筹备首个“世纪珍稀物种野生人参自然保护区”…… 成园温泉山庄的每一次表现,总是那么精彩绝伦。在这精彩的表现背后,是一种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支撑,这也为他们打造百年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解决水资源问题的经验对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本文分析了以色列的水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西北水资源开发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1.
《地理教学》2006,(8):45-45
以色列科学家通过最新考古发现认为,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1000多年前。这一发现不仅使早先人类确认的农业生产开始年代大大提前,而且更新了人们过去对人类如何从游牧时期转变到从事农业生产时代的一些认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新世纪初地缘视觉中的以色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之初,世人瞩目的阿以和平谈判破裂,中东和平进程再次陷入僵局,进而出现了严重的后退。相应地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形势和格局也发生了改变。本文从地缘角度出发,分析了以色列在中东地缘格局中的地位和新世纪初以色列的地缘形势新特点,提出了以色列在新世纪初应该采取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空间战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在回顾了对“地理科学”的认识过程后,用系统的观点阐述了自己对“地理科学”的见解,指出“地理科学”是一个学科体系,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十大部门之一,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并列的。文章还揭示了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提倡“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是研究此系统的可行的新方法,以此摆脱传统的“培根式还原论”方法所带来的困境。并认为地理工作者应树立起“地理哲学”思想,作为地理科学的哲学概括。作者在最后指出“地理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号召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建立起“地理科学”,掌握和发展“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并大力宣传“地理科学”。  相似文献   

14.
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课程内容要求之间的关系为联系基础上的进阶。整体联系体现在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身特点共同作用下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过程,是必修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隐含的学科逻辑线索。这条内容线索也是理解“必修”二字的关键。在“必修”的基础上看“选择性”,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内容要求之间的进阶,体现在内容构成上,从现象到规律、从单一要素到要素综合;在学习水平上,从“识记”、“领会”,提升到“领会”、“分析”水平。地理1和选择性必修1内容要求之间的联系与进阶,要求教师树立教学设计的整体意识,包括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分析和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从而在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有一条清晰的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体现学习进阶过程的教学“路线图”。  相似文献   

15.
栗宁 《地理教学》2010,(1):58-58
承转是指课堂教学中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或从一个教学内容到另一个教学内容之间的承接转换。不少教师每讲完一个问题之后,千篇一律地说:“接下来我们讲第二个问题(或内容)”,这样使得知识之间缺少联系而显得“琐碎”,整堂课也会给人以“拼盘”之感。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09,(6):48-48
以色列和美国医学专家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气温、气压等变化可引发头痛。 以色列迪肯尼斯医疗中心和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最近在《神经学期刊》发表研究报告说,根据他们8年来对医院急诊室7000多位头痛或偏头痛患者的研究,发现每当气温升高或气压降低,头痛患者都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1997,(4):48-48
水资源矛盾已成为中东局势动荡不安的根曩之一。阿拉伯冒家与以色列之间的水资源之争尤为突.出。阿拉伯国家90%的领土地处沙漠,年人均水占有量接近或低于国际上公认的1000立方米贫水线。以色列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仅为23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18.
《地理教学》2006,(11):45-45
最近几年,在城市建设的热潮中,一些地方出现丁“种草”与“种树”之间的拉锯战:从移植大树搞绿化的“大树热”,到砍掉大树种小草的“草坪热”,再到最近反思“草坪热”提倡“退草还树”。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2005,(1):46-46
印度媒体报道说,安德拉邦和恰蒂斯哈尔邦的数百名农民用可口可乐为农作物灭虫取得了成功。安德拉邦村民拉克斯麦是“可乐杀虫剂”的“发明人”之一,他今年就为他的几英亩棉田喷了可乐,并对“可乐杀虫剂”的功效感到满意。他说:“我观察到,在我把可乐喷到棉田里后,害虫开始成批死去。”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革命中最惊心动魄的搏击。莫过于蒋介石的“围剿”与毛泽东的反“围剿”。 1927年4月12日得手以后,蒋介石没有想到对付共产党人还需要“围剿”。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的“围剿”。后三次不得不亲任总司令。连“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都无暇顾及,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先安内而后攘外”,“攘外必先安内”。最后一次不得不动用其所能动用的全部力量。直到被张学良“兵谏”于西安。闹到如此之大不可收拾的局面,还感叹最后就差两个星期。“剿共”不成。对蒋来说确实是痛惜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围剿”都是围绕中央苏区——瑞金展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