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青藏高原中新生代花岗岩Sr、Nd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青藏高原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强烈,本文报道青藏高原西部中新生代代表性花岗岩的Sr,Nd同位素测定结果,结合前人已发表的东部地区花岗岩同位素资料,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地区中新生代花岗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物质来源与成因。研究表明,分布于冈底斯地块北南边界(即冈底斯花岗岩北带和南带)与洋壳俯冲有关的燕山晚期花岗岩,具有低^87Sr/^86Sr初始值(小于0.706)、正εNd(t)值和年轻的t2DM模式年龄的特征,岩浆来源于俯冲洋壳的熔融;与陆-陆碰撞及碰撞后有关的冈底斯花岗岩^87Sr/^86Sr初始值变化大(0.706~0719),而εNd(t)值和t2DM都在很小范围变化,Sr、Nd同位素组成似乎与时代、岩性无关,说明壳幔混合花岗岩的同位素源区长时期保持相对均一。无洋壳物质参与的通过陆内俯冲作用形成的喜马拉雅区花岗岩,具有高^87Sr/^86Sr初始值(大于0.720)、古老模式t2DM年龄(1792~2206Ma)和低εNd(t)值(-10.3~-16.3)特征,并与基底岩石的Sr,Nd组成一致,岩浆源区为壳源。由此说明花岗岩类及其岩石组合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深部部分熔融物质的成分,不同火成岩组合的差异反映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成和演化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2.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类Pb-Sr-Nd-O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本文报道了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辉长岩、花岗岩类及其包裹体的Pb、Sr、Nd和O同位素组成。东昆仑造山带花岗质岩石全岩和长石Pb同位素组成相差不大,具明显的造山带Pb同位素特征;Sr同位素初始值(ISr)变化于0.70144~0.70972之间,暗示幔源成因;εNd值变化于-4.49939~-9.19258之间,具壳源成因特点;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在1.38~1.761Ga之间,与中元古代变质岩相当;O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7.8~9.5,表明花岗岩类成岩物质主要来自地壳。综合岩石的同位素组成,结合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花岗岩浆主要起源于地壳,但与来自地幔的基性岩浆曾发生过混合作用,从而导致同位素组成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3.
甘肃北山野马泉岩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d、Sr、Pb同位素研究结果揭示:甘肃北山野马泉岩体第Ⅰ、Ⅱ侵入阶段花岗岩类具有Ⅰ-型花岗岩的特征,(87Sr/86Sr)i=0.708~0.710,εNd=-2.229~-5.866,在207 Pb/204Pb-206Pb/204Pb构造模式图上其投影点落在造山带演化线附近,在εNd-εSr图解中,其投影点落人Ⅰ-型花岗岩类范围内,其成岩物质为壳幔混合来源。第Ⅲ侵人阶段的岩石成因类型为S-型,其(87Sr/86Sr)i=0.7149~0.7358, εNd=-7.3750~-8.9556。该岩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是北山陆内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4.
刘丙祥  聂虎  齐玥  杨力  祝禧艳  陈福坤 《岩石学报》2013,29(7):2437-2455
北秦岭地体中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造山带基底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历史。本文报道方庄和德河花岗岩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O同位素组成、全岩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探讨其岩石成因和地壳演化意义。结果表明,方庄花岗质糜棱岩的锆石结晶年龄为933.4±9.2Ma,δ18O值8.3‰~11.9‰,初始87Sr/86Sr比值0.72455,初始εNd值-6.0,Nd模式年龄2.09Ga(tDM2);德河黑云斜长片麻岩的锆石结晶年龄为948.1±8.9Ma,初始87Sr/86Sr比值变化较大,初始εNd值-5.0,Nd模式年龄2.02Ga。结合已报道的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体的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可以划分为980~870Ma挤压碰撞作用和~844Ma伸展裂解作用两大阶段,包括~940Ma强烈变形S型同碰撞花岗岩、~880Ma弱-无变形后碰撞I型花岗岩和~844Ma板内A型碱性岩三类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组成显示,这些花岗岩类岩石可能源自不同时期形成的秦岭群基底杂岩的部分熔融,但在后碰撞阶段幔源物质或年轻地壳物质的加入明显增加。北秦岭地体中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Rodinia超大陆演化基本同时代,可能记录超大陆形成过程中的地壳响应。在新元古代之前,北秦岭地体或许具有不同于华北陆块和华南陆块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欧亚板块东部边缘的火山岩(日本西南、日本海和中国东北部)表现出富集型同位素的特点(EMI)。日本海的Ulreung和Dog岛呈典型的DUPAL异常特征,△~(208/204)pb值极高(高达143),而且富集Nd和Sr同位素组分(ε_(Nd)=-3~-5,~(87)Sr/~(86)Sr=-0.705)。△~(208/204)pb值(高达140)和南半球与DUPAL异常有关的火山岩相似。由于日本海玄武岩的EMI特征比日本西南部和中国内陆的玄武岩更明显,我们认为,古老的地幔岩石圈早  相似文献   

6.
王芳  陈福坤  侯振辉  彭澎  翟明国 《岩石学报》2009,25(11):3057-3074
本文报道冀北崇礼-赤城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类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它们出露在华北陆块北缘的构造单元内,侵位于中高级变质基底岩石红旗营子群中.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海流图花岗岩岩体记录了两期岩浆作用,即299±3Ma和254±11Ma;镇宁堡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白花沟片麻状黑云母石英二长闪长岩分别形成于287±1Ma和252±3Ma.这些晚古生代花岗岩类岩石具有较低的初始~(87)Sr/~(86)Sr值(0.7062~0.7076)、低的ε_(Nd)(t)值(-18.1至-9.6)和古老的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2.49~1.87Ga).其锆石的ε~(Hf)(t)值变化在-13.2至-7.4之间,Hf平均地壳模式年龄值(T_(DM)~C)在2.15Ga至1.79Ga之间.锆石Hf同位素特征与全岩Nd同位素特征指示古老的华北陆块地壳物质是花岗岩浆的主要物源.在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上,崇礼-赤城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与出露在东部丰宁-承德地区的花岗岩类岩石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之处,可能代表华北陆块北缘不同构造背景下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江南造山带湖南段中早古生代花岗质岩石对于研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以及金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位于该区中段的金鸡金矿床钻孔中新发现有两类花岗质岩石,分别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对两类岩体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的年龄分别为(425.2±1.5)Ma和(430.6±1.5)Ma。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花岗岩属I型花岗岩,其来源于地壳中变泥质岩石的部分融熔;花岗闪长岩属埃达克岩,其起源于地壳中变砂质岩石的部分融熔。Sr-Nd同位素分析显示,金鸡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87Sr/86Sr)i(0.722369~0.722488)、较低的(143Nd/144Nd)i(0.511941~0.511990)以及εNd(t)值较低(–8.2~–7.2),并且金鸡花岗闪长岩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值为1.75~1.84 Ga,与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的二阶段模式年龄(1.65~2.14 Ga)一致。金鸡金矿床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以及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二者是华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事件的产物,岩体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湘东北地区金矿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8.
天山石炭-二叠纪后碰撞花岗岩的Nd、Sr、Pb同位素源区示踪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天山造山带不仅是中亚巨型造山带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西部晚古生代岩浆活动的集中区,蕴含着丰富的古亚洲洋演化的复合地质信息。笔者以探索天山晚古生代花岗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为目标,采用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对该区不同构造单元中具有代表性的花岗岩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发现天山不同构造单元中花岗岩Sr、Nd、Pb同位素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在与其围岩的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于不同构造单元石炭-二叠纪花岗岩的可能源区。觉罗塔格石炭-二叠纪裂谷带的晚古生代花岗岩,具有最高的εNd(t)值和最低的(^87Sr/^86Sr)t值,如,以康古尔石英闪长岩为代表的二叠纪花岗岩的源岩可能是早期泥盆纪大南湖岛弧火山岩(新生地壳);博格达地区的晚石炭-二叠纪花岗岩是早期基性火山岩,亦可能是底侵基性岩部分熔融的产物。中新元古代基底晚石炭-二叠纪裂谷带中花岗岩的源岩亦为同期基性火山岩,但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古老基底地壳的混染,导致其εNd(t)值低于石炭-二叠纪裂谷带中花岗岩,而(^87Sr/^86Sr)t高于石炭-二叠纪裂谷带花岗岩。南天山东段和前寒武系微地块及其边缘中的晚古生代(含个别早古生代花岗岩)花岗岩分别是类似于库米什斜长角闪岩的古老地壳和西天山元古代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因此它们均具有负的εNd(t)值和异常高的(^87Sr/^86Sr)t值。上述认识对于了解天山晚古生代区域岩石圈演化及深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合群 《地质与勘探》2010,46(3):407-413
位于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缝合带南侧被动陆缘隆起区的盘陀山-鹰嘴红山花岗岩带,赋存有盘陀山钨矿床-望旭山钨矿床-鹰嘴红山钨矿床。本文选择盘陀山和鹰嘴红山含钨花岗岩体,采用固体质谱稀释法进行锆石U-Pb法同位素测年,获得年龄值为373.8±1.6Ma~398.9±2.9Ma,确定形成时代为泥盆纪;同时测定花岗岩全岩Rb-Sr和Sm-Nd同位素组成,计算得(87Sr/86Sr)i值为0.722158~0.745368,εNd(t)值为-6.70552~-6.55118,根据(87Sr/86Sr)i值明显大于0.708和εNd(t)值远小于0,推断该带含钨花岗岩起源于古老陆壳物质的重熔。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太平岭早侏罗世花岗岩成因及壳幔混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一带的太平岭是兴蒙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区广泛分布大量花岗岩。这些花岗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介于179~204 Ma之间,表明形成于早侏罗世,而非以往认为的晚三叠世。岩体的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其中普遍含有细粒闪长质包体,而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中偶见细粒闪长质包体。岩石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太平岭早侏罗世花岗岩具有比较均一的Sr、Nd、Pb同位素成分,εNd(t)值介于-3.2~+2.3之间,(87Sr/86Sr)i值主要集中在0.704~0.706之间,进一步表明岩石的源区与幔源物质有密切的联系。花岗岩显示火山弧花岗岩的特点,代表了以挤压为主的构造环境,表明岩石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粤中印支期花岗岩类的基本特征与成岩构造环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粤中地区的印支期花岗岩类有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等,各岩体沿近东西向区域性佛冈-丰良断裂带和高要-惠来断裂带分布,成岩年龄在(198~233)×106a之间,且总体上自南而北表现为成岩时代变新、岩石由偏酸性向中性变化的特征.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粤中印支期花岗岩类应属Ⅰ型花岗岩.锶初始值为0.7111~0.7181,Nd、Sr同位素特征的一致性,说明其成岩物质来源相似.粤中印支期花岗岩类形成于印支运动碰撞造山之后,成岩物质均源自具中等锶初始值和地壳成熟度较低的早元古代华夏古陆基底.  相似文献   

12.
对赛利普地区新生代火山岩Sr,Nd,Pb同位素资料分析,揭示了赛利普新生代火山岩同位素组成在时代和岩石组合上存在的规律性变化.总体上,随时代变新,Sr,Pb同位素呈递增,Nd同位素呈递减趋势,火山岩中地壳物质贡献明显增加.本区新生代火山岩与青藏高原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北)相比,Sr,Nd和Pb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新近纪以来钾质火山岩显著高87Sr/86Sr、极低143Nd/144Nd值,208Pb/204Pb值普遍偏高,古近纪火山岩这种差别则不明显.揭示了新生代以来,在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俯冲过程中,拉萨地块比青藏高原北部融入了更多喜马拉雅大陆地壳端元成分.中新世早中期,印度大陆板块向北A型俯冲到拉萨地块基底西段,并发生岩石圈不同层次部分熔融、岩石圈断离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江地区花岗岩类Rb-Sr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Rb-Sr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金沙江带闪长岩、正长岩,分别为海西期(337Ma)和燕山晚期(83Ma);临沧—左贡带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为海西-印支期(263—193Ma);潞西—腾冲带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为燕山晚期(86—71Ma)。通过Sr、Nd同位素组成研究,对花岗岩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金溪—南城变质混合岩带中混合岩、花岗岩的矿物岩石学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它们的Nd、Sr、Pb、O同位素组成.混合岩、花岗岩初始钕同位素组成(143Nd/144Nd)i=0.511689~0.511853,在εNd-T图中位于该地区结晶基底变粒岩、片岩Nd同位素演化域上方,褶皱基底绢云千枚岩Nd同位素演化线下方;初始锶同位素组成(  相似文献   

15.
饮马湾山岩体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侵位于辽南变质核杂岩之中。岩体主要由三种岩石组成,由外向里分别是片麻状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类。其中片麻状花岗岩类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具有明显的片麻理构造,部分岩石具有明显的变形组构,其片麻理方向与变质核杂岩中拆离断层方向一致。似斑状花岗岩仅显示微弱片麻理,而细粒二长花岗岩则为明显的块状构造,表明该岩体为同伸展变形就位产物。锆石U-Pb同位素测定显示,该岩体不同岩相岩石具有大体一致的年龄,其形成于120~130Ma的早白垩世,而不是以前认为的三叠纪。该岩体岩石具有较大的地球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其中片麻状和似斑状岩石具有高Sr含量(>600ppm)、低Y、Yb含量、轻重稀土分馏强烈的特点;而细粒二长花岗岩则相对低Sr高Rb、低~(87)Rb/~(86)Sr比值。Sr-Nd同位素综合分析表明,饮马湾山花岗岩主要来源于下地壳,但较大的范围Mg~#、Sr、Nd同位素组成则表明可能有其它物质(如岩石圈地幔、新生地壳)参与成岩作用。上述研究充分地显示,我国东部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发育在伸展构造背景,并可能与岩石圈减薄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二郎坪单元是位于北秦岭构造带中部的一个年轻地体,发育了大量的花岗岩类,是研究北秦岭早古生代大陆地壳增生的理想场所。本文对北秦岭构造带太平镇北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体和蛮子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开展了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太平镇北奥长花岗岩和蛮子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468.8±2.8Ma和462.2±1.9Ma。太平镇北岩体为高硅(71.79%-78.66%)、富钠贫钾(K_(2)O/Na_(2)O=0.27-0.77)的低钾拉斑-钙碱性系列岩石;蛮子营岩体为高硅(72.20%-74.90%)、富钾(K_(2)O/Na_(2)O=0.97-1.36)的高钾钙碱性岩石。两者轻重稀土分异均较明显,均具有富集Rb、Ba、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太平镇北岩体和蛮子营岩体具有类似的锆石εHf(t)值(奥长花岗岩8.2-12.7;黑云母二长花岗岩8.9-13.2)、全岩(87Sr/86Sr)i(奥长花岗岩0.704038-0.705221;二长花岗岩0.703876-0.705371)和全岩εNd(t)值(奥长花岗岩1.49-2.03;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68-1.92)。研究表明,太平镇北岩体岩浆源区为玄武质弧下地壳,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蛮子营岩体岩浆为早期形成的英云闪长岩部分熔融形成。太平镇北岩体和蛮子营岩体均形成于洋内弧的构造环境,从弧玄武岩到富钠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再到富钾的二长花岗岩,代表了地幔物质经过多阶段岩浆演化形成富硅富钾长英质地壳的过程。综上,认为洋内弧的形成和岩浆演化是北秦岭大陆地壳增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大兴安岭中部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和构造背景的确定对讨论该地区及东北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乌兰浩特地区中生代花岗岩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及Hf、Nd同位素的研究表明:研究区中晚三叠世查干岩体是A2型花岗岩;早中侏罗世景阳岩体为I型花岗岩,而大石寨岩体是具有特殊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的花岗岩;早白垩世花岗岩体可根据其Sr含量划分为高Sr和低Sr两类,它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源岩组成,但其起源深度不同。其中高Sr型花岗岩类似于C型埃达克质花岗岩,起源于压力较高的下地壳,而低Sr型及永和屯花岗岩则是起源于压力较低的中地壳的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全岩Nd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及前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乌兰浩特地区花岗岩类岩石的源区主要为显生宙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并有老的地壳物质的贡献,并且随着花岗岩侵位时间的逐渐变新,锆石的εHf(t)值逐渐减小,认为地幔上涌导致岩浆底侵以及老地壳物质的折返是造成下地壳源岩组成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共和盆地周缘晚古生代镁铁质火山岩分属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带,宗务隆构造带和苦海-赛什塘带。阿尼玛卿带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样品具有较高的~(87)Sr/~(86)Sr(t)比值(0.7066~0.7084)、高的ε_(Nd)(t)(12.2~12.8)和较低的~(206)Pb/~(204)Pb初始值(17.72~17.79)。这些同位素特征类似于秦岭勉略蛇绿岩带的N-MORB以及印度洋低~(206)Pb/~(204)Pb高~(143)Nd/~(144)Nd N-MORB。该带中的洋岛玄武岩(OIB)的~(87)Sr/~(86)Sr比值为0.7036~0.7044,ε_(Nd)(t)=4.4~4.8,~(206)Pb/~(204)Pb=17.45~17.62。其Sr和Nd同位素比值可与印度洋代表热点构造的洋岛玄武岩对比,但~(206)Pb/~(204)Pb低于印度洋的热点构造玄武岩,因此,具有类似印度洋低~(143)Nd/~(144)Nd比值MORB同位素特征。宗务隆构造带的N-MORB的Sr同位素比值在0.7041~0.7058,ε_(Nd)(t)=6.1~8.4,~(206)Pb/~(204)Pb=17.51~17.90,划归高~(143)Nd/~(144)Nd比值的N-MORB。苦海大陆裂谷玄武岩显示了高的~(87)Sr/~(86)Sr同位素比值(0.7115和0.7104)和低的ε_(Nd)(t)值(-1.7和-2.5),其~(206)Pb/~(204)Pb(17.64和17.46)与上述大洋玄武质岩石无显著区别。上述各岩类的同位素特征反映了它们生成的构造环境和陆壳组分混染的程度。阿尼玛卿带的N-MORB代表了典型的来自亏损地幔源区的洋中脊产物。与勉略带同类岩石可能来自同一源区。OIB可能属于热点构造成因的洋岛产物并与MORB一起构成了阿尼玛卿洋洋壳。宗务隆带MORB同样代表了主要源自相对亏损地幔的洋脊产物并指示宗务隆带曾开裂成洋。苦海大陆裂谷玄武岩极高的Sr和低的Nd同位素比值是陆壳物质组分的强烈印记,这与该类火山岩发育在前寒武纪基底之上不无关系。结合本区大洋玄武岩普遍低的Nb/U和Ce/Pb比值,推测它们可能源自EMII与DMM物质的交代混合。按照习惯的想法,明显的Dupal异常(△~(208)Pb/~(204)Pb值=46~103和△~(207)Pb/~(204)Pb值=4~18;大多样品~(87)Sr/~(86)Sr>0.704)指示这些岩石在空间上代表了来自南半球印度洋位置的古洋壳残余。但是,北半球愈来愈多的Dupal异常的发现有可能指示它们是类似现今东南亚多洋岛构造历经"汇聚式(focused)俯冲"的产物。此外,宗务隆带MORB的Dupal异常指示本区古特提斯域的北界较先前所定还要北推200km。  相似文献   

19.
白沙冲岩体和北炮台岩体均位于个旧矿田的东区北段.白沙冲岩体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而北炮台岩体岩性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本文通过对白沙冲岩体、北炮台岩体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Nd、Sr同位素研究,厘定白沙冲岩体属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石,北炮台岩体属准铝质的钾玄岩系列花岗岩.两岩体均表现出亏损Ba、Sr、Nb、...  相似文献   

20.
李平  刘红旭  丁波  田明明 《中国地质》2018,45(4):720-739
西天山造山带内琼博拉地区的长条状岩体位于伊犁盆地南缘,由二长花岗岩组成。为厘定该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机制,本文对该二长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Sr-Nd-Pb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出琼博拉地区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330.5±2.2)Ma、(339.7±2.2)Ma、(351.2±3.0)Ma,为早中石炭世花岗岩,比伊犁盆地511矿床含矿砂体的U-Pb同位素等时线年龄(308±26Ma)老,表明该二长花岗岩体可能是该含矿砂体的一部分物质来源。岩石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测试结果揭示该二长花岗岩具有以下特征:(1)SiO_2(70.15%~73.38%)含量高,碱质(K_2O+Na_2O含量为6.32%~7.88%)含量较高,A/CNK(0.82~1.03)较高,表明二长花岗岩为准铝质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2)LREE(50.19×10~(-6)~87.92×10~(-6))相对富集,HREE(9.44×10~(-6)~12.08×10~(-6))相对亏损,无明显Eu异常(δEu为0.71~0.97);(3)富集Rb、Th、K、Pb和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Zr、P和Ti等高场强元素;(4)初始锶同位素比值为0.7050~0.7082,143Nd/144Nd值为0.512217~0.512254,ε_(Nd)(t)为0.3~1.0,Nd模式年龄为1010~1098 Ma。二长花岗岩的Sr、Nd、Pb同位素组成表明该岩石是由幔源玄武质岩浆与地壳重熔形成的硅铝质岩浆混染形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认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块的同碰撞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