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则更正和由此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溪群的地层时代到底是元古宙、古生代还是三叠纪?大地构造学家之间已持续争论了十多 年,争论的实际依据主要集中在所谓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上。本文更正了争论中常被引为重要证据的一 则错误的化石鉴定结果,并解释了前因后果,同时呼吁就板溪群的地层时代归属和构造属性这一重大 基础地质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配合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古生物学家应更积极地关注和参与到古生物化 石的证实工作中来。  相似文献   

2.
论板溪群与板溪蛇绿混杂岩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李日俊  符鹤琴 《地质论评》1994,40(2):97-105
华南大地构造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地质界的普遍关注,板溪群的问题是其中的关键。本文从地层,构造,同位素年龄和古生物等方面对板溪群及有关问题做了讨论,认为按多重地层划分原则定义的板溪群是一套正常的沉积地层;原带状大“板溪群”中含蛇绿岩的变质系是前震旦纪的产物,板(中笔代)蛇绿混杂岩的概念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3.
板溪群研究的动向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曰俊  郝杰 《湖南地质》1993,12(1):8-10,14
按多重地层划分原则,板溪群作为雪峰一武陵山区上元古界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但80年代以来,许靖华教授提出了中生代板溪蛇绿混杂岩的观点,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对板溪群地层学涵义的认识不一致;当前板溪群研究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1)板溪群地层学涵义的混乱;2)关于板溪地层性质的认识分歧;3)关于板溪群时代归属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4.
论华财的板溪群及其有关的大地构造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允  李曰俊  郝杰 《地球学报》1994,15(Z1):88-96
研究认为板溪群为雪峰一武陵山区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由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组成,是一套正常的沉积地层而不是构造杂岩;华南不存在“华南阿尔卑斯”证据的飞来峰和构造窗;原带状大“板溪群”中含蛇绿岩外来岩块的变质岩系形成于前震旦纪。  相似文献   

5.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对于江西及其邻区当前争论的几个大地构造问题,如:“板溪群”是前震旦纪的基底变质岩系,还是中生代仰冲的构造混杂岩;晚古生代-三叠纪是陆表浅海盆地,还是洋盆;华南地区是加里东褶皱带,还是中生代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地壳构造的演化是经历多次裂解、闭合、还是陆壳的不断增生,阐述了问题等作者的基本观点和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关于华南大地构造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赵崇贺 《现代地质》1996,10(4):512-517
自80年代以来,华南大地构造格局问题的讨论是我国地学的热点之一。有关华南陆块地质构造演化及形成时代存在多家之说,其中“江南古陆”是否存在与原“板溪群”时代的归属是争论的焦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观点和构造演化模式。从近几年来在皖南、赣东北地区的一系列新发现,可以得出如下看法:(1)“板溪群”不是一个前震旦纪的变质地层单位;(2)“江南古陆”是不存在的;(3)华南不存在加里东后地台,而存在晚古生代洋盆,它可能是东特提斯洋的一部分;(4)印支运动在赣东北地区有重要的表现,晚古生代浅变质岩和蛇绿混杂岩是它的岩石记录  相似文献   

7.
8.
板溪群对比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板溪群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燕山式板内造山作用在北京西山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尽管在造山模式、成因机制方面存在分歧,但板内造山作用及其表现特征在现阶段业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受到燕山式板内造山带研究思路和成果的启示,经对比研究认为,北京西山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大地构造属性及大地构造演化等方面具有板内造山的特征;逆冲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及独特的区域构造组合样式等构成了该区燕山式板内造山的基本地质构造要素;基于北京西山的地质实践,提出了对用板内造山的观点在该区深入研究若干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共轭伸展褶劈理夹角的定量解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90 年代初以来,中国地质学者先后在浙、皖、赣、湘的“板溪群”及震旦系中发现了古生代的生物化石。因此,再次将“板溪群”是否是前震旦纪的一个变质地层单位、江南古陆是否存在以及华南大地构造格局是否需要重新厘定等问题提了出来。1993 年笔者于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内的“双桥山群”岩块中,首次发现了含晚古生代的放射虫硅质岩。1996 年又在该混杂岩带多处的“双桥山群”岩块和“下震旦统志棠组”中找到了含晚古生代的放射虫硅质岩,还首次在“登山群拔竹坑组”中发现了早古生代的几丁虫化石。经数年野外多次观察和对室内化石鉴定、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以及岩石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所发现的含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及其岩石组合是一套洋盆深水相沉积;登山群拔竹坑组,是早古生代的一套浅水陆棚 深水陆棚 半深海相沉积。结合同行学者在邻区“板溪群”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笔者认为:“板溪群”不是前震旦纪的一个变质地层单位,而是一个复杂的构造岩带,江南古陆是不存在的,华南从早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还经历了一次洋盆演化过程,现在的构造格局是印支运动奠定的  相似文献   

12.
论湖南板溪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以地层序列、年代地层格架、古地磁、岩浆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及Sm-Nd同位素研究之成果,论证湖南板溪群属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原地-准原地沉积地层,不是“增生杂岩”或“洋壳残片”。湖南自早元代陆壳形成以后,至中生代前没有洋盆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3.
雪峰山西部中生代厚皮逆冲推覆构造样式与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雪峰山厚皮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由南向北,主构造线走向由北北东向渐变为北东东向,形成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带内基底新元古界板溪群大面积出露,这些基底出露的原因和构造方式是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以野外构造解析为基础,结合相关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对雪峰山西部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样式与变形序列进行了系统的解析。结果表明,雪峰山构造带从印支期开始发育由南东向北西的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断层在近地表向南东陡倾,向下逐渐收敛于基底内的滑脱断层之上。基底新元古界板溪群及早古生界均卷入了推覆构造,同时逆冲覆盖于中生代地层之上,形成厚皮构造,并造成了基底板溪群的大面积出露。  相似文献   

14.
黄文楷 《湖南地质》1992,11(2):169-170,173
碳硅石(SiC)是一种少见矿物,它有两种变体:α—碳硅石和β碳硅石。α—碳硅石具纤锌矿型结构,β—碳硅石具闪锌矿型结构。α—碳硅石除了在月岩中发现有外,在地球上曾先后发现于陨石、金伯利岩、火成碳酸岩及火山角砾岩中。溆浦发现的碳硅石,产于中都金矿含金石英脉上盘板溪群马底驿组千枚岩及板岩中。先是在人工重砂中发现,后反复采样验证,最近又在岩石薄片中找到,并作了比较系统的矿物  相似文献   

15.
从岩石化学特点看板溪群的沉积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白俊  郝杰 《湖南地质》1991,10(3):186-188,206
将板溪群和冷家溪群杂砂岩全岩岩石化学分析结果在SiO_2-K_2O/Na_2O图解、SiO_2/Al_2O_3-K_2O/(Na_2O+CaO)图解、Na_2O-K_2O图解以及(K_2O+Na_2O)—Al_2O_3图解上投点,发现多数板溪群杂砂岩样品点落在被动大陆边缘区,而冷家溪群杂砂岩样品点则多落入活动大陆边缘区。因此认为,板溪群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而冷家溪群沉积于活动大陆边缘,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演化研究中的有关问题雏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依据大地构造理论和最新研究资料对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演化研究中的有关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地体理论和大地构造相模式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建议扬弃华夏古陆、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等可能束缚研究思路的概念;将板片构造、斜向碰撞与走滑纳入中国东南部碰撞造山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湘黔桂板溪群的时代及其对比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8.
19.
湖南省板溪群现场考察会考察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以湖南马底驿地区1:5万区调和专题研究资料为基础,指出板溪群岩石(包括其下伏的冷家溪群)不是构造杂岩,而是前震旦系正常的地层序列,江南古陆最终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晚古生代沉积古陆控制;华南具有双层基底,在浅变质褶皱基底之下有深度变质结晶基底,在整个江南古陆没有巨大外来体的明显证据,并得到地球物理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