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依据条件观测平差理论,对辽宁地区历年来施测的水准测量资料,进行了分期平差处理。绘制出各个时期的地壳垂直形变图,它直观的反映了地面垂直形变的空间分布情况,用以研究垂直形变场的演变过程。根据我国“九大”地震区水准资料显示的地壳垂直形变特征,探讨了地震发生的可能规律,从近年来水准资料反映的地壳形变,对辽宁地区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利用辽宁地区三期复测水准资料,计算得出1988—1998年和1998—2016年两个时段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 并绘制相应的地壳垂直形变速率矢量图和等值线图.结合辽宁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断裂活动性,分析了区域地壳垂直形变特征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了该区域的整体地壳垂直形变趋势及需重点关注的区域.结果表明:海城MS7.3地震后较长时间内,辽宁地区整体以继承性运动为主,辽东隆起和辽西隆起以上升为主,下辽河断陷带下沉;1998年后,辽宁地区整体形变差异量减小,该地区垂直形变正趋于稳态,垂直形变速率梯度高值区仍集中于下辽河断陷带与辽东隆起、辽西隆起的交界地带,因此该区域的潜在危险性较高,需要持续并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3.
乌鲁木齐地区近期垂直形变特征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晓强 《内陆地震》1991,5(4):324-329
通过数理统计、拟稳平差等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的三期水准测量成果作了综合处理,绘制了1971—1980年、1980—1987年、1971—1987年乌鲁木齐地区现代垂直形变图,并讨论了乌鲁木齐地区现代垂直形变场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探索彰武地震前后垂直形变场局部反向原因为目的,利用动态秩亏平差方法处理辽宁地区水准、重力复测资料。依据重力场变化图按网格法计算重力场变化对垂直形变场的影响,绘制消除重力场变化影响的垂直形变场图。  相似文献   

5.
采用山西中北部地区2006期和2015期一等精密水准测量资料,利用经典动态平差方法,对区域近期地壳垂直形变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中北部地区近期整体表现为山地隆升,盆地下沉的特点,以继承性运动为主,但局部也存在差异性。吕梁断块和太行断块表现为隆升,活动速率分别为2~8 mm/a和2~6 mm/a;山西断陷带的系列盆地表现出相对下沉,沉降速率为-3~-10 mm/a;(2)汶川地震显著影响了区域地壳垂直运动形变场。震前区域地壳运动表现为显著拉张特点,震后张性减弱,挤压增强;(3)大同—化稍营、呼和浩特和榆次—石家庄一带存在地壳垂直形变高梯度带,中长期尺度上存在地震危险性背景。  相似文献   

6.
天山中段地区垂直形变特征与地震危险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建民  丁平 《内陆地震》1989,3(4):356-361
本文用动态秩亏自由网平差处理了天山中段地区的大面积水准资料,给出了该区现今垂直形变速率等值线图。分析了天山中段地区的垂直形变概貌及特征。指出博罗霍洛断隆带是现今垂直形变的高速隆起带;北天山构造带的垂直差异运动水平高于南天山构造带:沙湾—巩乃斯以西地段为垂直形变速率的高梯度带展布区,有可能是未来强震活动的危险区段。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场及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若柏  洪汉净 《地震学报》1995,17(2):148-155
应用华北地区30余年的精密水准资料,用统一的方法进行同网形、同起算点的平差计算,得出了1965-1975,1975-1979,1979-1983,1983-1988年度的垂直形变速率图;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地壳垂直形变的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壳垂直形变场有规律的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周期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推断,这一现象可能与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微动态活动有关;最后对垂直形变场与地震预报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孕震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双绪  江在森 《中国地震》1997,13(4):338-348
本文用分段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滇西水准监测网80年代以来的水准复测资料,并进行了形变速率多面函数拟合和垂直形变场信息分离。研究了1996年2月3日发生于滇西水准监测网北部的丽江70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和信息分离得到的垂直形变剪切变形、扩张变形、体积变化及准加速度等信息指标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80年代中前期,在滇西的丽江、永胜及其附近地区出现的大规模形变速率高梯度带和信息指标高值分布所反映的剧烈垂直差异运动,是丽江70级地震前10余年孕震应变能开始快速积累的显示;而1985~1992年形变场趋势转折与垂直差异运动显著减弱,可能意味着孕震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孕震区处于相对闭锁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丽江7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分析和不同地区强震孕震形变对比,进一步研究了强震前形变场非均匀态特征和孕震信息的识别提取,得出了一些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中期预测的有益结果。  相似文献   

9.
北京及周围地区的垂直形变及其速度梯度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北京及周围地区1966~1991年的垂直形变速度和形变速度梯度特征。表明长趋势地形变与第四纪构造地貌形态基本相符,反映出现代趋势性构造活动与第四纪以来地壳的主导运动性质是一致的。指出该区的高梯度带是地块在引张作用下,沿活动断裂带发生剪切或剪切—正断而产生的,是强震活动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关中盆地1972—1986年的4期大面积垂直形变资料,采用经典静态平差方法,求出该盆地相对于1972年的垂直位移量,并作出位移等值线图。据此讨论了近年来该盆地的垂直形变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现今的地壳垂直形变基本上继承了第四纪时期的特征,但在盆地西部有差异。本文将关中盆地简化为一个平面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反演关中盆地1976年、1980年和1986年相对于1972年的应力值,研究了该盆地的应力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FieldofverticalcrustaldeformationinNorthChinaandthefeatureofitsdynamicevolution王若柏,洪汉净,许忠淮,耿世昌,孙东平,韩月萍Ruo-BaiWANG;Han-JingHON...  相似文献   

12.
利用小波分析对河西地区1971—1979、1979—1983年的地壳垂直形变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三阶以内的小波分解结果与地质构造走向基本一致,说明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短波主要反应的是断层活动;四阶小波变换结果为地壳垂直形变的低频部分,反映的是大区域地质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地壳垂直形变。1971—1979年,门源南部的地壳垂直运动相对剧烈,而到了1979—1983年,门源地区地壳垂直运动主要活动区域由门源南部地区转移到门源附近区域,这可能与门源6.4级地震孕育的区域构造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关中地区垂直形变场及其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斌  祝意青  江在森 《地震研究》2006,29(2):151-156
应用关中地区20余年的精密水准资料,用分段线性速率动态平差法进行统一起算基准的拟稳平差计算.得出了197l~1976、1976-1980、1980-1986和1986~1996年度的垂直形变速率图,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关中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地壳垂直形变场有规律的变化与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微动态活动有关,青藏亚板块和华北亚板块对关中地区的构造变形交替起主导作用,并产生了不同形变特征;(2)地壳垂直运动不是线性的。有加速、反向和停顿,长期平均垂直运动速率低于各时段的变化;(3)地壳垂直变化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垂直形变的逆继承性构造活动时期远小于继承性构造活动时期;(4)西安是一个特殊沉降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4.
关中地区近期地壳垂直形变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四新  张希 《地震》1997,17(4):404-410
采用分段线性速率动态平差法处理了关中地区70年代以来的多期垂直形变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垂直形变场图像,数字特征量和曲面数字特征,定性、宣地分析了该区垂直形变场演化情况。指出,关中地区目前处于垂直形变差异较弱的继承性运动状态,并对这一现象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及形变场的观点,结合辽宁省地下流体地震前兆观测30多年的资料,重点介绍了近20年辽宁省地下流体观测网的发展过程及其映震规律。  相似文献   

16.
沂沭带形变、重磁场时空变化特征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利用流动水准和流动重磁复测资料,分析沂沭断裂带上地壳形变场和地球物理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揭示沂沭断裂带活动特征是以鲁中隆起的继承性活动为主,沂沭带北端的双山-李家庄断裂两盘的垂直形变受区域断裂控制并与区域地震活动有关,与1983年荷泽地震和1995年苍山地震有较好对应关系;沂水附近地磁场有“窗口效应”,尤其与南黄海地震活动及沂沐断裂带上的小震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