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吉林油田主要位于吉林省中西部,油田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环境问题。本文对吉林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常用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为项目开发过程的环境管理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工艺流程分析、放射性源项分析,以及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某稀土分离项目的放射性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预测和评价。环境放射性水平现状调查与监测表明,评价因子总体在区域环境本底范围内。放射性环境影响预测确定工作人员和公众所受的最大年附加辐射剂量分别为1.622mSv/a和0.029mSv/a,均低于辐射剂量约束值。在落实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以后,该项目放射性环境影响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3.
孙愿  王珑莺武征 《西北地质》2003,36(C00):176-181
目前,煤矿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已成为煤炭开采企业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孙家岔煤矿开发建设方案的分析,结合陕北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预测煤矿开采期的环境影响,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意见,达到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矿产资源开发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对矿区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以云南迪庆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普朗铜矿一期采选工程为例,简要分析了临近世界自然遗产"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的普朗铜矿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影响程度,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区,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对吉林省洮南市闹牛山铜矿进行地质勘查工作的同时,开展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评价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本文根据工作实际,分析吉林省洮南市闹牛山铜矿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6.
史憨  于国松 《矿产与地质》2009,23(6):574-577
黑河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集中地,辖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做好黑河辖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对国家及黑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重点分析了黑河地区的金矿赋存条件以及当前金矿的开发利用现状,明确了在金矿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环境影响问题,提出了黑河地区金矿开发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指标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新疆哈巴河县某一金矿为多年开采的老矿山,矿山采用地下开采方式,针对该金矿前期开采现状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和后期开采预测地质环境影响程度问题,选取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含水层破坏程度、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四个指标进行分析,分析各矿建设施、破坏土地单元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提出了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余西垂  陈志平 《铀矿地质》2012,28(2):124-128
从探伤机工作原理、有关标准规范、辐射环境影响等方面,结合某企业γ射线探伤机周围空气比释动能率实测数据,分析评价了射线探伤机使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相应的辐射安全管理及辐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广西临桂重晶石矿山的开采,对地下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等地质环境影响较大,针对矿山开采可能导致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相应提出了开展排水工程、充填挡护工程、绿化工程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以达到降低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0.
斑岩型铜矿已成为我国目前的一种重要的铜矿资源类型。这种铜矿床的特点是:品位较低,规模大,有不少矿区适合于露天开采。由于斑岩铜矿与围岩没有明显的界线,因此,我们常常要遇到“多高品位是矿体,多高品位是围岩”和“什么是表内矿,什么是表外矿”的问题。在生产矿山,还涉及到出矿品位下限的问题。所以,斑岩铜矿床品位指标问题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斑岩铜矿床的勘探和开采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矿区在勘探阶段对未来矿山的技术经济条件的予计可能不够准确,所以,由此确定的品位指标也可能不够准确,必须在开发过程中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订正。同时,即使有了准确的技术经济资料,品位指标也  相似文献   

11.
结合输变电设施周围电磁环境特点,对其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措施与建议,消除公众疑虑。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电磁辐射环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同类问题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固体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修复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北京市固体矿山存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北京市的发展定位与规划明显不相适应。在对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现场对矿山、修复示范工程等进行调研,分析了北京市固体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现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北京地区的气候、水文、降雨、土壤、矿山地质条件等特点,制定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总体原则和具体措施。这对减轻政府负担,实现矿山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北京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我国其他地区的矿山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该研究可为其他地区提供良好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东营市地热资源丰富,近年地热资源开采量增加非常迅速。主要开采层位为东营组热储和馆陶组热储,其开发利用方向主要以供暖、洗浴为主。由于综合利用技术不完善,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合理开采及尾水的任意排放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该文根据当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利用梯级开发模式,改善了尾水排放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并对东营市地热资源保护与环境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业对自然环境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反面影响包括对水体和大气环境的影响,对动植物的影响,对土壤和沙丘的侵蚀,以及影响审美。正面影响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海洋、植被、湿地,促进连际土地开发和教育民众。促进旅游业永续发展的对策有:对旅游业进行选择;对旅游区进行环境规划;对旅游业的环境影响进行实验追踪,建立综合性模式研究旅游业的累积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5.
累积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波  黄薇  陈进 《水科学进展》2009,20(1):145-152
首先从累积影响的概念和分类两方面对累积影响的内涵进行了总结,回顾了累积影响概念产生、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定义累积影响必须包括的核心内容;对国内外累积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国外对累积影响的研究开展得较早,但仍然存在累积影响定义不一致、方法定量性差、结论没有公信力等问题。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累积影响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方法研究,对定义和实例探讨较少;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累积影响分析方法进行归类,并指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特别对累积影响在水利学科中应用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流域梯级开发背景下累积影响分析的特点;最后提出了累积影响研究的几点趋向。  相似文献   

16.
矿山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势必形成一定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恢复生态、兼顾景观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修复。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的相关规范与要求,以汶川某废弃露天矿山为例,从矿山环境角度介绍了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开展矿山斜坡整体稳定性、采场边坡稳定性、弃渣堆稳定性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划分治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3个基本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防治区。结果表明: 矿山斜坡及弃渣堆现状基本稳定、采场边坡稳定性较差、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中等;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可划分为一般防治区和较严重防治区,其中一般防治区面积约554 m2(矿区无因采矿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影响区内无居民居住,无威胁对象,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未漏失,矿业活动对水土环境影响程度为影响程度小,未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生活供水)、较严重防治区面积186 m2(矿区与影响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小,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的“坡面浮石清理+清除建筑垃圾、块石+植被重建”等修复建议,为同类型矿山绿色开采及地质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的重要技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石漠化调查及治理综述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经过全面调查,查明了云南石漠化分布、成因及资源环境条件。通过统一规划,多方协作,采取生物、工程、经济、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措施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遥感监测石漠化面积减少6.2 万hm2。其中,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的地下水开发、土地及矿山地质环境整治、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等综合治理工作,消除或削弱了造成石漠化的自然或人为因素,标本兼治的效果突出。石漠化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主要有石漠化治理仍限于治点,区域面貌改观不大;考虑岩溶流域的系统性不够,选择治理方法未考虑对流域下游的影响;重植被恢复,对于区域经济和生态功能整体修复的考虑不足;调查变化情况监测手段落后,治理效果及动态不清;地下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和依法管控尚待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整合不够,影响综合治理成效等。因此云南的石漠化治理任重道远,尚需做好第二期综合治理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18.
浅析贵州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涤 《贵州地质》2003,20(3):150-153,144
本文研究认为,贵州省矿产资源开发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配套法律法规的保障,建立资源环境保护、监督和管理体系,形成有效、协调、创新的持续发展机制,使环境保护、资源保护、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绿色矿业”之路。  相似文献   

19.
邱国华 《铀矿地质》2010,26(3):178-186
在放射性核素走向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某氯化法钛白粉生产项目的放射性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预测与评价。放射性环境现状调查表明,评价因子总体在区域环境本底范围内,经分析确定了放射性敏感点。经放射性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人员和公众所受的附加剂量分别为0.59mSv/a和9.28×10-4mSv/a,均低于年有效剂量管理限值。在落实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并加强放射性环境监测后,该项目的放射性环境影响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