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冻土     
P642.14 2003010153非饱和冻土的强度分析=灿al外15 of Strength of unsaturatedfrozen对1对可平,程国栋…//冰川冻土一2002,24(3)一260一263 冻土的强度是由土颗粒与冰的结合强度所决定,冰含量(或初始含水量)和干容重是非饱和冻土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笔者提出冰饱和度的概念,建立了非饱和冻土强度与饱和冻土强度关系,它涵盖了干容重和冰含量的影响作用,揭示了非饱和冻土强度的机理.通过试验验证,该关系式与试验结果具良好吻合.图2参9(洪明)BiP642.14 2003010154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冻土工程地质特征及评价二Engi-neering ga」ogical eha…  相似文献   

2.
王宁  臧淑英  张丽娟 《地理研究》2018,37(3):622-634
基于MK检验、滑动t检验、EOF分析方法,使用近50年(1961-2012年)黑龙江省32个气象基准台站逐日冻土观测数据、气温观测数据,对黑龙江省冻土厚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近50年黑龙江省冻土厚度减少了12.86 cm,下降速率为-0.53 cm/a,以2001年为界发生了突变。② 冻土厚度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厚南薄格局,中部地区冻土厚度较同纬度其他区域偏低;空间变化呈现南部冻土厚度降低快,北部降低慢,中部与西部、东南部呈相反变化的特征,伊春、铁力、漠河观测点为冻土变化敏感区。③ 气温是影响黑龙江省冻土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与冻土厚度相关系数为-0.611。本文的主要贡献为揭示了黑龙江省冻土厚度的空间变化特征,为相关研究及各级政府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继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谢自楚研究员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地理研究所И .В .谢维尔斯基院士等主编的《天山积雪与雪崩》一书 ,在湖南师范大学出版基金资助下 ,于 1996年 6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 ,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刘潮海、谢自楚研究员和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М .Б .久尔盖诺夫研究员等主编的《天山冰川作用》一书 ,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资助下 ,于 1998年 8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至此 ,由原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现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  相似文献   

4.
冰川冻土测试技术学术会议于1980年3月16日至21日在兰州召开,这是我国冰川冻土学科测试技术方面第一次比较综合的学术会议。会议的任务:一是总结交流1978年冰川冻土学术会议以来的冰川冻土测试技术成果;二是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  相似文献   

5.
我国具有广大的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区,冻土渗透系数的测定是研究冻土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关键。冻土渗透系数的测定与常规测定方法不同,需要满足在渗透系数测定的条件下不融化的基本条件。基于此,本文设计了冻土渗透系数测定的实验装置,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低温恒温装置、渗透仪装置、渗流装置;之后,制作了不同含水率的冻土样,并用质量分数为10%的盐溶液作为渗透液体,测量了不同含水率冻土样的渗透系数,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冻土的渗透系数减小的越来越快。  相似文献   

6.
以1981—2018年内蒙古典型草原季节性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法、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最大冻土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年代际变化,研究影响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 内蒙古典型草原季节性冻土冻结初日在9—11月,终日在4—6月,年内最大冻土深度出现在2—3月,深度在100~280 cm之间。(2) 最大冻土深度年际变化分为下开口抛物线型、上开口抛物线型、正弦曲线型,从最大冻土深度气候倾向率看呈现减小趋势的站点有68%。(3) 最大冻土深度年代际变化分为逐年代递减、减-增型和无明显变化规律,50%的站点在1989年以后最大冻土深度发生突变。(4) 多元线性回归表明气温冻结指数、年平均风速、年极端最低气温对最大冻土深度产生显著影响。该研究揭示了最大冻土深度存在退化的事实,为草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指导,为陆地土壤和大气碳循环交换的研究给出提示。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冻土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多年来风火山地区的多年冻土资料,研究了天然地区和路基下的冻土上限变化情况以及多年冻土的融化状态,并定量分析了进入多年冻土内的热状况。结果表明:风火山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冻土上限下降,冻土出现退化现象,从90年代至今冻土趋于稳定;路基近地表地温明显高于对应天然地表下的地温,路基近地表经历的融化期长于对应天然地表,进入多年冻土区的热收支也呈现出吸热明显大于放热的周期性变化,进入多年冻土的热积累暂时以增高地温耗热为主,但随着冻土吸热量的逐年积累、冻土温度的不断升高,本区冻土可能发生强烈融化。  相似文献   

8.
冻土系统演化的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热学原理和系统科学观点出发,论述了冻土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冻土系统研究的学科框架.把冻土系统分为冻土工质系统、冻土层系统和冻土区域系统三个层次,分析了各个层次的基本运动形态和规律,根据各层次的特点给出了其热学唯象理论.热力学和统计力学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研究物质系统的热学性质.本文把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平衡态理论用于冻土Ⅰ质系统;把线性非平衡态理论用于冻土层系统;把非线性热力学和非线性统计力学的发展为解决冻土演化问题奠定了基础,以上几方面文中给出初步的讨论.同时从自然地理学和物理的交叉性出发,针对一些冰缘现象,力求为冻土学的理论与应用提供一幅物理学图景.  相似文献   

9.
由于泥炭化冻土是冻土工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泥炭与冻土的共生关系备受关注。以川西高原0~30 cm深度的泥炭化冻土为研究对象,从泥炭化冻土的形成和泥炭与冻土的共生关系角度,选取控制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控制机制,并将这些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方法,制作出川西高原泥炭化冻土分布图;最后,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的研究方法具有可行性;川西高原泥炭化冻土分布具有区域聚集、空间变异性大和受纬度地带性影响大的特点;高泥炭化冻土的面积为0.8×10^(4)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5%),中泥炭化冻土的面积为7.8×10^(4)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33%);低泥炭化冻土广泛分布,面积为11.5×10^(4)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50%);非泥炭化冻土面积为3.0×10^(4)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2%);多年冻土的泥炭化程度最大;冻土与泥炭的共生作用对冻土工程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积雪对冻土热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表明季节性积雪对其下覆冻土的热状况有显著的影响,雪盖的存在不仅阻隔了冻土层的热能散失,从而有提高地温的作用;而且由于积雪本身所具有的低导热性和较大容积热容量等特点,延滞外部气候条件对冻土热状况的影响。反映冻土热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冻土深度的变化与气温,太阳辐射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地理位置和地形在地一气系统之间的能量交换中,对冻土的状况也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0-2015 年新疆塔什库尔干河谷季节性冻土的冻结始日、冻结终日、年冻结日数、年累积冻土厚度、最大冻土深度等特征指标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气候突变、气候变化趋势的持续性等方法,分析近56 a该地区季节性冻土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60-2015 年新疆塔什库尔干河谷气温变化亦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的持续性较强,升温幅度0.03 ℃·a-1、0.29 ℃·(10 a)-1、0.74 ℃·(30 a)-1。(2)在1960-2015年期间,该地区季节性冻土呈退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冻结始日推迟,冻结终日提前,年冻结日数减少,年累积冻土厚度减小,最大冻土深度减小。(3)在1960-2015年期间,该地区季节性冻土持续退化趋势持续性强。(4)1960-2015 年新疆塔什库尔干河谷季节性冻土对气温变暖的具体响应呈现为退化状态。(5)按气候升温率Gt;0.034~0.046 ℃·a-1 计算,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地区季节性冻土到2050 年(较2000 年)的冻结始日将推迟12~15 d、年冻结日数将减少21~27 d、年累积冻土厚度将减少36.3%~46.7%。  相似文献   

12.
青康公路花石峡冻土路基试验研究站简介李东庆朱林楠郭兴民邢莉莉(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房建宏郭德存(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公路研究室西宁810001)在全球大气环境转暖以及铺筑黑色沥青路面施工等人为活动的...  相似文献   

13.
刘育昌 《中国沙漠》1995,15(4):414-418
调控2年生苹果树灌水次数、时期和土壤管理试验,使7月下旬100cm上层含水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50%左右,促进幼树根系向下生长、新梢适时停止生长、提早进入休眠准备;10月上旬冬灌,下旬耕翻土壤、提高地温和降低冻土厚度,下旬耕翻土壤、提高地温和降低冻土厚度,使苹果幼树正常越冬率由对照的52.4%提高到97.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黄河源区多年冻土温度及厚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新布设的冻土孔及原有冻土资料,分析黄河源区冻土温度和厚度的空间分布。源区实测多年冻土年均地温最低为-1.81℃,冻土最厚74 m,均位于巴颜喀拉山北坡的查拉坪。214国道(K445-K604段)沿线多为高温多年冻土(年均地温>-1℃),但巴山北坡海拔4 520 m、布青山海拔4 300 m以上,年均地温低于-0.5℃。巴山北坡海拔4 610 m、布青山海拔4 420 m以上,年均地温低于-1℃。巴山北坡海拔每升高100 m,年均地温减少0.47~0.75℃,冻土厚度增加16~25 m;纬度向北增加1°,年均地温减少0.85℃,冻土厚度增加20~30 m。  相似文献   

15.
冻土     
P642。14 2003043016青藏高原冻土及水热过程与寒区生态环境的关系=Rela-tionship between frozen 5011 together with its water一heat proeessand ecol卿eal environmentin the Tibetan Plateau/吴青柏,沈永平…//冰川冻土一2003,25(3)一250一255 研究结果表明,冻土及水热过程与寒区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冻土及水热过程不仅控制着地表状态的变化,影响着植被的发育程度,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旦地表条件被破坏,干扰了冻土过程与地表植被生长间的平衡关系,将引起生态环境的退化,出现荒漠化,甚至沙漠化.图4表4参11…  相似文献   

16.
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利用1955~2005 年黄河源区玛多气象站和黄河沿水文站气象、水文资料, 分析了该区域地表水资源、气候及冻土演变规律, 揭示了地表水资源变化的成因。研究表明: 近51 年黄河源流量丰枯转化频繁, 但在总体上特别是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黄河源流量呈减少趋势, 流量年内分配表现为单峰型; 降水量对流量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黄河源区气温的显著升高对于加大流域蒸发量导致流量补给的减少作用要大于其升高致使冰雪融水的补给作用, 其中春季气温回升的这一效应更为显著; 黄河源区冻土呈现出显著的退化趋势, 冻土厚度与流量总体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不断减小削弱了自身天然隔水层的作用; 黄河源区蒸发量呈现出显著的增大趋势, 并导致流量的减少; 气候变化导致流量的减少量占总减少量的70%, 其余30%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加剧造成的, 气候及冻土因子对流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冻土、降水、蒸发和气温, 显然多年冻土对于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的形成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野外勘探、室内理论分析与建模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数字高程模型(GDEM)和实测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坡向对多年冻土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针对青藏高原温泉区域地形的复杂性,基于分区的方法将研究区分为平原区和山区两个地形区。对于平原区来说,考虑到苦海湖泊对多年冻土的影响,将苦海滩地单独划出并采用专家知识完成冻土制图,其余平原区采用建立的地温模型进行冻土制图;对于山区来说,通过定量化研究坡向对冻土地温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坡向调整作用下的地温模型,应用此模型完成了山区的冻土分布图。以地温作为冻土类型划分的依据,分析了研究区域冻土的空间分布与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冻土的分布面积为1 681.4km2,占整个区域的66.7%,其中,过渡型和亚稳定型多年冻土为主要多年冻土类型,两者占整个研究区域的50.8%,其次为不稳定型多年冻土(11.4%),稳定型和极稳定型多年冻土的面积比例相对较小(4.4%和0.2%)。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冻土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特征,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冻土地温逐渐降低,冻土类型依次经历季节冻土-不稳定型多年冻土-过渡型多年冻土-亚稳定型多年冻土-稳定型多年冻土-极稳定型多年冻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沙漠化与冻土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利用青藏高原地表热量平衡和长期地温观测的资料探讨高原沙漠化与冻土的相互作用,发现沙丘下或厚沙层覆盖地段下的地温较邻近天然无沙地表有所升高,而薄沙层覆盖地段下的地温反而比天然无沙地表有降低的趋势。分析造成高原冻土区沙漠化的因素有些与其它沙漠化区相似,但有些因素与高原冻土有关并具有特殊性。高原冻土层与土地沙漠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协调演化,构成了目前高原冻土区生态平衡系统。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2006,(9):44-44
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达5072米;世界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多年冻土带;世界铁路最高点唐古拉车站,位于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世界最高的铁路冻土隧道,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海拔4767米、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世界上最长的以桥代路的高原冻土铁路大桥,全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季节性冻土水分在冻融过程中迁移复杂性及空间非均一性的定量化描述困难问题,以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剖面水分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季节性冻土区不同时期土壤剖面水分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土壤剖面水分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及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季节冻融过程削弱土壤剖面水分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对土壤含水量具有强烈的空间重分布作用。地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可为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冻融过程中水分运移机理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