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火山地层界面的类型、特征和储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火山地层界面的形成过程和地质属性将其划分为5类,分别为喷发整合、喷发不整合、喷发间断不整合、构造不整合和侵入接触,除侵入接触外,其他不整合均可细分为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两种。喷发整合和喷发不整合两类界面上下岩层的间断为数分钟-数年,并且在界面上下均具有冷凝表壳或细火山碎屑层等,喷发不整合可为平行面状或交织曲面状,多为凹凸不平,分布范围小;喷发间断不整合界面形成时间为数十年-数千年,界面之下冷凝表壳或细碎屑层等明显遭受侵蚀,在横向上存在风化壳-沉积岩夹层的组合形式,界面平面展布多为波状曲面;构造不整合与喷发间断不整合在特征上相似,但形成时间为数千年-数百万年,界面分布范围更大。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剖面揭示:在喷发整合/不整合界面附近原生孔隙发育,随着与界面距离的增加孔隙度变小;具有交织曲面状界面岩层的面孔率大,孔隙发育带厚度及其占岩层比例均大于平行面状界面岩层。盆内钻井资料揭示喷发间断/构造不整合界面之下发育大量的次生孔隙,可与原生孔隙组合使储层物性变好,但当原生孔隙未能保存时其储层物性变化难以预测。  相似文献   

2.
鄂西地区大隆组沉积类型及地质时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鄂西地区的大隆组富含菊石类化石 ,下部产 K onglingites、 Sanyangites、 Jinjiangoceras等 ,上部产 Pseu-dotirolites、 Tapashanites、 Changhsingoceras、 Pleuronodoceras等 ,时代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晚期至长兴期。自西而东存在 3种沉积类型 ,即为硅质岩—灰、泥岩型、泥岩—硅质岩型和硅质灰岩—泥岩型。硅质岩层在区域上存在穿时性现象。大隆组与下伏吴家坪组的接触关系有两种 :连续沉积的整合接触和间断沉积的似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3.
内容提要:四川盆地奥陶系十字铺组和宝塔组自上世纪20年代命名以来,在地层学界一直被认为是连续沉积,整合接触。四川盆地东-南缘中-上奥陶统习水良村和武隆黄草两条剖面的牙形石生物地层与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指示,十字铺组与宝塔组之间存在沉积间断,即二者并非整合接触关系。该不整合可与北美地区的M4/M5不整合面对比,二者可能是由桑比期早、晚期的海平面下降引发。与此时代相近的不整合在新疆巴楚地区、塔里木盆地亦有发现。由于十字铺组在四川盆地广泛分布于覆盖区,且岩性多以碳酸盐岩为主,因此不整合的发现将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并评估该组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4.
陕甘宁盆地不整合侵蚀面对油气聚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造运动造成的不整合侵面及古地貌控制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是本区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加里东期形成的沉积间断与奥陶系顶部侵蚀-岩溶古地貌和印支期形成的沉积间断与延长组顶部侵蚀古地貌,分别对盆内古生界天然气和中生界石油聚集与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等时性地层界面是沉积盆地地成长过程中的主要记录之一。在滇东南晚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内,根据其成因不同可划分为:侵蚀不整合面、无沉积间断面、火山活动标记面和岩性岩相转换面等四种。勘查及研究成果表明,在上述四种界面及其附近大多有金的异常层或金的工业矿体存在,尤以侵蚀不整合面及其附近金矿化强度最大。它们的耦合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是本区金矿成矿规律时控性的一种宏观表现。  相似文献   

6.
戴春 《广东地质》2012,(1):19-23
佛山南海位于粤中三水盆地中心部位,华涌组是盆地沉积地层中最晚的地层,与下伏地层(宝月组)呈喷发不整合接触或整合接触。华涌组大致分两段:上段为一套碎屑岩,在中一薄层状泥岩与粉砂岩互层的岩层中发育有一滑落堆积层;下段为火山岩夹碎屑岩或互层。华涌组岩性组合特征反映了三水盆地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从第三纪中、晚期沉积直至盆地消亡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江西中部青白口纪晚期潭头上升雏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白口纪神山组与库里组之间有沉积间断,存在岩相、沉积环境突变界面,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对这一地壳上升运动,命名为潭头上升。  相似文献   

8.
杨明  张梅生  李晓波  王旖旎 《世界地质》2018,37(4):1101-1109
为进一步确定燕山裂陷槽中元古界大红峪组底界性质,笔者对位于燕山中元古代沉积盆地边缘的兴城地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研究区多个剖面上大红峪组底部砾岩的特征、类型及成因的初步分析,得出该组沉积之前地表经历了差异性侵蚀,造成古地形起伏较大。大红峪组底部与下伏地层的不整合包括单斜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两种类型,其代表的"兴城运动"没有影响到更广阔的范围。根据大红峪组底界明显的沉积间断现象,笔者认为将标准剖面大红峪组底界置于"小白石英岩"之下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燕辽裂陷槽中元古界不整合面的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沉积层序中出现多个沉积间断和不整合面。本次研究对其中的5个不整合面进行野外考察,分析其地质特征并进行地层对比,最后判断其性质。大红峪组底部、高于庄组底部和杨庄组底部的不整合面是沉积属性,其中大红峪组底部不整合面是海侵超覆沉积的结果,高于庄组底部和杨庄组底部的不整合面由海平面升降变化所引起;铁岭组顶部和下马岭组顶部不整合面是构造属性,系大规模的抬升运动所造成。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代沉积层序中出现多个沉积间断和不整合面。此次研究对其中5个不整合面进行了野外考察,分析了它们的地质特征和空间分布,认为它们与不同的地质过程有关。大红峪组底部不整合面是早期裂谷盆地演化为被动大陆边缘的记录,属于裂解不整合面性质;高于庄组底部和杨庄组底部的不整合面是海平面变化造成被动大陆边缘内部高地沉积间断和海岸超覆沉积的结果;铁岭组顶部不整合面可能与弧后环境发生挤压抬升有关;下马岭组沉积后的抬升可能是相邻大陆地块碰撞作用的产物。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代层序中不整合面的形成与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和裂解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论海州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江苏省区调队将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锦屏组与朐山组之间的不整合命名为海州运动。代表早元古代与中元古代之间的一期区域构造运动(表1)。锦屏组与朐山组之间的接触关系,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问题。其争论焦点在锦屏组底部的砾石成因问题。一种意见认为锦屏组底部的砾岩不是底砾岩,而是注入片麻岩或是混合岩化注入体经挤压而形成似砾状外形,两者之间不存在不整合面,是整合接触;另一种意见认为锦屏组底部砾岩是底砾岩,它与下伏朐山组混合花岗岩之间存在有沉积间断的标志,两者呈不整合接触。现在多数人同意后一种意见。根据近几年在这一带工作所取得的大量资料,并结合以往工作取得的成果,认为后一种观点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2.
底质不连续面是沉积作用中断时所形成的一种地层界面。根据底质的粘结程度可将底质不连续面划分为两大类:固底不连续面和硬底不连续面。固底不连续面中的简单停积面依靠沉积序列的变化来识别,界面上、下的生物地层带是连续的;而复成停积面上、下的生物地层带不连续。在硬底不连续面中,硬底的上、下地层属于同一个沉积体系,而继承性岩底的上、下地层则属于不同的沉积体系,其间发生过重大的沉积间断。根据底质控制的Glossifungites遗迹相和Trypanites遗迹相可以有效地识别各类不连续面并解释其成因。三种类型的不连续面具有层序地层学意义:①侵蚀性不连续面,包括低水位侵蚀面(LSE)和海进侵蚀面(TSE);②无沉积间断面;③沉积性不连续面(凝缩段)。  相似文献   

13.
等时性地层界面是组成沉积盆地成因地层格架的主要构件之一。按其成因不同可划分为4类;侵蚀不整合面、无沉积的间断面、火山活动标记面和相转换面。正确地鉴别地层界面的性质和成因,对成因地层对比和建立盆地成因地层格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蓟县县城以北,从景儿峪至下营一带,出露元古界至下古生界的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它是我国震旦系的标准剖面。蓟县的震旦系为巨厚沉积,总厚近一万米,接触关系清楚。关于蓟县震旦系的划分,经过前人的研究,多数意见认为分为青白口群、蓟县群和长城群三个群。由于府君山组之下有微角度不整合,但在燕山、太行山等地区也可以见到明显间断。一般认为府君山组之下的间断面,是蓟县运动所形成的微角度不整合,应作为寒武系与震旦系的分界,把景儿峪组、下马岭组划入震旦系的上部。震旦系的下限是常州村组,与下伏地层为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燕山运动后,所形成的山脉遭受风化侵蚀破坏,其风化产物沉积于山前或山间盆地中而成第三纪的红色岩层,其分布极广。此种岩层受水流侵蚀后,造成现今的河谷。第三纪红色岩层的特点是:岩相变化剧烈,尤以山麓及湖盆边缘为甚,所含盐类成分高,胶结疏松。因此这种岩层沉积区易被侵蚀而成盆地,部分亦有保  相似文献   

16.
(一)漏水岩层情况简述:工作地区所分布的地层为二叠纪地层,在乐平煤系的上下部接触地层均为厚层石灰岩(茅口与长兴灰岩),因而大部分钻孔穿过煤系,及其上下层的长兴和茅口灰岩,但这两层岩石受地下水常期侵蚀,形成“喀斯特”构造,溶洞裂隙发育完善,因而钻孔漏水严  相似文献   

17.
魏翔  王硕  陈国超  高坡 《世界地质》2011,30(4):573-578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经对比,长江中下游大多数地区的泥盆系五通组与石炭系黄龙组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为假整合接触关系。两组岩性差异较大,五通组主要为陆相碎屑沉积,而黄龙组为碳酸盐岩。泥盆系五通组与石炭系黄龙组之间的不整合界面是构造薄弱面,利于成矿元素的聚集,是成矿带内主要的容矿层位,该层位应是今后深部找矿的重要层位。  相似文献   

18.
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老一辈地质学家就曾对四川华蓥山地区作过一些地质调查,其中比较系统的研究是在1948年,黄汲清先生等对二迭系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同时对上二迭统的上、下界线也曾提出假整合接触的论点。解放后,随着煤田、石油等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对二迭—三迭系接触关系提出两种不同看法:其一,认为二迭—三迭系的接触关系是连续沉积的整合接触;其二,坚持二迭—三迭系两者之间为平行不整  相似文献   

19.
与金、黄铁矿、少量其他金属硫化物、重矿物和碳氢化合物共生的晶质铀矿矿床,产于四个相互不整合的前寒武纪岩系的礫岩中。含矿礫岩常产于沉积间断面上,或者在区域不整合面上。区域变质作用使礫岩原来的一些组份及其间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在礫岩基质中,在金属矿物和其他构造间有复杂的连生,有侵蚀和交代现象,就象在热液成因的金属矿床中一样。矿石的分布与断层和其他交错构造无关,但与沉积特征有紧密的关系。本文提出了一些实际证据,表明在礫岩沉积过程中或者在其沉积之后立即发生了铀和金的成矿。  相似文献   

20.
张文波 《地质论评》1959,19(4):183-186
沉积矿产(包括煤、铁、锰、铝、磷)在沉积岩系中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寻?什么层位最有利于沉积矿产的聚集?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中心。 (一)我国几种主要沉积矿产在沉积岩系中分布的实例笔者发现我国几种主要沉积矿产多分布于沉积岩系或岩层下邻接不整合或假整合面的层位中,至于沉积岩系中部和上部的矿产,在质量和厚度上一般均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