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钾霞石快速溶胶-凝胶法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氨水调节pH值,正硅酸乙酯-硝酸铝-硝酸钾-乙醇溶胶在5~12min内快速形成凝胶,最佳胶凝条件为:H2O/TEOS=25,EtOH/TEOS=4,pH≈9。干凝胶在862℃晶化热处理3h制备得到纳米级钾霞石粉体。合成钾霞石粉体一次粒子粒径约50nm,团聚后的二次粒子粒径5~20μm,平均孔径11.2nm,孔径呈双峰分布,属于中孔材料,可用作催化剂助剂。  相似文献   

2.
为处理钾长石水热制备钾霞石所产生的碱性滤液,本文采用水热法,考察了氢氧化铝溶解时间、晶化时间、晶化温度、水碱比对钾霞石产率和白度的影响,并对合成钾霞石物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钾霞石的最佳条件为,氢氧化铝溶解时间为1.5 h,晶化时间为4 h,晶化温度280℃,水碱比为1.8。XRD结果表明,产物为钾霞石粉体。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Al(OH)3中的Al在水热条件下进入到Si—O骨架中形成了Si—O—Al官能团,从而印证了钾霞石的合成。差热分析结果表明,合成钾霞石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氮气吸附结果表明,合成钾霞石比表面积为5.18 m2/g,平均孔径为32.98 nm。实现了钾长石水热制备钾霞石所剩碱性滤液的资源化利用,并为钾长石水热制备钾霞石提供了一种母液循环的思路,使水热制备钾霞石工业化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3.
矿区高岭土严格受岩性和地层层位控制。矿石含矿率高。质量好,矿物组成主要为高岭石和石英,其次有伊利石,高岭石为自形的假六方片状晶体,有序度高,晶体粒度细,伊利石多属边界圆滑的等度片状晶体。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原始的沉积阶段和成岩改造阶段,为“沉积改造”成因。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作者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在5Kbar压力下的霞石(Ne)-六方钾霞石(Ks)-石英(Qz)三元系和霞石-六方钾霞石二元系;在一个大气压和过冷却条件下的透辉石-钙契尔马克分子体系及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体系,同时根据相图中物相的特征,结合岩浆的形成作用,开展岩石成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1.实验方法;高压实验在内加热高压釜中进行,高温炉由白金丝或钼丝制成,利用氩气作压力介质,样品座的两端均有热电偶  相似文献   

5.
以水镁石为原料,与盐酸反应制得氯化镁,然后将氯化镁和氨水碱溶液在室温下反应得到氢氧化镁,再通过水热处理制备出了超细、高纯的氢氧化镁颗粒,通过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制得氢氧化镁颗粒的晶相、形貌和颗粒尺寸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水热处理温度、填充度和搅拌速度对氢氧化镁晶体的晶相和颗粒尺寸有显著的影响,升高温度有助于改善颗粒的晶形和分散性、并减小颗粒的尺寸,较高的填充度有利于六方片状颗粒的生成,当填充度为40%,搅拌速度为400 r/min,水热处理温度为150℃时,制备出了半径约100~250 nm,厚度为10~100 nm,晶形完整,分散性好、大小均一的六方片状超细、高纯的氢氧化镁颗粒。  相似文献   

6.
利用菱镁矿尾矿制备纳米级片状氢氧化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高翔  王柏昆 《地学前缘》2008,15(4):142-145
为了对菱镁矿尾矿进行综合回收利用,文中对利用菱镁矿尾矿制备纳米级片状氢氧化镁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菱镁矿尾矿的煅烧、与硫酸反应制备硫酸镁以及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工艺和性能表征,成功制备了原始粒径为纳米级、颗粒呈片状的氢氧化镁粉体。利用轻烧镁粉制备硫酸镁溶液的工艺是将轻烧镁粉与水配制成浆料,然后与酸进行反应。反应后控制体系的pH值在5~6,然后进行过滤。制备氢氧化镁的工艺条件为:Mg2+初始浓度为22.75g/L,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5min,原位表面改性剂为钛酸酯偶联剂YB-502,用量为氢氧化镁质量的1.5%。制得的氢氧化镁结晶情况良好,为片状纳米粉体,其片径100nm左右,片厚10nm左右。氢氧化镁的二次颗粒粒径为d50=0.95μm,d97=3.53μm。  相似文献   

7.
刘贤华 《岩石学报》1990,6(3):53-64
尚志中新世富碱的钾质系列玄武岩为白榴霞石岩、橄榄霞石岩、霞石碧玄岩和橄榄碧玄岩。岩石中似长石矿物大量出现,霞石和白榴石可以共存。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不相容元素的特征表明形成白榴霞石岩、橄榄霞石岩、霞石岩碧玄岩和橄榄碧玄岩的地幔熔融程度越来越高。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模拟计算表明,霞石岩岩浆为上地幔岩2~4%的熔融,碧玄岩为上地幔橄榄岩5~8%的部分熔融;这些岩浆形成时的温压条件为:霞石岩的T=1410~1430℃,P=22~23×10~8Pa;碧玄岩的T=1380~1430℃,P=20~23.5×10~8Pa。  相似文献   

8.
在37℃时,配制了与人体血液等钙磷比的模拟体液(SBF),在不同pH值下合成了含钙磷酸盐。通过X射线电子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磷酸盐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H=5.9时,能生成晶型较完好的磷酸氢钙(DCPD)、磷酸八钙(OCP)和羟磷灰石(HA)的混合物,其中DCPD片状晶体长约10μm,宽约3μm;OCP片状晶体长约200 nm,宽50~100 nm;HA棒状晶体长约200 nm,宽约10 nm,HA柱状晶体长40~50 nm,宽约20 nm。pH=5.9~6.4时,HA晶体的长径比随pH值增加而增大,晶体沿c轴生长。pH6.4时,产物为HA,且其长径比随pH值的增加而减小。pH=5.9~8.9时,HA的结晶度随pH值增加而降低。实验时空气中的CO2溶入矿化液,形成的CO2-3能进入HA晶格,形成与生物成因成分特征相符的碳羟磷灰石。  相似文献   

9.
潘建强 《矿物岩石》1991,11(4):44-50
通过对浙江地开石矿物化学、XRD,IR,DTA,SEM,TEM及光学显微镜下特征研究表明,地开石矿物是具高结晶度,晶粒细小(1—3μm),呈薄假六方片状(纵横比7.5—9.0)、板片状及塔晶状的集合体,易剥离成单片。矿物杂质含量少,不含高电荷密度矿物,Fe_2O_3,TiO_2等有害杂质含量低(小于0.5%)。这些性能赋予了纸张表面高白度、光泽度、平滑度、不透明度及良好的印刷性能。  相似文献   

10.
赵晓晨 《矿物学报》1989,9(2):183-186
大同地开石呈团块状、网脉状、充填在侏罗纪煤系地层“陷落柱”的岩堆孔隙和洞穴中,是一种成岩后生作用的产物,大多数地开石是在后生氧化作用下,由高岭石逐渐转化形成,而大同地开石却是在地下深处与大气隔绝的封闭的还原环境里形成。经扫描电镜观察,该地开石晶体大都呈假六方板状,轮廓明显,晶面体平整光滑,(010)和(001)晶面普遍生长良好,晶体堆垛疏松,无光滑平整柱面的塔品和六角柱聚合体。  相似文献   

11.
王力  周丽  张帅  王春垚  周文戈 《矿物学报》2021,41(2):139-149
重晶石(BaSO4)是自然界常见的硫酸盐矿物,它既可以作为矿石矿物供开采利用,同时也是热液矿床常见的脉石矿物.开展重晶石的水热合成实验对于揭示其形成条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重晶石的水热合成主要采用室温混合钡盐和硫酸盐溶液成核、后续加温生长的实验方法(室温混合-高温熟化生长法).为了更好地模拟重晶石的热液形成环境,本文开展了高温原位混合钡盐和硫酸盐溶液(高温原位混合法)而合成重晶石的探索性实验,并同室温混合实验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2种不同方法合成的重晶石晶体大小不一样,形貌截然不同.室温混合-高温熟化生长法合成的重晶石主要为近等轴的粒状晶体,而高温原位混合法合成的重晶石为长短轴比很大的树枝状.室温混合-高温熟化生长形成的重晶石,在室温成核阶段,成核温度较低,产生的晶格缺陷或空位少,有利于沿晶体构型生长,且在后续的高温熟化生长阶段,由于己有大量晶核形成,生长环境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过饱和度条件,晶体生长较慢,主要沿原有晶面生长,不发生定向生长,从而形成晶面发育良好的近等轴的粒状晶体;而高温原位混合形成的重晶石,高温下成核与生长近乎同时进行,没有足够的时间产生完美晶核,且晶核周围处于过饱和度相对于室温混合较高的环境,晶体择优生长,从而形成长短轴比很大的树枝状,并且与海底热液喷口因流体混合作用而形成的树枝状重晶石的形貌特征很相似.实验结果表明树枝状可能是重晶石在高温流体混合条件下形成的重要形貌标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板状绿柱石产于花岗岩云英岩化边部或晶洞壁的白云母-钠长石-绿柱石-水晶的矿物组合中,钠长石呈自形晶,绿柱石的洁净度与透明度相对较差。晶体测量表明,晶体的单形晶面发育依次为c{0001}→s{11 2-1}→p{10 1-1}→m{10 1-0}→v{21 3-1}、n{45 9-4}、a{11 2-0}。微分干涉显微镜(DIC)及扫描电镜(SEM)研究表明:各单形晶面上生长纹(微形貌)反映面网结构的对称性,c{0001}单形晶面上的六边形溶蚀坑(50~170μm)是由平行晶体C轴的各单形晶面生长层从晶体中心向外叠堆组成,层生长机理制约晶体生长全过程,平行双面(c)的生长层较薄(5~8μm)且较稳定,六方双锥(s)生长层较厚且圆滑,六方柱(m)生长层由晶体中心往外其厚度由厚逐渐变薄(12~20μm),台间隔由窄变宽。晶体溶蚀是从面网密度最大的c{0001}开始,溶蚀面积依平行双面(c)、六方双锥(s)单形晶面由大变小,六方柱(a)、复六方双锥(v、n)单形晶面因面网密度小而未受到溶蚀。据矿物共生组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测量与拉曼光谱(LRS)分析表明板状绿柱石是在中–高温(303℃)、过饱和度较大、成矿介质的钠长石化发育且热动力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形成,气液包裹体主要由H2O、CO2及微量CH4、N2组成,CO2及微量CH4、N2可能与碳酸盐围岩有关。  相似文献   

13.
广西南宁地区以维罗—淡坡矿区为主的球粘土产于新生代第四纪的更新统(Q3),曾由广西第四地质队详查证明为—大型矿床(探明储量2000多万吨)。经研究主要由无序高岭石组成,多为湖沼盆地胶体沉积假六方片状高岭石,尚未固结成岩或无重结晶有序化粘结性好,其粒度极细,平均0.94μm.故可塑性指数高达47~53,耐火度达1750~1790℃,其质量好,矿体平均高岭石含量89%~94%,比英美球粘土的高岭石的含量要高,储量大,易露天开采,实为中国球粘土之最,可与英、美所产大型优质球粘土矿媲美,特称其为世界级球粘土。该矿近年已由农民土法开采以用于耐火材料的生产,今后应大规模现代化开采,作为科技含量高的各种填料及涂料的原料以满足国内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丁欣  李建康  李胜虎  王娴 《地质学报》2016,90(5):873-878
花岗伟晶岩一般赋存了大量富晶体包裹体,扎布耶石(碳酸锂)是锂辉石中富晶体包裹体内的主要矿物之一,因此,扎布耶石的形成机制和温压条件对富晶体包裹体的捕获条件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通过热液金刚石压腔(HDAC)开展Li_2CO_3-H_2O体系的结晶实验,9组实验结果表明,扎布耶石的成核温度是550(±30)℃,大约在温度降低15℃后,晶体停止快速生长,而后缓慢生长直至在400(±50)℃完全停止生长。扎布耶石的生长主要集中在550~400℃,而与压力影响不大,处于锂辉石的稳定温度范围内,这佐证了富晶体包裹体中的扎布耶石可以是捕获流体直接结晶形成的晶体。扎布耶石开始结晶后经历了快速生长,导致包裹体内部压力降低,这可能是富晶体包裹体内存在方石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个旧碱性岩体主要的岩石类型有碱性正长岩和似长石正长岩,其中,似长石正长岩中出现大量似长石矿物霞石、方钠石和碱性暗色矿物。本文根据矿物成分及特征,将这些似长石正长岩进一步划分为黑榴霞石方钠正长岩、霞石方钠正长岩、霞石正长岩及方钠霞石正长岩4类。岩石地球化学结果表明,4类岩石的地球化学行为整体表现出过碱质岩的特征,K2O+Na2O含量很高,为钾玄岩系列,同时表现出钾质的特点。分异指数高,呈现高度分异演化特点。稀土元素变化大,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及Zr、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Ba、Sr大离子亲石元素,而P和高场强元素Ta、Ti亏损,同时Cr、Co、Ni含量非常低,具有中等的负Eu异常和微弱的负Ce异常。研究表明,似长石正长岩在岩浆演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特征,且岩浆起源温度较高,约为835℃,起源较深。个旧似长石正长岩为A型岩套A1亚型,结合构造判别图解,认为其可能来自角闪石或者金云母相矿物存在的富集地幔,形成于燕山晚期伸展的构造背景,岩浆在较高温度下高度结晶分异,并在侵位过程中伴随陆壳成分的混染。  相似文献   

16.
青蛤贝壳韧带的结构色及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XRD、热失重分析、反射光谱及高分辨FE-SEM对青蛤贝壳韧带的矿物组成,结构色及微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青蛤韧带由78%文石矿物,18%的蛋白质及少量的水组成,文石矿物呈纤维状,纤维的直径约138 nm,相邻纤维中心的间距约164 nm;2)韧带可呈现蓝,黄色结构色;3)韧带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特征,生长层的厚20μm~40μm,同一生长层中文石纤维长轴定向排列,而相邻层纤维长轴的定向不一致,并呈现一种新的结构类型“-交叉棱柱层”结构。再者,青蛤韧带中的文石纤维构成了一类特殊的2D准周期光子晶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油气储层中纳米孔首次发现及其科学价值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油气储层孔隙可分为毫米级孔、微米级孔、纳米级孔3种类型,常规储层孔隙直径一般大于1μm。北美地区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径范围为5~160nm,主体为80~100nm。在对中国非常规油气储层研究中,应用场发射扫锚电子显微镜与纳米CT重构技术,首次发现了小于1μm的油气纳米孔。其中,致密砂岩油气储层中纳米级孔隙以颗粒内孔、自生矿物晶间孔及微裂缝为主,喉道呈席状、弯曲片状,孔隙直径范围10~1000nm,主体为300~900nm;页岩气储层纳米级孔隙以有机质内孔、颗粒内孔及自生矿物晶间孔为主,孔隙直径范围5~300nm,主体为80~200nm。纳米级孔是致密储层连通性储集空间的主体。纳米级孔隙系统的发现,改变了微米级孔隙是油气储层唯一微观孔隙的传统认识,为认识常规油气局部富集,非常规油气连续聚集的地质特征、研究连续型油气聚集机理、增加资源潜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热处理Mg/Al-LDH结构演化和矿物纳米孔材料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层状双氢氧化物(LDH)是自然界不常见的矿物,然而却是易于合成的重要材料。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Mg/Al-LDH热处理结构演化。结果表明,对于层间阴离子主要为碳酸根的Mg/Al-LDH,在400~800℃之间形成镁铝固溶体似方镁石结构氧化物。在层状双氢氧化物脱出结构水形成氧化物的过程中,产生2~3nm的纳米孔隙,但仍保留原来LDH片状晶体假象形貌,并继承原来的晶体结构取向。煅烧形成的具有似方镁石结构的氧化物可以重新水化形成新生LDH,但重新水化形成的LDH结晶度比原来的LDH结晶度低,这一过程可以导致微米和亚微米颗粒LDH趋于纳米化,并产生纳米粒间孔隙。温度高于1000℃时似方镁石结构氧化物进一步相变为尖晶石结构氧化物和方镁石复合物相,其中的方镁石可以水化为水镁石并且可以酸溶去除,相转变形成的尖晶石呈现纳米多晶并存在纳米粒间孔隙。这一发现为利用矿物相变原理制备廉价似方镁石结构纳米孔材料、LDH结构纳米孔材料和尖晶石结构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伊海生  宋天锐 《沉积学报》1988,6(4):130-136
徐州煤田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地层底部粗粒石英砂岩中,发现了晶体沿a轴方向延伸的假六方板条状粘土矿物。扫描电镜观察到清晰的单体形态轮廓,片体长一般约25μm,最长达40μm,宽约4μm,长宽比为6∶1-10∶1板条状片体面对面叠置成“书册”状集合体,聚集在砂岩孔隙中。薄片光性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为地开石。这种特殊形度的地开石是从孔隙沉淀中直接沉淀的。缓慢地结晶速度是地开石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应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差热热重等分析手段对高山寿山石进行了主矿物的研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高山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迪开石,其主要衍射峰为0.412 4 nm、0.379 9 nm和0.232 6 nm,测得其结晶度指数介于1.29~1.4,分析认为高山石为结晶度中等的有序迪开石.红外光谱图中,高山石的高频区出现3 696.39 cm-1,3 652 cm-1和3 620.35 cm-1的吸收峰,是典型的迪开石羟基吸收带分裂形成的3个吸收峰.差热热重实验分析也证实了高山寿山石的主矿物种属.另外,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高山寿山石以细鳞片状和假六方板状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