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南地区加里东期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福光  许效松  万方  陈明 《地球学报》2001,22(5):425-428
华南地区从震旦纪至早古生界经历了从洋盆的形成、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在扬子陆块的东南边缘构成了2次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一次为震旦纪;另一次为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从中奥陶世至志留纪末,华南洋关闭、形成前陆盆地系统。它由前陆推覆体、前陆前渊、前陆隆起和隆后盆地4部分组成。前陆推覆体细分为根带、中带、前锋带。随着推覆体的上叠式的逆冲,形成外前渊盆地(钦防一带)和内前渊盆地(湘西、黔东南)。当前陆推覆体向克拉通推进时,前陆隆起也逐渐向后退。此带表现出一个海平面相对上升的过程,形成碳酸盐缓坡。随着推覆体进一步逆冲,前缘隆起继续隆升,且露出水面,使其后的隆后盆地转变为半局限环境。晚志留世末,前陆盆地回返,海水从东向西逐渐退出扬子大陆。  相似文献   

2.
右江三叠纪弧后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早二叠世后由干软防海槽褶皱成山及金沙江—哀牢山俯冲消减带的形成,使右江地区东部软防褶皱带前缘形成前陆盆地,广大西部滇黔桂地区形成弧后边缘海盆地.弧后盆地经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扩张裂陷,有较强火山活动,以基性熔岩流及安山质火山碎悄流沉积,具有初始洋壳化性质;中三叠世强烈蚴陷,以陆源碎屑浊流沉积为主,中三叠世末广大地区回返褶皱成山,盆地向西推移,晚三叠世形成狭窄的北东向萎缩坳陷盆地,卡尼期末充填隆起,盆地关闭。右江弧后盆地的关闭经历了突变式回返褶皱和渐变隆起上升两种不同的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陆碰撞造山带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往往形成不同成因类型的周缘前陆盆地 (系统 )。根据对几个典型大陆造山带的研究 ,我们把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分为陆 -陆拼接和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 (陆内俯冲 )两个阶段 ;早期陆 -陆拼接阶段直接在俯冲板块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形成的前陆盆地称为“原前陆盆地” ,后期大规模陆内逆冲 -推覆 (或陆内俯冲 )阶段在俯冲板块内部形成的前陆盆地称为“远前陆盆地”(它比原前陆盆地距主缝合带远 )。原前陆盆地和远前陆盆地是同一大陆碰撞造山带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产物 ,是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周缘前陆盆地 ,它们构成了同一大陆造山带的双前陆盆地 ,而不是传统概念的单一成因类型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4.
前陆盆地的识别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杜小弟  左权 《世界地质》1994,13(3):11-14
前陆盆地的识别及形成演化杜小弟,左权,刘万洙(能源地质系)(博物馆)(能源地质系)0前言前陆盆地是介于褶皱山系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其组成三要素是:褶皱山系、克拉通和盆地,缺一不可,典型实例是环绕瑞士阿尔卑斯山的磨拉石盆地。前陆盆地这一概念是D...  相似文献   

5.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96,自引:14,他引:8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其沉积和构造特征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性质.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开始形成于吉迪克组沉积早期(距今25Ma),叠置于晚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之上,是始新世末印度-西藏碰撞的远距离构造效应所致.其中的前陆逆冲带是由浅部和深部两个层次的构造组成的,其构造特征具有不一致性和不协调性.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内的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都是伴随着中新世以来的造山运动形成的,由山前向盆地以背驮式渐次连续扩展,自渐新世晚期一直持续到现在.印度-西藏碰撞作用引起的陆内俯冲及壳内拆离-缩短作用是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和地球动力学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52  
陈发景  冉隆辉 《地球科学》1996,21(4):366-372
讨论了前陆盆地的时,空分布,将前陆盆地划分为4种类型:(1)周缘前陆盆地;(2)弧后前陆盆地;(3)类前陆盆地;(4)再生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具有下列成因特征;(1)沉隆中心与沉积中心不一致;(2)沉降曲线呈陡,缓,陡三段,与伸展盆地明显不同;(3)前陆盆地沉积物遭受挤压变形,随后发育负反转盆地,前陆盆地的形成与周缘造山带有关,盆地沉积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前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是大陆岩石圈对褶皱  相似文献   

7.
滇黔桂地区印支期构造特征及前陆盆地形成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运用板块构造活动史观、沉积古地理、盆地分析等新的技术思路, 以构造演化为主线, 通过大轮廓的区域地质分析, 突出三江-钦防特提斯多岛洋构造环境下, 形成众多前陆盆地沉降带的成因机制和演化特点。经过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洋的扩张—消减等板块活动的巨大影响, 进入印支期构造发展阶段, 沿三江-钦防特提斯造山带一线分布的兰坪-思茅、楚雄、南盘江、十万大山等盆地在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上, 先后进入弧后—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形成巨厚的前陆沉降带含油气建造。  相似文献   

8.
杨山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位于桐柏-大别山北麓,它具有明显的前陆盆地沉积特点,由早期(D2?—C1)的复理石建造到晚期(C1—P?)的磨拉石建造;古生物地理分析表明其与华北、扬子陆块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间不可能有古洋盆的存在,因而它应当是桐柏一大别造山带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前陆盆地。杨山晚古生代前陆盆地的形成说明,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陆-陆碰撞起始于晚泥盆世之前(S3—D2),而桐柏-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事件则可能代表一次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北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是研究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弧-陆碰撞事件沉积-构造响应的理想场所。目前对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构造属性、结构以及演化历史仍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露头区典型剖面观测结果和覆盖区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沉积充填整体表现为南厚北薄、顶底均被区域性不整合面所限定的楔状沉积体;由北向南可以划分出局限沉积环境的坳陷带、持续抬升的隆起带和局限浅水-海相深水-陆相冲积扇环境的盆地带。结合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大地构造属性及演化历史分析,得出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是与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弧-陆碰撞事件相关的周缘前陆盆地,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演化:(1)冶里-亮甲山期,前陆盆地初始挠曲阶段;(2)马一-马五期,前陆盆地结构成型阶段;(3)马六-平凉期,前陆盆地快速沉降阶段;(4)背锅山期,前陆盆地快速充填阶段。此外,该周缘前陆盆地具有经典前陆盆地的四元结构:褶皱冲断带位于包括渭河地堑在内的西安-宝鸡一带,前渊带呈近东西向展布于岐山-富平一带,前缘隆起带位于庆阳-运城一带,隆后坳陷带大致位于延安-榆林-绥德一带,呈不规则的椭圆形。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查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性质、结构与演化历史,还为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弧-陆碰撞事件提供了盆地内部的地质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10.
右江盆地演化与层控矿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允孚  刘文均 《地学前缘》1995,2(4):237-240
右江盆地演化与层控矿床曾允孚,刘文均(成都理工学院,成都,610059)位于桂、黔、滇三省毗邻地区的右江盆地,以其特有的沉积构造演化历史,受到我国地质学家的关注,被称为右江印支褶皱带或右江再生地槽。实际上,右江盆地是以钦防残余海槽为东界,南邻哀牢山-...  相似文献   

11.
《地学前缘》2017,(4):284-293
依据现有的地震、钻井和野外地质资料,综合前人关于台湾地区板块相互作用、区域大地构造、岩浆活动、弧-陆碰撞过程、沉积盆地、层序地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台湾地区弧-陆碰撞过程中的盆地特征及演化规律,认为约15 Ma以吕宋岛弧带为主的弧-陆碰撞对盆地样式和盆地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自东向西,分别形成海沟、沟-坡盆地、弧前盆地、弧内盆地和弧后海相前陆盆地。弧后海相前陆盆地为台湾碰撞带最大的沉积体系,是前陆盆地发育的早期阶段,之前还经历了陆缘断陷盆地阶段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阶段。研究区沉积物从源到汇的搬运过程中,盆地的沉积与构造之间的时间存在明显滞后。9~6 Ma期间,吕宋岛弧形成;晚上新世(3 Ma),台湾海相前陆盆地的沉积环境、沉积相、物源等才发生显著变化,沉积物源方向由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期的向SE倒转为向SW,盆地沉积与构造运动之间滞后时间长达3~6 Ma,远大于一般认为的0.1~1 Ma。沉积物沿年轻造山带走向搬运、基底沉降导致近物源区粗碎屑物质的沉积、整个搬运体系中沉积物的局部保存与释放等因素可能是导致时间滞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采用沉降分析的"反剥法",建立了三叠纪右江盆地的构造沉降曲线.该曲线具有4个较清楚的代表沉降加速的坡折,这说明在三叠纪华南板块南缘上曾发生过4次明显的构造负荷的叠加过程,这些坡折之间的构造沉降曲线较平缓,说明主要是热沉降造成.通过对盆地沉降史的定量分析和沉积特征研究,认为华南板块南缘在晚二叠世末期开始由离散边缘转为汇聚边缘,右江盆地也随之从裂谷盆地转为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阶段(晚二叠世长兴末期-中三叠世安尼初期,即251~239 Ma)为初始沉降和非补偿充填阶段;中期阶段(中三叠世安尼早期-晚三叠世卡尼早期,即239~225.5 Ma)主要以浊流沉积充填为特征,并伴有盆缘隆起的形成,且从早到晚盆地沉降中心自南向北推进,而盆缘隆起则由北往南位移;晚期阶段(晚三叠世卡尼晚期-瑞替期,即225.5~210 Ma)盆地由深变浅,并最终被陆相磨拉石沉积覆盖.  相似文献   

13.
张东旭  程彧  董铭 《甘肃地质》2003,12(2):31-37
礼岷前陆盆地经历了早期深海—半深海的复理石沉积阶段和晚期陆相磨拉石沉积阶段。该盆地在成盆及盆山转换过程中在其前渊、隆后盆地以及褶皱冲断带内形成了Au、Ag、Pb、Zn、Cu、Mo等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4.
丘元禧  梁新权 《地质通报》2006,25(3):340-347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大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云开复式背斜带,古博白前缘凹陷形成于其东南侧.第二幕(北流运动)使云开复式背斜向西北推进,前陆盆地亦向西北侧迁移.第三幕(广西运动)使云开大山继续褶皱隆起,早印支运动(东吴运动)使钦防海槽褶皱成山,并在其北西侧形成前陆盆地.晚印支运动,广西大容山地区褶皱隆起,此时的前陆盆地已迁移至现今十万大山的东南边缘,奠定了十万大山盆地现今构造轮廓的基础.进入燕山期,随着桂东南逆冲推覆构造前缘不断地向NW方向扩展,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前陆盆地也不断地向NW方向迁移.进入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本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原来的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变为NE-SW挤压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5.
礼岷前陆盆地经历了早期深海—半深海的复理石沉积阶段和晚期陆相磨拉石沉积阶段。该盆地在成盆及盆山转换过程中在其前渊、隆后盆地以及褶皱冲断带内形成了Au、Ag、Pb、Zn、Cu、Mo等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6.
前陆盆地类型及褶皱-冲断层样式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刘和甫 《地学前缘》1995,2(3):59-68
Dickinson正式引入前陆盆地这一术语并提出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两种成因类型。根据中国西北部盆地的构造位置,笔者又提出再生前陆盆地和分割前陆盆地两种类型。按前陆盆地中褶皱-冲断层关系可以分出系列褶皱-冲断层样式:从断弯褶皱、断展褶皱到断滑褶皱。褶皱-冲断层样式的发育决定于最初为应力轨迹所切割的不稳定面,而确定应力轨迹的主要因素是埋藏深度和区域构造作用。因此断滑褶皱大多数发育在地下浅处,而断弯褶皱主要发育在地下较深处。  相似文献   

17.
扬子周缘前陆盆地演化及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立国  刘和甫 《地球科学》1996,21(4):433-440
扬子周缘前陆盆地的形成是扬子陆块周缘多次裂解,增生过程的产物,其形成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O3-D)为碰撞型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晚期(T3-Kz)为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构成了复合叠加的前陆盆地,碰撞型前陆盆地的形成代表一个从洋壳消碱直至闭合的演化旋回,一般具有:代表早期俯冲造山作用所残留的蛇绿岩,混杂堆积带;代表碰撞早期形成的复理石前陆盆地;代表碰撞后期的磨拉石前陆盆地,因而剖面上具有双  相似文献   

18.
前陆盆地类型及褶皱-冲断层样式   总被引:44,自引:8,他引:44  
Dickinson正式引入前陆盆地这一术语并提出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两种成因类型。根据中国西北部盆地的构造位置,笔者又提出再生前陆盆地和分割前陆盆地两种类型。按前陆盆地中褶皱-冲断层关系可以分出系列褶皱-冲断层样式:从断弯褶皱、断展褶皱到断滑褶皱。褶皱-冲断层样式的发育决定于最初为应力轨迹所切割的不稳定面,而确定应力轨迹的主要因素是埋藏深度和区域构造作用。因此断滑褶皱大多数发育在地下浅处,而断弯褶皱主要发育在地下较深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天山南缘盆山构造转换解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李向东  王克卓 《新疆地质》2000,18(3):211-219
在西天山南缘,天山造山带向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盆山过渡,是以前陆褶皱冲断构造形式向库车一拜城前陆盆地渐变,表现为一系列褶皱冲断组合的构造样式。根据独库公路南段构造变形分析,可组合成6个部分:库尔干一铁力买提达坂根带褶皱系、南天山南缘逆冲断裂带、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带、前陆双冲褶皱构造带、前陆隐伏逆冲前缘构造带、沙雅一轮台前缘叠加变形构造带。前陆盆地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晚二叠一早三叠世、中三叠世一侏罗纪、白垩一  相似文献   

20.
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盆山结构与冲断带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受西昆仑山造山带南北向挤压和帕米尔弧形构造带向北突进的影响,导致盆山结构与盆地冲断带构造变形在平行造山带方向表现出明显差异。本文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系统研究了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盆山结构与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认为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盆山结构表现为西昆仑造山带向北大规模冲断,盆地区挠曲沉降,前陆地区发育宽的褶皱冲断带,冲断带前锋已扩展至捷得背斜一线,褶皱冲断带与前渊坳陷存在大范围重叠。盆地东段的褶皱冲断带在纵向上可以分为基底卷入变形带、滑脱变形带。山前第一排变形带受多期构造叠加影响,产生横向变形的分异:西段柯东段早期为构造楔形体变形形成的背斜构造,后期被甫沙–克里阳右行走滑断裂改造,剖面呈现复杂的变形特征;东段克里阳段构造变形以早期的逆冲推覆为主。结合生长地层与磁性地层分析,冲断带的变形总体表现出前展式的构造变形特征,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开始形成柯东构造带;随后变形向北传播,在上新世早中期形成柯克亚构造带;至早中更新世晚期,构造变形扩展至固满–合什塔格构造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