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因不同陆源耗氧有机物组成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差异,单一表观降解模式难以满足近海水环境管理中对耗氧有机物浓度准确模拟计算的问题,选择山东省近海典型陆源污染来源,通过实验室受控培养实验,研究不同来源耗氧有机物(以COD表征)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降解动力学规律。结果显示,耗氧有机物的降解基本符合准一级动力学规律,即先快后慢最后趋于稳定的降解规律,且不同陆源耗氧有机物降解速率常数及生物可利用性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中,纺织印染厂来源耗氧有机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最大,约为92%,其次为污水处理厂和小清河来源,而虞河和啤酒厂来源最小;啤酒厂来源耗氧有机物降解速率常数最高,约为0.40d~(-1),其次为污水处理厂来源,而小清河、虞河以及印染厂来源最低。根据降解速率常数的不同,可以将不同来源的耗氧有机物分为四类:食品工业源(啤酒厂)生物可利用组分,城镇生活源(污水处理厂)生物可利用组分,河流综合源(小清河、虞河和印染厂)生物可利用组分以及难降解组分。污水处理厂来源耗氧有机物培养实验结果表明,耗氧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常数随温度的升高及搅拌速率的增强而增大,生物可利用性则随水动力条件的增强而增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水环境管理中水质模拟计算准确性提供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2.
有机物在河口区迁移转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陆地径流与海水的交汇区域,河口区有机物的迁移、转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有机物进入河口可能通过吸附与解吸、降解、挥发及生物富集等过程进行迁移和转化.本文对河口区有机物的不同迁移转化途径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夏季珠江口沉积物中营养盐剖面分布和界面交换通量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通过对夏季珠江口区域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剖面分析,调查了营养盐含量分布和特征,探讨了有机物的降解特性、营养盐的底部通量估算和作用.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以高含量铵盐为主要的存在形式,沉积物中有机物的降解反应主要在厌氧状态下进行,底部水体铵盐的增加来源于底部沉积物有机质的降解释放,而且对水体的营养盐循环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作为长期碳汇,海洋沉积物中埋藏的大量有机碳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有机碳从海洋输出到沉积物中后,在沉积物中还要经历有氧降解和无氧降解。有机物降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有机物本身的分子结构和组成种类;氧化还原状态;有机物所附着的基质;温度、压力、盐度等物理环境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研究沉积有机碳的含量及埋藏量变化首先需要校正降解对沉积有机碳含量的影响。降解模式是定量估算降解对沉积有机碳的影响的一个主要手段。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影响沉积有机碳降解的因素,对降解模式的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未来降解模式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山东半岛东北岸近海是黄河入海泥沙向外输送的主要通道和重要沉淀区,探讨该海域沉积物中木质素的分布特征和有机物来源,对理解其中记录的环境演变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稳定同位素(δ13C),并结合木质素及其特征参数,研究了其中有机物的来源,以及木质素的分布、植被来源和降解程度.结果表明,海源有机物是山东半岛东北岸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有机物的分布特征受河流输入和海洋环流的共同影响.被子植物草本和木本组织是木质素的主要植被来源,酸醛比值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木质素都经历了较高程度的降解.  相似文献   

6.
将已知浓度的污染物石油烃加入到取自大亚湾大鹏澳天然海水中,进行污染物自净能力实验室模拟试验,探讨了各种条件下微生物对有机物降解的影响,用有机物浓度、ATP、DO、BOD5、COD描述了有机物的降解过程。根据实验结果,得出BOD5和ATP可用来指示降解过程中微生物量的变化;此外,在一定条件下,石油烃的生物降解一级反应方程可描述为OIL=17.442e^-0.1949d。  相似文献   

7.
Fenton 试剂降解壳聚糖废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分析实验 ,研究了 Fenton试剂降解壳聚糖制备废液过程中各影响因子的作用机制 ,初步得出了其最佳作用范围。通过正交匹配实验 ,确定了最佳操作条件为 :初始 p H=2 .5,终了p H=1 0 ,1 0 g Fe/ L的 Fe2 溶液 1 5m L,30 % H2 O2 2 m L,t(搅拌 ) =80 min,t(静置 ) =8h,T=348K,经验证 COD去除率达到 58.91 %。在常温下 ,利用紫外扫描法简单分析了 Fenton试剂对醋酸钠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效率 ,达到了 1 6.39%。  相似文献   

8.
厦门西海域有机物污染预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考虑生化降解的二维非保守有机物污染预测模型,在潮流场和浓度场的求解过程中采用欧拉-拉格朗日的插值方法,提高了计算精度,较好地预测了厦门西海域的各种排污条件下的有机物污染场.为厦门市海洋环境容量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SA)为包埋载体,并添加沸石粉、碳源,对2株分离自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的有机物降解菌(菌株编号分别为CD、DB11)的包埋法固定化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比较了固定化后有机物降解菌及不同形式细菌制剂对主要水质参数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固定化小球在添加碳源后能显著提高菌体对COD、NH_4~+-N和NO_2~--N的降解率(P0.05)。在本研究条件下,可溶性淀粉、细菌数量和沸石粉比例分别为12.5%、10~9cfu/g、1.5%时,固定化菌株CD对氨氮的降解率最高。与游离复合菌体相比,固定化复合菌对COD、NH_4~+-N和NO_2~--N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62.4%、65.5%、62.2%,降解率则分别提高了17.5%、13.0%和12.8%。向养殖废水中添加沸石粉吸附的菌剂后,对COD、NH_4~+-N、NO_2~--N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1.03%、8.89%、17.5%,添加固定化微生物小球菌剂后,对COD、NH_4~+-N、NO_2~--N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4.92%、18.54%和16.53%。因此,以PVA、SA作为载体添加沸石粉和碳源对菌体进行包埋的技术在刺参池塘养殖的水质和底质环境修复实践中可能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秋季表层海水pCO_2分布及水-气界面通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11月31日在胶州湾走航连续观测所得pCO2数据,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胶州湾海域pCO2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秋季胶州湾表层海水pCO2实测值在315~720μatm之间,平均值为423μatm。东部海域由于有机物降解及李村河水输入的影响表现为大气CO2的源;西部海域由于浮游植物活动的影响为大气CO2的弱汇区;湾中部水交换较好的海域,浮游植物活动和有机物降解共同影响着pCO2的分布。总体来说,秋季胶州湾表现为大气CO2的弱源,海-气界面CO2交换速率在-5.94~23.15 mmol.m-2.d-1之间,平均值为2.87 mmol.m-2.d-1,由此可估算出秋季胶州湾可向大气释放940.74 tC。  相似文献   

11.
辽河口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辽河口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多环芳烃(PAHs)及脂肪酸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来源有机物在芦苇湿地的埋藏和降解规律.土壤样品采集于2009年3月,研究发现,有机碳含量范围为0.3%~9.3%,石油烃含量范围为19.04~482.31mg/kg(干重)之间,LAS含量范围为0.84~19.28mg/kg(干重),PAHs含量范围为2.59~4.40 mg/kg(干重).总脂肪酸含量范围为5.72~190.69mg/kg(干重).表层有机碳含量丰富,来源广泛.辽河油田不同年代的采油环保措施可能是芦苇湿地土壤中石油类聚集量多寡的主要因素,芦苇根际的调控调节作用和微生物的选择性降解也对土壤石油类化合物分布起到重要作用.LAS含量从土壤表层向下迅速降低了67.0%,是所研究有机物中降解最迅速的一种.PAHs自表层至底层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细菌是辽河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在次表层以下,细菌生产所利用的有机碳主要来自现场的生产.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浸渍-还原法;在不同Cu2+/Ti4+摩尔比下制备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UV-DRS)等手段对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可见光照射下,研究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对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结果表明,氙灯照射下,TiO2/Cu2O复合光催化剂与单纯的纳米TiO2 (P25)相比,光催化降解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Cu2+/Ti4+摩尔比1∶2时制备的TiO/Cu2O复合光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光催化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3.
河流是有机物从陆地向海输送的重要纽带。研究河流沉积环境中有机物的来源、贡献和分布情况,对于评估陆源有机物的碳循环以及反演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济南段的柱状沉积物为例,利用碱性CuO把木质素氧化分解为不同的单体并通过GC-FID测定,初步探讨了木质素的垂直分布特征和有机物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木质素的含量Σ8(mg/10gds)的变化范围0.0029~0.60mg/10gds,其Σ8的值整体较低,少数值几乎接近检出限,可能与黄河含沙量大,砂质颗粒物的有机质本身含量较低有关,同时低Σ8很好地揭示了沉积物样品的贫有机质特征;木质素的植被参数S/V和C/V表明其母源植被多以被子植物的叶或草为主,部分区段掺杂着裸子植物草本组织。其降解参数(Ad/Al和P/(V+S))则揭示了木质素经历了中高程度的氧化降解和较强的去甲基/去甲氧基降解。此外,C/V和3,5-Bd/V(3,5-双羟基苯甲酸/V)的关系说明该研究区域有机物主要来自土壤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低温废水处理效果,筛选:和鉴定具有显著低温生活污水降解作用的南极微生物,并对其低温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0~5℃时。南极低温酋群对有机物的降解率显著高于中温菌的去除率,南极耐冷菌对NH3-N及TP均有一定的去除率。从南极低温茼群中筛选到5株蛋白质降解功能菌,4株脂肪降解功能菌,1株淀粉降解功能菌,2株烷烃降解功能菌和1株芳香烃降解菌,并通过16SrDNA序列对它们进行了鉴定,明确其菌属。这为寻求解决低温环境中废水处理的有效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中化学需氧量(COD)扩散、降解过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对渤海湾中水质因子化学需氧量(COD)的随流输移扩散和生物化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对有机污染物的生化降解过程进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模拟浅水、缓坡海湾有机物(COD)迁移转化规律的水质模型,并应用实测资料结果对水质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有机物和海洋碳循环NobuhikoHanda大洋是控制大气二氧化碳的决定因素,所以海洋系统中的碳循环以及空气—海洋相互作用引起的二氧化碳转换均集中在体现其化学和生物过程。该过程主要包含由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有机物从表层至深部水的垂直搬运以及其降解作用又...  相似文献   

17.
海洋溶解有机物质参与海洋中的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对认识海洋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对海洋溶解有机物中的荧光组分即荧光溶解有机物的种类、来源、分布变化及其地球化学行为进行较为系统的评述。海洋中其可能的来源包括陆源输入,浮游植物生长、代谢及分解产物,沉积物释放,降雨等。其主要的去除途径则是光化学降解。  相似文献   

18.
一株低温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环境中驯化分离筛选到1株低温有机物和氨氮降解菌株DB11。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马氏副球菌(Paracoccus marcusii)。经驯化,该菌株以刺参饵料为唯一营养源,低温(15℃)、低接种量(<5×10-3)条件下能同时高效降解饵料中的有机物和氨态氮,5 d时间内对富集培养基中COD和NH4+-N的降解率分别达50%和98%。进一步研究其降解特性表明,菌株生长适温15~30℃,生长适宜pH值为7~10,降解刺参饵料中COD和NH4+-N的最适温度条件为15~20℃、最适pH条件为8.0~8.5;在最适降解条件下、接种量为5×10-3时,对10~20 g/L高质量浓度的刺参饵料液中COD降解效果显著,3 d时间去除率达56.9%~65.7%,对1~20 g/L质量浓度的刺参饵料液中NH4+-N 3 d时间的去除率达91.7%~99.9%。  相似文献   

19.
南大洋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分布及扩散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获得的沉积物样品,对南大洋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估算了营养盐的底部通量.结果表明,南大洋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盐以高含量的硅酸盐、铵盐为主.在垂向分布上,硅酸盐在沉积物-水界面呈现出明显的浓度梯度,这种分布特征表明,在硅的早期成岩过程中溶出是主要过程.沉积物中有机物的降解反应主要在还原状态下进行.硅酸盐与铵盐存在明显的向上释放的通量.  相似文献   

20.
季民  孙志伟 《海洋与湖沼》1999,30(6):731-736
1995年5 ̄11月期间,采取渤海湾海水,控制不同的试验水温和不同的有机物起始浓度,采用试验室模拟方法,测定COD生化降解曲线,依据CCD降解动力学理论,得出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COD生化降解动力学参数,经过归纳综合,建立了纳污海水中COD的生化降解动力学参数方程式,试验结果显示,渤海湾天津近岸排海污水COD生化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降解速率系数k值介于0.023 ̄0.076d^-1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