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赣东北蛇绿岩中两类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岗质岩石在蛇绿岩的岩石组合中只占很小部分(通常<10%),但对蛇绿岩的成因,特别是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精确年龄测定有重要的意义[1].蛇绿岩中的花岗质岩石有结品分异型、剪切型、俯冲型和仰冲型四种成因类型,形成于蛇绿岩演化的不同阶段[1,2].蛇绿岩中花岗质岩石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了解蛇绿岩的形成和演化,而且可以限制研究区的大地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2.
新疆北部卡拉麦里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新疆北部卡拉麦里构造带发育与蛇绿岩伴生的斜长花岗岩,其时代、成因及与蛇绿岩的关系是目前还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报道了该斜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组成。研究表明,斜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373Ma,εNd(t)与亏损地幔一致,与典型蛇绿岩中的斜长花岗岩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与卡拉麦里蛇绿岩中辉长岩有相似的平坦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两者在La/Sm-La图上符合结晶分异趋势。因此,卡拉麦里斜长花岗岩属于大洋斜长花岗岩,是来源于亏损地幔的基性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其成岩年龄373Ma代表了卡拉麦里蛇绿岩的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3.
大洋斜长花岗岩一般作为蛇绿岩的组成部分,发育规模往往较小,目前世界上不与蛇绿岩共生或有成因关系的斜长花岗岩实例较少,关于不发育蛇绿岩的大规模大洋斜长花岗岩的报道更是少见。本文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论证西昆仑造山带西北缘发育着大规模由英云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组成的大洋斜长花岗岩带。以该斜长花岗带中奥依塔克岩体和萨罗依岩体为研究对象,测得其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322.8±2.2Ma、319.0±1.7Ma,锆石均具较高的正εHf(t)值(11.06~16.93),模式年龄为320~540Ma(平均值为396.1Ma),大于其形成年龄。岩石具低的Al2O3、高Ca O和Mg O含量,强烈的富钠贫钾,稀土元素总量较低,LREE稍亏损或平坦型配分型式,通过与世界典型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对比,该斜长花岗岩带属于典型大洋斜长花岗岩,但相对具负Eu异常,富集K、Rb,亏损Nb、Ta元素。对该大规模斜长花岗岩的成因研究进行了探索,认为该斜长花岗岩带不是传统的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成因,而是在低压(0.1GPa)低温(737~781℃)条件下镁铁质洋壳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残留相为斜长石+角闪石±斜方辉石±钛铁矿(无石榴石)。结合区域资料,西昆仑西北缘斜长花岗岩带是在晚石炭世弧后盆地的伸展裂解环境下以乌鲁阿特组(玄武岩夹沉积岩)为代表的早石炭世新生镁铁质洋壳部分熔融所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海西-印支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海南岛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具有一个较完整的演化系列。花岗质岩浆由混合岩进一步重熔而形成。岩浆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花岗岩的原岩主要为上地壳的岩石,但混有来自下地壳的火成岩。  相似文献   

5.
对佳木斯地块林口县大二龙村地区花岗质岩石进行岩相学、年代学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该地区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与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年龄分别为531 Ma和501 Ma。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高硅、富碱,贫钙、铁、镁的特点,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Th、U等高场强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及P元素。花岗闪长岩与碱长花岗岩分别为中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和碱性系列高分异I型花岗岩。两者均起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综合本文数据以及区域研究成果,认为佳木斯地块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形成于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之后,由加厚地壳垮塌造成的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6.
蛇绿岩是保存在陆或弧上的大洋岩石圈残片,是洋中脊扩张或板块俯冲消减过程的产物。花岗质岩石可存在于蛇绿岩形成的不同阶段,是研究蛇绿岩形成演化和精确定年的重要岩石单元。油葫芦沟蛇绿岩是北祁连缝合带中具有代表性的蛇绿岩残片之一,对侵入到玄武岩中的花岗斑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花岗斑岩具有过铝和高钾特征,稀土和微量元素表现出明显的LREE富集,具有典型的仰冲型花岗岩特征。对花岗斑岩进行LA ICP MS锆石U Pb测年,20个测点数据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975±15) Ma,该年龄代表了花岗斑岩的形成年龄及蛇绿岩仰冲就位的时代。结合北祁连蛇绿岩带的地质概况、年龄数据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油葫芦沟蛇绿岩在晚寒武世仰冲就位,为北祁连洋向北俯冲提供了重要的时间约束。  相似文献   

7.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花岗质片麻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野外地质填图和研究发现,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有古老的花岗岩侵入,并在鲁霞地区圈定了9个花岗质侵入体。古老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侵位于南迦巴瓦岩群直白岩组中,与南迦巴瓦岩群一起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而形成花岗质片麻岩套。岩石类型有花岗闪长质片麻岩、黑云母花岗质片麻岩、闪长质片麻岩等。岩石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片麻岩套具“S”型特征,可能有深部幔源物质的加入。花岗岩形成深度在2~5km之间.侵位时代为552~525Ma,为新元古代晚期,属泛非期陆内演化阶段的产物。高喜马拉雅地区在元古宙末期形成了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8.
西藏安多斜长花岗岩分布于安多县多普尔曲一带。在1/25万安多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作者研究了安多一带蛇绿岩中新发现的斜长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岩石成因和时代。结果表明斜长花岗岩具有低钾高钠、高锶、低铷和低∑REE的大洋斜长花岗岩特征,同位素指示其为地幔源区产物。首次对斜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 SHRIMP测年,其结果为188.0±2.0 Ma,结合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其代表了洋壳形成的年龄,时代为早侏罗世,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蛇绿岩时代基本同时。本次研究为班公湖-怒江中段蛇绿岩提供了高精度同位素年龄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维骐  刘传周  刘通 《岩石学报》2022,(6):1630-1654
大洋下地壳是大洋岩石圈和蛇绿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洋中脊及俯冲带演化以及蛇绿岩成因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不同构造环境形成的大洋下地壳堆晶岩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组成,以建立起适用于蛇绿岩中堆晶岩的构造环境判别标志。洋中脊和俯冲相关环境堆晶岩在Pearce图解上均区别于对应的熔岩成分,表明蛇绿岩中的堆晶岩无法应用Pearce图解进行构造环境判别。不同构造环境产出的堆晶岩在岩石组合、结晶顺序和地球化学上存在明显差异:(1)绝大多数洋中脊堆晶岩和弧后盆地堆晶岩较为类似,反映其来源于洋中脊玄武岩型母岩浆低压、贫水体系的分离结晶;(2)中大西洋脊DSDP 334的洋中脊堆晶岩较为类似弧前堆晶岩,是海水蚀变难熔橄榄岩重熔或混染的产物;(3)弧前堆晶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与亏损的富水、富硅的玻安质熔体的低压分离结晶过程相吻合;(4)洋岛堆晶岩的特征与相对贫水、成分富集的洋岛玄武岩高压分离结晶的特征相吻合。最后,本文总结了应用堆晶岩进行蛇绿岩构造环境判别的一系列岩石学、地球化学指标,并结合日喀则蛇绿岩中的堆晶岩体和辉长岩脉的实例论述堆晶岩在蛇绿岩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方占仁  林强 《吉林地质》1991,10(1):50-55,T001
我国冀东地区广泛分布着太古代各种花岗质岩石(英云闪长质—奥长花岗质—花岗质片麻岩,及微斜长石花岗岩)。在这些花岗质岩石中见有各种成因组构:残余岩浆组构、聚集重结晶组构、交代一熔蚀组构、分凝—共结组构及塑变—碎裂组构。运用这些标志性组构不仅可以研究该区花岗质岩石的成因而且可以追溯这些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1.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是古生代经过俯冲-增生形成的复合造山带,该地区分布有多条蛇绿岩带,其中之一的西准噶尔达拉布特蛇绿岩被认为是最大的一条蛇绿岩带,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壳的残余。本文的资料显示蛇绿岩带内的镁铁质岩呈现出N-MORB、E-MORB和似OIB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阿克巴斯套岩体中的浅色辉长岩LA-ICP-MS锆石年龄测定,获得达拉布特蛇绿岩E-MORB型镁铁质岩的年龄为302±1.7Ma。鉴于达拉布特蛇绿岩中E-MORB和似OIB型镁铁质岩成因的复杂性,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辉长岩锆石U-Pb年龄所代表的意义存在两种可能性:(1)E-MORB型和似OIB型镁铁质岩可能是弧后盆地扩张后期的产物,代表蛇绿岩的年龄,其表明西准噶尔地区可能晚石炭纪还有洋盆存在;(2)E-MORB型镁铁质岩是蛇绿岩消亡阶段由于扩张脊和俯冲带碰撞作用而形成的弧前海山,形成时代晚于达拉布特主体蛇绿岩,但其成因与蛇绿岩的演化密切相关。本文侵向于第二种可能性,认为新疆北部晚石炭-早二叠可能仍存在活动陆缘,俯冲作用仍然存在,扩张脊俯冲形成的板片窗效应导致地幔楔、俯冲板片和沉积物等熔融促使基性岩浆向长英质酸性岩浆转变,从而引发了二叠纪大规模玄武质岩浆底侵,导致了该时期的构造-岩浆-成矿-造山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西藏泽当蛇绿岩玄武岩SHRIMP锆石U-Pb年龄 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各蛇绿岩体的准确定年对待提斯洋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泽当蛇绿岩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最大的蛇绿岩块体,关于其形成年龄目前仍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SHRIMP锆石U-Pb测年得到蛇绿岩中玄武岩的形成年龄为154.9Ma±2.0Ma(95%置信度,MSWD=0.98).蛇绿岩中的玄武岩是洋脊扩张的产物,其形成年龄代表了扩张事件的时间,也代表了蛇绿岩的形成时代.结合已有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的形成年龄,该年龄进一步反映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岩形成时间具有东早西晚的特点.泽当蛇绿岩与含有埃达克质英云闪长岩的泽当岛弧火成岩基本为同期形成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定年的玄武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且具有指示洋内俯冲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泽当SSZ型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洋内俯冲机制.  相似文献   

13.
蛇绿岩及蛇绿岩中浅色岩的SHRIMP U-Pb测年   总被引:101,自引:2,他引:101  
文中简要评述了蛇绿岩的层状辉长岩,斜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以橄榄岩为主岩的花岗岩和蛇绿岩中的埃达克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地质意义。层状辉长岩(或堆晶层状辉长岩)通常起源于洋脊下的岩浆房,因而它的形成年龄代表洋壳形成的时代。斜长岩与层状辉长岩的时代相近或略晚。斜长花岗岩年龄的解释极其依赖锆石组成和地球化学证据。橄榄岩为主岩的花岗岩,可能记录蛇绿岩的侵位时代。蛇绿岩中的埃达克岩是消减洋壳在深部的部分熔融的产物。文中发表了新疆扎河坝蛇绿岩SHRIMP定年的中间成果,并简略地介绍了滇川西部金沙江和内蒙古图林凯等地的研究实例。根据层状辉长岩的测定结果,扎河坝蛇绿岩形成于(489±4)Ma,金沙江蛇绿岩形成于(328±8)Ma。内蒙古图林凯蛇绿岩中埃达克岩形成于(467±13)Ma~(429±7)Ma。块状辉长岩、斜长花岗岩和橄榄岩为主岩的花岗质岩石记录了蛇绿岩的复杂演化。新疆扎河坝蛇绿岩中的块状辉长岩中存在多组锆石年龄值。较老的一组为468~511 Ma,与层状辉长岩和斜长岩相似,记录了蛇绿岩或洋壳的形成时代,但是,岩石中的大部分锆石年龄为396~419 Ma,加权平均年龄为(406±4)Ma,可能反映了一次部分熔融事件。滇川西部金沙江蛇绿岩中的斜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约300~285Ma,晚于层状辉长岩和?  相似文献   

14.
The Jurassic ophiolites in the South Apuseni Mountains represent remnants of the Neotethys Ocean and belong to the East Vardar ophiolites that contain ophiolite fragments as well as granitoids and volcanics with island-arc affinity. New U–Pb zircon ages, and Sr and Nd isotope ratios give insights into their tectono-magmatic history. The ophiolite lithologies show tholeiitic MOR-type affinities, but are occasionally slightly enriched in Th and U, and depleted in Nb,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y probably formed in a marginal or back-arc basin. These ophiolites are associated with calc-alkaline granitoids and volcanics, which show trace element signatures characteristic for subduction-enrichment (high LILE, low HFSE). Low 87Sr/86Sr ratios (0.703836–0.704550) and high 143Nd/144Nd ratios (0.512599–0.512616) of the calc-alkaline series overlap with the ratios measured in the ophiolitic rocks (0.703863–0.704303 and 0.512496–0.512673), and hence show no contamination with continental crust. This excludes a collisional to post-collisional origin of the granitoids a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viously proposed intra-oceanic island arc setting. The new U–Pb ages of the ophiolite lithologies (158.9–155.9 Ma, Oxfordian to Early Kimmeridgian) and granitoids (158.6–152.9 Ma, latest Oxfordian to Late Kimmeridgian) indicate that the two distinct magmatic series evolved within a narrow time rang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ophiolites and island arc granitoids formed above a long-lived NE-dipping subduction zone. A sudden flip in subduction polarity led to collision between island arc and continental margin, immediately followed by obduction of the ophiolites and granitoids on top of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Dacia Mega-Unit. Since the granitoids lack crustal input, they must have intruded the Apuseni ophiolites before both magmatic sequences were obducted onto the continental margin. The age of the youngest granitoid (~153 Ma, Late Kimmeridgian) yields an estimate for the maximum age of emplacement of the South Apuseni ophiolites and associated granitoids onto the Dacia Mega-Unit.  相似文献   

15.
蛇绿岩与产于增生楔中的蛇绿岩碎片记录了大洋岩石圈形成、俯冲、消亡等造山作用的全过程信息;是解剖造山带与探讨造山作用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重点阐述蛇绿岩的继承性构造(形成于大洋岩石圈形成阶段:洋?陆过渡带型(ocean-continental transition,简称OCT)、洋中脊型(快速扩张脊的Penrose型与慢速扩张的洋底核杂岩型)、supra-subduction-zone(SSZ)型三个基本端元)与造山就位构造(构造就位于造山带阶段:仰冲就位与俯冲刮铲)的特征、区别及其地质意义.强调蛇绿岩形成的“生而不同”与构造就位的“死也有别”;讨论了蛇绿岩两阶段的特征、时代的大地构造配置,呼吁关注蛇绿岩构造就位阶段俯冲流体的叠加作用,其可能导致最终就位在造山带中的蛇绿岩大部分都具有SSZ型特征.最后,结合中亚造山带南部主要蛇绿岩的特征,对未来中亚造山带蛇绿岩研究提出一些思考与展望;指出未来研究应注重对有限洋盆或小洋盆的厘定,关注OCT成因蛇绿岩的识别与研究,重视山弯构造与走滑断裂对蛇绿岩带现今产出的控制与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高学  朱钊  刘晓宇  李海  佟丽莉 《地质学报》2023,97(6):2054-2066
蛇绿岩记录了大洋岩石圈形成、演化、消亡的全过程,是刻画区域板块构造和洋 陆格局演化的关键证据。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总结西准噶尔蛇绿岩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大陆地壳增生方式、恢复古大洋演化历史,从而对西准噶尔构造体制转化提供新制约。西准噶尔地区发育多条震旦纪—石炭纪被构造肢解的蛇绿岩带,具有典型的岩块 基质结构,绝大多数蛇绿岩包括正常洋壳组分和海山/大洋高原残片,其中基性岩具有MORB和OIB的地球化学特征。基于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在西准噶尔古大洋发育过程中,发育不同时代与地幔柱有关的海山/大洋高原,同时存在增生型和侵蚀型两类汇聚板块边界。另外,大洋高原增生不仅是大陆地壳增生的有效途径之一,还可能诱发俯冲极性反转和传递。而在大洋高原形成初期,还可能存在地幔柱诱发俯冲起始机制。  相似文献   

17.
蛇绿岩的分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旗 《地质科学》1990,(1):54-61
文中把蛇绿岩分为三类:科迪勒拉型、东地中海型和西地中海型。科迪勒拉型蛇。绿岩通常构成构造地层地体的基底,岩石序列中有相当数量的富Si质岩石出现,大多与岛弧或弧间盆地环境有关。东地中海型蛇绿岩以产出较强烈亏损的地幔岩和低Ti玄武岩以及玻安岩为特征,产于洋内消减带之上的岛弧和弧后盆地环境。西地中海型以阿尔卑斯蛇绿岩和横断山区古特提斯蛇绿岩为代表,地幔岩亏损较弱,玄武岩则是MORB型的,形成于小洋盆或转换断层环境。  相似文献   

18.
Ophiolit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OGER MASON 《Geology Today》1985,1(5):136-140
An ophiolite is an association of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rocks, including basalts, dolerites, gabbros and peridotites, which may be a fragment of crust and mantle formed by spreading at a ridge beneath an ancient ocean. This remarkable conclusion is supported by many features of the structure, field relationships,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ophiolites. Although recent research has led to a degree of disillusionment with the idea that ophiolites are fragments of typical ocean floor, these rocks have a good deal to tell us about processes of ocean floor construction and mountain building.  相似文献   

19.
西藏西南部达巴-休古嘎布蛇绿岩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该蛇绿岩带的岩体由地幔橄榄岩组成,主要岩石类型是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缺少典型蛇绿岩剖面中的洋壳单元.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显示蛇绿岩形成于类似洋中脊的构造环境.笔者提出该区蛇绿岩来源于印度大陆北缘洋盆的洋壳碎片,这个陆缘洋盆与新特提斯洋主体的形成和演化准同步.洋盆的演化模式是:早三叠世,随着印度(冈瓦纳)大陆向南漂移,其北部边缘因引张裂解产生裂谷,于晚三叠世向东开口与新特提斯洋主体连通,洋盆初具洋壳性质,北侧形成阿依拉-仲巴微陆块.侏罗-白垩纪为洋盆洋壳演化期,处于类似洋中脊的构造环境.晚白垩世末洋盆开始闭合.在新特提斯洋板块向北俯冲消减过程中,阿依拉-仲巴微陆块、陆缘洋盆和印度大陆一起随着向北漂移,在印度大陆向北挤压作用下洋盆逐渐收缩以致最终闭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