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华北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对华北地区1995-200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对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城乡、农村居民点及工交建设用地增加显,以农村居民点的变化尤为突出;耕地减少,且主要变为建设用地;林地减少;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明显;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在降低,说明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GIS技术,对焦作市1980~2000年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焦作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草地、城镇用地经历了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水域、农村居民点与未利用地的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其他建设用地一直处于增加状态;林地和滩涂一直处于减少状态。20 a间焦作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滩涂、农村居民点之间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3.
2月19日~20日,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土地利用司和中国国土资源报社联合在苏州召开了土地制度创新座谈会。会议的主题是城市规划区内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管理问题。研讨的内容包括: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使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河南省漯河市为例,以遥感解译的漯河市近40年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GIS叠置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景观格局指标,研究其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及科学的城市规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1980年至2015年间漯河城镇用地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扩张主要占用耕地;(2)林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呈增加趋势,2000年来其他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3)漯河市各景观类型总体呈平衡发展态势,耕地优势度有所下降,建设用地优势度不断上升;(4)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交通条件改善及政府政策变动是影响漯河市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点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整治在城镇化建设、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建设用地和耕地指标控制的刚性驱动、城镇化和产业化发展巨大的用地需求,导致农村居民点整治偏重建设用地和耕地指标的满足,而忽略了土地产权主体的客观发展需求,难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一致,而且在资金筹措、公共参与、整治区选取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然后从政府简政放权、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角度对涉及到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修改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城乡统筹发展、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土地利用与人口、自然、社会和经济的相关性及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土地利用布局的区域差异性与合理性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典型的煤炭城市鹤岗市为例,利用鹤岗市2003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结构数据,将经济学中的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应用到了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中。分析得出,鹤岗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均具有不均衡性。在空间上,林地、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布不均衡(比较集中),说明社会的自调能力在加强;未利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分布相对均衡(比较分散),说明社会的自调能力在减弱。在时间上,近4年来,林地、未利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的分布趋向均匀,而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趋向分散。  相似文献   

7.
为推进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山东省邹城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以企业和农村居民点为重点的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清查清理工作,通过对企业低效用地的盘活置换、闲置土地的处置消化、边角土地的科学利用及“空心村”的土地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8.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当前建设用地粗放甚至闲置浪费的问题在各地各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主要表现在城镇用地规模非理性扩张过快,城市空间缺乏科学布局,工业用地比重过大,开发区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闲置率普遍偏高等。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途径,需要从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入手,强化土地使用者的约束机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机制,改善土地市场机制,以及实行保护土地共同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的土地审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土地资源概况(一)土地利用结构根据2001年《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土地被分为7类:农用地、居民点用地、工业及其他专项用地、特别保护区及目标用地、林业用地、水资源用地、储备土地。2004年,农地和林地占国土总面积的87.6%,建设用地面积只占2.1%(见图1)。俄罗斯是一个土地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2004年人均土地11.8公顷,人均农用土地2.7公顷,农村人口人均农用土地10.2公顷,人均土地和资源禀赋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俄罗斯也非常强调保护土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等,但这肯定不是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的意义及整体思路。在对政和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测算了到2020年政和县农村居民点潜力与整治目标,提出了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的模式以及促进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目标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许昌市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研究区域的经济、人口等统计数据为基础,主要采用景观指数及变异系数方法,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通过景观格局对比分析,发现平均斑块面积和平均斑块数可以作为判别区县居民点违法用地情况的指标,平均斑块面积越小、数目越多,说明农村居民点违法乱建现象越严重,以此可以作为农村居民点用地核查的依据和指标。变异系数是从方差分析的角度总结归纳出来的指标,能很好的反映出区域居民点面积大小分布的离散程度,以此判别农村居民点用地违法扩张的程度,可以作为核查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指标,与景观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和数目相结合能起到更好判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并有效监测土地利用,以绵阳市遥感影像、地形图、土地资源分布图为基础资料,利用ERDAS软件对2000和2005年两期影像进行校正、配准、融合等处理,土地利用分类精度从84.5%提高到92.3%。结果表明:耕地、牧草地、水域面积减少,但减幅不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增加较快;未利用土地大幅减少。可见绵阳市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正在日趋合理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土地利用粗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城镇化进程。全国范围开展的土地整治工作目的就是改善农村农用地耕作条件和改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文章运用景观格局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建立农村居民点空间节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居民点社会经济发展潜力评价,通过节地模式判定矩阵确定农村居民点建设节地方向和整理模式。文章宏观上分析了北京市通州区各乡(镇)空间节地情况,微观上对通州区台湖镇通过了空间节地评价和社会经济发展潜力评价,得到三镇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4.
农村居民点是广大农民休养生息的地方,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农村建设用地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据1990年土地详查统计,廊坊市农村居民点占耕地总量的12.1%。由于经济发展、历史形成等原因,虽经大规模的“空心村”治理,农村居民点“散、空、乱”的现象仍然存在,不仅影响土地的高效利用,而且事关农村小康建设。廊坊市国土资源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量数倍于城市居民点用地,大有整治挖潜的空间。从当前的现状看,城镇化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农村居民点集约化的两条途径;政府主导、市场为辅是农村居民点集约化筹资的主要模式。但是,本应该随着国家城市化加速而逐步减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现却呈现出与城镇用地同步增长的态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逐步走低,城市化水平增加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却增加2.3平方米。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村庄科学规划的引导、城市化配套政策滞后,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使用权流转不畅等。今后应结合各种投资能力,确定集约化的潜力,制定相应的集约化计划,加快村庄整理,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全国士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城镇用地及农村用地等三大类15个二级类71个三级类进行了调整、合并与区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对一调中的商服、工矿仓储、公共设施、公共建筑、住宅和特殊用地6个二级类和交通运输用地中的三级类街巷用地合并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并作为二级类划分。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典型区近10 a土地利用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光谱特征混杂且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的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垦利区为例,分析了其近10 a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期为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根据2005年、2009年和2015年的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图,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获取了各时相的土地利用信息;并通过量化指标和转移矩阵对各地类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面积比例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盐荒地、耕地和水域;10 a间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和耕地都有明显扩张,且2009~2015年的增长速度大于2005~2009年;盐荒地面积大量减少,林草地、水域和滩涂亦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主要占用了盐荒地和耕地,耕地的扩张则主要来自盐荒地和林草地。研究区内仍有大面积盐荒地未被利用,土地利用潜力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8.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是为了有效划分用地整理潜力而进行的,通过确定分级方法,合理划分出农村居民点的土地整理潜力级,有助于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相关规划的编制。本文综合考虑了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自然、经济、社会三方面因素,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分级的指标体系,运用AHP法确定评价分级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整理潜力评价分级。将淮安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区划分为5级,并针对不同级别的潜力区域提出了相关整理模式和用地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沿海平原地区经济发达城镇为例,在比较分析了近年来农村宅基地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布局作了一些探索。实践证明,作为土地整理分支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当前一个时期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是经济发达地区解决建设用地指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农村宅基地的整理,可以有效解决农用地与建设用地日益加剧的矛盾,缓解建设用地供应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景观指数、核密度估计、土地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以城市群为研究单元,分析了1980—2020年黄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总体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主要由旱地转换而来;中原城市群农村居民点密度变化最大;除关中平原城市群外,其他6个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的形状变得更为规则。(2)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为“东南部聚集,西部、北部较分散”,呈现出更为密集的发展趋势,中原城市群变化最为明显。(3)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高程1 km以下、距河流2~5 km处,其规模与距道路的距离成反比;道路是影响兰西、宁夏沿黄、关中平原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而高程是影响呼包鄂榆、晋中和中原城市群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