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冲绳海槽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与东海陆架相连,是一个新生的孤后盆地,海底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断裂体系十分发育,沉积了十分丰富的火山碎屑沉积物,根据海底沉积物中的浮岩与磁铁矿含量变化,结合水深资料推测了海底火山口的位置,结果表明Z 14—5测站(27°18′N、127°12′E)附近是一个火山口。  相似文献   

2.
在马里亚纳海槽(18°N)附近的沉积岩芯中,火山碎屑物质丰富,且夹有数目不等的火山灰层。火山碎屑的组合特征反映了本区主要以基性火山喷发产物为主。原生火山灰层基本上代表着相邻区域的火山喷发次数。同时,在一定的构造部位,浊流沉积对火山灰层的分布有一定影响作用。本文对位于不同构造背景两沉积岩芯的岩屑,玻屑和晶屑进行了鉴定,并对火山灰层的垂向分布规律与火山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1996年“中-法合作东海计划”在冲绳海槽中西部边缘区所取柱状样岩芯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对该区沉积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山沉积和富含生物的半远洋深海软泥沉积是本区的主要特征。以481cm为界,上、下两层沉积物截然不同,可能是沉积物的来源不同或者是水动力条件的差异。该区主要受火山活动的影响,其次是黑潮、大洋风暴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1996年“中-法合作东海计划”在冲绳海槽中的中西部边缘区所以柱样岩芯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对该区沉积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山沉积和富含生物的半远洋深海软泥沉积是本区的主要特征,以481cm为界,上下两层沉积物截然不同,可能是沉积物的来源不同或者是水动力条件的差异,该区主要受火山活动的影响,其次是黑潮,大洋风暴。  相似文献   

5.
南海中沙近海表层沉积物的轻组分(粒径为63~125μm)中主要包括有褐色火山玻璃、无色火山玻璃以及火山渣等3种火山灰类型。在硅碱图(TAS)及Al2O3、FeO*、MgO、CaO、Na2O、K2O对SiO2的变化趋势图中可以判断,本区可能存在双峰式火山活动,褐色火山玻璃代表中-基性端元,而无色火山玻璃代表酸性端元。无色火山玻璃与褐色火山玻璃具有共同的岩浆源区,结晶分异可能是源区岩浆演化的主要方式。这种双峰式火山活动暗示火山活动源区处于大陆拉张减薄环境,支持西沙海槽是一个正在活化的伸展大地构造现象这一观点,同时肯定基于地球物理学和岩石学研究资料所提出的海南地幔柱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Ba/Cu比值与海底扩张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富元 《海洋学报》1993,15(5):98-103
对南海海底扩张区44个不同类型的表层沉积物中Ba、Cu含量变化及其与粘土、火山碎屑矿物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及对沉积物Ba/Cu比值等值线平面分布趋势与海底扩张轴和转换断层的相关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计算了南海海底扩张区沉积物中Fe、Mn、Cu、Co、Ni、Pb和Al的沉积通量,将计算结果与劳海盆(Law Basin)等海隆沉积物中这些元素的沉积通量相比较。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南海海底扩张区沉积物中Ba、Cu含量与火山矿物密切相关,沉积物Ba/Cu等值线分布趋向与海底扩张轴和转换断层走向相吻合,从而表明南海海底扩张区沉积物中Ba、Cu等金属元素的分布与富集主要受海底扩张、海底断裂及由此而产生的海底火山活动所控制,沉积物的Ba/Cu比值可考虑作为研究南海海底扩张和海底火山活动的一个重要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7.
冲绳海槽沉积物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冲绳海槽为半深海沉积环境。根据粒度、钙质生物壳体和浮岩玻屑的含量进行综合分类,共有24种沉积物类型。调查区西南部具有较多的陆源沉积物,东北部具有较多的玻屑和钙质生物壳体,因而构成了各综合类型。 海槽西北坡角闪石、绿帘石、锆石、磷灰石含量高,东南坡紫苏辉石含量高;调查区西南部Na2O/K2O<1,Fe2O3/FeO>1,可能与浊积物有关,东北坡正好与之相反,是偏酸性浮岩玻屑含量较高的体现。 沉积物的来源主要为陆源,次为火山喷发的浮岩玻屑和浮游有孔虫壳体。以海槽两侧而言,海槽西北坡沉积物中陆源物占优势,东南坡的岛源和海底火山物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冲绳海槽中部表层沉积物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样品由“向阳红16号”于1992年6~7月间取自冲绳海槽中部。对表层沉积物中>63μm粒级的石榴石和磁铁矿进行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以及人工神经网络(B-P网络)的应用。研究表明,陆架边缘和槽坡的石榴石、磁铁矿主要来源于东海大陆架;槽底的石榴石部分来源于槽坡,部分属于海底火山或海底热液成因;槽底中北部的磁铁矿主要来源于火山活动,槽底南部的磁铁矿则可能主要来自于岛坡。  相似文献   

9.
渤海、黄海、东海沉积物中矿物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对黄海、渤海、东海以及长江、黄河、辽河表层沉积物中的轻、重矿物进行了研究。分析资料表明,调查区内共有三种类型的矿物:陆源矿物、自生矿物和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型矿物。根据轻、重矿物组合的差异,可把调查区分成8个矿物区。其物质来源主要为黄河与长江。黄河物质主要沉积在黄海、渤海;长江物质沉积在东海陆架区,而冲绳海槽则发现有海底火山喷发物质与浊流沉积。  相似文献   

10.
在对海流和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将源区黑潮划分为3个区域,即北赤道流区、吕宋岛以东海区和台湾东部黑潮主干区,归纳总结了其沉积物矿物组成、元素组分特征和物源研究结论,探讨了黑潮输入对东海沉积物的影响。总体看来,黑潮源区沉积物的主要外来源是菲律宾群岛、菲律宾岛弧、台湾河流输入和亚洲大陆风尘的输入。黑潮源区沉积物矿物分布受菲律宾海沟的阻隔、北赤道流与黑潮的营力作用、海底火山热液活动和水深影响较大,常量元素组成主要与海底地形和水深有关,稀土元素组成表现出具有明显陆源输入的边缘海沉积特征,Sr、Nd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在该区主要用于追踪亚洲风尘输入。由于黑潮入侵东海多分支的复杂性,东海黑潮对陆架沉积物的影响尚需深入研究。进一步研究应在台湾东部沉积物物源分析、黑潮输入对东海沉积物影响的历史变化、多指标整合的综合分析方法、有效物源识别端元的构建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黑潮源区沉积特征及物源可有效揭示黑潮流域变化、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等,且探明黑潮输入对东海陆架沉积物分布的影响有利于揭示东海生态环境变化和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南海深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火山碎屑矿物及火山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志珍 《海洋学报》1989,11(2):176-184
南海深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火山碎屑矿物经鉴定约有15种,本文对其中主要的矿物进行了矿物学方面的研究,根据其分布规律和矿物组合特征,可分为两个矿物群,即基性火山碎屑矿物群和中性火山碎屑矿物群,并确定它们是就地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圈出5个基性火山喷发中心和2个中性火山喷发中心,喷发的火山岩浆可能属于钙碱质岩浆系列,本文还讨论了该区火山作用方式、喷发时代,并提出南海深海盆自中渐新世海底扩张以来至近代海底火山活动尚未停止.  相似文献   

12.
读编往来     
<正>这期向大家科普一下海底火山的知识。所谓海底火山,就是形成于浅海和大洋底部的各种火山。包括死火山和活火山。地球上的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处,而海底火山大多分布于大洋中脊与大洋边缘的岛弧处。板块内部有时也有一些火山活动,但数量非常少。海底火山可分3类,即边缘火山、洋脊火山和洋盆火山,它们在地理分布、岩性和成因上都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琉球群岛以东海区沉积物重矿物分布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琉球群岛东部海区沉积物中富含大量火山碎屑矿物、岛屿岩石遭受风化蚀变形成的普通角闪石以及水生的铁锰微结核,其重矿物种类、特征、组合分区等与火山作用、沉积环境、地形、物质来源等内外生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本区重矿物的种类、特征及组合分区的研究,初步判断位于研究区北部、菲律宾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而导致的正在活动的的琉球岛弧区为火山碎屑的主要源区,重矿物成分主要为水携成因来源,受同期火山作用控制;少量紫苏辉石来自先期形成的海岭或海底高原(如冲大东海岭、奄美海岭及九州海岭等)上的火山岩系,是经过剥蚀、搬运再沉积的产物;琉球群岛、九州等火山活动产物受海底高地等阻隔而在本区表现为向南或东南影响力逐渐减小;本区地质历史上的及正在进行的岩浆活动主要以基性及中性岩浆为主。此外,流经本区的黑潮对自生铁锰微结核的富集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载人潜器"蛟龙号"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南部获取的沉积物柱状样(JL7KGC01A)进行了涂片观察、粒度、黏土矿物和稀土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为典型深海黏土沉积。根据沉积物的粒度、黏土组分和稀土元素含量变化以及不同程度的δCe和δEu异常将该沉积物柱状剖面分为明显的上下两个沉积层段,即:1.8~2.41m段与0.03~1.8m两个层段。下部层段(1.8~2.41m)相比上部层段(0.03~1.8m),沉积物平均粒径较粗,蒙脱石/伊利石比值较高,稀土元素含量低且具有弱的Ce负异常和Eu正异常,表明该段沉积物受到较多的火山物质的影响。结合年代学分析认为研究区沉积物在2.2 Ma发生明显转变,2.2 Ma之前沉积物物源以附近火山物质为主,2.2 Ma之后物源仍以火山物质为主,但陆源物质供应逐渐增加。物源的转变暗示着本区在2.2 Ma之前火山活动较为频繁。  相似文献   

15.
国内对海底火山喷发矿物中的包裹体测温实例并不多见。本文首次对火山活动较为活跃的冲绳海槽底质沉积物中的紫苏辉石进行了淬火法包裹体测温。根据包裹体特征及类型确定该矿物属海底火山喷发成因,均匀化温度南北存在明显差异,并认为它们是属于不同时代的海底基性岩浆喷发产物。  相似文献   

16.
海洋沉积环境和物源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释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海洋沉积环境和物源示踪研究中,元素地球化学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存在沉积物(岩)中的环境和物源信息,可以用多种元素地球化学方法进行释读,如研究元素的组成、相对含量和元素分布,元素间的比值关系,元素的组合、多元图解和配分模式以及研究元素与同位素关系等。充分研究元素在表生环境下的地球化学行为,其多种指标可作为古环境的替代性指标,在示踪古气候、沉积物来源、沉积环境和古海洋学事件等领域显示出有效的指示作用。冲绳海槽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冲绳海槽元素地球化学分区与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是紧密对应的,由化学组分判识的物源在该区有陆源、生物源、火山热液源和自生源,第四纪以来冲绳海槽的沉积环境曾发生过很大的变化,是火山活动的高发区。  相似文献   

17.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于1984年4月13日在杭州主持召开了“百万分之一东海地形图、东海沉积物类型图、东海地貌图审议会”。应邀参加这次审议会的有研究所、大专院校、出版社等13个单位,28名代表。会议选出9名代表为评审小组成员,杭州大学冯怀珍副教授为组长。会议审议了各个图件和说明书,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会议听取了海洋局二所同志对编图工作的介绍。代表们一致认为:三图较好地呈现了东海地形、沉积物分布、地貌结构和空间  相似文献   

18.
对取自长江、黄河三角洲和东海 230个表层沉积物样的重矿物资料进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外缘(外陆架和冲绳海槽)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并与不同的物源影响密切相关.外陆架、陆坡和西部槽底的碎屑物主要来自长江;冲绳海槽中轴线以东主要受槽底火山和岛坡物源控制;黄河物源扩散的影响局部可达26°20′N线以北的陆架、陆坡和槽底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05年和2006年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部分脂类标记物(正构烷烃、脂肪酸等)的分析,初步探讨了表层沉积物有机物的来源。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Icp值及姥鲛烷/植烷的质量比(Pr/Ph)普遍较低,而n-C16,n-C18的质量分数较高。分析表明,石油烃是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脂肪烃的主要成分。来源于细菌、海洋微藻和陆生高等植物的脂肪酸如直链饱和脂肪酸、支链饱和脂肪酸、不(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在2005~2006年间的组成和分布比较稳定:直链脂肪酸含量普遍较高,其次为支链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少。利用生物标记物分析表明,海洋自生生物源(细菌、海洋微藻等)是沉积物中脂肪酸的主要来源,陆源脂肪酸对东海赤潮高发区表层沉积物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20.
冲绳海槽北部的全新世火山碎屑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冲绳海槽北部的CSH1岩芯沉积物中矿物组成、化学元素质量分数和粒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全新世期间,日本九州岛发生了2次大规模火山喷发活动,造成大量的火山物质沉积在冲绳海槽北部。从岩芯最上部的沉积物中可识别出2层火山碎屑沉积,它们都具有沉积物粒径突然变粗、SiO2和Na2O等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突然增加以及粘土矿物、挥发份、Fe2O3、MgO、CaO和Sr的质量分数迅速下降等特征。沉积物粒度数据的端员分析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北部全新世沉积物中的硅酸盐碎屑是由陆源碎屑物质和火山灰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有火山物质混入的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多呈现双峰模式,粒度众数值分别为74.3和7.81μm。浮游有孔虫壳体的AMS14C测年结果表明,2层火山碎屑所对应的火山喷发年代分别为7 210和10 870 cal.aBP。其中前者与K-Ah火山的喷发时间一致,后者可能与Kuju火山在12~10 cal.kaBP期间的喷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