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非均衡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闫东升  杨槿  高金龙 《地理科学》2018,38(3):376-384
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是反映区域差异的重要指标。结合不一致指数、重心方法及不均衡指数等对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非均衡格局演变进行研究,并基于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回归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非均衡格局呈现相对稳定状况,但随着区域发展格局转变带来的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的差异化演变,区域人口与经济的整体非均衡性有所弱化。对人口与经济非均衡格局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不同时期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在始终受城市发展差异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市场力量的趋强和政府影响的弱化。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集中增长与均衡发展是区域开发布局的基本内容,它们的对立统一是区域生产力分布发生变化的基本动因。 一、区域生产力分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区域经济的集中增长是指在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过程中,将有限资金、技术、人力及产业等在一定地域上集中分布,合理配置,以获得企业间相互协作,达到降低成本、减少运费、增加产出、保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实力积累及提高生产发展水平的一种经济现象。均衡扩散则是与经济集中过程相反的一种趋势,是生产发展与区域资源条件、生产基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相协调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云南旅游非均衡态势与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省的旅游空间格局客观上已形成了“一中心四线五区”的局面。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开发历史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六大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在近年的演替规律和目前发展态势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从1998—2006年全省以及六大旅游区所包括的市(州)的旅游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和相应的测算指标表明,六大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形成了以滇中旅游区为中心的“西重东轻”、两极分化的整体格局,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近年来总体趋势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逐步缩小,并且云南区域旅游的非均衡态势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4.
湖南旅游经济区域非均衡增长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旅游经济的增长受制于资源禀赋、客源市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湖南的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增长的特点.2000~2007年间,其总体发展趋势是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逐渐缩小;通过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地区构成进行分解,发现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大湘南和湘中五大旅游区之间的差异以及长株潭和大湘西两大旅游区内部的差异是造成湖南旅游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主要原因;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产业地位对比分析,发现两者表现出明显的分异性,从而进一步证明湖南旅游经济发展更多的受少数较发达地区的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5.
区域开发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均衡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发展目标,它只有通过非均衡增长阶段后才能实现。而区域开发,从其空间结构的演变看可分为点状开发、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三个阶段。中国的区域开发,在总体上应采取点轴开发。而对各个具体地区则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6.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区域间在旅游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状况也日益凸现.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及旅游产业基础的现实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出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非极化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区域差异、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华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变动2个方面探讨了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证明了这一时期华北区域经济发展向上增长和逐渐向现代转化的趋势,最后指出虽然这一时期华北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整个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仍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8.
面对云南省在新世纪里所要选择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作者把非均衡理论和云南省的区域经济特点结合起来,从历史、地域差异、发展阶段、次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劳动地域分工5个方面阐释了,在现阶段甚至以后一个较长时期里,非均衡理论应该是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性理论。云南省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实施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宏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经济时空动态不平衡发展分析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35  
刘旭华  王劲峰  孟斌 《地理研究》2004,23(4):530-540
区域经济发展是受区域内外的多重因素影响的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动态规律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应用区域经济空间动态发展模型对中国 1978~ 1998年的区域经济生产率增长率进行分析 ,寻找影响其增长的区域内外因素及变动规律。考虑到中国的本土化特色 ,在模型中引入开放优惠政策和区位优势变量 ,回归结果得到显著提高。研究表明 ,在过去的 2 0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外 (如欧盟 )的发展规律不完全相同 ,具有中国特色。尽管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但总体上中国经济发展满足一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低谷地区的涵义。一个国家或一个较大的区域,由于各地的发展条件不同,其经济发展多采用不均衡增长战略,因而有经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或落后地区之分。然而,这些经济类型在空间上并不完全是同向梯级递减的,可能表现为两个发达地区之间的落后地区或相对于周围地区较为落后的地区。我们把这两种类型的地区均称为经济低谷地区。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东北区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杨晓慧 《地理科学》2003,23(5):542-546
分析了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得出日本区域经济仍具有非均衡发展的特点,用传统经济地理学对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作出了解释;然后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了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机制,提出了日本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的结论。最后,从培育产业集群的角度,探讨了促进中国东北区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东北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结合福建沿海开放区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探索了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三条基本规律:1)地区经济的定向开发与走廊式发展;2)非均衡式的协调发展;3)地区经济集聚与扩散规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区域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表现为区域的产业空间集中化和中心城市增长,以及产业活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并形成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海南应结合“十一五”规划,顺应空间非均衡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以中心城市带动全省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齐元静  杨宇  金凤君 《地理学报》2013,68(4):517-531
地级行政单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重要空间依托。现有研究中缺乏针对中国地级行政单元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的实证研究。本文在对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从全国和地级两个层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时空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通过Global 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的集聚状态,自1990年到2010年由初级产品生产阶段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经济发展格局呈现出"均衡—不均衡—逐步均衡"的演变特征。②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由沿海向内陆地区推进的总体趋势,中西部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资源富集型城市两种类型。③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呈现出"北移西进"的态势,东部沿海地区空间联动发展的效应有所减弱,呈现出"南上北下"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城市仍以单体式发展为主,区域带动效应较弱,联动发展态势不明显。④从时间趋势来看,虽然全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放缓的趋势,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却快速提高,已经明显高于沿海地区。⑤资源富集地区是中西部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采用人均GDP单一指标测算的部分资源富集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虚高化"的特征,资源大规模集中开发带动经济总量迅速膨胀的同时,却掩盖了背后的经济结构失调和社会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应引起决策者和学术界的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入境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但省内各地市间入境旅游发展却参差不齐,非均衡性空间特征显著。通过分析浙江省11个地市1999—2008年共10年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指标,引入标准差、相对发展率和波士顿矩阵等分析方法,归纳浙江省入境旅游发展空间非均衡基本特征,同时,对影响非均衡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区位条件、资源环境等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浙江省入境旅游可以由非均衡发展逐步向均衡化方向发展的观点。最后,从浙江省资源整合、区域联动角度,提出了浙江省入境旅游均衡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成长理论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区域经济成长在其空间结构演变上,始终存在着两种效应: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极化效应使区域经济从孤立、分散的均质无序状态,走向局部聚集不平衡发展的低级有序状态。扩散效应则使聚集逐步向全区域推进,终而走向区域经济相对均衡发展的高级有序状态。极化与扩散效应的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主动因,其作用的结果,使区域经济空间不断扩大,非经济空间逐渐变小,生产部门、生产要素、生产环节的空间组合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区域经济成长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刘虹  赵淑芝 《地理科学》1997,17(2):120-126
东北地区是联系紧密的较为成熟的经济区域,近年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增长乏烽,形成了所谓的东北现象。但是,东北地区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经济增长潜力大,通过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加大科技向往和改善基础设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东北地区经济将得到振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52~2003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 长期变化态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中分别利用Gini、GE等指数,以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指标,详细考查了从1952~2003年,我国省市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变化态势及其在东部-内陆、南方-北方、高城镇化-低城镇化地区等方向上的变化。人均实际GDP的Gini、GE等指数显示,从1952~2003年,我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总体态势是以较缓慢的速度逐步增加。具体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不均衡呈周期性地上升、下降运动。就我国省市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在空间上的变化而言,一是在沿海-内陆和高城镇化-低城镇化方向上,分别在1990s中期和1980s中期以前,我国省市区经济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区域内部不均衡,但区域之间不均衡则不断增加,并逐步成为省市区经济不均衡主要部分;一是,在北方-南方方向上,我国省市区经济不均衡则是一直表现为区域内部不均衡,区域之间不均衡对省市区经济不均衡的贡献一直显得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19.
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区域发展理论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基础理论的核心。本文首先回顾了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 包括发展阶段理论、均衡增长理论、不均衡增长理论、区域增长的一般理论模式和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然后概述了70 年代以来区域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最后前瞻了区域发展理论研究与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小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内在机制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