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苏中南部潮滩有孔虫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江苏中南部沿岸潮滩现代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其有孔虫为混合埋葬群,由原地生活分子和外海的异地分子混合而成,其特点是分异度偏高、丰度变化大、壳径偏小、壳体机械破坏较明显,富含壳径细小的浮游有孔虫。这些特点反映出埋葬群在形成过程中辐射沙洲区强大潮流的搬运作用。在搬运、沉积和埋葬过程中有孔虫壳体经受机械分选和破坏作用。埋葬群与生态环境因素和埋葬环境因素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港区60个表层沉积样品的定量分析表明,与港区水动力、底形等沉积环境条件相适应,该区有孔虫埋葬群可分为口门、湾中、湾顶三大群个组合,并可进一步区分出若干六个亚类组合:(A)湾项浅水区——丰度值最低,胶结壳有孔虫含量最高,活体含量高;(B)鸽岛沉积区——与A紧邻,但以丰度值高相区别;(C)西岸码头深水区——水深,丰度高,活体少,浮游个体多;(D)东侧浅水区——水浅,埋葬群特征与C相近;(E)涨潮三角洲区--沉积物粒径小,丰度高,胶结壳含量最低;(F)口门高能区——以沉积物粒径较低区别于E区.  相似文献   

3.
伶仃洋有孔虫生物群和埋葬群的比较及河口沉积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伶仃洋沉积物表层中的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进行了比较分析,有效地分辨出河口湾内拦门沙区的高速沉积带、深槽里的有孔虫异地埋葬分子、东、西槽内陆架咸水作用的差异以及沉积物不同搬运方向等.证明用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的对比分析可判释出沉积动力环境的更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较单纯据死有孔虫群的分析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潮滩活体和埋藏有孔虫群的分布及地质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津市潮滩8条垂直于海岸线剖面的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活体和死体有孔虫分析鉴定、粒度分析、含盐量测定,利用全站仪对剖面进行了水准测量,同时测定了海水盐度。研究了天津市潮滩有孔虫群的组成、数量及分异度等特征;通过聚类分析将天津市潮滩活体有孔虫群分为7个带,埋藏有孔虫群(活体+死体)分为5个带,但除了埋藏群Ⅰ、Ⅳ与活体有孔虫群Ⅰ、Ⅳ组合特征一致外,其他各带的组合特征及分带界线均不一致。通过分析活体有孔虫群分带与沉积物含盐量、海水盐度、潮位、沉积物组成等生态环境参数的关系,探讨了活体有孔虫群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分析埋藏有孔虫群分带与潮位、沉积物粒径、现代沉积速率等沉积环境参数的关系,探讨了埋藏有孔虫群的搬运及沉积作用。指出了天津市海岸带活体有孔虫群和埋藏有孔虫群的关系、环境特征及地质意义,为该区高精度的古沉积环境划分提供了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长江河口三角洲区有孔虫沉降速度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对有孔虫壳体沉降速度进行了测试和研究,提出了不同属种有孔虫的壳径与沉降速度相关方程,引进了“当量直径”的概念,并用于长江口三角洲地层中的化石群,提出了解释潮汐河口有孔虫埋葬群的形成机理,从而定量的研究和辨别三角洲地层中的原地埋葬和异地埋葬化石群。  相似文献   

6.
渤海东北海域有孔虫埋葬群特点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渤海东北海域211个表层样品中有孔虫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共得底栖有孔虫48属109种,浮游有孔虫匮乏。对底栖有孔虫中58个种运用Q型因子分析,经方差最大化旋转,获得3个主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为98.62%。组合Ⅰ为毕克卷转虫变种-冷水面颊虫,代表低温低盐沿岸流分布的滨岸环境;组合Ⅱ为异常诺宁虫-伊格尔虫未定种,代表黏土粉砂沉积物分布的近岸浅海;组合Ⅲ为压扁卷转虫-覆盖面颊虫,代表30m水深线以外的较深水环境。研究区有孔虫埋葬群分布主要受冬季低温低盐沿岸流、沉积物分布、潮流、沉积速率及CaCO3含量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河口有孔虫的搬运作用及其古环境意义(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微体化石的搬运作用,不仅为区别埋葬群与生物群、正确再造原地的古生物组合所必需,而且可以为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早在五十年代初就认识到有孔虫死亡后,其壳体象一般沉积颗粒一样,被水流搬运(Illings,1950),因而需要辨别原地与异地埋葬的微体化石群(Canter,1951;Jones,1958).有孔虫搬运作用的室内试验,始于法国的Berthois et Le Calvez(1960),他们首先探索了浮游有孔虫壳体与石英颗粒在水层中沉降速度的比较.后来,西德Diester(1972)进一步作了沉降试验;美国Berger&Piper(1972)研究了浮游有孔虫不同种的差异性沉降作用,提出用沉降速度的分级求水流搬运作用的方法;而Yamashiro(1975)则发现用壳体的粒度分析更能指示搬运作用的强度.西德Seibold(1978)也讨论了各种浮游有孔虫沉降速度的差异可能引起的埋葬群动力分选.墨西哥Fok-Pun等(1983)则进一步研究了水介质密度与壳形对沉降速度  相似文献   

8.
浙江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浙江沿岸潮间带和水深小于20m浅海区的102个表层沉积样品的有孔虫分析,发现研究区内有孔虫的数量和组合存在明显差异。潮间带底栖和浮游有孔虫的数量明显低于浅水区,底栖有孔虫数量分布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而浮游有孔虫恰好与底栖有孔虫相反。除杭州湾外,潮间带的浮游有孔虫相当稀少。根据有孔虫动物群的数量及分布特点,研究区的底栖有孔虫可分为3个组合和5个亚组合。文中还叙述了玻璃状壳,似瓷状壳和胶结壳等各类壳的分布特点。最后讨论了有孔虫分布与水深、温度、盐度、搬运作用和“稀释”作用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闽南-台湾浅滩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计有132属、328种。根据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可将海区划分为6个动物群区,每个动物群区各有自己的环境特点。文中分析了动物群种类组成特征与其所赋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浅滩西南303站底栖有孔虫的分布与上升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广西沿岸浅海有孔虫群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广钊  卞云华 《海洋学报》1989,11(5):611-620
本文对北部湾广西沿岸浅海101个表层样品进行了有孔虫研究,经鉴定统计的有孔虫计有82属140余种约75800多枚。根据定量分析的数据和主要属种区域分布特点,确定了5个组合3个亚组合,论述了本区有孔虫群分布与水深、盐度、pH值、水温及沉积物类型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储锡君  徐福敏 《海洋工程》2015,33(6):112-118
根据24年CCMP风场资料和江苏沿海4个方向(N、NE、E和SE)百年一遇风速,构建西北太平洋、东中国海和江苏沿海上述4个方向的百年一遇风场。首次建立一个基于第三代海浪模型SWAN的自西北太平洋、东中国海至江苏沿海的三重嵌套数值模型,以AVISO卫星观测数据和江苏沿海定点实测数据进行验证。以三个计算域4个方向百年一遇风场为驱动风场,驱动该多重嵌套模型,高精度数值模拟江苏沿海4个方向百年一遇有效波高分布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沿海辐射沙洲地形对有效波高分布影响显著;E向百年一遇风场作用下海域有效波高最大,NE向次之,N向和SE较小。  相似文献   

12.
丁贤荣  张鹰 《海洋科学》2003,27(2):8-12
在1981、1991(1990)和1998年3次海洋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相同水质要素时空比较分析,江苏海域的溶解氧、磷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 盐这4种主要海水化学因子具有时空变化特征,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灌河口、扁担港口、射阳河口、川东港和长江北支口北侧,且河口、近岸值高,向海含量渐小,不同年份、季节也有变化。沿海水化学性质主要受陆源排污(农田化肥等)影响,主要是入海河流携带污染物、海洋生物作用和本海域水体运动特征的影响,此外,溶解氧变化还受到水温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江苏海岸带环境的压力分析与政策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苏省的海岸以淤泥质为主,岸外发育有辐射沙脊群,陆域则是人工灌溉系统和天然水系复合构成的复杂水网体系,在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海岸带环境受到很大压力,而传统的管理思路不能解决江苏海岸这一复杂系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以压力分析的方法,对江苏海岸带的环境问题进行分解,找出重要的影响因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案,供江苏海岸带管理实践之用。  相似文献   

14.
江苏沿海生态旅游开发与旅游产品设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旅游是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是集游览观光、保护环境和生态教育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江苏沿海有着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优越条件,具有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为其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本文主要分析了江苏沿海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根据其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将生态旅游景观分成三带、三中心,相应的形成三个重点旅游景区,同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三大重点旅游景观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沿海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江苏沿海六大生态旅游产品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综合论述了现代港口发展的演变历程及港口发展模式。针对江苏沿江港口的自身特色和发展驱动力,将江苏沿江港口划分为三大港口群,并对港口群的具体模式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6.
苏北全新世海进与古砂堤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凌申 《台湾海峡》1994,13(4):338-345
本文探讨了苏北全新世以来的海进与古砂堤的演变地过程。结果表明,全新世以来,苏北地区曾有海进,大约距今7ka左右,海进达到了高峰,里下河地区成为一片浅 海。此后,海面相对稳定,沿岸堆积作用显著,出现了西冈,中冈,东冈,新冈等古砂堤群,其成为苏北海岸变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江苏淤泥质海岸入海河道闸下淤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凤阳  汪亚平 《海洋科学》2008,32(12):87-91
通过建立ARIMA模型,分析了江苏淤泥质海岸四条入海河道(射阳河、新洋港、斗龙港和黄沙港)建闸后闸下河道的冲淤演变过程,预测闸下河道淤积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射阳河闸下淤积量将会持续增加,到2010年预计量可达2.47×107m3,淤积量为四条河中最大;黄沙港和斗龙港有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无射阳河明显,淤积量有小幅度增加;新洋港变化不大,已达到冲淤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长江干流江苏段地处长江下游河口地区,全线位于感潮河段,沿程水位既受上游长江径流、外海潮位、台风的影响,也受到工情变化、支流入汇等影响。长江江苏段现行洪潮设计水位是按《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中确定的无台风影响水位实施。近年来,由于上游水、沙、工情条件变化,开展上游大通径流、风暴潮、区间入汇等对沿程洪潮水位的影响研究十分必要。建立大通至长江口二维水沙数学模型与外海风暴潮模型,研究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长江干流江苏段沿程洪潮设计水位变化。研究成果表明:南京河段水位主要受上游径流影响;江阴以下主要受外海潮汐及风暴潮的影响;南京至江阴段则受上游径流、外海潮汐、风暴潮三者的共同作用影响。外海天文大潮、风暴潮"两碰头"和上游大径流、外海天文大潮与风暴潮"三碰头"引起的沿程增水值呈驼峰分布,最大值分别发生在江阴和天生港附近,最大增幅1.65 m。研究结果已为长江江苏段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江苏岸外条子泥二分水滩脊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君  张忍顺 《海洋通报》2003,22(3):23-30
2000年1月16日在江苏岸外条子泥沙洲二分水滩脊选取三条断面,进行底质沉积物采样及滩面高程测量。共采集样品27个,对其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分析,发现沉积物的粒度参数、粒度组分及其分布均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且与滩面高程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 are notorious neurotoxins that threaten public health and food safety worldwide.Although PST monitoring programs have recently been established throughout China, the profiles and variation of PSTs in important commercial clams(e.g., Mactra veneriformis,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nd Meretrix meretrix) along the Jiangsu Province coastline remain largely unexplored. In this study, a validated 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ILIC-MS/MS) method was used to examine PST profiles and levels in 540 clam samples from natural production areas along Jiangsu Province coastline during2014–2016. Although the PST levels(≤6.38 μg saxitotoxin equivalents(eq)/kg) were consistently below European Union regulatory limits(≤800 μg saxitotoxin eq/kg) during this time period, saxitotoxin, decarbamoylsaxitotoxin,and gonyautoxins 1 and 4 were detected, and nearly 40% of the samples were saxitotoxin-positive. The PST levels also varied significantly by seasons, with peak values observed in May during 2014–2016. This is the first systematic report of PSTs in clams from Jiangsu Province, and additional research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neede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lams harvested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