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00—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中国近海海域(0°~45°N,105°~135°E)的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与近海测风塔(位于上海近海)、海上石油平台(位于东海和渤海)、岛屿站(南海珊瑚岛和西沙海边观测塔)的实测风场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检验了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在中国近海海域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如下:各站点实测风速与站点位置以及站点附近的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与海上石油平台的风速均方根误差较小(约1.5 m/s);其年均值均大于实测值,差值范围是0.1~1.3 m/s;其Weibull形状参数K与海上石油平台以及近海测风塔的K值较为接近,表明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各风速段的频次分布形态与观测站的实测值基本吻合,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能基本合理地反映出中国近海风速的分布状况。利用QuikSCAT卫星遥感风场资料分析了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水域风速的空间分布特征:(1)台湾海峡是中国近海风速最大的区域,从台湾海峡向东北至日本海,往西南至南海北部115°E附近和巴林塘海峡为风速的次大值区;(2)28°N到长江入海口的东海海域年均风速为7.0~7.5 m/s,在黄海和渤海为5.5~7.0 m/s,在南海北部自东向西由8.5 m/s递减为6.0 m/s,北部湾最大风速区位于东方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2.
热带气旋是影响南海地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每年热带气旋频繁地袭击南海,威胁着南海石油平台的正常作业。本文利用1949-1986年间的气候资料,对位于21°10′N,115°50′E的南海石油平台海域的热带气旋的气候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热带气旋的源地、强度、频率、移速、移向、季节变化和年变化,大风以及路径分布等气候特征,为石油平台安全作业的海洋水文要素的计算和热带气旋的预报提供有用的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3.
根据“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的研究要求,为掌握工程兴建前长江口环境状况,我们于1985年8月一1986年5月,对122°-124°E,30°45′-32°00′N海域及受潮汐影响的江段进行了调查。本文根据5个航次的调查资料阐述了长江口海域化学耗氧量(COD)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文、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对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和间隙水中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均有显著影响。本文作者曾于1980年7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与间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调查船为“金星”号,工作范围为122°00′—126°08′E,30°30′—32°31′N,共测定18个站位(图1)表层沉积物氧化还原性质的参量及间隙水主要化学成分、营养盐和微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1984年5月至1985年2月台湾海峡西部海域(22°19′—27°25′N,116°30′—121°E)活性硅酸盐、磷酸盐和三氮总含量的平面、断面、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沿岸径流和海峡中不同水系的消长、上升流、浮游植物的关系,以及各营养盐之间及其与盐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面对北部湾的思考──关于环北部湾海岸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部湾位于我国南海西北部,是中越两国共同的海域,处于北纬17°-21°30′,东经105°40′-109°50′。东起广东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东南为海南岛;北面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陆沿岸;西至越南陆地沿岸;南面紧接我国南海及越南南部海一部分,是三面陆地环绕的一个大海湾。根据1964年中越两国调查材料,全湾面积为1.28万平方千米。湾内海底地形平坦,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倾斜度一般在2度左右,水深一般为20-60米之间,平均水深度为38米,近湾口处,少数地方水深增到100米,属于浅海半封闭性大陆海域。北部湾连同我国南海,在汉代统称为涨…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外低氧区特征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在长江口30°20′N~32°30′N,122°15′E~124°20′E范围海域开展的7次综合海洋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了解长江口海域低氧现象的年际、季节变化及其对海洋环境和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该海域夏季存在长江口和浙江南部两处低氧区域,低氧现象主要发生在20~50?m水层;低氧海域与非低氧海域的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叶绿素a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长江口海域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的分布状况与低氧区的存在与否未能发现相关关系。低氧区是底栖生物生物量的高值区,多毛类是其中最多的底栖生物种类,对低氧环境的耐受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林之光 《海洋学报》1993,15(4):122-128
前言 过去,在国内以至国外的气候学专著或论文中,极少有关于单站典型海洋性气候特征的论述.这是因为即使是海岛台站,亦多因岛屿本身(岩石、土壤)的存在,使岛屿的海洋性气候变得不典型之故.本文利用渤海埕北油田两个采油平台(其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分别为A台,38°27′N、118°25′E,30.0m; B台,39°09′N、119°42′E,17.0m)上1989年一整年的可贵的气象观测资料,与同期渤海之滨的塘沽站(39°00′N、117°43′E,3.2m)和距海约45km的内  相似文献   

9.
基于Delft3D模型建立了适用于北部湾海域的台风风暴潮数学模型,同时根据进入北部湾海域67 a(1949—2015年)历史台风资料,采用蒙特卡罗方法随机构造55场台风进行风暴增水计算,并选取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铁山港与最频繁的涠洲岛进行了风险分析。结果表明:(1)从铁山湾下侧进入北部湾海域,中心气压为952 h Pa的台风会造成石头埠站风暴增水为3.68 m,达到1 000 a一遇的级别;(2)广西沿岸的风暴增水对经过北部湾海域的台风存在滞后效应;(3)涠洲岛风暴增水普遍较低,但进入北部湾的台风均会在涠洲岛产生风暴潮,因此要做好涠洲岛的防护工程以防止海岸线继续后退。  相似文献   

10.
浙江中南部外侧海区的虾类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1986年8月至1987年11月浙江中南部海域(27°00′~29°30′N,125°00′E) 拖虾调查资料,分析了虾类资源的种类、组成,拖虾渔获量及主要种类的分布,提出进一步开发凹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等新的虾类资源的建议,并讨论了合理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崂山湾附近海域内波的侧视雷达(SLAR)图像信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87年5月进行的海洋航空遥感实验中,获得了黄海西部崂山湾附近海域(36°16′—36°30′N 120°45′—121°05′E)的内波侧视雷达(SLAR)图像。这组由8个波组成的内波,平均波长为1.32±0.24km,向岸传播的平均相速度为38cm/s,平均周期为57min;波峰线与等深线平行,图像上记录的波峰线长达40km。分析表明,这组内波可以用最低型内波理论模型来描述。  相似文献   

12.
台风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虽然影响山东半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次数较少,但从历史记载可以看出,由于台风的北上和突然西折,往往给鲁辽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试从各基层气象台一般能具有的气象资料入手,采取简单易行的方法,对能否进入35°N以北125°E以西的台风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的上升流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3午5月至1984年5月,我所对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24°30′N—26°00′N、121°00′E以西)进行了综合调查,对所取得的温、盐度及定点测流资料分析得出:6月至8月间,在调查海域西侧近岸海区存在着上升流现象,与上升流现象有关的近表层海水低温、高盐和高密(σ(?))出现在海坛岛附近海区。初步分析,调查海区西侧近岸海区上升流现象的成因,是来自海峡南部的海峡暖流水从海峡南部北上,经过调查海域时,由于受海底地形的影响,使近岸海区水文状况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海域是受人类活动以及自然变动多重压力影响下的典型水域。为研究长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动态, 作者基于1998~2011年每年5月(春季)和11月(秋季)长江口海域(30°30′~32°00′N、121°00′~123°20′E)浮游动物调查资料,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开展了该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分析。基于物种组成及相对丰度进行聚类, 春、秋季长江口海域的浮游动物可分为3个群落: A(淡水/半咸水群落、B(过渡群落)、C(外海群落)。群落的地理分布与海域的盐度梯度分布相对应, 其中: 浮游动物群落A与群落B的地理分界一般在盐度等值线14~18, 群落B与群落C的地理分界一般在盐度等值线24~28。淡水种以及半咸水种只在群落A中占优势; 水母类只在群落C中优势度值较高。比较分析1998~2011年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年间变化, 发现秋季群落A的物种多样性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 而群落B的物种多样性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 春季, 群落B的物种多样性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 而群落C则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一、战略优势辽宁南临黄、渤二海,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海岸线长达2178公里,岛屿506个,岛岸线长700公里。所属海域面积约为全省陆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其中,滩涂面积404万亩。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辽宁海域处于北纬38°44′—40°55′,东经119°55′—124°2′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88年夏季台湾海峡海域的调查资料讨论福建北部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水化学的区域性特征。结果表明,福建沿岸上升流是西部海域诸化学要素分布的控制因素。台湾北面海域(25°50′-26°40′N,121°45′-122°30′E)水体下层出现局部冷水抬升,福建沿岸和台湾北面海域都具有低溶解氧且不饱和、高营养盐、低温、高盐的特征,溶解氧、诸营养盐与温度、盐度分别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黄、东海海洋黄色物质的卫星反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物理特性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黄、东海海域卫星离水辐射率黄色物质反演模式, 并利用2003年4月15日SeaWIFS卫星获得的黄、东海海域离水辐射率(Lw)数据反演给出了黄海中部—东海南部(北起33°52′N, 南到22°00′N; 西起122°36′E, 东止125°28′E)海域的黄色物质分布图。结果分析表明, 研究区给出的黄、东海海域黄色物质吸收系数在0.003—0.13m-1范围内, 与大西洋北海测得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比较接近, 但明显低于波罗的海和地中海, 更低于世界各地沿海海湾。平均而言, 比在太平洋点测黄色物质吸收系数值高约80%, 达0.09m-1左右。在水平分布上, 黄海海域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明显高于东海海域, 沿岸水域明显高于远海水域。受长江水系和黄海环流以及沿岸排污等要素的影响, 在长江口以外和黄海中、南部水域及其沿岸附近有明显的高吸收系数值聚集区。同时发现, 在黄海西部沿岸, 由于有较高反射率的高泥沙含量的影响, 对该区黄色物质的反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特别在苏北沿岸和长江口水域尤其如此。而在韩国、日本西海岸、浙江及福建沿岸水域则比较正常的给出了黄色物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18.
北部湾台风风海流三维数值后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Liu and Leendertse (1978) 的三维有限差分格式,对在1949-1987年期间对北部湾海区有较大影响的41场热带气旋作了风海流数值后报,后报的风暴潮与实测符合良好。为满足海洋工程的需要,本文还对涠洲岛西南海域某站的后报海流结果进行了分析,将该站各次台风的最大流速与极值分布拟合,给出各重现期海流值,同时对8303号台风的流场分布也作了分析。 要获得由台风引起的风海流及对应各重现期的极值作出推断,目前只能采取对台风风海流的数值后报方法,本模式计算范围西面以越南东岸为界,东面到雷州半岛、海南岛的西岸及109°30′E子午线,南至17°N(图1)。网格点的水平距离为13.8375km,垂直方向从海平面起算分为3层(0-10m,10-30m,30m-海底)。本文重点研究的站位位于涠洲岛西南(图1中A点所示),其水深为42m、所给出的风海流可代表5m、20m、36m处的数值。  相似文献   

19.
由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组织领导、由分局与海洋技术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浮标布放管理、技术保障小组,于今年三月二十九日和四月一日,使用向阳红五号船成功地把“中国浮标1”和“中国浮标2”布放在我国南海珠江口大万山东南偏东约92海里(114°09′17″E,20°29″49″N)和海南岛榆林港南部约45海里(109°31′49″E,17°29′46″N)靠近石油开发区的海域。目前,这两个浮标工作正常,定时通过卫星向南海分局发送布放点的风速、风向、湿度、气压、气温、水温、海流、波浪等海洋气象水文实测资料。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正式投入运行的第一代实用海洋资料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1884—1984年西北太平洋台风资料[1],1949—198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年鉴[2],探讨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数的时空分布主要特征,揭示了E1 Nino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位置的异常情况。得出:1.台风源地中心在140—145°E,8—12°N;2.从台风发生频数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来看,波谷之间相隔为6—7年,波峰之间多数相隔为5年或8年;3.台风高频区(不论经度带或纬度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台风发生时海温在27℃以上、30℃以下;5.在E1 Nino年,台风高频区比常年台风高频区偏东。并对高频区异常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