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南方在许多地区中生代地层中发现有属珠蚌科内一个淡水至半咸水相新属——祁阳蚌(Qiyangia)。由于该属特征明显,产出层位稳定,分布广泛,已被大多数地层古生物工作者视为华南地区早侏罗世地层划分、对比的一个重要瓣鳃类化石。新近,笔者在黔北地区进行1∶20万区调工作时,发现祁阳蚌不仅出现在产有禄丰蜥龙动物群的自流井群下部,而且大量分布在“香溪群”上部地层中,并有湖南“观音滩生物群”中的其  相似文献   

2.
<正> 福建中侏罗世地层,早期曾笼统地归入下侏罗统的梨山群。1965年,在开展1/20万永安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其上部采获了丰富的瓣鳃类Pseudocardinia-Tutuella动物群,将该地层另外划出称漳平群,后改称漳平组。近年来,笔者等发现在大部分地区过去所称的漳平组仅包括了该组的下段地层,对整个漳平组及其生物群特征论述很少。  相似文献   

3.
<正> 1986年,笔者在上杭县庐丰乡庐源洞林地组一黄龙组剖面下部的泥岩层中采获叶肢介、瓣鳃类和植物化石。叶肢介经曹宝森、梁诗经鉴定,计有4个属;瓣鳃类化石个体小,且因铰合构造及生长线模糊不清不易辨认,未定属种,但属海相瓣鳃类;植物由吴岐鉴定。剖面自上而下为:(图1)  相似文献   

4.
<正> 西藏东部地区怒江上游两岸,广泛分布着一套巨厚的黑色板岩,李璞等(1955)命名为“沙丁板岩系”,岩性以板岩、砂岩为主,两者交互成层,时夹灰岩透镜体及少量火山岩等,大多轻微变质。根据雅安多到邦通之间找到的Cordaites和一些瓣鳃类化石,以及嘉黎南沟的六射珊瑚,认为时代应属中生代下部,并可能包括一部分古生代。后来,沙丁板岩又被认为与西康群相当(王文彬,1957;顾知微,1962);西藏的地质工作者,也常将其视为怒江上游地区三迭系的代表。但一直没有发现确切的三迭纪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5.
黔中、黔南三叠纪古生态、古群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黔中、黔南三叠纪古生物群的古生态,古环境作研究后,提出了中三叠统青岩组(或新苑组)中深水瓣鳃、菊石群落的堆积形成机理;贵州龙水生爬行动物群繁盛、埋藏、保存受控于拉丁期全球大海退以及特殊的台地边缘“S”形浅滩带上出现的半封闭海湾;同时,建立了由台地至深水的4个遗迹化石组合,牙形刺和瓣鳃类化石从浅水至深水沉积层中的分布系列。  相似文献   

6.
陕西岐山产Eumorphotis的“石千峰组”地层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石千峰群”的问题,是涉及华北及其相邻广大地区陆相二—三叠系划分、对比及界线的重大地层课题,自下而上分为石千峰组(孙家沟组)、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并确认石千峰组含有晚二叠世的Lueckisporites-Protohaploxypinus 孢粉组合;Abiella sp., Microdontella sp.等瓣鳃类;Sinolimnadiopsis yaoxianensis, Huanghestheria longellipsa等叶肢介;Shihtienfenia permica, Shansisaurus xuecunensis, Tapinocephalidae等脊椎动物化石。刘家沟组含早三叠  相似文献   

7.
安徽巢湖地区的侏罗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安徽巢湖地区侏罗系过去称象山群(斯行健,1959)。在其中下部曾采得Podozamites sp., Baiera sp., Coniopteris hymellophylloides, Ptilophyllum pecten等植物化石,时代被定为早中侏罗世。1981年,安徽区测队在巢县城北约2km处的小山村,于象山群下部采得上述部分植物外,在巢湖东约10余公里的彭庄村原称象山群的上部发现了一个含多门类的化石层。参加野外工作还有安徽区测队朱大山、濮道友、刘公正、马杏秀、诸兆荣、郑国民、张庆生、杨金良、董承华等。  相似文献   

8.
<正> 位于苏南溧水县西部、皖南当涂县东北角的西横山东侧之大片红层,长期以来被划为三叠系黄马青组(或群)。李金华曾将产于该区Zk7孔中一个瓣鳃类定为Lamprotula cremeri Frech,提出时代为中、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9.
南雄盆地西部地区早第三纪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雄盆地西部地区下第三系厚约1000m,依据岩性特征,划分为以粗碎屑岩发育为主要特征的丹霞组和细碎屑岩的罗佛寨群,后者自下面上又可划分为上湖组,浓山组和古城村组。上湖组产扣星介动物群,金星介动物群,稍短宽轮藻-常州厚球轮藻植物群、瓣鳃类、腹足类及其口盖等化石,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至早一中古新世,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划在上湖组的坪岭段和下惠段之间,即扣星介群与金星介群之间,浓山介和瓣鳃类等化石,时代分别为晚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坪坑-红石寨一线以北的丹霞组是罗佛寨群向西相变的地层,时代为古新世一早始新世。  相似文献   

10.
<正> 江苏北部及淮河下游一带普遍发育一套河湖相沉积,杨钟健等命名“下草湾系”,时代为中更新世。周明镇、李传夔(1978)确定Youngofiber sinensis (Young)(即过去的Trogontherium sinensis Young)的时代为中新世,地质时代相当或稍晚于浦镇组或洞玄观组。刘冠邦等(1973)曾把泗洪小汪庄,罗庄的下草湾组之上的一套含丰富的瓣鳃类和少量脊椎动物化石的灰白色砂砾岩,创名为泗洪组。江苏区测队二分队曾把泗洪县大红山梅花  相似文献   

11.
广东河源盆地红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凌秋贤  张显球 《地层学杂志》2002,26(4):264-271,T003,T004
河源盆地红层厚达 5 0 0 0 m,依岩性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大凤组、主田组、浈水组、丹霞组和莘庄村组。前三组称南雄群 ,粗碎屑岩较发育 ,厚 16 0 0— 370 0 m。大凤组为紫红、暗紫红色砾岩 ,在盆地北部该组上部为细砾岩夹含砾砂岩 ,富产恐龙圆形蛋化石 ,厚 5 6 7m;主田组为紫红色含砾砂岩与不等粒砂岩互层夹细砾岩、砂质泥岩 ,富含灰质结核 ,产窃蛋龙、恐龙长形蛋、龟鳖类、腹足类和瓣鳃类化石 ,厚 90 0 m;浈水组沉积物又较粗 ,以细砾岩、含砾砂岩发育为主要特征 ,厚达 2 2 0 0 m。大凤组和主田组富含恐龙蛋化石 ,其面貌与南雄盆地相似 ,时代属晚白垩世无疑。丹霞组全为粗碎屑岩 ,为紫红色块状砾岩、砂砾岩 ,具丹霞地貌特征 ,厚 70 0 m,时代暂归晚白垩世—古新世。莘庄村组以红色细碎屑岩发育、富含灰质结核、下粗上细、上部红黑相间为主要特征 ,产介形虫、轮藻、腹足类、瓣鳃类化石 ,时代属古新世  相似文献   

12.
从孢粉化石证据论冀北后城组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布于冀北地区的后城组是一套以河流相红色砂砾岩为主的地层,此前在不同地点的该岩组中曾发现中侏罗世晚期的叶肢介、瓣鳃类和爬行动物化石和晚侏罗世的介形类和孢粉等化石。新近在蔚县后城组发现的孢粉组合与此前在宣化堰家沟、万全渔儿山西侧后城组晚侏罗世孢粉化石组合面貌具有明显的差异,时代属中侏罗世。孢粉化石证据说明冀北的后城组系—套中—晚侏罗世沉积。  相似文献   

13.
宁镇地区的中一下侏罗统象山群(J_(1-2)xn),1924年,由刘季辰、赵汝钩等发现于钟山地区,称为钟山层。1928年谢家荣等将钟山层下部的一套紫红色页岩定为上三叠统黄马青组。至1935年,李毓尧等在南、北象山发现较完整的剖面,将钟山层易名为象山层,时代定为早侏罗世。1962年王珏等改称为象山群,时代定为早一中侏罗世,沿用至今。紫金山一带,象山群(J_(1-2)xn)底部为厚层石英砾岩,以上为石英岩状砂岩、粉砂岩、页岩及薄层炭质页岩等,呈平行不整合上覆于上三迭统范家塘组(T_3f)之上。出露在紫金山山脊上的  相似文献   

14.
张俭  蒋斯善 《地质论评》1966,24(1):72-74
高骊山段一名最早见于李四光、朱森的“南京龙潭地质指南”(1932)一书中,但在李毓尧等著的“宁镇山脉地质志”(1935)一书中才有详细的描述,并在高骊山、龙潭、赤燕山等地采得植物化石及瓣鳃类化石碎片。植物化石主要有:Lepidoden-  相似文献   

15.
<正> 1985年11月,我们对海南岛潮汐带各种沉积微相的腹足类及瓣鳃类的稳定态,进行了系统采样研究和统计(图1)。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潮汐带中,不同的微相沉积环境,具有不同内容的腹足类组合及瓣鳃类不同百分比的稳定态。  相似文献   

16.
王约  王训练  王野 《地球科学》2016,41(7):1099-1109
新疆叶城南部西昆仑山区的赛力亚克达坂一带,发育于麻扎-康西瓦构造带内的一套含煤碎屑岩系被命名为“赛力亚克达坂群”,并被认为是早-中三叠世沉积的地层.作为西昆仑和喀喇昆仑两板块分界,也是欧亚板块与“古特提斯域”分界的麻扎-康西瓦构造带,该陆相含煤碎屑岩系的时代对于西昆仑地区的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演化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套地层从岩性上大体可分为3个部分:下部以砾岩为主,中部以含煤及煤线为特征,上部以含砾砂岩为主.其中部产有以苏铁类(25%)、真蕨类(20%)、银杏类(20%)和松柏类(15%)占优势的植物群,共17属20种的植物化石.该植物群与西昆仑山及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叶尔羌群植物群相似,为兼有北方Coniopteris-Phoenicopsis和南方Ptilophyllum-Conioptersis植物群特征的早-中侏罗世植物群.另外,在岩性和地层序列上,麻扎-康西瓦构造带内的含煤碎屑岩系可与叶尔羌群进行对比,也适合叶尔羌群的定义.因而,建议废弃“赛力亚克达坂群”这一岩石地层单位,而沿用叶尔羌群,其时代为早-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早侏罗世八道湾组陆相沉积中发现海相瓣鳃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陆相河湖沉积的八道湾组(早侏罗世)内,新发现一些海相瓣鳃类化石,表明当时准噶尔盆地在一短期内曾与海水相通,或者海水通过某一水系涌入该河湖区。从生态特征分析,当时可能为一泛滥平原。根据海相化石对化,化石产出层位八道湾组上部的时代可能属西湟缪尔期。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东部黄竹岭地区“抱板群”的解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5万填图结果表明 ,黄竹岭地区的原“抱板群”实际上包含了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的二套物质建造 ,抱板群应予以解体 ,其中黄竹岭南侧的中、浅中变质沉积—火山岩系与海南岛其他地区的南碧沟组可对比 ,地质时代为奥陶纪 ;剔除此之后的一套中深变质沉积—火山岩系为海南岛真正意义的抱板群  相似文献   

19.
<正> “南郑页岩”是卢衍豪(1959)建立的一个地层单位,用以代表奥陶纪宝塔灰岩之上,志留纪龙马溪页岩之下约6m厚的一段地层,产以Dalmanitina为主的三叶虫,及笔石、瓣鳃类等化石。“南郑页岩”的时代,卢衍豪(1943)最初曾“疑其为上奥陶纪产物”,在正式命名时(1959)认为“放在志留纪底部为宜”。此后,对其时代归属的问题争论颇多,有  相似文献   

20.
<正> 淮河下游地区的泗洪、盱眙、五河、嘉山一带的中新统,杨钟健、周明镇(1955),周明镇、王伴月(1964)等都做过不少工作。1975—1977年,江苏区测队对中新统地层,包括“下草湾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植物、脊椎动物、瓣鳃类、腹足类、介形类、轮藻以及灵长类等门类化石,对中新统的进一步划分,提供了较充分的依据。(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