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波束测深系统在进行水下地形测量过程中误差源来自多个方面,其中声速是影响数据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受到温度、电解质、压力以及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传播速度和方向发生着梯度变化。如果不对声速加以改正会产生深度和水平误差,使水下地形失真。因此,精确测定水下声速剖面,并对测量数据加入声速改正,有利于提高测量数据精度,保证水下地形真实有效。本文以辽宁省大中型水下地形测量项目为例,基于IMAGENEX DT101多波束测深系统,对声速在水下传播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建立动态声速改正格网方案,并利用AML Minos. X SVP水下声速剖面仪精确测定了水下剖面声速,在HYPACK MAXHysweep测深数据处理软件中加入声速改正值对数据进行声速改正,提高了水下地形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2.
在重力归算中,局部地形改正在重力勘探、地壳结构分析和大地水准面计算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但严格棱柱体积分公式计算效率低,而快速计算公式则会降低计算精度。本文利用CUDA并行编程平台,提出一种地形格网重新编码和严格棱柱体积分八分量拆解方法,实现了基于CPU+GPU异构并行技术的严格棱柱体积分计算地形改正快速并行算法,克服了GPU各个线程计算任务分配和线程计算超载问题,解决了局部地形改正的高分辨率、高精度严密公式的快速计算难题。通过试验,在显卡型号为Tesla V100的计算机上进行4°×6°范围,积分半径40'和分辨率1'的局部地形改正计算仅需1.5 s;分辨率10″的局部地形改正计算仅需14.6 min;进行分辨率3″的地形改正计算耗时45.7 h,而传统串行算法则难以完成计算。在保证微伽级以上计算精度的条件下,计算加速比最高达到850倍以上,有效缩短了计算耗时,提高了计算效率。本文还依据上述并行算法对全国范围地形改正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地形改正量普遍低于80 mGal(1 Gal=10-2 m/s2),平均值1.83 mGal,最大值达到196 mGal。  相似文献   

3.
蒋勇  施昆  黄瑞金 《四川测绘》2009,32(4):171-174
在精化局部似大地水准面时,由于对大地水准面精度的要求不高或者精化区域的水下地形数据缺乏等因素,往往很少考虑湖泊水体对局部似大地水准面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水体对局部地形改正和地形均衡改正的影响,然后通过实例计算得出了湖泊水体对精化局部似大地水准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现有地形影响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着重对以下3方面问题进行讨论:其一,在传统平面参考面的地形改正计算方法基础上,基于国际通用的GRS80椭球采用Tesseroid单元体积分法计算地形改正,以适用于山区和地形变化复杂地区的地形改正计算,推导了基于Tesseroid单元体的地形改正算法的泰勒级数展开公式,并验证该方法较传统方法的优越性。其二,目前,大地水准面计算中通常只考虑Molodensky一阶项影响,然而已有结果表明在山区二阶项的影响可达到分米级。针对目前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任务,基于Molodensky一阶项算法,给出了二阶项和三阶项对高程异常贡献的严密级数展开式。其三,本文详细讨论了利用地形改正值代替Molodensky级数解计算重力大地水准面的误差影响。  相似文献   

5.
重力地形改正的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海  李琼  林旭 《测绘工程》2011,20(2):24-26
为了比较分析地形改正两种模型间的差异及不同地形对地形改正的影响,采用我国4类不同地形的DTM数据,分别使用质量棱柱地形模型和质量线地形模型计算这4个区域的地形改正误差,发现由这2种模型计算得到的地形改正量间的差异很小;研究了平地、丘陵、山地和高山4种地形对地形改正误差的影响,地形改正误差与地形起伏变化强相关;考虑到3阶...  相似文献   

6.
许宝华  何慧兰 《地理空间信息》2010,8(5):126-127,143
采用配备多元传感器的高精度的无验潮水下地形测量模式、根据测区温度和盐度变化采用声速仪对声速进行实时改正、对系统时延进行准确的改正、正确的测量数据处理等来提高河口地区水下地形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无验潮模式进行水下地形测量时,定位信号不稳定会导致水位值出现异常。本文对起伏较小的沙滩区域单波束测深数据的水位值与水深值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水位值跳变的规律。对水位值与水深值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傅里叶拟合的方法对异常段的水深数据进行拟合,根据水位值与水深值之间相关的特性,利用拟合函数对异常段的水位值进行改正。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信号不稳定导致的水位异常,提高水下地形测量的高程精度。  相似文献   

8.
差分GPS水下立体定位导航系统的时间测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差分GPS水下立体定位系统是通过测量同一水声信号到达不同浮标的时刻,计算水下收发机到各枚浮标的距离差,实现水下立体双曲线交会定位的。本文对水下立体定位导航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推导。根据差分GPS水下立体定位导航系统的要求对GPS接收机时钟同步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对GPS接收机接口数据输出和支持的三种时间测量方案进行了介绍,并对时间延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重力地形改正是区域重力测量工作中的一个关键步骤,目前重力地形改正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快速地重建测站附近高精度的三维地形。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景立体视觉和摄影测量技术的快速近区重力地形改正方法,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快速测图系统。为了使该系统硬件尽量小型化并满足精度需求,我们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精度分析和设计优化。所开发的研究系统可以从获取的全景立体图像自动生成DEM并计算重力地形改正值。该系统已经过野外多站多种地形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其效率和精度明显优于传统的野外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有限范围的重力层间改正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层间改正是重力归算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平面层层间改正、球面层层间改正与地形改正的范围不一致,因此均存在远区虚拟地形引入的近似误差,且计算点高度越高,此误差越大。本文提出使用有限范围的层间改正进行重力归算的方法,使其区域范围与地形改正的范围一致。然后给出了有限范围层间改正的简便计算方法,该算法与通过地形改正严密积分法演化来的算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内插试验说明当计算点地形高于1000m时,内插应使用基于有限范围层间改正的重力归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矿产储量的计算方法,探讨了运用方格网法土方计算确定矿产储量的原理和步骤;并以某金矿区局部范围为例,采用方格网法计算了其矿产储量。  相似文献   

12.
道路拨地的作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讲述道路拨地在确定范围线时,为了解决矛盾所进行的三次修改,以及对在成果图中测绘范畴内不可解决的矛盾给与显示,以提示用地单位认真对待这些作业过程。  相似文献   

13.
针对GPS高程拟合这一问题,介绍了等值线法、解析拟合法等传统GPS高程拟合方法,并选用丹麦法计算权因子,构造等价权矩阵,结合总体最小二乘法抵抗粗差点对GPS高程拟合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等值线法与其它两种方法对不含粗差的等精度观测数据拟合的效果相当;基于丹麦法计算权因子的抗差总体最小二乘法对不等精度观测数据的偶然误差处理效果更佳,且通过权因子可以有效处理粗差点对高程拟合的影响,拟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新型曲线光滑法--切线抹角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线光滑是计算机地图制图中的重要问题,但ACAD提供的3种光滑方法均无法满足地图中不规则曲线的光滑要求.本文吸取斜轴抛物线光滑法和张力样条光滑法的优点,改进抹角光滑法,得到一种通过节点、张力可调且算法简单的新曲线光滑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变形态势分析大都是基于单个模型进行的。虽然使用单个模型是经过一系列计算优选得到,但在实践中单个模型进行分析时,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其准确性亦不够高。本文对组合模型法的原理作了概述,并将其应用于高架桥墩监测进行了实例分析,不仅预测了变形量,也预测了变形速率,获得了变形终;变形态势分析结果验证了组合模型法较单模型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在省域基础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中,针对区域地情的选择十分关键,本文介绍了甘肃基础测绘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17.
密度法与色度法描述印刷颜色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作者着重从测量和计算两个方面,对密度法与色度法描述印刷颜色的优劣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8.
王莹  黄文骞  吴迪 《测绘通报》2004,(6):12-14,21
遥感图像必须经过校正才能进一步应用,当前几种常用的几何校正模型(多项式法和共线方程法)对于一些控制点缺少或整体变形不一致等情况的遥感图像的校正精度往往不能满足要求.针对图像缺少控制点的情况进行研究,提出空间投影加密这一校正模型,论述其原理、模型及校正过程,并给出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提出,能够快速获取空间数据基础信息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主要是对地物顶部信息的获取,而对侧面信息获取比较困难,因此倾斜航空测量技术成为国内外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新技术。本文主要论述了基于倾斜影像量测的几种方法,并对以后量测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在利用相机成像的几何原理进行三维坐标测量时,相机标定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空间后方交会、直接线性变换及张正友标定法是3种常用的基于目标的标定方法.本文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并分别进行了程序设计和实验验证,分析了3种方法中控制点数量、焦距大小与精度的关系以及方法的优劣性.结果 表明,过多的控制点会导致空间后方交会方法精度下降;随着焦距的增加,空间后方交会和直接线性变换方法的标定精度均有所下降;直接线性变换、空间后方交会、张正友标定法的可靠性、精度均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