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世界》2011,(11):11-11
一项新研究发现,由于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地升高,一种珊瑚礁类鱼的机灵性正在受到威胁。  相似文献   

2.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矿石燃料的使用使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研究全球二氧化碳的循环对于更好地理解增高的二氧化碳程度对未来气候和海平面波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被认为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  相似文献   

3.
大气中CO_2浓度升高导致的海水酸化改变了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化学环境,将对其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为研究对象,探究在海水酸化条件下两种微藻种群增长和种间竞争关系的变化。结果发现:(1)在单培养体系中,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米氏凯伦藻的环境负载能力(K)升高,而对其生长率进入拐点的时间(T_p)、内禀增长率(r)、进入指数增长期(T_(Ep))和静止期的时间(T_(Sp))均无显著性影响;对盐生杜氏藻而言,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显著降低了盐生杜氏藻的T_p和r值,而对其K、T_(Ep)、T_(Sp)均无显著性影响;(2)在共培养体系中,两种微藻的K值均受到显著抑制,与单培养体系相比差异显著(P0.05);二氧化碳升高改变了两种微藻的竞争关系,微藻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向有利于米氏凯伦藻的方向发展。(3)米氏凯伦藻去藻过滤液对盐生杜氏藻产生抑制作用,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加剧了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苯酚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苯酚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其在南海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实验中作者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苯酚在沉积物上吸附前后的浓度变化,从而可以根据平衡浓度(Ce)和吸附在沉积物上的量(Cs)的关系来推测苯酚在沉积物上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苯酚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可以同时很好地用Freundlich型、Langmuir型和线型三种吸附等温式来描述,这说明其吸附行为比较复杂。另外,通过改变吸附条件发现苯酚吸附行为受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介质的盐度、温度、酸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且饱和吸附量随着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介质盐度和酸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东海PN断面夏季温盐及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刘兴泉 《海洋与湖沼》2001,32(2):204-212
由东海PN断面夏季温鼻度及化学要素CTD资料分析表明,东海夏季的温跃层和盐跃层在次表层生成,其强度随着跃层自陆架坡折区至近岸和外海的上移逐渐减弱。陆架区近表层的温度和盐度呈垂直均匀分布,冲绳海槽次表层呈高温、高盐,近表层呈高温,近表层呈高温、低盐,底层呈低温、次高盐特征。溶解氧浓度自近岸到外海由低变高,表层至底层溶解氧浓度在陆架区由高变低,冲绳海槽区则先由低变高然后又由变低。总二氧化碳浓度自表层至底层和自陆架坡折区到近岸和外海由低变高。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自近岸至外海由高变低,而自表层至底层由低变高。陆架区的近表层和陆架坡折区分别有一个高碱度区。温盐及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与夏季海区垂直环流的反气旋运动、长江冲淡水及黑潮水入侵和海面强热辐射有关。此外,化学要素分布还与夏季海区的温盐结构、表混合层与大气间二氧化碳气体交换及表混合层中碳和营养盐光合作用的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随着工业的兴起、农业的开发、人口的剧增、大量化石能源的应用,向大气中释放出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和氟氯碳等气体,它们能吸收来自地表的辐射热,增强大气层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使大气下层的温度逐渐升高。由于气候转暖,平均温度回升,来自冰盖区和冰川区的融水增加了海洋的体积、扩大了海洋的面积,从19世纪  相似文献   

7.
海洋浮游动物可以对因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的海水酸化做出敏感的响应,然而关于海水酸化对其生理机能的研究却较少。因此,我们研究了暴露于不同二氧化碳浓度(0.08,0.20,0.50 and 1.00%)的酸化条件下中华哲水蚤主要抗氧化酶以及2种解毒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暴露于酸化海水中的中华哲水蚤的GPx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然而,其它抗氧化组分,包括GST、SOD活性,GSH水平和GSH/GSSG比值均被显著抑制。中华哲水蚤的ATPase活性被海水酸化显著刺激,而AchE活性却显著被抑制。此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变化的75.93%可以用第一和第二主成分解释。因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的海水酸化可以通过影响桡足类体内一些酶类的活性来影响其新陈代谢及存活。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需要对海水酸化和其它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对桡足类的影响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探讨海气间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指出海面气体交换的物理过程与大气的强迫作用有关。动力学分析表明:交换速度主要依赖于溶解度、摩擦速度和阻碍系数;海面通量则决定于海与气的浓度差和交换速度,而交换速度随风速增加而增大,随温度增大而减小,其模拟值与风洞实验值基本一致。根据1993年10月、1994年4月和10月在东海三个航次的测定和计算表明,东海海面的二氧化碳通量指向下,其平均值为-45.5μg·m-2h-1  相似文献   

9.
乔然  张滨 《海洋预报》1995,12(3):66-69
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设计,制做QGS-08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的前处理系统(即脱水系统)和标气流,然后实地到西太平洋考察使用,取得精度较高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数据,并且论述了测试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温度下四溴双酚A(TBBPA)对桡足类的影响,以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为受试生物,探究了温度影响下TBBPA对日本虎斑猛水蚤摄食、滤水、产粪的影响以及在其体内的富集情况。结果显示,毒性暴露24h后,摄食率和滤水率随TBBPA浓度的升高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随温度升高,摄食率和滤水率先升高后降低。产粪粒数在各浓度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温度升高,产粪粒数逐渐升高,18℃与其余两温度组差异显著(P<0.05)。TBBPA持续暴露两世代后,生物富集量随着TBBPA浓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且F1代比F0代富集量大;随温度升高,生物富集量先降低后升高,在20℃最小。生物富集因子(BAF)随着TBBPA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具有世代效应;随温度升高,生物富集因子先降低后升高。其中,BAF的范围在13.26×10~3~24.58×10~3,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对TBBPA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性(BAF>5 000)。  相似文献   

11.
要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稳定下来,我们需要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储藏在长久稳定的地质盆地当中。由于陆地上储藏盆地的温度,二氧化碳储藏在那里不稳定,会向上浮动.如果二氧化碳储藏盆地没有封闭合理的话,这可能导致注入的二氧化碳溢出。我们认为:如果将二氧化碳注入小于3000m的深海海底,几百米的沉积物可以提供一个永久的地质储藏环境,尽管可能受到一定的地质运动的干扰。在深海海底高压和低温的环境下,二氧化碳处于液体状态,而且浓度大于上层孔隙液。这样,在重力的作用下,注入的二氧化碳处于稳定状态。另外,二氧化碳水合物的形成可以阻止液体二氧化碳的流动,这样就形成了储藏系统的第二道密封盖。我们对二氧化碳的注入、形成水合物、稀释溶解成二氧化碳溶液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如果选择的是石灰岩沉积物,则二氧化碳溶液对石灰岩的溶解可以稍微增加其孔隙度,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其渗透性。然而,喀斯特现象不太可能出现,因为能够被二氧化碳溶液完全溶解的只是一小部分的岩石。美国沿海200英里以内的专属经济区提供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储藏空间,能将美国现有二氧化碳排放量几千年的总量都储藏起来。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温与叶绿素季节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3年MODIS数据为数据源,在图像处理、空间插值的基础上作海温与叶绿素浓度的空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海域的叶绿素浓度和海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变化特征。基本规律是叶绿素浓度从近岸向渤海中央递减;温度则随季节发生变化,随着温度升高,近海叶绿素浓度增高,而渤海中央区域叶绿素浓度降低。渤海叶绿素浓度的分布与河口径流、季节等因素有关。从空间关系看,海温与叶绿素浓度不存在很明显的空间分布相关性,但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相关性。上述研究可用于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最近100多年来,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及其他微量气体(N_2O,CH_4,CFCS)迅速增加。据测,198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了约1/4,从而使世界平均气温升高。据1986年世界气象组织计算,最近100年来,世界平均气温已增加了0.3—0.7℃。估计到2050—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全球气温升高,将引起世界海平面上升。最近100年(1880—1980)来,世界海  相似文献   

14.
英国《新科学家》报道,随着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与海水发生反应,产生大量重碳酸盐和氢离子,导致表层海水的酸度增加。在上一个冰川时代,地球海洋的pH值为8.3,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大量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5.
利用低温高压反应舱模拟海底水合物生成环境,采用原位拉曼光谱技术在线测定含水合物CH_4—H_2O体系中溶解甲烷的拉曼光谱,基于相关理论模型建立了溶解甲烷的拉曼光谱工作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 77),定量分析了水合物形成后体系温度、压力对溶解甲烷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拉曼光谱技术可准确测定溶解甲烷的浓度,实测溶解甲烷浓度值与理论计算值相吻合,相对误差小于5%。当体系中水合物形成后,温度对溶解甲烷的影响占主导作用,压力影响相对较弱,溶解甲烷浓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随压力升高而减小;而在气-液两相的情况下,温度与压力对体系内溶解甲烷浓度的影响正好相反。这很好地阐明了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内、外溶解甲烷浓度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BP神经网络在铜及铜合金海水腐蚀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实海环境数据及材料腐蚀数据,利用BP结构神经网络建立了铜及铜合金在实海环境中腐蚀速度与环境因素、材料成分之间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建立的预测模型分析了环境因素对铜及铜合金的腐蚀速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及生物污损促进铜及铜合金的腐蚀,而pH、盐度和氧浓度的升高对浸泡1年的材料腐蚀速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鲑鱼是人类重要的食品来源之一,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鲑鱼资源通过输送营养物质对维持溪流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等有重要作用。而鲑鱼是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冷水性鱼类,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尤为明显。作者通过文献综述法梳理相关研究,从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度变化、淡水和海洋环境的变化以及鱼病传播4个方面探讨对鲑鱼丰富度和繁殖的影响,并提出研究展望。研究显示:温度变化对鲑鱼的产卵和迁徙有较大影响;溪流和河流流量的改变会影响鲑鱼的迁徙和幼年鲑鱼的存活数量;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使海洋食物供应减少,鲑鱼丰富度降低;水温的升高使病原体增加,鲑鱼死亡率增加。本研究成果可为鲑鱼种群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及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世界》2010,(6):7-7
近百年来北京地区温度因人类影响而显著升高。 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和太阳活动等均可能对近百年来的全球升温起到作用。然而,对各自的贡献量的估计仍然有不同看法。人类活动对北京地区温度变化的贡献量有多大?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08,(3):7-7
如何应对全球变暖?专家给出“减少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的策略。决策者对此相当不情愿,因为减排往往意味着减缓经济发展速度。然而,最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化学家们带来了好消息:一种新材料可以选择性地捕捉二氧化碳分子。这种新型材料UCLA化学教授Yaghi和他的研究小组设计,他们将其称之为ZIFs。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温度条件下,观察了丁香酚麻醉后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的麻醉状态和苏醒状态,同时测定了麻醉后的对虾在不同离水时间条件下复苏所需要的时间,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对虾在15 min内耗氧量的变化的研究,探讨了丁香酚对日本囊对虾呼吸中枢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进入麻醉状态所需的时间随丁香酚浓度的升高而缩短,随麻醉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苏醒所需时间随丁香酚浓度的升高而延长,随麻醉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苏醒后第4天各实验组日本囊对虾存活率均为100%。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200 mg/L质量浓度下,随着温度的增加,对虾复苏所需时间减少无差异。在相同离水时间下,日本囊对虾的复苏时间随着丁香酚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长。在100、150、200 mg/L不同质量浓度组中,随着离水时间的延长,对虾复苏时间也显著增长。麻醉中,最适丁香酚质量浓度为100 mg/L。丁香酚在不同实验温度和浓度条件下均能显著降低日本囊对虾的呼吸代谢,降低耗氧量,对日本囊对虾具有很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合适、安全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