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土地系统(地方)”为分类制图基本单元,将滇池流域土地划分为4个一级土地类型;16个二级土地类型;35个三级土地类型。分析了各土地类型的综合自然特征,为滇池流域各土地类型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关于土地类型划分的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参加全国百万分之一土地类型图的编制和研究工作。从1979年以来,先后在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西部、秦岭山地和陕南汉中,安康盆地等不同自然地理区的典型地段,作过土地类型系列制图。在方法上,既应用了常规的综合剖面法和类型填图法,也运用了新技术—卫片解释和航片调绘。通过这些典型地段的实践,初拟出陕西省土地类型划分系统,并就土地类型划分的理论作了讨论。 一、土地类型划分的辅助单位—自然地带(亚地带)  相似文献   

3.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01,56(4):426-436
山地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及其结构格局的序列性特征明显,相应地呈现出土地类型在空间、数量和质量等3个方面基本格局型式,格局分析能够揭示土地类型结构与功能的异质性及其有序性,从而为全面认识土地类型群体的生态属性与其演替规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以陕西秦岭山地为例,进行了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并根据山地类型结构格局的空间层次性、结构多级性和功能多元性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山地土地利用配置的模式及其优化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开展山地土地类型的研究和制图,对于土地资源评价、制定农业区划以及提高土地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都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六十年代初期,我们结合教学实习和指导毕业论文在北京门头沟区清水河流域开展了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工作,初步摸索关于山地土地类型制图的问题,有一些粗浅的体会,现加以总结,供今后开展全国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参考。  相似文献   

5.
土地类型系列制图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运龙 《地理研究》1994,13(1):76-83
实际存在的不同尺度地域分异规律是土地类型系列制图的客观基础。多种尺度制图构成的土地类型系列制图可以全面揭示区域土地类型的形成因素、分布规律和空间结构特征,也为不同层次土地规划管理之间的相互补充、协调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北京山区土地类型研究的初步总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土地类型研究,是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发展农业)的需要,在自然区划工作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编制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图是土地类型研究的重要方法,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汉平原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卫东 《地理学报》1994,49(1):73-83
基于对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本文划分江汉平原的土地类型,运用土地类型结构数量分析方法,自下而上地作了江汉平原综合自然区划,揭示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8.
高黎贡山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化活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高黎贡山不同土地类型土壤的理化特性及微生物特性,探讨了不同土地类型生态因子的变化及其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微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土地类型研究的意义、功能与学科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申元村 《地理研究》2010,29(4):575-583
土地类型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反映的是中小尺度地段分异规律和综合整体的环境特征。对土地类型研究的学术意义、功能和对未来学科发展方向进行界定,对促进土地类型学的发展和应用功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文章总结了土地类型研究的学术意义与功能,认为土地类型研究是自下而上论证综合自然区划、确立区域土地结构、进行生态研究和生态建设设计、进行农林牧合理用地布局和用地结构调整、灾害成因和防灾减灾研究的基础性学科;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当前该学科存在的关键学术问题是土地类型划分的基本分级体系不确定,各级土地类型划分指标体系未建立,遥感与多元数据计算机制图与分类指标体系未实现技术连接;从学科发展方向着眼,当前应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野外考察相结合,通过典型区解剖方法,确立土地类型基本分级体系,建立各级类型划分指标,以及遥感与多元数据计算机制图与分类指标体系的技术连接,并对未来需要研究的课题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平原土地类型及其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荣金 《地理研究》1990,9(2):11-19
本文以土地类型为基础,探讨黄淮海平原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与途径,阐明土地类型研究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陕西秦巴山区为案例,对土地演替的内涵、研究内容和演替历史做了论述,运用遥感技术编制土地类型图,运用计算机手段对秦岭南、北坡和大巴山北坡的不同垂直带层的土地演替做了模拟.认为土地演替是土地内部物流与能流转化迁移的结果,土地演替分为自然演替和人为演替两种过程.  相似文献   

12.
渭北旱原土地类型结构与综合自然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伯杰 《地理研究》1989,8(3):53-60
本文通过对渭北旱原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根据土地类型空间组合结构、时间演替结构以及数量质量结构的一致性,自下而上组合自然小区。揭示了各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存在问题,提出改造措施和合理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北京市土地类型组合结构为依据,将北京市划分出三个区17个亚区,并就每一亚区的自然特征和合理利用方向进行了探讨。本文以北京市土地类型为例,研究土地类型结构并探索其为农业综合自然区划服务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张镱锂  吴雪  郑度 《地理学报》2020,75(5):931-948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珠穆朗玛峰等地,海拔高差巨大、生境复杂多变、土地覆被类型多样且植被垂直带谱完整,是全球范围内研究土地覆被垂直变化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土地覆被数据(2010年)和DEM数据,在ArcGIS和Matlab平台的支持下,提出并运用脊线法、样带法和扇区法3种山地南北坡划分方法,研究了喜马拉雅山土地覆被垂直分布与结构差异。结果表明:① 山地土地覆被分布具有明确的垂直地带性结构特征,喜马拉雅中部土地覆被垂直带谱为南六北四式,土地覆被垂直带谱中具有人类活动的特点。② 南北坡之间的土地覆被垂直带谱差异明显,南坡土地覆被类型完整多样,北坡相对简单;对同类型土地覆被而言,南坡较北坡分布高程低、幅度宽。③ 依据各类型分布面积比随海拔变化情况,土地覆被类型在南北坡上的垂直分布可分为4种模式:冰川雪被、稀疏植被和草地为单峰分布型,裸地为南单峰北双峰分布型。④ 3种划分方法中,南坡的土地覆被垂直带结构具有相似性,而北坡的土地覆被垂直带结构存在差异,扇区法较好地反映了土地覆被自然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Vertical differentiation of land cover in the central Himalaya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Yili  Wu  Xue  Zheng  Du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6):969-987
Characterized by obvious altitudinal variation, habitat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in land cover, the Mt. Qomolangma region within the central Himalayas is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area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the Mt. Qomolangma region possesses the most complete natural vertical spectrum in the world, it is also an ideal place to study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alpine land cover. In this study, land cover data for 2010 along with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ata were used to define three methods for dividi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lopes in the Mt. Qomolangma region, i.e., the ridgeline method, the sample transect method, and the sector method. The altitudinal distributions of different land cover types were then investigated for both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lopes of the Mt. Qomolangma region by using the above three division methods along with Arc GIS and MATLAB tool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and cover in the study reg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obviously vertical zonation with the south-six and north-four pattern of vertical spectrum that reflected both the natural vertical structure of veget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From low to high elevation, the main land cover types were forests, grasslands, sparse vegetation, bare land, and glacier/snow cover. The compositions and distributions of land cover typ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lopes; the southern slope exhibited more complex land cover distributions with wider elevation ranges than the northern slope. The area proportion of each land cover type also varied with elevation. Accordingly,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ifferent land cover types o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lop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with glaciers/snow cover, sparse vegetation, and grasslands conforming to unimodal distribu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bare land followed a unimodal pattern on the southern slope but a bimodal pattern on the northern slope. Finally, the use of different slope division methods produced similar vertical belt structures on the southern slope but different ones on the northern slope. Among the three division methods, the sector method was better to reflect the natur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and cover.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地垂直自然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补拙  陈浮 《地理科学》1999,19(4):303-308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3%,喜马拉雅运动基本奠定了山地格局,东西季风环流定格了自然地带的水平 山地垂直自然带确立了基础。从山地垂直自然带基带的性质出发,一般可以分为18种主要类,分别属于季风性带谱系统和大陆性带谱系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分析鄂境秦巴山区农业自然条件着手,着重论述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条件对发展立体农业的有利因素和限制因素。在揭示自然结构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划分山区农业自然资源地带,从而进行山区农业布局的宏观立体设计。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确定滇东北山区土地用途分区方案基础上,根据我国有关法规和政策,制定了各个用地区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相似文献   

19.
天山北坡中段气候垂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周霞 《干旱区地理》1995,18(2):52-60
在分析天山北坡中段气候要素垂直分布显著差异基础上,采用热量和水分指标,并参照植被和土壤的垂直分布差异,将天山北坡中段划分出(1)前山冲积扇,冲积平原温带。(2)中低山寒温带,(3)亚高山-高山寒带(4)高山冰雪带等四个垂直气候带,为认识本地区山地气候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山地气候资源潜力,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托木尔区域为研究区,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结合生态环境特征,选取分离度、分维数倒数、破碎度、植被覆盖指数和土壤侵蚀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探讨各景观类型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并依据生态环境的脆弱度等级结果进行区划。结果表明:(1)依据研究区海拔、坡度值划定地貌特征区,包括极高山、高山边缘区,南北部中山区,红层地貌区和南北部低山丘陵区;(2)建设用地的分离度最大,各景观类型的分维数倒数值差别不大,低覆盖度草地破碎度、景观类型脆弱度最大;(3)托木尔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数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数空间表现为“北低南高”的趋势,自然因素是影响生态环境高脆弱度区域(7~9级)的主导干扰因素;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于生态环境中脆弱度区域(4~6级);影响低脆弱度区域(1~3级)生态环境脆弱度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5)根据研究区内生态环境脆弱度值,结合当地自然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区可划分为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可开发区,并对其实施差别化的政策管理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