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气候平均态的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蕾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2006,30(3):361-37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CCSR/NIES AGCM Ver 5.6),对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的气候平均态分布进行分析和模拟.再分析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沿两支波导向上传播,其中一支在对流层上层转向中低纬度传播,另外一支折向高纬度,通过极地波导上传到平流层.其中,1波和2波可以上传到平流层,因而其振幅分布除在中低纬的对流层上层出现一个次大值外,在高纬度平流层中上层会出现一个最大值,3波则主要限制在对流层,其振幅分布除在副热带对流层上层出现一个次大值外,最大值出现在中纬度对流层上层.北半球夏季,整个平流层为东风环流,极地波导不存在,行星波不能上传到平流层,在对流层活动也较弱,1波、2波、3波的传播情况大致相似,表现为在对流层上层由中纬度向赤道地区的传播.相应的振幅分布是,对1波和2波而言,最大值出现在中低纬对流层顶附近,同时在中高纬对流层上层出现一个次大值,而3波的振幅分布正好相反,最大值出现在中高纬对流层上层,次大值则在中低纬对流层顶附近.利用大气环流模式进行的数值模拟表明,模式可以比较好地模拟冬夏季准定常行星波的传播路径,但模拟的北半球冬季沿极地波导向平流层的传播明显偏弱,其结果是对1波、2波而言,高纬度平流层中上层的振幅最大值明显小于再分析资料的数值.文中还讨论了数值模拟与资料分析中行星波的差异可能对大气环流模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利用1958-199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水汽输送特征,表明:全球纬向水汽输送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由西向东,在低纬由东向西,分别与中纬度西风带和热带东风带一致,经向输送在夏季由南半球向北半球输送,冬季则刚好相反,就全年来说水汽也是从南半球向北半球输送。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是大气水汽源,热带和中高纬是大气水汽汇,夏季中国大部分地区也是水汽汇。讨论了中国夏季3类雨型与异常水汽输送的关系,结果表明中间型雨带对应中国东部有一支东北异常水汽输送和另一支西南异常输送在长江流域辐合;南方型雨带对应一支东北异常输送和另一支来自西太平洋副高西北侧的西南异常输送在华南辐合,北方型雨带对应中纬度西风异常输送与副高西北侧的西南异常常输送在华北辐合。  相似文献   

3.
黄荣辉 《气象学报》1985,43(4):410-423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讨论了北半球冬季低纬度强迫源与中纬度强迫源强迫所产生的准定常行星波在实际基本气流中传播路径及其振幅分布的差异,指出冬季低纬度热源异常将对北半球中、高纬度对流层大气环流的异常起很大影响,而中纬度热源异常将对平流层环流异常起很大作用。 本文应用一个包括Rayleigh摩擦、Newton冷却及水平涡旋热力扩散准地转34层球坐标模式分别计算了冬季低纬度热源异常与中纬度热源异常所造成北半球扰动系统的异常情况,计算结果表明了冬季低纬度热源异常将对中、高纬度对流层大气环流异常起很大作用,热带太平洋上空热源异常将产生PNA型环流异常。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风场资料和中国东部120个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1951--2010年北半球冬季110°-120°E经向环流的气候特征,定义了北半球冬季110°-120°E低纬Hadley环流和中高纬气流强度指数,并分析了其强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对中国东部同期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北半球冬季110°-120°E经向环流主要包括低纬Hadley环流和中高纬度从高层到低层较-致的偏北下沉气流。(2)北半球冬季110°-120°EHadley环流和中高纬气流强度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二者在长期变化趋势上表现-致,即在1990年以前呈约20a的振荡周期,且波动更大,而在1990年以后呈约10a的振荡周期,波动相对较小。(3)北半球冬季110°-120°E经向环流强度指数对中国东部同期降水的年际变率具有较高的解释率,二者在统计上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北半球冬季110°-120°EHadley环流强度和中国东部同期降水相关程度大值区集中在江南、华南及江淮地区,中高纬气流强度和中国东部同期降水相关程度大值区集中在西北、江淮及江南地区。(4)东亚地区冬季经向环流异常的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中高纬度反向的异常气流和中低纬度反向异常环流圈的变化。强(弱)经向风年,北半球中高纬度从高层到低层为异常的偏北(南)气流,中低纬度对流层存在顺时针(逆时针)方向闭合的异常经向环流,对应中国东部降水显著减少(增多)。  相似文献   

5.
陈国珍 《气象》1996,22(4):20-23
1995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初夏脊线位置偏南,盛夏偏北;亚洲西风带,春季经向环流发展,初夏东亚阻塞形势稳定,盛夏纬向环流盛行;500hPa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夏半年偏高,冬半年偏低;北半球100hPa位势高度低纬度持续偏高,中高纬度持续偏低,南亚高压偏强;1994年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于1995年3月结束。  相似文献   

6.
2009/2010年北半球冬季异常低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2009/2010年冬季(2009年12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简称09/10年冬季)北半球地面气温异常特征及同期的水平与垂直环流场的异常结构。结果表明地面气温的异常呈现出带状的分布,表现为在低纬度为正异常、中纬度负异常及高纬度正异常的"正负正"的分布特征,最大的降温区在欧亚大陆和美国东部,其中局部的降温超过了-4℃。09/10年冬季北半球中纬度的地面气温相比过去15年冬季的平均值下降了近1℃,而在欧亚大陆的局部地区降温超过了-8℃。水平环流场的异常特征为:海平面气压和位势高度均表现为高纬度正异常而中纬度负异常的"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与此同时,中纬度出现气旋式的异常环流而高纬出现反气旋式的异常环流,这种分布形势在高低层表现得较为一致。经圈环流异常特征为:费雷尔环流减弱,中纬度出现异常的上升运动而高纬度出现异常的下沉运动,与此同时,中纬度对流层气温降低,而低纬度和高纬度的对流层气温升高,副热带急流增强,而极地急流减弱。09/10年冬季北半球环流的异常特征与北半球环状模(NAM)负位相时的极为相似。对多年冬季北半球地面气温和NAM指数进行合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当NAM处于正(负)位相时,北半球中纬度地面气温出现正(负)异常带,并且在欧亚大陆和美国东部最为显著,局部升温(降温)的幅度达到2℃。在热带外地区,经向温度平流是控制温度局地变化的关键因子。NAM影响北半球地面气温的物理机制分析表明,NAM主要是通过影响经向温度平流来影响北半球中纬度气温的。当NAM为正位相时,北半球费雷尔环流加强,中纬度带和高纬度带发生大气质量的交换,海平面气压场表现为中纬度异常高压而高纬度异常低压的"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中纬度地表出现异常的南风,进而经向暖平流加强,最终导致中纬度地面气温升高,NAM负位相年时与之相反。这个结果揭示了NAM作为自然变率对中纬度地面气温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受钧 《气象学报》1962,32(4):308-321
本文对大型天气转变过程中北半球500毫巴上波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波数为5的波在这次转变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在纬向式环流崩溃过程中,中纬度角动量的输送是向北的,这个向北的输送主要是由波数为 5的波动完成的。在纬向式环流生成过程中,中纬度角动量的输送是向南的,它也主要是由波数为5的波动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根据1980—2000年ERA-Interim再分析的风场和温度场资料,计算12月与1—2月北半球行星波的EP通量及其散度,并按冬季不同月份分析了平流层整层温度和风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变化的特征及其与行星波活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2月高纬度地区中低平流层呈增温趋势;而1—2月温度变化呈冷却趋势。在12月中高纬度中上平流层纬向风明显减速;而在1—2月高纬度中高平流层,随着纬度和高度的增加,纬向风呈明显加速趋势。冬季北半球行星波主要沿低纬度和极地波导两支波导向上传播。但是,12月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的传播减弱,沿极地波导向平流层整层的传播则明显增强。而1—2月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的传播明显增强,沿极地波导向平流层的传播则减弱。因此,北半球极区平流层1980—2000年间12月与1—2月波流相互作用的年代际变化形势趋于相反,有必要针对冬季不同月份分开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1997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桂英 《气象》1998,24(4):16-21
1997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盛夏由弱转强、西伸明显、脊线位置偏北;亚洲中纬度经、纬向环流交替出现,纬向环流盛行,春、秋季经向环流加强,冬、夏季冷空气异常偏弱;盛夏南海季风增强,印度季风偏弱;赤道辐合带偏弱。北半球100hPa中低纬度位势高度持续偏高,南亚高压东扩明显;热带海洋出现异常,一次新的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强度大、发展快。在ENSO和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天  相似文献   

10.
1993年冬季(11—2月)大气环流特征与吉林省天气特点分析周志才1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500hpaa高度环流呈纬向分布,中高纬度地区,自乌拉尔山向东经太平洋北部至北美,西海岸呈弱的三槽三脊型。高空槽位于西西伯利亚,鄂霍次克海至雅库次克,阿拉斯加。高压...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文玲 《气象》2006,32(4):68-73
2005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明显偏强,位置总体偏西偏北,春季副高位置异常偏西;东亚地区夏季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大部地区为正距平分布,贝加尔湖南部为正距平中心。亚洲中纬度经、纬向环流交替出现,冬季经向环流异常发展,造成我国东部地区气温异常偏低;夏李纬向环流发展,同时东亚夏季风偏强,汛期主要雨带位置位于淮河流域。冬、春李热带对流活动减弱,入夏以后迅速加强,台风活动活跃。热带海洋为暖水位相。在海洋和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天气气候发生了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σ-坐标原始方程全球谱模式,对1979年1月23日和6月14日两个个例,采用3种不同的垂直分层方案,进行了敏感性试验.通过对高度场均方根误差的分析,发现15层模式对北半球冬季预报效果的改进最明显.当其降低模式最高层高度和减少垂直分辨率时,预报误差首先从模式上层出现,然后影响到对流层中、下层.并指出南、北半球,冬、夏季不同层次上的预报对模式垂直分层的敏感性存在有差异,对南、北半球,冬、夏季的预报可采用不同的垂直分层模式. 南、北半球,冬、夏季预报敏感性差异的产生同行星尺度波动的水平感热通量的垂直分布、行星尺度波动能量的垂直输送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朱敏  张铭 《气象科学》2004,24(3):261-268
本文利用1983~1992年的NCEP资料.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做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分析了主要模态的时空变换特征。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北移,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在典型季风区850hPa上东西风有一次重大调整。南半球中高纬西风带槽脊振幅的增强和北半球副热带系统经向环流的加大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重要原因。西太平洋副高的迅速减弱东撤,导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9—2016年北疆冬季49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5°×0.5°),对北疆冬季降水的时空特征、水汽输送及环流形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北疆冬季降水的水汽输送通道有2条:地中海-黑海-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北疆为西方路径,红海-波斯湾/里海南侧-巴尔喀什湖-北疆为西南路径,其中以西方路径为主。500 hPa高纬高(低)压、西伯利亚瞬变低压(高压)和伊朗高原脊(槽)的异常活跃促使北疆一致降水偏多(少),500 hP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负)距平、西伯利亚-伊朗高原负(正)距平的活跃和地中海低压槽(高压脊)的异常活跃导致北疆西北部降水偏多(少),500 hPa巴尔喀什湖西南侧西南-东北负(正)距平的活跃和西伯利亚正(负)距平的活跃造成北疆西部降水偏多(少),其中全区降水一致型是北疆降水的主要分布型。  相似文献   

15.
何敏  林建  韩荣青 《气象》2007,33(6):89-95
利用1951--2004年500hPa高度场、副高特征量及北京降水量资料,采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北半球500hPa环流异常与北京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夏季降水与副高强度和位置的关系比较复杂,中高纬与副热带环流特征的各种配置会对北京夏季降水产生不同的影响。欧亚中高纬环流出现欧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华北上空持续受高压控制;北京及附近地区处在西高东低的形势下,持续受西北下沉气流控制是北京夏季少雨的有利环流条件。北京及附近地区位于低压槽区或处在东高西低的下游“阻塞”形势,是北京夏季多雨的基本环流条件。研究的结果为北京地区夏季旱涝预测提供了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16.
1999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文玲 《气象》2000,26(4):12-15
1999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所明显偏弱,春、夏季副高位置异常偏东;东亚地区夏季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表现为北高南低,大陆高压较强。亚洲中纬度经、纬向环流交替出现,阶段性明显;冬季冷空气异常偏弱,东亚夏季风加强。冬、春季热带对流活动强盛,入夏以后迅速减弱。在La-nina和大气 环流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天气气候发生了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7.
孙力  安刚 《应用气象学报》2002,13(6):650-661
利用1951~2000年共50年的北半球500 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场资料和奇异值分解技术(SVD),重点对东亚地区季节间大气环流异常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季节间大气环流异常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并且这种明显的非同步联系具有时空相关显著的特点,尤其是夏季大气环流异常与其前冬和前春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更为密切。当前冬和前春北半球东亚大槽和北美大槽及蒙古高压偏强(或偏弱),极涡偏弱(或偏强),中高纬度盛行经向环流(或纬向环流),以及低纬和热带地区高度正距平(或负距平)明显时,则对应于夏季东亚地区西太平洋副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强度偏强(或偏弱),位置偏南(或偏北),贝加尔湖阻高强度也偏强(或偏弱),但位置偏西(或偏东)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出现。当春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具有上述特点以及夏季鄂霍次克海阻高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或偏弱),位置偏南(或偏北),且极涡较弱(较强)时,则东亚地区秋季大气环流对应于蒙古高压加强(或较弱),西太平洋副高减弱(或加强),并向南和向东移动(或移动较慢),极涡向南扩散(或扩散减弱),大气环流向冬季过渡加快(或减慢)。另外,大气环流异常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97年中国夏季旱涝和北半球平流层平均环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分析对应我国夏季三类降水型的北半球50 hPa平均环流场特征,表明1997年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50 hPa环流特征,主要是从冬到夏大范围高度场偏高,极地涡旋冬季弱春季强,太平洋高压冬春异常加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EOF方法为基础对北半球50 hPa高度月平均距平场进行了分析,指出北半球50 hPa场存在着几种定常的环流型,且它的距平场的EOF展开精度具有相当好的稳定性。另外,北半球50 hPa高度月平均距平场高、中纬之间存在着远远超过α=0.001信度检验的“跷跷板”式振荡。功率谱分析发现,北半球50 hPa环流场有着显著的准2—3年及准4个月振荡周期,赤道平流层QBO现象在高度场上也有清楚的反映。通过与对流层的EOF分析比较得到,500 hPa与50 hPa第一、第二特征向量场有相似的空间分布,但对于EOF展开无论是从拟合精度的稳定性还是收敛性看,平流层都远远优于对流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