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太平洋牡蛎精子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射电镜下研究了太平洋牡蛎 (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的精子形成过程。精子细胞中含有前顶体颗粒、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粒等多种细胞结构 ,线粒体、前顶体颗粒的数量较多。在精子形成过程中 ,前顶体颗粒逐渐汇集、愈合成顶体泡 ,顶体泡覆盖在细胞核的一端逐渐发育为顶体 ;线粒体则向顶体相反的方向移动 ,最后移到核后端形成 4个较大的线粒体球 ;中心粒移到核后端由远端中心粒形成轴丝 ;细胞核发生致密 ,形态发生变化 ,最后形成杯状的精子核 ;多余的细胞质被抛弃。  相似文献   

2.
栉孔扇贝精子形成中的核变化与顶体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透射电镜下观察了栉孔扇贝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核变化与顶体形成。在次级精母细胞时期,胞质内出现致密的前顶体颗粒;精子形成早期,前顶体颗粒融合、增大后逐渐成为前顶体;最后,前顶体覆盖在细胞核的前端形成锥状的顶体,与此同时,细胞核发生致密,体积逐渐缩小,由圆球形变成长柱状的精子核。  相似文献   

3.
栉孔扇贝精子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电镜观察,描述了栉孔扇贝精子形成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栉孔扇贝的精子过程可分成为早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1)早期:细胞核呈团块状,近端中心粒移向精子细胞的后端并嵌在核的凹窝处,在被观察的视野内,可见到大量与精子细胞分离的成熟鞭毛。(2)中期:核由团块状向流线型转变。顶体泡向帽状顶体转变,顶体下间隙开始出现。近端中心粒分化出中心粒卫星体。(3)后期:精子细胞核变成上窄下宽的长柱状,形成帽状顶体  相似文献   

4.
凡纳滨对虾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精子发生的过程进行了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成熟凡纳滨对虾精巢为指状,分16叶.凡纳滨对虾精子发生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5个时期.染色质经历了从以异染色质为主变为高度凝聚状态,再经解聚为弥散絮状的变化过程.核膜由完整转变为不完整.凡纳滨对虾精子发生过程中仅见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细胞器的参与,未见有典型的高尔基体结构的出现.顶体由内质网囊泡团和线粒体囊泡共同转变而来.精子的棘突以及亚顶体区需在输精管的中后端形成,而非在精巢中形成.纳精囊内精子比储精囊内精子的棘突细长.  相似文献   

5.
长毛对虾精子的发生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于1989-1994年每年4-5月,在福建省漳浦县海区采集长毛对虾,以雄虾精巢为材料,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长毛对虾的精子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长毛对虾精子的发生可划分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及精子5个阶段。精原细胞染色质呈团块状分布在核内膜,孢质电子密度低,呈嗜酸性,细胞紧密排列在一起;初级精母细胞核糖体密度高,胞质呈现嗜酸性;次级精母细胞经历减数分裂变化;精子在细胞变态过  相似文献   

6.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及其预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1994年我国沿海养殖对虾发生了特大的暴发性流行病,损失惨重。本文报道该病的特点、症状及危害,并在患病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的中肠、肝胰腺的上皮细胞核和细胞质及腹肌纤维间质中发现大量具有囊膜的杆状病毒。通过病毒引起宿主靶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无包涵体等特性分析,认为该病毒属于有囊膜杆状病毒科C亚群,不同于已知的对虾所有杆状病毒,为对虾的一类新致病病毒。文中还分析了主要致病原因,通过调查和试验提出8条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a)中获得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中的cathepsin L基因,命名为Mj-Cathepsin L。Mj-Cathepsin L基因cDNA序列全长1191bp,其开放阅读框编码的Cathepsin L蛋白前体包含327个氨基酸,由信号肽,蛋白前体和成熟蛋白三部分组成。同源序列比对发现日本囊对虾Cathepsin L蛋白与其他已知物种的cahtepsin L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对Mj-Cathepsin L基因在不同组织以及早期幼体幼体发育阶段的研究发现,Mj-Cathepsin L主要在肝胰腺中大量表达,且在幼体发育不同阶段,其表达水平受发育阶段调控,且Mj-Cathepsin L基因显示出与其五个蜕皮时期相关的表达变化,说明Mj-Cathepsin L有可能在日本囊对虾个体发育过程中扮演不同的重要作用。并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在日本囊对虾肝胰腺,胃和肠中检测到Cathepsin L酶原和成熟Cathepsin L两种蛋白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8.
绿色杜氏藻被膜泡囊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0年5月-1991年5月,运用透射电镜观察绿色杜氏藻,对该氏藻被膜泡囊的形态结构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形成过程进行研究。观察表明,绿色杜氏藻细胞的高尔基体和细胞膜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被膜泡囊;这些被膜泡囊由泡囊及其表面的网状结构构成,其直径在45-120nm之间;在细胞膜附近的被膜泡囊直径较大;在高尔基体和细胞膜上还观察到被膜泡囊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我国海域耳鲍精子发生的全过程。结果表明,耳鲍精原细胞呈近椭圆形,染色质分布较均匀,线粒体较少;初级精母细胞较大,染色质凝聚成小块状,线粒体增多;次级精母细胞较初级精母细胞小,线粒体较多,部分线粒体发生融合,呈扁囊状。分化早期精细胞染色质凝聚成团块状,多数贴附于核膜内面,胞质中出现前顶体颗粒。分化中期精细胞染色质继续凝聚成较大的团块,线粒体在核的一端融合,形成数量少、体积大的线粒体,前顶体颗粒形成圆形外膜明显的前顶体。分化后期精核由近圆形变成长桶状,核内染色质凝聚并均质化,前顶体泡化发育成顶体,鞭毛形成,精细胞分化成精子。成熟精子为鞭毛型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3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0.
长竹蛏精子发生和精子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长竹蛏Solen strictus精子发生和精子的超微结构,揭示了从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其过程主要包括:生精细胞体积逐级减小,细胞核由椭圆形转变为圆形,染色质以颗粒状形式浓缩,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分泌的前顶体颗粒融合形成前顶体囊、前顶体囊最终形成顶体,线粒体逐渐融合与发达,以及中心体移动及鞭毛形成。精细胞的分化可分为4个时期。成熟精子属原生型,全长约38—43μm,由头部、中段和尾部3部分组成。头部顶体较短,约为核径的五分之一,呈倒置的碗状,轴向纵切面为马鞍形,顶体物质为分布均匀的高电子密度物质;亚顶体腔几乎伸达顶体的顶端,内含均匀的较低电子密度物质。细胞核呈圆球形,无核前窝,但有一浅的核后窝。中段由4—5个椭圆形线粒体和2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尾部为典型的“9 2”型结构。  相似文献   

11.
将金属盐法与光镜、电镜技术相结合,研究中华绒螯蟹精子形成过程中酸性磷酸酶分布的变化。研究表明,在精子形成的早期,酸性磷酸酶由细胞质中的内质网小泡上产生,随后出现在细胞核内、顶体囊膜上及顶体管内,并且反应产物逐渐由分布均匀的细密颗粒聚集成分布均匀的较大的颗粒;当精子成熟后酸性磷酸酶均匀分布在顶体管中,反应产物颗粒比较大,穿孔器部分发现有少量酸性磷酸酶分布。  相似文献   

12.
The authors have observed submicroscopical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ermatid and the sperm structure in the spermatogenesis process of Cyclma sinensis. The results show during the spermatid differentiation the nuclear morphology transforms from the elliptical into the cylindrical shape. The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nuclear chromatin experiences from the small masses of fine granule aggregation to granular substructures with a granular diameter of 20 - 41 nm (containing a few masses), then to large coarsely granules with a diameter of 36. 8-52. 6 nm and at last to the homogenate with high electron density. The proacrosomal granules secreted by Golgi complex aggregate to form a large spherical granule which moves gradually to the anterior pole of the nucleus to join the acrosomal formation. The fusion of some mitochondria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a few ones result in the mitochondrial number decrease and volume enlargement. Finally, the mitochondrial ring which consists of five mitochondria an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精子的内部结构分为棘部、中间部和主体部。棘部由质膜、顶体囊膜和顶体物构成 ;中间部由质膜和顶体囊膜围绕顶体囊腔和顶体物构成 ;主体部则由细胞质带围绕细胞核构成。细胞质带中有线粒体衍生物、环状片层体、粗面内质网和一些泡状结构等 ,细胞核膜不完整 ,核物质絮状 ,核仁 1~ 2个。中国对虾雄虾体内与雌虾纳精器中的精子形态结构有明显的不同。雄虾体内精子外形似“梨形”,棘部短粗 ,中间部不明显 ,精子棘部基端物质呈螺旋状 ,主体部内质网发达 ,有线粒体衍生物。而雌虾纳精器中的精子外形似“葫芦”形 ,棘部细长 ,中间部明显 ,精子棘部上端物质呈螺旋状 ,内质网浓缩为团块状 ,未发现线粒体衍生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虾受精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于1988-1991年在青岛对中国对虾进行受精能力和受精生物学的研究。对虾采用加温和不加温培育,然后用人工授精法--水域法和滴管法授精研究精卵受精能力;应用扫描和透射电以及石蜡切片技术,精卵的形态结构和受精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域法授精,精子入水后3h仍具有受精能力;卵子入水后1min之内受精率最高只达62.7%。而滴客法授精,受精率最高可达到98%。平均值也在60-80%之间。保持在低温的亲虾  相似文献   

15.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精子发生和精子的超微结构,描述了从精原细胞发育到成熟精子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大竹蛏精子发生历经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成熟精子5个阶段。成熟精子属典型的原生型,全长52—57 μm,由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中段由4—5个椭圆形线粒体和2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尾部细长,为典型的“9+2”型结构。大竹蛏与同属的长竹蛏精子发生和精子超微结构存在差异。大竹蛏精细胞前顶体囊的高电子密度物质分布在周缘呈一个带缺口的弧形而不是圆形,而长竹蛏前顶体囊周缘的高电子密度物质呈一圆形分布;大竹蛏的前顶体囊是先内凹变形,然后一边变形一边移动,而长竹蛏的前顶体囊是在到达核前端后才开始变形。大竹蛏的顶体比长竹蛏的稍长;大竹蛏精子核形似子弹头而长竹蛏精子核形为圆球状;大竹蛏有卫星体结构而长竹蛏无卫星体结构;大竹蛏精子尾部鞭毛比长竹蛏的长。结果可以为竹蛏科相似种类的鉴定及亲缘关系的探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将金属盐法与光镜、电镜技术相结合,研究中华绒螯蟹精子形成过程中酸性磷酸酶分布的变化.研究表明,在精子形成的早期,酸性磷酸酶由细胞质中的内质网小泡上产生,随后出现在细胞核内、顶体囊膜上及顶体管内,并且反应产物逐渐由分布均匀的细密颗粒聚集成分布均匀的较大的颗粒;当精子成熟后酸性磷酸酶均匀分布在顶体管中,反应产物颗粒比较大,穿孔器部分发现有少量酸性磷酸酶分布。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受精机理提供细胞学依据,利用透射电镜对栉江珧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显示,栉江珧成熟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包括头部、中段与尾部三部分。头部为卵圆形,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顶体纵切面为倒“V”字形,顶体腔内电子密度不均匀,近顶体外膜有一电子密度较高的弧状带,其余部分电子密度较低。核内有高度浓缩的染色质,其中有不规则的电子密度较低的核泡存在。无核后窝,有核前窝和植入窝。中段由2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5个呈辐射状排列的线粒体组成。线粒体近卵圆形,由内外膜组成。尾部鞭毛由轴丝和质膜组成。结果表明栉江珧精子超微结构与典型的双壳贝类精子结构类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栉江珧的生殖进化及受精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