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金平  李才伟 《地球科学》1996,21(6):587-589
低共结系统中存在着两种固溶体交替结晶生长和同时耦合结晶生长这两种生长方式,当液相组分的扩散慢时有利于共晶的交替结晶生长、液相组分拆散快时有利于共晶的耦合。前者有利于形成具有宏观振荡波长球状或条带状分带,后者有利于形成细观振荡波长的层状构造。  相似文献   

2.
Orto.  PJ 张元厚 《世界地质》1993,12(2):45-49,105
熔体中固溶体端元组分的粘着(attachment)动力学可导致自组织的振荡分带发生,这一过程是通过晶体生长化学动力学相关的反馈来实现的。这种振荡分带是直接从熔体中结晶的,而没有外部施加的周期性物质状态(压力、温度或组分)干预。本文提出了一个在熔体中晶体生长的数学模型,拓扑学的证据已证明该模型可以适用于晶体的振荡分带。同时,本文还提供了若干特征类型的振荡环带剖面,业已证明,分又分析可被用于获得振荡分带存在的判据。  相似文献   

3.
吴金平  肖文丁 《地球科学》1996,21(6):583-586
对二组分非理想系统的结晶动力学模型中参数的物理化学意义的分析研究表明,岩石矿物中一大类振荡分带构造起因于低共结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这些分带构造包括各种球状岩,岩浆岩韵律体层理,云母环带,大多数条纹长石,玛瑙环带,粘土矿物和稀土矿物中结构单元层的混层等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固溶体矿物中组分非韵律型空间分布的两种局域平衡结晶动力学模型: (1) 当固相中无扩散,而熔体中完全混合时,结晶作用满足如下模型: dx/ed=(x-f)/(1-e) (2) 当固相中无扩散,而熔体中仅有扩散时,结晶作用满足如下模型:提出了非韵律型组分空间分布的成因主要归因子岩浆的非平衡结晶和结晶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热液成矿分带的溶解-沉淀波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液成矿分带是一种输运-反应问题。热液成矿分带基本属于渗滤交代分带性质,它是溶解-沉淀波在可渗透介质中形成和传播的结果。本文应用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中的渗滤与溶解-沉淀反应耦合过程理论研究溶解-沉淀波的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应用多组分耦合系统动力学中的用于原理揭示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最后提出了一种热流成矿分带理论,对热液成矿分带问题的性质、热液成矿分带的本质和热液成矿分带的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提出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对二组分非理想系统的结晶动力学模型中多数的物理化学意义的分析研究表明,岩石矿物中一大类振荡分带构造起因于低共结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这些分带构造包括各种嵡蜃囱摇⒀医以下商宀憷怼⒃颇富反⒋蠖嗍跷瞥な⒙觇Щ反⒄惩量笪锖拖⊥量笪镏薪峁沟ピ愕幕觳愕鹊取  相似文献   

7.
热液成矿分带的溶解—沉淀波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於崇文  蒋耀淞 《地球科学》1995,20(5):540-550
热液成矿分带是一种输运-反应问题,热液成矿分带基本属于渗滤交代分带性质,它是溶解-沉淀波在可渗透介质中形成和传播的结果。本文应用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中的渗滤与溶解-沉淀反应耦合过程理论研究的溶解-沉淀波的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应用多组分耦合系统动力学中的相干原理揭示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最后提出了一种热流成矿分带理论,对热液成矿分带问题的性质、热液成矿分带的本质和热液成矿分带的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提出了新认  相似文献   

8.
伊通新生代玄武岩中存在3种不同成因的捕虏体,其中上地幔岩浆分异结晶形成的辉石岩捕虏体中尖晶石具有独特的成分分带。电子探针分析显示在尖晶石矿物的边缘富Al,而贫Mg、Fe和Cr,矿物中心富Mg、Fe和Cr,而贫Al,从中心向两侧基本对称。从尖晶石成分分带的元素分布特征判断,其形成不是固溶体相平衡过程中的离子扩散,而可能是化学平衡过程中结晶矿物与熔浆之间化学成分平衡的结果,属于化学平衡导致的成分分带。从尖晶石矿物中心到边缘的温度变化不能反映矿物形成后所经历的温度变化状况,与尖晶石共生矿物的二辉石地质温度计所能代表的地质意义是矿物中心的温度(~1 006℃),反映矿物开始结晶时的温度状态。  相似文献   

9.
曲晓明  王鹤年 《矿物学报》1997,17(3):302-309
郭家岭花岗闪长岩是胶东金矿区的重要岩体,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00.6Ma,岩体中常见一种闪长质包体,这些包体具有淬火结构,变余斑状结构及索列特扩散分带,表明它们是由来自地幔的高温玄武质岩快速冷凝结晶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伟晶岩矿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钟燕 《矿床地质》1998,17(Z3):557-560
通过对滇西伟晶岩矿床实例探讨伟晶岩矿床成因。伟晶岩矿床成因有两派主要假说,残余岩浆说和残余岩浆一气水溶液说。争论聚焦在引起伟晶岩广泛蚀变矿化的气水溶液来自何处以及它们进入伟晶岩的方式。滇西龙陵花岗岩岩基伴有多处伟晶岩脉群。黄连沟地区的岩脉结晶分带很差,气液交代现象广泛强烈。在小田坝,同组伟晶岩脉的结晶分带程度差别很大,反映在岩脉固结前从岩基深处得到挥发组分补充程度不同。在茅草寨,结晶分带很好,微弱的交代现象只发生在邻近石英核的微斜长石中。岩浆逐步冷却结晶,较早形成的矿物不含水或含水较少,水在岩浆中越来越多,岩浆为水饱和。这种现象不时发生。过饱和水常常形成微小的气泡向压力较小的部位浮动,进入未结晶的伟晶岩,也会沿着岩基和岩脉中的晶隙通道,进入已固结的伟晶岩中,引起蚀变矿化。气水溶液进入伟晶岩的时间和数量往往很不相同,结果伟晶岩的特征也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1.
伟德山花岗岩体位于胶东半岛的东部。燕山运动晚期,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由于重力不稳性和构造减压而发生上升,并侵入于地壳上层,结晶成岩。早期结晶的是熔点较高,暗色矿物较多的组分,因对流及扩散作用发生分异,形成边缘岩带;由于脉动作用,岩浆冲破早先结晶的岩石,岩浆体一方面上升,一方面扩大体积,并继续结晶,从而形成过渡岩带;进而又一次岩浆脉动,形成中心岩带。由于这种脉动作用,形成成分、结构、构造都呈近同心分带的伟德山岩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矿物晶体结晶时不同结晶离子对晶体结晶的作用不同,提出了差异扩散速度控制晶体形态的观点。文中论述了差异扩散速度的产生及影响因素,指出外部因素(温度、压力、粘度、酸碱度等)是通过离子的扩散速度变化来主导占位选择和形成优势面网,最终形成反映差异扩散速度的晶体形态。用差异扩散速度来解释矿物的晶体形态标型,比较全面地考虑各种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避免了文中列举的片面性。此外,文中还探讨了晶体的生长方式、优势面网的产生和产生的必要条件以及相对衍射强度与优势面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南大别黄镇低温榴辉岩中不同粒径的石榴石颗粒所具有的不同化学成分分带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相应的扩散调整模型,运用扩散动力学的方法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榴辉岩中石榴石经过峰期榴辉岩相变质之后,其成分环带经约23 Ma的扩散调整形成现在的组分特征。黄镇榴辉岩在峰期变质之后曾经历的是一个约6℃/Ma冷却过程,该过程持续了约23 Ma。黄镇榴辉岩不大可能与南大别超高压榴辉岩一样受到过超高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苏皖坡缕石粘土中蛋白石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EM和XRD研究表明,在苏皖坡缕石粘土矿床的蛋白石坡缕石层中存在0pal-A和0pal-CT两种结构的蛋白石。蛋白石坡缕石层主要含坡缕石、opal-A、opal-CT,以及少量白云石和其它矿物,由富opal-A层和富opal-CT层互层组成,交互层的厚度在几个厘米左右。蛋白石坡缕石层中的矿物基本是自生矿物,从蒸发湖水中化学沉淀形成。矿物组成特征研究表明,蛋白石坡缕石层的矿物组分(Si、Mg、Al)来源于盆地周围玄武岩淋滤的浅层地下水。根据Opal-A和Opal-CT溶解度图解和城缕石、白云石形成物理化学条件图解,当湖水具有高浓度溶解SiO2和Mg^2 时,有利于opal-A和坡缕石形成,当湖水具有低浓度溶解SiO2时,有利于opal-CT结晶。因此,沉淀SiO2的结构状态取决于地下水补给的湖水溶解SiO2浓度。富opal-A和富opal-CT交互层的形成是古气候、古水文周期性变化的指示。富opal-CT层指示高地下水补给流入量,低蒸发量,湖水低盐度和溶解组分,代表湿润气候时期;而富opal-A层代表低地下水补给流入量,高蒸发量,高溶解组分浓度,代表干旱气候时期。  相似文献   

15.
在岩石的结晶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竞争性颗粒生长现象。本文从物理学基本原理出发建立了岩石中单一各向同性组分结晶的二维随机元胞自动机模型,并在PC机的Windows环境下用C++语言编程实现,我们在计算机上对结晶过程中的Ostwald熟化现象及岩石中的结晶颗粒的竞争性生长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晶体生长的Ostwald熟化机制作用,使初始均匀分布的晶芽在生长过程相互竞争而形成尺寸相近的较大浑圆结晶颗粒。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围岩蚀变的地球化学分带形成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考查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围岩蚀变的地质条件,充分研究矿化蚀变的矿物平衡,交代作用中的化学组分和矿物相的关系及矿物组成和结晶习性(类质同象和同质多型)在蚀变分带中的演化,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和去伪存真地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过程。这里,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探讨蚀变分带的形成机理:首先发现蚀变作用中存在浓度梯度和  相似文献   

17.
深部钻探取得的实际材料表明,栗木矿田沟挂垒隐伏花岗岩自上而下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通过细致的岩石学研究,得出花岗岩的分带性与岩浆侵位时发生的大规模气-液分离及随后的演化有关的结论。岩浆演化先后经历了岩浆富水结晶阶段、第一次气-液分离阶段、熔体快速结晶阶段、第二次气-液分离及大规模交代阶段,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岩石和分带。  相似文献   

18.
根据银山Cu-Au多金属矿床是由构造动力热液和火山-岩浆热液双重耦合成矿作用而形成的新认识,建立了银山矿床新的矿化分带体系──二级多中心矿化分带模式,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及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银山Cu-Au多金属矿床是由构造动力热液和火山-岩浆热液双重耦合成矿作用而形成的新认识,建立了银山矿床新的矿化分带体系-二级多中心矿化分带模式,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及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聂拉木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石榴子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夕线石带倒转变质的研究,认为除夕线石带以外的其它变质带主要由固相变质反应形成。夕线石的出现并非蓝晶石或十字石带递增变质所致。"倒转变质"不应包括所谓的夕线石带。实际上,夕线石化与深熔作用之后的溶液(或熔体)活动更为密切。时间顺序上应是递增变质作用及分带→深熔作用→夕线石化,夕线石的出现不是深熔作用的开始,而是深熔作用的结束。夕线石的形成主要与变形作用过程中黑云母和/或钾长石的分解及碱(土)金属组分的迁移有关,关键在于溶液(或熔体)组分沿裂隙迁移过程中发生的组分逐步沉淀,最早沉凝的Al、Si组分形成夕线石和石英,之后陆续有其它的组分的结晶;细夕线石粗粒化即进一步转化形成柱状夕线石的同时形成蠕英结构和斜长石生长边。夕线石化可能与深熔花岗(片麻)岩的上升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