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湖南涟源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涟源凹陷经历了2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晚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盖层建造和中生代陆相沉积,现今的逆掩冲断构造样式和构造格局基本定型于燕山期。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早、晚两期,早期形成于印支运动主幕,燕山运动主幕遭到破坏,部分经重新分配后形成次生气藏;晚期形成于燕山运动主幕以后,属原生油气藏。涟源凹陷中部褶断带的紧闭背斜是寻找次生气藏的首选区域,而宽缓向斜中的隐伏隆起则是寻找晚期原生油气藏的靶区。  相似文献   

2.
受后期多阶段构造活动的影响,原生致密砂岩气藏或后期储层致密化的常规天然气藏经多期改造调整可形成"改造型"致密砂岩气藏。根据烃源岩排烃天然气充注期同砂岩致密化期的先后顺序和后期构造活动影响两个因素,"改造型"致密砂岩气藏可划分为A、B两种类型;A类的储层先致密,后成藏,再改造,B类则是先成藏、后致密、再改造。受北部博格达山多阶段造山运动的影响,吐哈盆地巴喀气田发育A类"改造型"致密砂岩气藏;甜点分布受局部构造高部位的控制明显,物性甜点和裂缝型甜点是主要的甜点类型。"改造型"致密砂岩气藏的形成可划分为物性圈闭的形成和初期充注阶段、差异聚集阶段、初始改造阶段、强烈改造及残存阶段共4个阶段。由于经受多期构造活动的改造,最终形成复杂多期叠合的"改造型"致密砂岩气藏,总体表现出受构造高部位主导的甜点型富集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藏调整与再聚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叠合盆地具多期构造叠加、油气多期充注、晚期定位的石油地质特征.为了客观认识准噶尔盆地中部原生油气藏在喜山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调整改造样式与再聚集规律,通过有机包裹体颗粒指数分析、测井/试油成果对比、储层物性相关性研究及数值模拟实验分析,认识到现今油气藏储层物性与含油性关系复杂,古今油水界面不一致,识别出调整保存、调整残留/余、调整散失3种油气藏调整类型,模拟了油气优势调整路径,总结出准噶尔盆地中部调整型油气藏的再聚集机理与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资源丰富,随着勘探难度逐年增加,如何准确定位有利成藏区带对增加勘探成功率至关重要。通过对比叠合盆地主要大中型油气田发现,叠合盆地大都为多期成藏,且晚期成藏有利于油气规模化保存。在大量总结叠合盆地多个油气成藏过程、特点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带的构造演化特点,按照叠合盆地构造变动模式划分,将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多期成藏模式划分为5种,分别是油气连续充注型、早期强烈改造型、中期强烈改造型、晚期强烈改造型和多期充注改造交替型。在晚期成藏有利于油气勘探的前提下,分析认为具有油气连续充注型油气成藏的区域和周边地区由于构造变动轻微,破坏幅度最小,因此油气藏类型较多,规模化可能性最大,最具油气勘探有效性,而多期充注改造交替型成藏模式在构造变动频繁剧烈的影响下,使得油气藏破坏量较大,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也最不具备勘探有效性,此类地区应该尽可能规避。  相似文献   

5.
根据库车坳陷西部地质剖面分析其构造圈闭类型,利用平衡剖面和生长地层分析构造圈闭形成期次。选取大北1井和一口人工井,应用PRA公司的BasinMod1-D软件,对其进行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分析烃源岩的主要生烃期。根据构造圈闭形成期与烃源岩主要生烃期的匹配关系,认为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盐下古构造圈闭与拜城凹陷烃源岩生烃期匹配良好,形成的油气藏大部分在后期保存良好,盐上圈闭可能形成油藏,盐层内部圈闭可能形成油藏、气藏或油气藏,在较厚盐层之下的圈闭可能会形成气藏。克拉苏构造带古构造圈闭与克拉苏构造带烃源岩主要生烃期以及拜城凹陷的主要生油期匹配良好,可以形成良好的油气藏,但是库车组沉积末期—第四纪构造破坏严重,油气藏经受构造调整、破坏和再分配形成残余油气藏、次生油气藏,此时正处于侏罗系烃源岩生气期,可以在盐下形成大量气藏。  相似文献   

6.
湘中涟源凹陷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样式复杂,以往的勘探实践发现凹陷内不同地区泥页岩含气性差异较大,因此保存条件成为制约该区页岩气富集高产与有利区优选的重要因素。以该区石炭系测水组泥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从埋藏深度、构造作用、盖层条件、地层流体特征及气体组分等方面对页岩气的保存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凹陷中部褶皱带的向斜区泥页岩埋藏深、构造环境相对稳定、断层发育程度低、盖层封闭性强、受地表水改造程度低,是页岩气聚集、保存的有利区;而背斜构造区与东、西部构造带泥页岩埋深不稳定,抬升剥蚀严重,断层发育,盖层封闭性差甚至缺失,与地表水交替程度高,已形成的气藏多被破坏。综合研究认为,中部构造带内车田江向斜中心、南翼地区和桥头河向斜中心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最好,具有形成优质页岩气藏的潜力,为涟源凹陷页岩气勘探的重要区域,且测水组纵向上以第3套煤层之下的泥页岩段含气性较好,为重要勘探层段。  相似文献   

7.
魏志红 《云南地质》1999,18(3):219-229
油气藏改造是油气系统演化的一个方面,弄清油气藏改造是油气系统演化研究的最终目的。以楚雄盆地中北部地区及云龙凹陷为例,从原生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原生油气藏形成之后至今油气藏改造阶段的划分、原生油气藏形成时的烃供给及其之后的烃补给,原生油气藏形成后烃类散失,现今油气藏赋存状态等五个方面,对油气系统演化与油气藏改造进行了论述,经历长时间多期改造后仍保存有大量油气的油气藏才是油气勘探有效目的。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充注与再次运移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邹华耀  郝芳  张柏桥  陈斌 《地质科学》2005,40(4):499-509
准噶尔盆地为一个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合型盆地。盆地腹部油气藏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受多源、多期次油气充注与再次调整的复杂过程。采用烃源岩生烃史正演模拟与油气藏地质、地球化学反演分析相互验证的方法,表明腹部油气运聚可以分为早期、晚期和后期油气充注,即:早白垩世前的早期原油充注阶段,原油主要来自于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晚白垩世以原油充注为主的晚期充注阶段,原油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古近纪以来以天然气充注为主的后期充注阶段,天然气来自于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高过成熟阶段的产物。受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于中晚燕山期的腹部车莫古隆起发生掀斜作用,致使油气发生再次运移,调整后的腹部油气藏呈分散和小规模分布,油气藏类型由以构造圈闭为主变成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9.
库车坳陷南缘油气资源丰富,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勘探潜力巨大。圈闭形成、生烃史、有机包裹体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南缘油气充注为两期,第一期成熟油、气充注为库车末期(5-2Ma)。第二期高熟油充注为第四纪-现今(2-0Ma)。控制油气成藏的最主要因素为油源断层的沟通作用、优质的储盖组合、圈闭的有效性及其与油气成藏期的匹配关系,其次为古隆起的构造演化背景、多期成藏-晚期为主的成藏特征及良好的保存条件等因素.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早期油气藏-晚期聚凝析气藏型。近期的油气勘探应以中新生界构造圈闭为主.构造变形程度相对强烈的东秋里塔格构造、亚肯平缓斜坡构造带的背斜、断背斜以及阳霞凹陷的阳北构造带等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四川盆地西北部中坝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气藏已发现油气与有利沉积相带、局部构造、等关系的分析,结合试采试油资料与储层厚度、物性与录井显示关系的统计分析,总结认为油气成藏发育了多套烃源岩,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和保存条件。通过对各个构造运动阶段雷口坡气藏被改造与再形成的分析,提出油气主控因素是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的古圈闭,油气藏受到破坏然后再形成的整个过程。该主识对中坝气田未来的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涟源凹陷流体包裹体特征与天然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涟源凹陷属于典型的改造型盆地,是湘中坳陷最有利的含油气凹陷之一。应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并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和圈闭发育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对改造型盆地涟源凹陷主要目的层石炭系储层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气藏形成时间和期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两种类型流体包裹体,第一类为单一液相或气/液比小于15%的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第二类为气液两相含烃盐水包裹体,单一液相包裹体大小一般3~4μm,其它包裹体大小一般1~7μm;流体包裹体特征反映出该区气藏成藏期有两期,即第一期天然气注入时温度120.8~126.2℃,对应成藏时间为早三叠世,第二期天然气注入时温度154.4~169.7℃,对应成藏时间为晚三叠世,其中主要成藏期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12.
大民屯凹陷油气运聚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油气组成非均质性,以大民屯凹陷丰富详实的分析测试资料为基础,"反演"了两大油气系统的油气主运聚方向.结果表明,大民屯凹陷油气总体组成非均质性、分子构成非均质性以及含氮化合物分布三方面的运移示踪效应基本一致,可以相互印证."反演"结果表明,正常油和高蜡油都是围绕各自生油洼陷中心向周围构造高部位的斜坡带运移,在有利的圈闭中成藏.沿着该运移路径上如果有合适的圈闭条件就会聚集成藏,这为下一步勘探目标预测提供了依据.流体定年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大民屯凹陷主成藏时期为沙一、二到东营早期.安福屯洼陷成藏稍早于荣胜堡洼陷,因而高蜡油成藏略早于正常油.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优势性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几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方面的突破表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比构造油气藏更具优势性特征。岩性油气藏形成的优势性表现在:(1)岩性圈闭多期形成有利于多期捕集油气;(2)近源短距离运移有利于成藏;(3)低部位岩性圈闭比高部位构造圈闭成藏期要早;(4)相对有利的盖层条件。保存条件也比构造油气藏要更具优势:(1)抬升剥蚀对岩性油藏的破坏程度小于对构造油藏的;(2)断层破坏对岩性油藏的破坏程度小于对构造油藏的。岩性油气藏的空间展布范围也更广阔:(1)同构造油藏相比,其分布范围更宽,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均可分布;(2)岩性油藏分布的体系域更宽,低水位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都有富集;(3)岩性油藏分布的压力场更宽,在各种压力场环境中都有发现。因此,提出二连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具有“优势性特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陆相断陷湖盆的油气勘探中,逐渐形成了以富油气凹陷为核心的勘探思路和理论,如“满凹含油”理论、油气分布“互补性”原理等,并总结出多种油气富集规律。南堡凹陷是一个小型富油气凹陷,资源量丰富,由于构造复杂,在整个凹陷范围内易于形成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而这些油气藏的分布以总资源量为定量,遵循地质规律进行互补性的分配.研究发现,南堡凹陷的油气聚集具有以下特征:在高柳断层北部地区以深部地层为油气主要分布层位,而在构造南部则以浅层为油气主要分布层位;在南堡凹陷构造发育部位如果未钻遇到油气,则在构造发育部位附近的岩性圈闭将成为勘探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以广泛收集的数据资料为依据,运用含油气盆地理论方法,总结南苏门达腊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探讨油气分布规律,分析其勘探潜力。结果显示,南苏门达腊盆地是新生代弧后裂谷盆地,经历了裂前、裂谷、过渡、坳陷和反转等5个演化阶段。主力烃源岩为过渡期沉积的炭质页岩和煤层,储集层主要为上渐新统砂岩、下中新统灰岩和裂缝基底。油气总体呈现"深层气、中层油和气、浅层油"的分布特征,主要富集于构造及构造复合相关圈闭中。断裂、储层发育有利相带和凹中隆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盆地油气成藏条件良好,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生烃灶周边断裂发育的斜坡、古隆起是有利的勘探区,凹陷内的岩性、地层圈闭也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应加大对此类圈闭的研究和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16.
Because of the lack of gas supply from source rocks and gas loss, inefficient tight-gas fields represent a high share of all gas reservoirs in China. These gas field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abundance and large gas reserves. Here, the He 8 tight-gas reservoir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the Sulige gas field are used as an example to characterize gas distribu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less efficient charging.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e sandstone densification process has a relatively large impact on the charging of gas. Litharenite was already subjected to densification at the time of large-scale gas charging, and this was not conducive to gas charging. On the contrary, for sublitharenite, although strong compaction has already occurred during gas generation, quartz overgrowth that leads to further densification of the gas reservoirs occurs simultaneously with large-scale gas charging. This facilitates gas charging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concomitant densification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Second, structure traps can control the accumulation of gas to a certain extent. In particular, whe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andstones within the structure traps are appropriate, gas saturation during gas charging can be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7%. Third, less efficient charging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complex gas and water distribution in the He 8 gas reservoirs. The strong heterogeneity of the reservoirs and the decline in the gas reservoir pressure caused by tectonic uplift in the Yanshan period further exacerbate the complexity of gas and water distribution. These factors ultimately caused the He 8 gas reservoirs to become a multireservoir gas field with several gas–water interfaces. The He 8 gas reservoirs are neither conventional gas nor continuous gas reservoirs. Rather, they are quasi-continuous gas reservoir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gas is controlled by both the top surface of sandstone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s. Traps and high-quality reservoirs within the regional traps are beneficial for the gas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油气相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奥陶系是最重要的勘探层系,油气资源丰富;同时油气相态复杂多样,既有凝析气藏、正常油藏,也有稠油油藏、沥青等。通过对油气藏形成演化与保存过程的系统分析,结合油气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数据,发现油气相态的多样性与油气多期次充注与次生蚀变作用有关。提出塔北隆起的东部奥陶系存在三期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发生在加里东运动晚期-海西早期、海西运动晚期、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原油主要来源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天然气主要来自与寒武系烃源岩有关的液态烃的裂解;塔北隆起的中西部奥陶系的油气充注主要发生在海西运动晚期。塔北奥陶系油藏形成以后,经历了三期明显的调整改造过程:海西早期构造抬升导致志留-泥盆系遭受剥蚀,东部源自寒武系油气的古油藏遭受破坏,形成沥青;三叠系沉积前的晚海西运动,使得奥陶系生源的油藏大范围遭受降解稠化;晚喜山期,来自于满加尔坳陷的天然气自东向西充注,致使隆起东部早期形成的油藏发生强烈的气侵改造,形成次生凝析气藏。而中西部奥陶系油藏在三叠系沉积前遭受降解稠化后,一直处于沉降深埋过程,油藏得到有效保存;由于成藏时间较早,轻质组分散失较多,气油比极低,油质较稠。研究认为,油气相态的多样性主要受晚海西期构造运动的抬升造成的生物降解作用和喜马拉雅晚期构造运动造成的天然气自东向西大规模充注对油藏进行气洗改造两大过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刚练 《地质与勘探》2012,48(2):415-420
[摘 要] 涠西南凹陷是南海北部湾盆地重要的富烃凹陷之一。本文通过开展涠西南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得出该区具有优异的成藏条件:流沙港组二段是最主要的烃源岩层,达到好烃源岩的标准;发育石炭系灰岩、古近系长流组、流沙港组三段和一段、涠洲组等多套储集层,其中涠洲组三段和流沙港组一段储层物性最好,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特征,属玉类储层;存在始新统流二段及中中新统角尾组上部的大套泥岩两套区域盖层,生储盖组合以下生上储型为主;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型和地层型或两者的复合,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充注时间配置较好。最后指出研究区2 号断层和3 号断层之间的洼槽带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