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对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发育特征、形成期次进行研究,并从构造背景及力学机制两个方面探讨反转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主要发育一系列"上凸下凹"的大型褶皱背斜,伴生NWW向弱走滑断裂构造和NNW向张剪构造。反转构造及其伴生构造符合NEE右旋剪切应力场特征,形成时间与东沙运动一致,表明该反转构造带可能受晚中新世南海东北部东沙运动产生的右旋走滑应力场作用控制。反转构造有利于研究区圈闭的重建和改造,对琼东南盆地东部新区油气运移和重新优选分配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油气运聚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平湖构造带是东海西湖凹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之一,应用流体包裹体及碳同位素组成等研究了构造带内的油气运聚特征,并与凹陷内的另一个主要油气聚集带-浙东中央背斜带的油气运聚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平湖构造带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过程,其中第1期主要充注液态烃,第2期主要充注气态烃,充注时间相对较晚,且第1期古地温低于第2期;构造带内油气运移以侧向运移为主,该区是有利于的油气运移指向区。  相似文献   

3.
乌石凹陷是北部湾盆地的一个以下第三系沉积为主的生油凹陷。主要生油层流沙港组泥页岩生油指标高、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具有丰富的油气源;在早第三纪已形成的四个局部构造带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凹陷东部流沙港组存在高压异常,而凹陷西部存在流沙港组与涠洲组两套烃源岩。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盆地是叠合含油气盆地,其中闽江凹陷中生代分布广,厚度大,垂向上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整个东海陆架盆地经历的全区性构造运动有基隆运动、雁荡运动、瓯江运动、渔山运动和龙井运动,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据构造样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可以将闽江凹陷划分为伸展型构造样式、挤压型构造样式和复合型构造样式3类。断裂是盆地构造分析的基础,闽江凹陷主要发育雁荡主断裂、台北主断裂和虎岩北断裂等。各种类型的构造油气藏严格受盆地构造样式和断裂的控制,呈有规律的分布。可以推测,基隆—新竹凹陷带是主要的生油凹陷,闽江—厦澎斜坡是油气运移的指向,而斜坡上发育的局部构造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5.
为厘清斜坡带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等科学难题,高效指导斜坡带油气勘探,通过综合分析石臼坨凸起东部斜坡区的石油地质特征,提出了"双断-接力"油气运移模式。边界断裂活动性、断面形态及启闭性控制油气由凹陷向凸起垂向运移,并在凸起斜坡区沿新近系馆陶组横向运移,馆陶组顶面形态控制油气横向运移方向;切脊次级断裂控制油气最终聚集成藏。基于QHD33-1S油田区的264个已钻砂体统计,控制砂体成藏的切脊次级断裂(A类断裂),均位于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上,且断层活动性50 m、切入馆陶组构造脊的规模在4 km以上。勘探实践证实,位于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上、A类断裂控制下的构造和构造-岩性圈闭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6.
琼东南盆地处于欧亚板块、印-澳板块及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较复杂。盆地基本构造格架具有下断上拗及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造成了盆地凹陷构造展布格局,以及地层、层序系统与沉积体系发育,有效烃源岩类型及其分布,储、盖层发育及其展布特征,油气运移输导特征以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结合该区油气勘探实践,笔者总结出环崖南凹陷有利油气聚集带、宝岛凹陷北坡有利油气聚集带、2号断裂带有利油气聚集带、南部隆起(低凸起区)有利油气聚集带四大有利油气聚集区,且根据这些有利油气勘探区带油气地质特征,重点对主要烃源岩、储盖组合类型、油气输导条件及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不同油气聚集带的成藏主控因素,指出了有利油气勘探方向,为该区进一步油气勘探部署及油气资源预测评价等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东海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东海西湖凹陷的地质构造特征出发,根据西湖凹陷所处的西太平洋特殊地质构造位置,结合反转构造理论,认为自新生代以来,西湖凹陷长期处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俯冲的挤压状态。随时间的推移凹陷的边界条件不断地变化,由此引起应力场的改变,继而造成构造反转。西湖凹陷曾经历过五次构造反转期。盆地的复合,构造的叠加,断层性质的改变,对油气生成、运移和储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最后用反转构造理论对油气远景作了简单的探索。认为早期由正断层形成的地堑、地垒、断块及晚期褶皱、逆断层发育的地区应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前者,早期局部张应力形成的正断层,在区域压应力的持续作用下,后期虽然在形式上还是正断层,但晚期已转变为压性的,对油气聚集较为有利。后者,由于新生代早期的巨厚沉积,并且发育着张性断裂,这些对油气的生成和运移有一定好处。  相似文献   

8.
北礁凹陷作为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的一个典型半地堑凹陷,层序地层具有明显的膝折变形特征,几何学分析显示出伸展断层转折褶皱模型特点。经过对凹陷内部构造变形的测量和推算,本文确定了北礁凹陷断层转折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其运动学过程,揭示了凹陷主要裂谷阶段的水平伸展量,其总的伸展量可达到12 km,平均伸展速率约为0.44 km/Ma。通过构造几何学方法推测始新世末期该区域海平面上升了约200 m。并运用伸展断层转折褶皱理论,按照平衡剖面原理,正演了北礁凹陷及北礁低隆起的伸展构造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9.
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南段发育万安盆地和湄公盆地,二者仅以昆仑隆起相隔,万安盆地以生气为主,湄公盆地以生油为主,造成二者油气差异性的原因有待探究。在已有的油气勘探资料和现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湄公盆地和万安盆地的热流背景、构造格局、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等特征进行剖析和类比,探讨2个盆地油气形成差异性的原因。研究认为,造成二者油气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热流背景、构造格局、沉积环境以及生烃母质的不同。受断裂活动影响,万安盆地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均高于湄公盆地。万安盆地主力烃源岩时期是渐新世-早中新世,主要发育断拗型盆地湖沼-海湾相沉积,渐新世生烃母质主要为湖沼环境的藻类、水生植物以及高等植物的混源,早中新世生烃母质主要来自红树林等陆源高等植物,以Ⅱ_2-Ⅲ型干酪根为主,生气为主。湄公盆地主力烃源岩时期为渐新世,主要发育断陷型盆地湖相沉积,生烃母质主要来源于中深湖相的藻类和水生植物,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生油为主。因此,断裂活动的差异控制了热流背景,构造格局的差异控制了沉积环境,沉积环境的差异控制了生烃母质,生烃母质的差异控制了油气类型。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沉积盆地的演化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海峡沉积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经历了早第三纪陆缘裂谷、晚第三纪挤压收缩和第四纪隆起封闭等发育阶段,属残留陆缘裂谷,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其中,海峡中部油气远景最佳。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为南海北部陆缘拉张型含油气盆地。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控制,盆地在构造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期断裂活动,发育了3种类型断裂,古新世-早渐新世发育NE向伸展断裂,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发育近EW向走滑伸展断裂,中中新世至今发育NW向走滑伸展断裂。主干断裂和次级断裂的平面组合样式主要有平行式、羽状、雁列式、帚状,剖面组合样式主要有Y字形、阶梯状、负花状。断裂活动对珠三坳陷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控凹的主干断裂活动控制了生烃凹陷的分布和烃源岩的热演化,断裂活动控制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是浅层油气藏形成的主要运移通道。主干断裂带是珠三坳陷油气复式富集成藏的有利区带,文昌凹陷北坡断阶带和琼海凸起、阳江低凸起披覆背斜带也是珠三坳陷油气有利成藏区带。  相似文献   

12.
乌石凹陷发育优质烃源岩,具备优越的烃源条件,为油气的富集成藏提供了重要的前提。通过对乌石凹陷成藏主控因素深入分析,提出乌石凹陷不同构造单元的两种成藏模式。自古近纪以来,一方面乌石凹陷沉积多套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与上覆泥岩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另一方面,凹陷内主干断裂的发育演化不但控制了前期烃源岩的差异性沉积,同时还控制了后期已生成油气的运聚格局。在这一背景下,断裂活动与砂岩的沉积充填形成复杂的油气输导体系,加之长期差异性的油气生成控制了油气的空间分布,形成了乌石凹陷东区源内横向运移-垂向有限调节与乌石凹陷中区近源垂向运移-横向有限调节两种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乌石凹陷这一成藏特征的发现对后期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论东海盆地海礁凸起的含油气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勘探资料证实 ,西湖凹陷内生成的油气由生烃深凹向西部和南部的古斜坡带运移。凹陷内的局部构造大多形成于中新世末期的龙井运动 幕 ,圈闭形成期晚于油气主运移期 ,致使油气运移到比斜坡带更高的海礁凸起上保存或散失了。作者利用现有东海地震资料及西湖凹陷钻井、测井及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从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方面探讨东海陆架盆地海礁凸起油气勘探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4.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是由于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陆陆碰撞而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自造山带向西南方向推进可分为叠瓦冲断带、强烈褶皱带、宽缓褶皱带和前渊凹陷带4个构造单元。扎格罗斯型周缘前陆盆地具有与常规前陆盆地模式不同的构造样式,该区域前隆带和隆外凹陷不发育,褶皱变形区则分为叠瓦冲断带、强烈褶皱带和宽缓褶皱带3个部分。叠瓦冲断带和强烈褶皱带构造变形破坏强烈,不利于圈闭油气后期聚集和保存,因此较少发现油气;而宽缓褶皱带和前渊凹陷带褶皱变形较为舒缓,该区域油气富集。可见,扎格罗斯前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中不同的构造样式对应各异的圈闭类型。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形成受控于陆陆碰撞引起的挤压应力,其不同单元间构造形态各异,褶皱形态等受走滑断层和滑脱地层的影响。通过对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构造样式进行分析,对比了传统前陆盆地和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异同,较系统地总结了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圈闭类型和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5.
西湖凹陷花港组物源体系研究薄弱,严重制约了对于油气储层及有利油气相带的预测。此次研究综合利用西湖凹陷新钻井的重矿物及黏土矿物等常规分析化验资料,结合锆石U-Pb定年及FMI成像测井等手段,综合分析西湖凹陷花港组物源体系。结果表明,西湖凹陷花港组共有4大物源区,物源呈现分段发育特征:东部断阶带受东侧钓鱼岛隆褶带物源影响明显;西斜坡以海礁隆起点物源为主;中央反转带主要接受虎皮礁物源供给,往南海礁隆起影响逐渐加大;西湖凹陷南部主要接受西部渔山东低隆起物源供给。  相似文献   

16.
G.  M.  Ingram  T.  J.  Chisholm  C.  J.  Grant  万玲 《海洋地质》2006,(2):71-80
在西北婆罗州深水区,一个活动的海上褶皱冲断带内拥有大量已经证实的烃类聚集,相信继续的勘探活动还会发现相当可观的油气。在新近纪大规模褶皱冲断带中发现典型的圈闭几何形态是上盘背斜、前陆褶皱及隆起和逆断层下盘错动断开处。商业性钻井目标位于变形的中新统和上新统沉积地层中,其中充满的油气来自现今仍然活跃的含油气系统。此处主要面临的问题是避免钻探活动变形和近期隆起期间烃类已经排出的圈闭。构造变形阶段研究列出了控制圈闭形成史和烃类保存史的一些关键要素。本文目的是提供一个有关西北婆罗州深水区褶皱冲断带的总体看法,为今后这一地区的油气勘探介绍一些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东海陆架盆地西部瓯江凹陷的构造单元属性,指导下步油气勘探部署,本文在前人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和构造演化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地震剖面解释、平衡剖面分析、海陆对比研究等工作。综合研究认为,瓯江凹陷为白垩纪断陷红盆,缺少侏罗纪地层,其断裂构造特征、白垩纪沉积建造和火山岩活动等类似于浙闽隆起带,而瓯江凹陷以东的闽江凹陷为白垩纪和侏罗纪的断坳转换盆地,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海相。地震剖面上闽江凹陷与其东侧的基隆凹陷构成一个向东倾斜的整体。海陆对比显示,瓯江凹陷与浙闽隆起侏罗纪时均处于隆升剥蚀,白垩纪时均处于断裂拉张。因此,推测瓯江凹陷与浙闽隆起带具有相似的构造单元属性,属于浙闽隆起带的一部分,其中生代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能比闽江凹陷差。  相似文献   

18.
济阳坳陷陡坡带构造特征--以东营凹陷北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阳坳陷为一典型北陡南缓的箕状断陷盆地,其各凹陷北部的强断裂活动造成北断南超、北陡南缓的构造格局。以东营凹陷北坡为例,盆倾断裂发育,切割潜山顶面呈阶梯状,断裂旁侧沉积较厚,常发育褶皱构造。断裂上升盘遭剥蚀,下降盘发育一系列扇体,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9.
北部湾盆地石油地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部湾盆地是一个以新生代为主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其早第三纪为断陷,晚第三纪为拗陷.盆地内油源丰富,储集层发育,生、储、盖层良好,油气藏类型多,已获一批油气田,属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生油凹陷中心及其周缘.  相似文献   

20.
从张扭性断陷盆地的断裂特征入手,结合构造动力学形成机制,总结了恩平凹陷的构造样式特征及有利圈闭类型,并探讨了构造样式对烃源岩的形成和油气富集区带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恩平凹陷为双向伸展的上下构造层变形系统的叠合,即古近系为NE—EW向伸展构造系统,新近系为NW—NWW向伸展—张性扭动构造系统;发育了4大类伸展型构造样式,构造样式演化控制了半地堑结构、烃源岩发育情况、油气的初始运移方向和断裂构造带与圈闭类型分布,为新生界油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