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研究黄河口水文站沉积物对黄河水磷的吸附释放过程和东海111号站位沉积物对海水磷的吸附释放过程。并摸拟黄河沉积物在海水中磷的吸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底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相当迅速,无论是河泥还是海泥在24h内均能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量与沉积物的量和水中原有磷的浓度有关,在不同的pH条件下,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是有显著差别的  相似文献   

2.
黄河口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本文对黄河口典型沉积物进行了吸附磷及释放磷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地区浅海沉积物对磷的释放极少.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能降低对磷的吸附能力,溶液pH的增大对吸附量有增大的作用,硝酸盐的存在不影响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沉积物吸附大量磷后的再释放是缓慢的.经测定,沉积物吸附/解吸平衡点一般为0.24~4.27μmol/dm3,此值一般高于底层水磷浓度,因此我们推测除粗颗粒样品外,黄河口地区浅海沉积物有向上覆水释放磷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以黄河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沉积物对重金属Cu、Pb的吸附特性,将沉积物筛分为4种粒级,探讨粒度、pH值、吸附时间和吸附剂初始浓度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径越小,对重金属的吸附量越大;吸附平衡时间有所差异,但在1.5h均能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量均随pH值升高而逐渐增加,但铜的吸附较铅的吸附速度快;铜的吸附量与吸附剂初始浓度呈线性关系,而铅的吸附量在初始浓度较低时变化明显,随初始浓度增加吸附量增加减小;沉积物对铜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型,铅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型,吸附类型存在差异。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吸附规律研究为黄河口海域污染调查及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选取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沉积物风干研磨后筛分为4个不同粒度的样品(40~80目,80~100目,120~200目及200目以下),考察粒度及磷浓度对动力学吸附的影响,比较了处理方式、介质pH及所含腐殖酸HA对等温吸附的影响。结果发现:(1)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可用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沉积物粒度越小、初始磷浓度越大,对磷的吸附速率越大;(2)等温吸附曲线可用Langmuir-交叉型等温式拟合,磷的吸附量随粒度减小而增加。沉积物经HCl处理之后,对磷的吸附能力增强,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与介质中HA的浓度正相关,pH对沉积物吸附磷的影响较为复杂,"稳定pH范围"约为7~9。  相似文献   

5.
沉积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磷循环的载体之一,铁氧化物作为海洋沉积物活性组分的重要部分,对磷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有着重要贡献,进而影响着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本文利用自行合成的α-Fe_2O_3和无定形氧化铁,研究了无机磷(以KH_2PO_4为例)在其上的吸附特征,并考察了离子强度等对该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定形氧化铁对无机磷的吸附平衡时间较短且吸附量较大,这与其较差的结晶度,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关。无机磷在氧化铁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研究发现两种铁氧化物的吸附热力学函数均为ΔH~θ0,ΔG~θ0,ΔS~θ0,说明整个吸附过程是吸热、自发、熵增加的过程;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无机磷在两种铁氧化物上的平衡吸附量增加,吸附pH边曲线实验发现,无定形氧化铁对无机磷的吸附量随着pH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薛峤娜  胡博  谭丽菊  王江涛 《海洋学报》2018,40(10):190-199
本文对采自渤海、黄海和东海3个典型海域的沉积物进行了尿素吸附/解吸的实验室模拟研究,用Freundlich吸附模型和Henry吸附模型分析了不同沉积物对尿素吸附的热力学特性,并研究了温度、沉积物粒径、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对尿素在沉积物表面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对尿素的吸附/解吸过程总体呈现3个阶段:快速吸附阶段(0~5 h)—慢速吸附阶段(5~12 h)—平衡阶段(12 h之后)。当水体中的尿素浓度较低时,沉积物解吸释放尿素,随着上覆水中尿素浓度逐渐增加,沉积物对上覆水中的尿素产生吸附行为,各海区沉积物对尿素的吸附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渤海、东海、黄海,这可能与沉积物的类型有关。Freundlich方程和Henry方程均可模拟沉积物对尿素的吸附,温度、粒径以及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均对尿素在沉积物上的吸附产生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尿素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量变小,沉积物粒径越小,有机质含量越高,吸附尿素的能力越强,因此,揭示尿素在沉积物表面的环境行为时,必须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氮、磷对两种微藻吸附与吸收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大量营养盐氮和磷添加对两种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Lu)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吸附和吸收重金属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时间(2h)的培养实验中,大量营养盐的添加影响了藻类对重金属的吸附和吸收速率,但氮、磷浓度的增加对藻类吸附和吸收镍的影响有所差异:硝酸盐浓度的添加促进了藻类对镍的吸附和吸收,磷浓度的添加促进了两种藻类对镍的吸附,但对藻类吸收镍的影响不大。在未添加营养盐的条件下,东海原甲藻对镍的吸附量要高于硝酸盐添加组但吸收量则较低,而中肋骨条藻的吸附量和吸收量均较硝酸盐添加组低。当尿素为氮源时,尿素促进了藻类对镍的吸收,其吸收量为同一浓度硝酸盐的1·2倍。本研究结果证明,近海富营养化特别是氮浓度的增加会影响浮游植物对微量金属的吸收,进而可能会影响到金属在整个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多环芳烃从河口到近海的环境归趋行为与生态风险,考察了沉积物质量浓度、溶解性有机质、温度、盐度4种典型环境因子对菲在黄河口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比较了黄河口与近海两种沉积物对菲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质量浓度越低,单位质量颗粒物的菲吸附量越高;共存的溶解性有机质对菲的吸附具有增促作用,且腐殖酸比黄腐酸的作用更显著;温度的升高不利于菲的吸附,而盐度的增加有利于菲的吸附。菲在沉积物上的吸附是分配作用与表面吸附两种行为的耦合,其中黄河口沉积物以表面吸附为主,而近海沉积物以分配作用为主。近海沉积物菲吸附量显著高于黄河口沉积物菲吸附量。基于此,菲从河口到近海的迁移过程中,更易于在沉积物表面发生吸附沉降,从而可能降低水相中的生态危害,但对近海底栖生物具有潜在的健康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研究人工海水(ASW)中,3种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20,Tween2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时辛基酚(OP)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与海洋沉积物吸附OP的能力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10 mg· L-1时,3种表面活性剂对OP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都有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由强到弱顺序依次为:CTAB>T ween20> SDBS.在表面活性剂浓度从0增加到120 mg·L-1,相同浓度的OP(4mg·L -1)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变化中,CTAB使OP的吸附量增加较快,当CTAB浓度大于40 mg·L-1时溶液中未吸附的OP浓度低于检测限;SDBS使OP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量先快速增加、后趋于平稳;Tween20使OP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量先增加后减小,吸附量达到最大值时Tween20的浓度与其临界角束浓度浓度(CMC)相接近.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规格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及吸附特性的影响。实验设置了5、15和30g/头3个刺参规格处理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分别标记为S5、S15、S30和S0,每组设置4个重复。通过SMT分布浸提法和磷吸附特性实验,分别测定了各处理组沉积物中磷不同赋存形态的含量以及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参数。研究表明:(1)S30组大规格刺参生物扰动作用显著增加了无机磷(IP)和铁/铝结合态磷(NaOH-P)的含量,而有机磷(OP)和总磷(TP)的含量则显著减少(P0.05);生物扰动作用强度随着刺参规格减小而减弱,S5组刺参生物扰动作用对磷赋存形态的影响不显著(P0.05)。(2)底质中钙结合态磷(HCl-P)为磷的主要形态,其性质比较稳定,各规格处理组中刺参的生物扰动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3)S15和S30组底泥K_d值显著降低,ECP_0值显著增大(P0.05),而S5组刺参的生物扰动作用对K_d值和ECP_0值的影响不显著(P0.05)。(4)S0组MBC和K_f值随着时间增加而显著减小(P0.05),而处理组S5、S15和S30的MBC和K_f值随时间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表明:随着刺参养殖规格的增加,刺参的生物扰动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沉积物中有机物(包括有机磷)的含量,通过提高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促进有机磷(OP)的降解、矿化和部分向铁/铝结合态磷(NaOH-P)转变,增强了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能力,减少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以黄河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温度、盐度、平衡时间、悬浮物含量等模拟河口现场条件,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一般在4-5h后就已趋于平衡;随着水体悬浮物含量的增加,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量呈指数形式下降,粒度减小使吸附量-解吸量呈指数形式增加;盐度对解吸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吸附量,最大吸附和最小解吸出现在低盐度区;温度对吸附-解吸平衡的影响较大,随温度升高吸附量和解吸量均呈线性关系增加,且平衡时间有所延长。  相似文献   

12.
1994年5月—1995年6月,利用黄河口悬浮颗粒物,在实验室内于不同温度、盐度、磷酸盐浓度、pH值及悬浮物粒度条件下进行了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模拟实验,通过水体中几种磷—钙矿物的离子平衡计算,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河口现场条件下水体中钙与磷之间存在某些离子平衡,黄河口水体中磷—钙矿物的离子积受温度、悬浮物种类及粒度影响较小,而与水体盐度、磷酸盐及钙含量有关,但不足以形成磷—钙矿物沉淀;磷—钙矿物的沉淀和溶解在黄河口磷酸盐浓度的控制机制上所起的作用较小,而悬浮颗粒物表面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起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水样的储存直接影响到测定结果的可靠性。水样储存主要包括储存容器的选择、对储存环境的要求以及容器和水样的预处理。关于磷酸盐样品的储存,已有较多的报道。一般认为,水样储存于聚乙烯瓶中,PO_4-P会很快消失、如果快速深度冷冻,则能使样品稳定相当一段时间。有的报道认为,在水样中加入防腐剂氯仿可以减少PO_4-P变化速率;但有的意见认为加氯仿等  相似文献   

14.
风力对内陆浅水水域磷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平度市大泽山水库(面积约0.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1.5米)的实地观测,研究了风力对内陆浅水水域磷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程度取决于风速、风力作用时间、水深以及风力作用前磷水平的高低等因素。就大泽山水库而言,风速大于2.5米/秒的风力可引起各种形态磷的明显增加。不过对磷酸盐磷来说,如果浓度本来就较高,风力作用下当有大量沉积物颗粒泛起时,会对PO_4~≡产生吸附,因而可能导致水中游离磷酸盐磷含量下降。鉴于此,作者建议对内陆浅水水域进行磷水平调查时应考虑风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几种藻类对氮、磷的同化率与其营养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6种单细胞藻对氮,磷的同化率,光合作用速率和各藻的蛋白,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结果:(1)各藻的氨基酸含量与藻类对氮,磷的同化率呈线性相关;(2)藻的光合作用速率和光合作用指数分别与被藻同化的氨氮和N/P比值呈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营养盐的化学自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是河流污染物质的集散地。为了揭示营养盐(氮、磷)在河口区复杂的化学自净过程,深入了解其微妙变化,首次用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区采集的水和沉积物,在香港浸会学院进行自净试验,探索其自净过程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盐藻生长过程中氮磷利用与色素积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了盐藻在氮浓度3mmol/L和0.59mmol/L两种条件下的生长、氮磷的利用以及色素积累的情况。结果表明氮浓度3mmol/L培养基有利于藻细胞的增值,最终藻体浓度大,稳定期可维持数日;0.59mmol/L培养基有利于细胞胡萝卜素积累,单位细胞胡萝卜素与叶绿素的比值达到12.3,是氮浓度3mmol/L培养基的两倍左右。盐藻细胞在生长初期快速利用氮源,之后即使培养基中仍有较高浓度的氮源,藻细胞也不再利用。两种条件下藻细胞对磷的利用情况相同。两种培养基中盐藻单位细胞叶绿素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少,胡萝卜素含量均先降低后增加。  相似文献   

18.
黄河干流营养盐分布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流是海洋获取陆源物质的主要途径,河流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的变化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黄河干流营养盐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于2012年7月(汛期)对黄河流域水体和土壤进行了综合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悬浮颗粒物和营养盐等的变化特征及对黄河物质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参数受地势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营养盐和悬浮颗粒物在上游浓度较低,在中游相对稳定,下游浓度有一定程度升高;相比于贵德而言,黄河利津段悬浮颗粒物、溶解硅和硝酸盐分别增加了近66%、60%和800%。磷限制是黄河营养盐限制的主要特征,且氮磷比呈升高趋势;与资料对比发现,黄河氮增加约1倍,硅下降60%后相对稳定,而磷略有下降。从目前分析看,支流与干流的氮营养盐构成有显著差异。在沿岸表层土壤营养盐含量较高的区域,河段内营养盐含量也较高。流域人类活动是黄河氮营养盐含量增加的重要因素;流域降水减少、水土保持等导致的物理侵蚀作用减弱是黄河硅和磷减少的重要因素;自1986年后,流域泥沙减少导致河流溶解硅降低了约34%,这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9.
Availability of soil and sediment phosphorus to a planktonic alg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hlorophyll production by Chlorella vulgaris Beij. var. vulgaris was used to estimate alga‐available phosphorus in clays, soils, and lake sediments suspended in water at concentrations appropriate to lake inflows during floods (100–500 g/m3). Chlorella apparently used 24–81% of 0.5M H2SO4 extractable phosphorus in clays from topsoils, about 25% from lake sediments, and 0.3–1.0% from, subsoils low in phosphorus and with high phosphorus retention.

The presence of suspended soil material did not reduce the availability to Chlorella of inorganic phosphorus added to the cultures. Increasing the Chlorella population by adding inorganic phosphorus resulted in an apparent increase in availability of phosphorus from the soil, possibly as a result of enzymic mineralisation of organic soil phosphorus. The amount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in lake sediments was not a reliable guide to the trophic condition, of the lake.

Suspended material from sediments, soils, and especially clay eroded from fertilised topsoils may provide phosphorus for algal growth in lakes. If allophanic clays are applied to lakes to sorb phosphorus and hence control eutrophication, the particles must settle out before planktonic algae in the photic zone can use the adsorbed phosphor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