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DEA-ESDA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郑德凤  郝帅  孙才志 《地理科学》2018,38(3):419-427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甘肃省各县(区)2000~2014年的农业生态效率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虑非期望产出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而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在研究期内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率呈持续上升态势,但整体效率偏低;空间变化趋势呈现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减态势,但南北差异小于东西差异。 从全局空间分异来看,除2001~2003年外,甘肃省各县(区)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特征,空间集聚现象显著;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处于空间正相关地区数量在研究期内逐渐下降,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的集聚现象减弱。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及甘南地区,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向邻接地区扩散的趋势;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中部地区,空间分布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2.
医疗卫生资源是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和保障,高水平、高均衡性的医疗卫生资源是人民健康的保障。以甘肃省为例,基于卫生资源集聚度和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及分解,分析2010—2017年甘肃省14个市、州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及均衡性的差异,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7年甘肃省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及其均衡性整体上升。(2)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及均衡性分布呈现东南>西北的格局,经济较好的陇中、陇东地区优于其他地区,其中兰州市资源水平及均衡性最高。(3)甘肃省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及均衡性要优于地均医疗卫生资源,河西地区由于面积广阔、人口集聚度相对较小,人均均衡性明显优于地均均衡性。(4)甘肃省整体医疗卫生资源水平差异逐渐减小,医疗卫生资源均衡性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同时其区域内差异减小、区域间差异逐渐增大,且河西地区和陇中地区的内部差异是甘肃省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5)经济水平是影响医疗卫生资源水平的主导因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的解释力较高,同时自然因素的解释力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3.
干旱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胁迫因子,也是制约农业丰产丰收的关键自然要素。农业干旱监测通常基于气象站点观测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反映区域尺度的农业干旱状况。以甘肃省为研究区,基于MODIS、TRMM、ESA CCI等遥感数据产品和气象站点数据,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构建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MDI),并对甘肃省2011—2019年农作物生长季(4—9月)旱情时空格局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CMDI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在各月均高于0.634,且与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该指数可反映农业干旱的发生发展过程。(2)甘肃省农业干旱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旱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加重,其中河西地区多为特旱区和重旱区,陇中地区为重(中)旱区,陇南、陇东、甘南地区为干旱-无旱波动变化区。(3)2011—2019年甘肃省农业干旱在年、月尺度上均呈现较大的波动趋势,其中2012年干旱程度最轻,2017年则最为严重;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在4月和6月,陇东、陇南地区分别在5月和9月以及甘南地区4—9月农业旱情有所减轻外,其余地区在农作物生长季的旱情呈加重趋...  相似文献   

4.
近10年来,甘肃省区域差异总体呈现扩大趋势,不仅体现为省内的总体差异,也表现为各经济区之间的差异.运用Theil(锡尔)系数对甘肃省区域差异的地理构成进行二阶分解,结果表明,陇中地区内部各县(县级市、市辖区、县) 之间的经济差距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作用,缩小陇中地区内部差距对缩小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西部大开发以后河西地区经济迅速崛起,其对甘肃省区域差异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以甘肃省为例,在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实现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土地变化监测的基础上,利用贝叶斯层次时空模型(BHM)分析土地利用程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研究期间内甘肃省土地利用程度呈增长趋势,其中1995―2000年和2010―2015年增长速度较明显;② 土地利用程度空间格局“东高西低”,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陇中、陇东和陇南地区;③ 土地利用程度局部变化呈现明显区域差异,整体表现为“东弱西强”,局部变化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④ 影响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其中经济因素影响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情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河西地区是甘肃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全国十二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在大西北开发和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历来是生态脆弱的地区之一。分析了河西地区在重建生态环境和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该区新世纪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并重是本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海霞  封志明 《地理研究》2007,26(5):1013-1020
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对农业资源优劣势现状的排序可以为有效地开发农业资源提供参考。本文提出了以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和利用效率为基础的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的概念和计算模型,并以甘肃省为例,分析计算了甘肃省各县市农业资源开发的优势序列。结果显示: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模型很好地拟合了甘肃省农业资源的现状和区域差异。作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优势度指标,陇南、陇东和陇中等雨养农业区以及甘南州光能资源优势区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4~5级水平。河西绿洲灌溉农业区耕地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1~2级水平,但是由于民勤、金昌两个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3级 (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8.
以甘肃河西地区为研究区,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法分别对河西五市和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中游地区水土耦合协调情况进行量化研究,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分析水土资源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河西五市水土资源耦合协调度整体提升了 64.65%,由濒临失调转换为初级协调,呈现不...  相似文献   

9.
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变化的人文机制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本文根据社会调查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进而从用水行为和水量均衡角度讨论了绿洲变化的人文作用机制 ,认为石羊河流域下游绿洲变化与传统农业外延式扩张机制密切相关 ,而传统农业扩张机制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短时期内难以打破。而不打破导致绿洲环境恶化的人文机制 ,任何试图扭转此类地区绿洲环境恶化趋势的措施都可能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0.
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及动态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西地区是甘肃省主要经济地区之一,是国家下世纪初大规模开发大西北的纽带与依托。河西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规模,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本地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本对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天然地表水资源进行了计算和评价;对天然地表径流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河西地区天然地表径流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认为河西地区在未来时代天然地表径流总体是稳定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不会发生变化,仍保持在70×10^8m^3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之一。目前河西走廊肥沃可耕的荒地面积在5,000万亩以上,约当现有耕地面积的5倍,土地资源是极其雄厚的;同时,在走廊平原和祁连山地内,蕴藏着大量的石油、煤、铁、有色金属等各种矿产,工业原料也极为丰富,有人把祁连山称之为”中国的乌拉尔”,这一称号正是对祁连山丰富的矿产资源作了最好的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之一。目前河西走廊肥沃可耕的荒地面积在5,000万亩以上,约当现有耕地面积的5倍,土地资源是极其雄厚的;同时,在走廊平原和祁连山地内,蕴藏着大量的石油、煤、铁、有色金属等各种矿产,工业原料也极为丰富,有人把祁连山称之为”中国的乌拉尔”,这一称号正是对祁连山丰富的矿产资源作了最好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荒漠区降水空间结构型及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利岗  梁川  周宏飞  吴洪相 《中国沙漠》2010,30(6):1433-1441
依据中国北方荒漠区35个站点1951—2005年降水资料,运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REOF)、主成分分析、分形理论及地统计学等方法探讨了北方荒漠区降水空间结构型及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降水空间分布以“相间复杂”型和“东西相反”型为主(对总体方差贡献分别为35.8%和20.4%);降水趋势自西向东逐渐减弱,有西部增加、中部地区小幅增大而东部地区趋于干旱的可能。新疆地区对全区降水波动方差贡献率达70.4%。新疆地区及青海-河西-河套地区变异函数曲线符合球状模型,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符合指数模型;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0.01%~1.62%。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青海-河西-河套地区变异性最强,新疆地区次之,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最弱,90年代以后新疆地区最强,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次之,青海-河西-河套地区最弱。新疆地区、青海-河西-河套地区及内蒙古高原中东部地区降水分别在南北方向、东西方向及东北-西南方向异质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8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对10项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求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利用ARCGIS,GeoDA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省域经济发展进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发现:按照2008年甘肃省各县级行政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可将甘肃省县级行政单元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空间聚集特征明显,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兰州市及河西地区.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可知,减小区域经济差异主要应该增加投入和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县域城镇化地域差异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各县域作为研究单元,首先利用ArcGIS软件中的自然断点分级法,对其县域差异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其次采用变异系数、威廉森系数、最大最小系数,分析甘肃省各地区县域城镇化地域差异特征。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县域城镇化地域分异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甘肃省各地区县域城镇化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东西差距明显,而中部地区除兰州、白银地区城镇化进程突出外,其他地区发展缓慢。(2)各地区内部县域城镇化差异特征不尽相同,陇中地区主要表现为空间集聚和基础设施建设差异较大;河西地区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差异大,南部地区城镇化率普遍偏低,内部差异不大。(3)各地区城镇化进程差异实质机理并不相同,除陇东地区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最为突出外,其他地区都显示为受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以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子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因子、人口因子、水资源供需平衡因子、农业生产用水因子;2006-2015年,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甘南等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较大,白银等地区居中,张掖等地区较小,兰州等地区最小,这主要是受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生产用水差异较大和经济发展及人口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金塔鸳鸯池灌区地下水动态演变及其对环境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塔盆地属甘肃省河西走廊沙漠化强烈发展地区,倘若水资源利用不当更加加剧沙漠化过程。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本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作者建议以盆地为整治单元,全面规划、定向控制,坚特以开源与节流结合,"蓄、引、灌、排、补"并举,综合整治山、水、田、林、路。统一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利用,并建立绿洲防护体系,以建立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绿洲。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地带旅游营销策划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西走廊地带是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也是甘肃旅游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走廊内旅游资源丰富,品味深厚,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天然基础.然而,近年旅游发展比起东部旅游产业发达地区差距十分明显.目前,如何通过河西走廊旅游营销策划战略,提升河西走廊旅游整体形象,构建旅游精品片区,是关系甘肃省旅游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该文在河西旅游资源宏观性评价及现实必要性分析基础上,完善并充实了河西走廊旅游形象定位,最后提出了河西走廊旅游营销策划思路,具体如下:(1)实施整合旅游营销战略,提升河西旅游整体形象;(2)创建文化产业精品工程,促使旅游形象对外传播;(3)完善河西旅游信息系统,推进旅游要素联动发展;(4)运用多种旅游营销媒介,推广河西旅游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9.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具有特殊地位的一种经济模式,既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又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着力点。将PCA-SE_DEA-Malmquist组合模型应用于2012—2017年甘肃省76个县域经济效率评价中,测算出超效率值和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全省各县域划分为4种类型,基于标杆管理视角为效率的提升制定可行路径。2012年以来,甘肃省县域经济效率较高,但总体上仍未实现DEA有效;河西地区综合效率最高的根本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最高; 2012—2017年甘肃省县域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W"型波动;不同地区相同类型、相同地区不同类型县域的指数特征均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以甘肃省土地开发强度与土地供给能力的协调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指数计算模型、协调度模型和R/S分析方法研究了2001—2016年甘肃省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度时空格局分异及态势,以期对国土开发利用、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推进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 甘肃省土地开发强度呈现上升趋势,土地供给能力变化幅度较小,基本保持在0.4左右。(2) 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度时间上呈现上升—下降趋势,空间上呈现从河西走廊地区向陇东、陇南地区递增的空间格局,且河西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协调状态不稳定,协调等级较低。(3) 各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度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度仍然会以延续过去变化态势为主,其中张掖市具有较强持续性,而其余地区持续性相对较弱。整体上,甘肃省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度时空分异特征仍十分明显。为了满足将来土地开发利用的需求,各市州要明确发展定位,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调控土地开发利用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