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观测编报时遇到这样一个事例:3日气薄一1现象栏的降水现象为:·20—313。02时至05时的降水量为0.0mm。在编08时的天气报时,观测员输入(计算机)了02至08时的降水量0.0mm。08时天气报中的6RRRI组及7R24R24R24R24组均无误。4日元降水现象,但在05时的天气报中,计算机自动打印出了“79999”组。这与电码GD一off中3.21.l规定前一日5时至当日5时有降水才编发7R24R24R24R24组不符。因为前一日5时到当日5时无降水,可见此组为多编组。自从计算机的程序改为AMDX—A。后,要求05时、08时输人计算机的降水量分别为2至5时及5~8…  相似文献   

2.
大风和飑这两种天气现象。由于都与风过有关,在实际观测中会发生误记.本站___,_、__30L61933军4月25日有如下记录。R15二~15X:—””—”””””‘”””’”“-1\——”V’-1/~/‘.V15u~15“’从相应的压林油自己曲线上得知:气压25分钟内涌升4liPa;形成明显的“3暴鼻”,温度45分钟内下降10”C;相对湿度45分神内上升犯畅。压温湿曲线变化反映了典型的路特征,而却被简记为大风.如何正确区分大风和题,避免误记呢?这需要认定义出发,结合各要素变化进行综合判断.大风是指瞬间风速达到或超过门米/秋的天气现象…  相似文献   

3.
易家俊 《气象》1989,15(9):1-1
近年来笔者多次发现,当遇到象08时定时观测时有降水,但降水恰好在观测降水量后至08时正点前终止,且当日再无降水这类非日界(20时)的其它时次定时观测时的特殊降水现象,往往漏测观测后至正点前降水终止这段时间的降水量。例如:某站某日天气现象记录为·5:20~7:59,08时定时观测时观测了降水量,观测的时间在7:52左右,但该日以后的两次定时观测(14时和20时)均未再观测降水量。显然,7:52—7:59这段时间的降水量没有进行观测。  相似文献   

4.
1 加密报观测与发报中应注意的问题1 .1 由于三次观测站与基本站存在夜间不守班的差异 ,观测与发报也有差异 ,按规定三次站在使用 AHDM4.1编发报时 ,应注意报文校改的问题。例如 :三次站前一日 2 0时后至次日 0 8时前 ,测站出现降水 ,但 0 8时观测时现在天气现象 ww报 0 0 (没有出现规定要编报 ww的各种天气现象 ) ,而过去天气现象 W1W2 按一般理解报××( 0 8时 ) ,同时按规定 7ww W1W2 组应省略不报 ,相应配合 7ww W1W2 组的 ix报 2 ,但在加密报中如果 7ww W1W2 组省略不输 ,则程序提示 :“有降水而没有天气现象与之配合”,认为不…  相似文献   

5.
加密报 3.5条规定 :0 8时的“过去天气”W1W2 ,编报前 1日 2 0时后至当日 0 8时共 1 2 h内的天气现象 ,期间出现的所有天气现象按规定配合编报。如果只有 1种现象编报“过去天气”,而又不能确定该现象是否占满过去 1 h之前的整个时段时 ,按未占满处理 ,W1编报该现象 ,W2编报×。夜间不守班的站 W1W2 报××。该如何理解上面的条款呢 ?许多夜间不守班站 0 8时的报文 ,W1W2 有的报实际现象 ,有的每次都报×× ,说明对上面的条款理解不同。一种理解是夜间栏记有什么现象报什么码 ,不明时报× ;另一种理解是 W1W2 固定报××。第一种理解比…  相似文献   

6.
郭键 《气象》1992,18(7):2-2
游焕同志在贵刊1991年第3期上发表的“航空报雷暴编码与记录矛盾之我见”一文,提出例如当观测薄记为:R14_N~(43)—150~(02)且14~(50)—15时之间未闻雷,15时航空报中现在天气(ww)编29时,应“作特殊问题处理,在地面测报值班日记中如实记载,作为‘四交接’内容向下一班交待”。笔者认为此提法值得商榷,其理由如下: 《GD-21 Ⅱ》编码规定对于雷暴天气现象其本身具有独立、完整且内部联系较强的特点。如:在观测时(50分钟开始至正点)闻雷,现在天气(ww)编报17,则危险天气(w_2)必编报8,且必加报方位组992  相似文献   

7.
谷莲芝 《吉林气象》2013,(2):33+44-33,44
1引言2011年8月31日,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出现了一次强雷雨天气过程。气象要素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先降水后雷电,随着系统逼近伴随的天气现象强度增强,最后阵雨和雷电同时消失。从当日18时开始,天空出现微量的浓积云和少量的层积云,能见度3000m,并伴有轻雾。18时20分开始  相似文献   

8.
新的辐射观测方法规定,若正点缺测,15min内可补测,但记录如何处理,没有明确规定,例:某站6月18日因停电致使9~10时记录缺测,地平时Ic时13分补测my值为712(773w·m-z),gE一630win-。,在9~10时累计计算上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③计算结果填入报表9~10栏内记录是否加括号。我认为用Ic时13分实际时间计算,计算结果加括号填入报表9~Ic栏内才是正确的。理由①773w·m’是Ic时13分的瞬时值,显然用10时整记录计算得出的结果已失去真实性。②报表栏内仅指60分的累计量,因此,非正点补测计算出的累计量填入报表相应栏内,均应加括…  相似文献   

9.
雾的误区     
在市局组织的测报复评中发现 ,有的站在雾的记录与发报中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误区。其一 ,能见度 <1km有雾时 ,天气加密报中现在天气现象电码应从 42~ 49中选择。有的站只要观测时有雾 (有其他天气现象时除外 ) ,现在天气现象电码就固定编报 42。但如云量纪录为 1 0 / 1 0 ,云状栏记雾 ,现在天气现象电码仍编为 42 ,显然电码反映的天空状况(电码 42反映天空可辨明 )与实际天空状况 (完全不可辨 )不一样。其二 ,有的站能见度记 0 .0km ,而云量记为 0 / 0 ,即天空完全可辨 ,这种情况极为少见。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观测员对雾的记录判断存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卫星气象信息提高地面测站测报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报接班前或观测前,调看地面图、高空图和红外线云图。借助这些卫星气象资料,初步掌握值班期间控制或影响测站的天气系统、云系等,对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进行技术上的分析和编报方面的预习。如夏季从地面图和700hPa高空图看出测站受东北冷涡影响,并从云图上发现低涡内有中尺度云团发展,根据天气学和实际测报经验,低涡天气在本站出现时,一般会产生阵雨、雷暴天气,有时会出现短时大风、飑线、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对于这样复杂天气的观测编报,如果观测前没有对天气系统和云系的认识和了解,观测时就会感到天气现象出现的突然,有可能顾此失彼,产生误测、误编电码等人为错误。如果在天气现象出现以前,有了对天气系统中可能产生的天气现象的预见,就能在复杂天气出现以前复习有关天气现象观测标准,进行天气电码选择,云的正确编报,“现在天气”和“过去天气”的配合编报。当某些观测项目达到“规范”标准时,根据“天气电码”规定编重要天气报、航危报等。针对可能临时出现的增加项目,要把量器准备好。这样,使测报在任何复杂天气情况下观测,做到心中有数,稳中有序,做到不误测、不漏测项目、不误编天气电码,提高了地面气象站的测报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王媛 《河南气象》2001,(3):47-47
在冬季观测中 ,天气现象栏记结冰现象而湿球溶冰后未结冰的情况常见 ,天气现象栏未记结冰而湿球溶冰后却结冰的情况倒是不多。例如 :焦作站 1 999年 2月 1 8日 1 4时干球温度为 5 .4℃ ,湿球温度为- 0 .2℃ ,风速较大 ,但当日的天气现象栏无结冰符号。接班员认为 ,既然湿球已结冰 ,该日天气现象栏就应该记结冰现象符号。后经讨论分析 ,认为天气现象栏不应该记结冰现象符号。理由是 :①湿球结冰与结冰现象 ,反映的意义不同。前者是指湿球经过溶冰后 ,水分蒸发耗热 ,湿球温度降低而使纱布结冰 ,反映了湿球水分蒸发的情况 ;后者是指露天水面 (…  相似文献   

12.
08时天气加密报中7WWW_1W_2的编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行的天气加密报中 ,我省规定夜间不守班的站 0 8时7WWW1 W2 一组的“WW”编 0 8时观测时的天气现象 ,即 7∶45~ 8∶0 0(包括 8∶0 0 ,不包括 7∶45)这 1 5分钟内出现的天气现象 ,“W1 W2 ”一律编报××。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台站曾多次将 7WWW1 W2 编报为72 1××、791×× ,这是不妥的。“WW”电码 2 1反映的是 70 1 ~ 745间有降水而观测时没有 ;“WW”电码 91反映的是 70 1 ~ 745间有雷暴 ,而观测时没有。由此可知 ,“WW”电码 2 0~ 2 9、91~ 94,我省一般站在编发 0 8时天气加密报时 ,不能使用08时天气加密报…  相似文献   

13.
《地面天气报告电码》中3.13.3(1)条规定:如果在天气现象可以用几个码来编时,一般应选择其中最大的一个码编报。但是17、18、19应比20—49优先选用,电码28,29应比40优先选用。对电码28应比  相似文献   

14.
卫福华 《气象》1988,14(1):55-55
1987年7月13日15时57分至16时01分(北京时),我站出现了一次无云降水的怪现象。当时天空状况是:在西北、北和东北方有孤立的浓积云,总云量一成,其余均为晴空,有1m·s~(-1)的南风。观测员发现降水后立即组织集体观测,确认降水无疑。 我站观测环境符合规范要求。当时的浓积云并  相似文献   

15.
露是水汽凝结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的水珠,是由近地面的空气层内所含的水汽同辐射冷却的地面及近地面物体表面接触而形成的,大多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而雨是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降水。很显然,有雨的天气不利于露的形成,二者一般不能同时记录。但也有特殊情况,例如我站某日夜间无雨,在08时定时观测前巡视仪器时,发现近地面的物体上有大量的露珠。在07时45分开始降间歇性小雨,由于雨滴非常小,直至08时以后都可清晰辨认出草上的水珠是露珠而不是雨滴。在这种情况下,我站一致认为,天气现象栏里露、雨应该同时记录。…  相似文献   

16.
地面气象加密报发报规定,2SnTnTnTn组中最低值应从前一日17、20、23时和当日02、05、08、11、14时气温观测资料以及前一日20时和本次14时的最低气温观测资料中,挑选最低的数值编报。本站2003年7月3日08时中2SnTnTnTn组编发值与当日02时值略偏高0.2℃。若按上述规定,部分同志认为应判误渎,记发报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北京地区天气现象组网试验资料的可用性分析以及在精细化预报业务中的应用,发现自动观测天气现象资料连续时长多于20 min以上时,数据可信度较高,对预报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自动观测系统对雨、雾、霾现象的识别结果正确率总体较好,其高频次的探测数据对低频次的人工观测起到补充作用。但在天气现象识别算法、质控、雷暴和降水性质识别、现象识别连续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8.
以下是本人对天气现象编码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现提出来与广大测报人员共同探讨。1通过WWW1W2的编码,比较完整地反映出某测站现在和过去天气时段内出现的各种天气现象。1.1WWW1W2编码规定的原则精神是:优先考虑最接近观测正点的天气现象。从现在天气现象WW电码表中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观测时15分钟时段内出现的天气现象WW编码要比观测前1小时时段内出现的天气现象WW编码大,WW编码17、18、19、28、29作为特殊规定除外。1.2当有几种天气现象存在时,优先考虑最重要的天气现象。一般而言电码大所指示的天气现象要比电码小所指示的…  相似文献   

19.
江西"98.6"连续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概述19980612-19980627全省出现了连续大暴雨。累计降水量达200mxn以上的有89县(市),400-600mm的有50县(市),600-800一的有25县(市),800-1000的有12县(市)。以横峰m29删为最大。南昌的天气雷达对这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跟踪观测。根据雷达探测得到的回波资料,对这次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2降水过程及天气形势简介为便于分析,根据天气形势和回被特征,将大过程分解为d次降水过程。门)第1次降水过程时间为06llTholo-0615Th205(月11日20时10分一6月15日22时05分,下类同)。此期间,先后有两个天气系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在观测程序中规定:“地温、蒸发可安排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之间观测”。目前,有些站将地温、蒸发观测的时间安排在正点前40~45分之间进行;有些站安排在正点至正点后10分钟进行。安排在正点前40—45分进行,虽然也符合规范要求,但有时会给观测记录带来一定的影响。如在冬季,20时云的观测前忙于在灯光下观测地温、蒸发,待到云天观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