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鄂西南不同地形地貌环境下大雾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鄂西南1960~2007年17个站的地面观测资料,挑选出逐日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大雾日数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各站逐月多年平均雾日标准化处理资料的相关和聚类结果,结合地形地貌、海拔等特点来选取代表站点,然后对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大雾气候特征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结果表明:鄂西南大雾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雾日的年际变化既与天气环流背景变化有关,更重要的是跟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等有极大的关系,一般而言,相近海拔条件下,山谷等通风状况较差的山区比地势平坦的平原、丘陵地带,以及迎风坡地出现雾的频次增多。从空间分布看,恩施西南部、宜昌东南部为大雾频发区,宜昌、恩施结合的中部、北部为少雾区;从地形地貌看,高山山地、低山山地是鄂西南大雾频发区域,高山山地常年各季多雾,低山山地秋冬多雾,而迎风坡地、沿江河谷是大雾少发区,迎风坡地常年各季少雾;综合时间、海拔高度变化、地形地貌特点综合分析,相似地形地貌条件下,大雾随时间变化具有相似的规律,只是变化程度不同而已。多数区域雾日分布有冬季多于其它季节的总趋势,但各地大雾频次差异明显。大雾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高山山地是鄂西南大雾最多发区,但中山及以下山地雾日在多数季节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反而减少,低山山地是鄂西南大雾频发区,但夏季雾日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反而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1—2007年恩施州不同海拔高度的各山区测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980—2007年恩施探空站资料,统计分析恩施山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不同类型雾的相关要素分布。结果表明:1)恩施山区雾存在很强的局地性,主要由海拔高度和地形地势不同所造成。总体呈西多东少的分布态势,多雾中心区域呈NNE-SSW向带状分布。2)雾随时间的分布因地形条件不同而形态各异,年际变化较大。1—12月低山地区呈单谷型、次高山地区(介于高山和低山之间)基本呈线性增长、河谷地区为双峰型分布;而地形相同、拔海高度接近的,其分布规律有比较显著的一致性。3)恩施山区年均雾日11.8~63.7次,呈西多东少分布状态,有两个多雾中心区域。4)由拔海高度变化所引起的分布差异主要体现在冬、夏两个季节,冬季雾日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少,夏季雾日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多。5)雾的浓淡程度随海拔高度的不同也有较明显的差别,海拔较高的地区较之低海拔地区明显偏强。6)恩施山区雾主要有三种类型,辐射雾(77%)、平流雾(16%)、锋面雾(7%)。7)不同类型雾的边界层温湿状况、风的水平垂直分布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摘要:利用1961-2014年乌鲁木齐市4个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近53a乌鲁木齐市的寒潮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单站寒潮特征地域差异较大,寒潮频次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逐渐减少;平均初寒潮日由南向北逐渐推迟,终寒潮日则相反;城区春季寒潮最多,山区为秋季、谷地和平原则冬季最多;强寒潮及特强寒潮出现比例城区最大。乌鲁木齐市区域寒潮平均每年4.0次,出现在当年9月至次年5月,其中4月最多,区域强寒潮和特强寒潮春季发生频次最多。近53a来区域寒潮以0.3次/10a的速率递减,并在1976年发生了由多向少的突变,寒潮变化与气温、风速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1964—2016年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日照时数资料,使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市北部农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日照时数与各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年日照时数平均每10 a递减95.5 h,1998年后日照时数急剧减少,连续19 a均为负距平。(2)3—10月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11月—次年2月日照时数显著减少。(3)4—10月大田作物生长季光照条件稳定,冬季设施农业生产季11月—次年3月的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寡照日数增多,光照不足严重影响设施农业生产。(4)近53 a雾日增加、低能见度发生频率增大、低云量增多是造成米东区日照时数剧烈减少的主要气象原因,米东区和主城区相比,局地气候特征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近51年陕西雾时空变化及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2010年陕西76个台站地面观测中的天气现象(雾)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基于EOF、小波分析、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陕西雾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雾日多发季节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主要结论如下:①陕西雾地域性分布特征明显,空间上呈“三高三低”态势,河流或水域对雾的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②年际上,陕西平均雾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雾日达到峰值,季节上,秋冬季雾日数占全年雾日数的66.5%以上;③SEOF分析表明陕西不同区域雾多发季节具有明显差异,8-10月关中北部雾明显偏多,峰值出现在9月,10-12月陕南、关中雾偏多,峰值出现在11月;④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陕西雾主要表现为东西振荡(EOF1)和南北振荡两个主模态(EOF2);⑤与雾日多发季EOF1相联系的环流异常表现为东亚中低纬度大陆上海平面气压(SLP)、500 hPa位势高度异常偏高,陕西位于850 hPa平均风场上反气旋性环流中心附近;当反气旋性异常环流位置偏西偏北(EOF2),北风异常分量偏强时,从海上来的水汽输送偏南,从而导致陕北雾偏少,关中、陕南雾偏多.  相似文献   

6.
摘要:基于1964-2016年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日照时数资料,使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市北部农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日照时数与各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年日照时数平均每10a递减95.5h,1998年后日照时数急剧减少,连续19a均呈负距平。(2)3-10月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11月至次年2月日照时数显著减少。(3)4—10月大田作物生长季光照条件稳定,冬季设施农业生产季11月至次年3月的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寡照日数增多,光照不足严重影响设施农业生产。(4)近53a雾日增加、低能见度发生频率增大、低云量增多、冬季降雪量增加等是造成米东区日照时数剧烈减少的主要气象原因,米东区和主城区相比,局地气候特征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基于惠州城区2015年11月—2018年10月逐日供电量、日最高负荷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城区供电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建立了基于气象要素的供电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惠州城区夏季平均供电量和日最高负荷最多、冬季最少,4个季节供电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日最高负荷出现主要在10:00—12:00,但冬季仍有21.2%的概率出现在18:00—19:00。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与供电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不同月份相关性不同。12月—次年3月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与供电量呈显著的负相关,4—9月气温与供电量呈显著的正相关。3—4月相对湿度和供电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而5—8月呈显著的负相关。日照时数与供电量的关系和相对湿度与供电量呈相反的相关。最后建立了3—9月和12月—次年2月气象电量和总供电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大雾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1961~2007年黔东南州1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大雾日数资料,对黔东南州大雾日数的日、年、季分布特点、长期变化趋势、年代际的变化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平均雾日最多,80年代最少,进入21世纪后具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以秋季雾日最多,冬季次之,春季最少;以11月为最多,2月为最少。并且大雾日数有准40年的周期,在大雾多发期存在着准5年的周期性。大雾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的中部,东南部和西北部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
利用新疆蔡家湖气象站1971-2010年大雾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40a大雾天气的年际、年代际、日变化特征以及大雾天气的持续时间特征。研究表明:蔡家湖近40a大雾的年日数年际变化不明显;秋季雾日增多趋势明显,春季和冬季雾日呈减少的趋势;大雾主要出现在冬季,其次为秋季;一日中大雾主要发生在02-08时,其次为8-14时;大雾持续时间大多在3h之内;40a雾的最长持续时间为46.88h,出现在2010年11月;各月平均最长持续时间为14.49h,也出现在11月;最长持续时间季节分布呈秋末和冬季较长,夏季较短;大多月份雾的最长持续时间呈增长的趋势;当出现2d及以上的高湿天气,且日平均气温在一7.O~O℃、日最高气温在一6.0~0℃时,有利于雾的持续。  相似文献   

10.
商丘雾变化的气候特征及天气分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商丘市8个站1961~2004年雾资料,分析了大雾天气的分布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商丘市雾的地理分布是西部睢县至宁陵一带为多雾区,南部柘城至夏邑一带为少雾区。宁陵出现大雾最多,睢县次之,柘城雾日最少。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月际变化呈“V”型特征,秋冬季雾最多,夏季最少。雾的日变化一般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后形成,05:00~06:00最易生成大雾,雾消时间一般在06:00~12:00,日出后07:00~08:00雾最容易消散。最长连雾日一般出现在11至次年1月,而1月出现最长连雾日的次数最多。雾的持续时间3 h以下的短雾最多,12~24 h的最少,没有超过24 h的长雾,连雾时间最长为23.3 h。年最多雾日,宁陵最多为120 d,柘城最少只有32 d,其余各站在40~77 d之间。商丘市雾发生时的地面天气形势主要有大陆高压型、冷锋前暖区型、均压场型和(低压)倒槽型。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1~2013年总云量和低云量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方差分析和累积距平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云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天气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总云量和低云量均表现为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低海拔平原区小于高海拔山区,南部山区天祝最多,沙漠戈壁干旱区民勤最少。近53a来,河西走廊东部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年、年代际变化均呈增多趋势,低云量的增多趋势尤为显著(民勤除外);总云量、低云量的时间序列分布存在5~7 a、5~6 a的准周期变化,且前者突变时间为1997年,后者突变时间1987年和1996年。总云量春季最多、冬季最少,低云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各地各季节总云量近53 a间总体上均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冬季最大、秋季最小;除民勤外,各地各季节低云量也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春季最大、冬季最小。总云量和低云量的月变化特征明显且变率较大,总云量的峰值出现在5~6月和9月,低谷出现在12月;低云量的峰值出现在7月(天祝峰值在8月),低谷出现在12月到次年1月。  相似文献   

12.
利用宁波四明山区域气象观测站逐日和逐小时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分析该区域气候条件,并以舒适度指标等评估其气候生态。结果表明,1961—2017年四明山区域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多,日降水峰值集中在16—18时且未出现明显变化,小风日数增多,气候适宜日数明显增加。气温是影响该区域人体舒适度的主因,其次是相对湿度和风;春秋舒适日数多,气候温润,日晴夜雨特征明显;夏季凉爽,是理想的避暑休闲胜地;年舒适时数高山与平原相近,但季节差异明显,夏季高山地区非常舒适,其他三季平原更舒适。区域气候模式结果显示,未来四明山区域气温继续维持升高趋势,降水有所增加,极端高温事件增多,极端低温事件减少,人体舒适日数呈减少趋势,春、秋季略增加,夏季减少明显。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1961—2013年的日降水量、积雪深度等资料,对通辽市11站区域性大到暴雪进行了统计分析,53年共出现区域性大到暴雪过程72次,对其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通辽市区域性大到暴雪过程一般出现在冬半年的10月—次年4月之间,以3月最多、4月次之,冬半年在11月和次年的3月出现双峰值,隆冬季节的1月份最少;从冬半年各季节分布看,春季发生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53年年际变化没有增加或减少趋势,最多年份出现在1976年和1990年,为5次;大到暴雪空间分布为从通辽市的东南向西北递减,库伦旗发生最多、科左后旗次之,也即随纬度升高而减少。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1年四川142个代表站的逐月雾日数资料,通过一元回归线性倾向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四川雾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得出以下结论:(1)四川雾日数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地理特征,川西高原雾日明显比四川盆地少,高原大部地区整年无雾出现(平均雾日<1d),四川盆地平均雾日达到37d,其中峨眉山常年处于雾的笼罩之中(平均雾日达311.8d);(2)雾日数季节变化与下垫面地理特征也有密切关系,盆地雾日最多的季节是冬季,高原雾日最多的季节是秋季;(3)四川雾日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经历了偏少-偏多-偏少的过程,总体呈现随时间增加的趋势;(4)四川年均雾日变化趋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高原为负变化趋势,盆地为正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西安站1951—2011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西安城区大雾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城区雾日年际变化较大,平均22.2d/a,1971—1990年是大雾多发期,平均33d/a,大雾以1.7d/10a速率显著减少;大雾主要集中在9月—次年1月,11月为高发期,6月最少,不同等级的雾出现次数与其强度成反比,强浓雾4—8月鲜有发生,主要在10—12月;07:00前后生成的大雾最多,09:00—18:00生成的雾较少,13:00—15:00几乎无大雾;大雾天气主要风向为静风(C),约占66%,次风向为SSW、NE和SW,风速普遍较小,风速≤1m/s的雾次约占总次数的92%,风速较大的雾日,风向以SSW、SW居多;大雾天气相对湿度为80%~100%,相对湿度≥90%的雾日占比88%,夏季成雾湿度高于冬季,平均为95%。  相似文献   

16.
以科尔沁沙地围封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年运行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分析了2017年该生态系统净CO2通量(NEE)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日尺度上,NEE呈“单峰型”,其中生长季(5-9月)出现明显的吸收峰,而非生长季(10月至次年4月)出现明显的排放峰;季节尺度上,NEE表现为吸收峰值和释放峰值交替出现,生长季为碳汇(净吸收202.11 g·m^-2),非生长季为碳源(净释放298.13 g·m^-2);全年尺度上,NEE表现为碳源(净释放96.02 g·m^-2·a^-1)。(2)NEE在生长季与温度(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呈显著(P<0.01)线性负相关关系,而在非生长季反之;NEE与土壤含水量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显著(P<0.01)线性正相关关系;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协同作用对NEE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0—2012年江西省89个气象站逐日雾的观测资料以及高速交通气象站的能见度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江西省雾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雾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江西的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分布特点总体是高海拔地区或山区雾日数多,丘陵平原湖泊地区雾日数少。雾日数最多的季节为冬季,其次为秋季和春季;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雾日数明显偏多,21世纪以来雾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雾日数的年际变化受地形的影响较大,高海拔地区或山区雾日数变化比丘陵平原湖泊地区的要大,属于雾日数异常敏感区域;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表现为丘陵、平原、湖泊等地区的雾日数偏少,高海拔地区或山区的雾日数偏多,80年代以后则呈相反的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18.
根据德令哈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5年的降水资料,采用统计法、降水倾向法,对德令哈市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分别从年代际、年际、季节、月际4个时间尺度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德令哈市各年代平均降水量变化较大,21世纪前10年降水量最多,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最少,整体上年代际平均降水量呈现增多趋势。35年降水量以15.604mm/10年的速率增多。四季降水量变化差异明显,春节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而夏秋冬三季降水量均呈增多趋势,尤其以夏季降水量的增多最为明显。各月降水量分布不均匀,7月份降水量最多,11月份降水量最少。汛期降水量以17.006mm/10年的速率增多。夏半年不同等级降水量日数均呈增多趋势,等级为5.0~9.9mm的降水日数增多最为明显;冬半年不同等级降水量日数变化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1 资料和方法 本文选用1971-2010年喀什国家基准气候站(39°28′N,75°59′E,海拔高度为1289.4 m)的沙尘暴、扬沙、浮尘日数以及大风、土壤表面冻结终日、年降水量等地面观测资料,形成1-12月、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全年等气候序列(季节划分:冬季为12月—次年2月,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 采用线性变化趋势方法,分析了喀什市沙尘与大风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得到喀什市沙尘与大风天气出现时间和季节分布特点和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季节、月变化特征,为今后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环流形势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根据1971~2005年35年来714站大雾资料,统计了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年平均大雾最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重庆、云南南部、湖南和江南东部;雾日有明显的季节和月际变化,春、夏季雾的范围较小,秋、冬季雾的范围较大,内陆雾主要为(秋)冬季正态分布型,东北的雾夏季偏多,沿海雾春、夏季较多.雾通常开始于晚上20时(北京时间,下同)至次日早晨8时(以6~7时为最多),结束于8~12时,持续时间大多在1~10 h,持续3h的雾出现的频数最高.近35年雾日的线性趋势表明:江南、华南的雾日变化不明显,其余大部分地区的雾日都呈递减趋势,不同能见度的雾日在1985年前后基本上都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并且能见度越低的雾日变化越明显.主要考虑地面天气形势我国大范围大雾发生的环流形势可分为均压型和锋前型两大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