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网络分析的城市影响区和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不打破行政界线为前提,利用Huff模型,基于矢量数据,采用最短交通路网距离和城市综合规模值来综合测算腹地与中心城市之间的势能,根据势能确定腹地县域的归属,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间影响范围进行识别,并和基于改进场强模型的城市影响腹地范围界定结果进行对比。以全国发育较成熟的15个城市群为对象,综合测定城市群的影响范围,并与城市群规划中的空间范围进行对比,提出城市群空间范围调整建议。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测定城市群的空间影响范围。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是居民绿色出行、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交通方式。研究大城市地铁客流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有利于深入了解大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进而制定合理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本文以北京市地铁为例,计算了431万条智能交通卡数据的出行时间和OD矩阵(Origin-Destination Matrix),研究其客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①全天、早高峰和晚高峰的出行时间分布符合Gamma分布,总体上离城市中心越远,平均出行时间越长;②从市辖区尺度和环路尺度分析,乘客流向和流量均呈现对称性;③从街道尺度来看,居民地铁出行强度的空间不均等性很强。  相似文献   

3.
中国铁路客运流联结的城市时间可达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莉  赵英杰  陆玉麒  滕野 《地理科学》2020,40(3):354-363
基于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提供的客运流数据,采集全国地级以上行政单元(未含港澳台数据)间铁路客运运行的最短历时,基于GIS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选取时间可达性和一日交流圈2个指标对城市可达性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发现: 城市时间可达性水平划分为7个级别,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外围式圈层结构,中心区域沿铁路干线和高速铁路线轴向扩展,廊道效应明显,东部、中部地区的城市时间可达性优于西部地区。 城市之间的时间可达性小于2.0 h的城市对在空间上构成了由京广、京沪、京哈、京福、杭深、青太、徐兰、沪汉蓉、沪昆、广昆等高速铁路连接的“五纵五横”带状分布格局。时间可达性小于10.0 h的城市对覆盖了“胡焕庸线”东南部的大部分区域,城市带转为城市网络。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一日交流圈以31个城市为中心,按照时间可达性由小到大呈现轴向扩展,廊道效应明显。基于城市一日交流圈划分了19个城市群和拉萨城市圈,为城市群的划分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宇  曹卫东  梁双波  任亚文 《地理研究》2021,40(9):2526-2541
作为要素流动的载体和空间重塑的主体,春运交通客流更能透视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基于2017年春运期间交通客流数据,从整体网络、城际联系和城市节点维度对交通客流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综合识别城市地域交通类型。研究发现:① 与公路客流辐射范围和流量相比,铁路客流较大,航空客流较小;交通客流网络趋于发育为复杂网络;公路客流网络以邻省组合型城市组团为主,铁路客流网络主要为跨省组合型城市组团,航空客流网络均为“破碎”组合型城市组团。② 由短途为主的公路客流、中短途为主的铁路客流和中长途为主的航空客流分别构筑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具有显著的分化态势和极化现象,主要发生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群内以及城市群之间。③ 在空间距离制约下,基于城市首位联系刻画而成的交通客流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公路客流形成5种区域空间组织模式,铁路客流形成多重组合的核心-边缘空间组织模式,而航空客流则形成多重组合的轴-辐空间组织运营模式。④ 城市地域交通类型分化显著,形成泾渭分明的“沉睡”区与“活跃”区,且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集散客流的主要动力。希冀能为新形势下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建成环境对北京市郊区居民工作日汽车出行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塔娜  柴彦威  关美宝 《地理学报》2015,70(10):1675-1685
郊区化导致的汽车出行增加及相关的城市环境与社会问题日益成为城市研究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国内对建成环境与汽车出行行为的研究刚刚起步。基于GPS与活动日志相结合的居民一周活动与出行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分别以居住地、工作地和活动空间作为地理背景,分析建成环境对于郊区居民汽车出行距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建成环境对工作日汽车出行的影响因地理背景的选择而有不同。整日出行受到工作地和活动空间的影响,工作地与活动空间建设密度增高汽车出行减少,但是居住空间的影响不显著;通勤出行受到居住地、工作地和活动空间的影响,居住地商业密度提高和建设密度降低、工作地和活动空间建设密度提高,汽车出行减少;非工作活动出行也受到居住地、工作地和活动空间的影响,居住地、工作地和活动空间的公交密度低、工作地和活动空间建设密度高,汽车出行少。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对地理背景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出行行为的研究需要考虑居住地以外其他地理背景的影响,并对控制汽车使用的公共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揭示高铁对中国航空客运市场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对于针对性协调2种交通方式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运用标准差椭圆和交通综合效用分析方法,对中国中心城市高铁、航空客运市场实际发展现状及空间竞合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 高铁、航空客运市场均形成以武汉为重心点的空间发展格局;与高铁客运市场相比,航空客运市场区域发展更加均衡;与东西部中心城市相比,中部中心城市旅客出行选乘高铁的概率更高。② 人均时间价值与高铁优势距呈反比,优势距的不同使各中心城市高铁、航空客运市场范围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交通出行综合效用视角,中国大多数中心城市间的交往,航空出行依旧是最好的选择。③ 高铁对航空客运市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部大部分中心城市受影响最大,是协调高铁、航空发展的关键区域;西部地区受交通区位条件及高铁发展滞后的影响,中心城市间交往时飞机仍是旅客主要的出行方式,在航空主导优势区依旧存在一定的市场空白。  相似文献   

7.
Accessibility and transportation possibilities ar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societal conditions and land use patterns in rural areas. Thus, information o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accessibility and transportation can b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understand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human livelihood and land use patterns. Analysing spatio-temporal transportation patterns is particularly challenging in areas where everyday transportation is based on unschedul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a naturally controlled seasonal transportation network, such as rivers. Here, our aim i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seasonal dynamics of riverine transport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accessibility patterns in Peruvian Amazonia. We analysed riverine transportation speeds using a low-cost GPS-based riverboat observation system. Spatio-temporal accessibility patterns were generalised from the GPS-observations that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seasons into the high water season, intermediate season and low water season. We show that navigation along the rivers has a clear seasonal and directional (upstream/downstream) variation, which varie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rivers based on channel morphology. In addition, we conducted interviews with local people to study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seasonal changes in navigation and the accuracy of transportation schedules. As the travel distances in Peruvian Amazonia are generally long, seasonal and directional differences have clear impacts on the overall accessibility patterns in the area and on the livelihoods of riverine inhabitants. Furthermore, the lack of clearly scheduled transportation causes considerable uncertainty about transportation options for local communities. The baseline information of the seasonal and directional variation of riverine transportation and travel speeds provided by our work is usable in further accessibility and livelihood analyses for Peruvian Amazonia, but it may also be useful in other areas relying on riverine transportation.  相似文献   

8.
城市交通运输地理发展趋势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从城市交通运输地理研究的核心概念入手,在对具有代表性的交通运输地理著作及刊物的研究进行综述基础上,对城市交通运输地理的发展进行分析,揭示城市交通运输地理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丰富和发展城市地理学及交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1978-2012年武陵山区公路通达性演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武林  王妙妙  曹小曙 《地理研究》2015,34(9):1755-1769
利用通达性系数和加权平均出行时间,结合GIS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1978-2012年武陵山区64个县(市、区)与武陵山区及其外围38个地级市以上城市之间通达性演化的格局和特征,并分析了2000-2012年武陵山区经济发展格局,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定量模拟了通达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978-2000年,武陵山区通达性系数的稳定性较好,到2012年,通达性系数较小值具有向武陵山区东南部集聚的趋势。1978-2000年武陵山区的经济加权平均出行时间和人口加权出行时间的优劣程度均具有由东向西逐渐下降的“圈层式”布局的特点,到2012年,经济加权平均出行时间和人口加权平均出行时间较小值均具有向武陵山区东南部迁移的趋势,原因在于武陵山区及其外围的东部和南部城市较多且路网发展更为迅速和完善。2000-2012年,武陵山区经济发展格局相对稳定,形成了“东部和西北部强、西南部和中北部弱”的经济发展格局,但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逐步扩大,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00-2012年武陵山区通达性的重要程度发生变化,通达性的优劣程度对于GDP的影响明显上升,通达性的改善在整体上较好地促进了武陵山区GDP的增长,对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通达性改善削弱了第一产业的发展,但对第二产业发展具有逐渐上升的正向影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正向影响显著上升。研究充实了贫困地区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和理论,对武陵山区通达性改善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空客运网络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2  
王法辉  金凤君  曾光 《地理科学》2003,23(5):519-525
利用定量模型分析的方法,从经济转型期航空运输发展的驱动力、地域非均衡性、民航客运网络演化三方面对1980~1998年中国航空运输体系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空运输网络以及服务的地域范围得到了显著改善,平均每个机场服务的空间半径缩短了27%,旅客的平均旅行距离下降了17%;由于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航空体系的空间重心向东南偏移;层次分明的航空客运网络结构逐步形成;通过对经济发展与航空运输发展间关系的统计分析表明,中国经济每增长1%,则航空运量增长1.72%。航空运输的发展将在中国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兆峰 《地理研究》2012,31(7):1328-1338
区域入境旅游流与航空运输网络协同演化规律及差异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探讨了入境旅游流与航空运输网络空间演化的协同关系和动力机制,并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重心模型,从入境旅游流和航空运输网络的客流关联度、空间结构、网络结点连接强度等层面,对1999~2009年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流与航空运输网络的协同演化规律及差异性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1)西南地区入境旅游流与航空客流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互动效应明显,但入境旅游流对航空客流的促进作用更强;(2)入境旅游流和航空客流的空间结构变动特征和趋势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3)入境旅游流和航空运输网络中的结点连接强度存在着较强的耦合性,其耦合程度受到了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4)西南6省区中仅有西藏的入境旅游流流量与航空客流量相关关系不显著,而其他5省区则较显著,但区域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Quantitative measures of accessibility are increasingly used in land cover change modeling and in assessing human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 In riverine Amazonia the significance of physical accessibility for biodiversity, land use patterns and economic livelihoods is widely acknowledged, but attempts to quantify accessibility in practice have been few in number.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 different distance- and frequency-based measures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and develop a quantitative model of accessibility patterns for the north-eastern Peruvian Amazonia where rivers form the core of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We model accessibility between the rural areas of the Loreto region and the capital city of Iquitos, using different distance algorithms i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omplement the distance model with information on river boat frequencies and transport capacities. Patterns of accessibility are visualized in terms of potential production zon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agricultural and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This study demonstrates how results from different accessibility measures vary considerably. The mean Euclidean distance to Iquitos is almost 270 km, the mean network distance nearly 760 km and the mean travel time 70 h. Observed network distances from validation points to Iquitos are on average 1.6 times longer than Euclidean distances, and for the whole study area, the average ratio between modeled network distances and Euclidean distances is 3.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etwork distances and time distances is very strong, but time distances are relatively shorter along the major channels where boat traffic is considerably faster than along narrow, tightly meandering rivers. Measures of boat frequency and transport capacity show that availability of transport possibilities is highly varying across the region. These measur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thickness’ of trade, indicating the level of market integration for riverine settlements. We conclude that quantifying accessibility in an environment like Peruvian Amazonia requires measure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dynamic nature of the riverin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Time as a unit of distance provides the most relevant measure of accessibility in the Amazonian context, where many human actions and traditional livelihoods are controlled by travel times between the regional core and the hinterland.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对中国省际可达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中国高速铁路网“四纵四横”客运专线规划至2015 年建成,将覆盖所有省会及90%的50 万以上人口城市,高速铁路可达性因此成为近年可达性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研究高铁时代中国省际可达性及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 采用传统客运最短旅行时间(含中转及停留)数据得到的省际可达性呈中心—外围模式,以郑州—武汉为中心,其他省份按“距离衰减规律”成为圈层式阶梯状空间格局;② 高速铁路建设带来省际联系时间缩短、可达性最优区域大幅增加等“高铁效应”,空间结构仍以武汉—郑州为中心呈现中心—外围模式;③ 高铁运营使省际可达性均衡化,可达性变化幅度在空间上呈中间凹四周高的“碗形”特点,位于客运铁路网络中心附近的省份变化幅度较小,外围地区如云南、福建等省可达性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县(市)为研究单元,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分析公路(区内与区外联系)、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方式及区域综合交通网络的可达性空间格局,探讨各交通网络空间分布的均衡性。选取制造业中的28个行业,从资源集约度角度将其分为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利用平均集中率测量产业集聚度。引入要素禀赋条件、外部性、规模经济、制度政策4个方面13个变量对福建制造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路网可达性由沿海中部向四周降低,其中公路区内可达性呈明显的圈层结构,区外可达性为"井"字形分布,铁路、港口和机场形成以福州、厦门—泉州为可达性高值区的马鞍状格局,综合交通网络可达性呈带状分布。不同类型的制造业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呈现不同的特征,制造业平均集中率高值区呈环状分布,而制造业集中率低值区呈点状分布,与交通可达性的"凹陷区"重合。可达性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呈现很强的相关性,并且与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集聚相关程度有所差异,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空间集聚相关性相对较低。此外,农业丰裕度、自然资源禀赋、知识溢出效应、相对企业规模等其他变量对制造业空间分布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美航空客运网络层次结构和地域系统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倩  吴殿廷  戴特奇  郭谦  鲍捷 《地理研究》2013,32(6):1084-1094
美国民航1978年彻底市场化以来已经历30多年的发展,航空网络趋于成熟。我国民航也在经历市场化改革,机场属地化完成至今已近10年,运量快速增长、高铁建设等因素正剧烈地影响着网络演变。对比中美两国航空网络有利于判断我国航线网络和机场体系的演变趋势,对于我国民航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以中国大陆地区和美国本土48个州作为研究区,运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和VBA等技术,从绝对联系和首位联系两个角度,对当前中美两国航空客运网络层次结构和地域系统进行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中国航空客运网络已表现出一定的轴辐体系,但一级枢纽较少、客运压力过大,且航空枢纽重东南、轻中西;美国航空客运网络的轴辐体系已趋向完善,各大枢纽和重要城市之间的内部空间联系非常密切。进而,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以期对我国航空客运网络未来的空间发展形式和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邻近中心性、市内交通可达性、国内出行可达空间3个指标,探讨湛江市民基于铁路出行的便捷性。结果显示:(1)湛江站和湛江西站的邻近中心性表现出明显的"重心—边缘"模式。(2)湛江站的市内交通可达性高于湛江西站,且2个站点呈现不同的梯度空间分布格局。(3)省外出行可达空间在不同尺度上存在"区域趋同"与"城市分异"并存的现象,省内出行可达空间则出现了严重的"空间失衡"。  相似文献   

17.
Geographic variations in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public resources, such as health care services, rais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efficiencies and inequities of the processes that determine where these services are located. Spatial accessibility can be measured many different ways, but many of methods in use today involve some measure of travel cost (in time or distance).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 a simple methodological question: how much are models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influenced by the precise metric of travel cost? We address this question by comparing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for two different methods of calculating travel cost (in time) on a street network: free-flow travel time and congested with turn penalties travel time—which augments free-flow travel times with the burden of traffic congestion and traffic intersection controls. We consider the effect of these two metrics of travel cost on a gravity-based measure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primary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Edmonton, Alberta, Canada.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while travel times between locations of demand and locations of primary care providers greatly differ based on how travel cost is calculated, the gravity-based measure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provides similar information for both travel cost metrics. Using congested with turn penalties travel time can be an onerous addition to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and is more useful for measuring absolute travel time rather than modeling relative spatial accessibility.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建设出现新转向的背景下,论文基于现状和相关规划完成后的陆路综合交通网络,解析了中国城市网络通达性的演化趋势及其对国土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重点回应了“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建设和国土开发均衡性2个问题。结果显示,已有规划的完成能够大幅提高中国城市网络的通达性水平,在最短旅行时间上基本可以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的建设;通过促进轴—辐组织模式和空间级联秩序发育,已有规划能够引导国土开发结构朝多中心、网络化方向演进,为区域间的协调和均衡发展提供交通基础;未来应从支撑与引导、整合与衔接、效率与公平等方面持续优化交通服务的供给结构,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铁路作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构建运输大通道、实现要素快速无障碍流动、推动带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以经济带内12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15年铁路快速化和高速化过程中客运通达能力演化特征,并利用市域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路客运通达能力随既有线提速增能和高等级新线开通大幅提升,但城市间旅行时间因铁路网建设空间密度和时间梯度差异产生“时空收敛”非均衡性;低旅行时间网络在主要都市区不断强化,向外持续扩张中沿区际联系主通道出现地带间高可达网络融合,铁路走廊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节点重构经济带交通区位格局,实现城市群整合、地带间网络化交流;铁路客运发展促进第三产业能力提升和要素集聚,空间上表现为东中部高、西部低,铁路枢纽节点城市、传统干线通道沿线城市和新建铁路沿线城市受到较强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航空客流的中国城市层级结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宋伟  李秀伟  修春亮 《地理研究》2008,27(4):917-926
基于1995、2000和2003三个年份的航空客运统计数据,分析中国城际航空客流的结构,并以优势流(dominant flow)方法为主,辅以距离平方和聚类法,分析中国主要城市在国内客运航空网络中的层级及其变化。研究表明,通过航空客运方式产生的空间联系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在航空网络的重要性方面落后于西部,北京、上海、广-深3个顶点组成全国航空网络的主干;从主导航空客流角度观察,自1995至2003年,一个高度集中的城市层级在3个全国性中心的控制下形成和发展,航空客运网络层级体系中的顶层结构业已清晰,而以下各层次的结构尚处于分化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